践行语文学科课程育人思想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铃兰花》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二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为外国文学的代表,选入教材,自有其典型意义。这篇文章的作者沃兰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那么,这位来自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的作家在文章中对童年时期两次独自去“地狱”经历的回忆,会带给读者怎样的启发和感悟呢?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设计教学,发挥语文学科课程育人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丰盛的生命体验,以及更厚重的精神给养呢?笔者以《铃兰花》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课程育人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一、催发文化共情的幼苗,孕育大爱情怀
  本着“知其人”“读其文”“悟其道”的阅读方法,这节课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在“知其人”这一环节,根据学情和文本解读的需要,突出介绍了作者的贫穷出身、逃亡经历和教育家的身份。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这一特殊的地方,调动学生的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知晓其从早年受到奥匈帝国侵略丧失领土主权到后来的一战、二战饱经战乱再到最终解体,可谓多灾多难、民生多艰。而作者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正值一战,苦难的岁月伴随着他的成长。在这一环节的学习和讨论中,学生们对那遥远的地方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很自然地被调动出来。虽然我们不是同一个国度、同一个种族、同一种信仰,但内心渴望和平、追求幸福、反对暴力的思想是相同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树立胸怀天下、担当未来的远大理想,那么首先得具备“美人之美”“悲人之悲”的心理共感。因此教师要利用文本的特殊性,有意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共情,激发学生的大爱情怀。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走进第二环节——读其文。由“难忘”入手,抓住孩子的“恐惧之由”和“战胜之因”着力研读文本。“恐惧”的根源必然是那个被称之为“地狱”的洼地和基督教义中描绘的地狱是一模一样的。当时人们对基督教思想是无比虔诚的,可谓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岁
  的孩子已经深深地受到了这方面的启蒙教育。而基督教中的地狱是天主惩罚恶人与魔鬼的永罚之地,人们相信地狱是存在的且是遭受痛苦的可怕地方,所以“入地狱”必然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也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这样,就不难理解一个小孩子被强迫独自去那个阴森可怖、人迹罕至的“地狱”放牧,内心的恐惧感一定是超越了他的承受能力。由此教师顺势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踊跃地分享自己的恐惧经历。或许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恐惧的心理感受却是一致的。
  此外,中华文化中有没有类似基督教的地狱那样让人们特别惧怕的呢?学生们立马想到了《祝福》中祥林嫂极度恐惧死后到的阴司。因为那两个死鬼男人的争抢,阎罗大王会把她锯开来,分给他们,所以祥林嫂才那么坚持、那么不惜代价地去土地庙捐门槛。虽然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此,通过对祥林嫂的“恐惧”的解读,催发了学生对那个6岁男孩的怜爱和不舍。这样的共情激发,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悟其道”。这就是文化的共情,而这种共情的力量拉近了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有效孕育了学生的大爱情怀。
  现今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并将不断深化,那么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必然是青年一代。正如习近平所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所以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心中根植民族文化,并培养文化共情的能力,孕育大爱情怀,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为将来人类文化的传承、交融和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点燃回馈反哺的火种,迸发勇者担当
  如此恐惧,我们感同身受。可又是什么让孩子战胜恐惧成功采摘铃兰花呢?学生们在教师的点拨下不难找到父母的对话,深探文本,可以发现母亲是故作遗憾。他们有意选定周六黄昏,按基督教的习俗第二天要做礼拜,而此时黄昏没法去黑黢黢的“地狱”采摘;刻意透露只有“地狱”深处有铃兰。当母亲的叹息声一遍又一遍回响在孩子的心头,年幼的孩子彻夜难眠,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突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他重新迈开步子,径直向“地狱”走去。这里我们看到了父母的有意引导,看到了孩子对母亲的爱。为了不让母亲遗憾,为了让母亲开心,小小男孩萌发了男子汉的气概。如此壮举的背后实则是父母对孩子爱的累积,是孩子对母爱回馈的强烈愿望,使得担当的火焰熊熊燃烧。
  學生们在探究文本的时候,流露出对小男孩壮举的佩服和钦羡。所以笔者就利用这一文本的典型性,有意设计问题,让学生揣摩文本,感受爱的芬芳,惊叹爱的力量,顿悟爱的回馈。母爱亲情是无私的、伟大的,但因其总是默默地、自然地存在并流淌着,故而人们常常习惯性地享受着。现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父母创造的优越环境中,习惯了家长们的过剩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只知索取、不愿付出、不懂感恩等不良心理。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利己主义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爱不应是单向流动,双向的爱才更加和谐温馨,叠加燃烧的火焰才更加暖人。
  三、永葆向美而生的信念,收获幸福人生
  这是当时苦难社会中一个普通的劳动家庭。人们对战争的恐惧犹如对“地狱”的恐惧,苦难的岁月并未打倒他们“向美而生”的生活信念,他们利用“地狱”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把蔓生的荒草当作牲畜的饲料,点燃了贫瘠生活的希望。同时他们还在“地狱”中发现了圣洁美丽的铃兰花,这正如他们的生活一样,纵然再怎么黑暗,都保持着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我们从文本中丝毫没有看出他们的悲观和消极。
  在生存都很艰难的家庭里,我们却意外地发现他们是那么用心地教育孩子。当父亲强硬、直接的教育方式失败时,他并未放弃,而是配合母亲换一种方式暗示和启发孩子,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收获成功的快乐。其实故事里的父亲看似冷酷,不通人情,实则是一位关爱孩子成长的可敬的父亲。当孩子说所有牲口不见了时,父亲却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家庭里,这些牲口是全家生存的指望。可见,孩子在父亲心中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凝聚了他所有的爱。但当得知“我”说谎时,父亲却狠狠地责罚了“我”,那是源于对孩子品格养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的人性之美。当温饱还存在问题时,父母却能给予孩子最深的爱,始终不忘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在这一个小家里,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洋溢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
  贫穷并不影响这家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美若天仙的母亲总是用自己的温情感化孩子,品质善良的父亲感染并塑造着孩子的人格之美,而纯真无邪的孩子收获了诚实、勇气和善良,明白了爱与被爱都是无比幸福快乐的事情。这样一来,作品的典型意义就明晓了,这个家庭应是当时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代表,也应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榜样。困难打败不了人们“向美而生”的信念,他们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定能点亮岁月的光芒。而这种信念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很深远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跋涉前行,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无数风险挑战,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灾难总会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随时都会发生,但若人们都能保持“向美而生”的信念,那么再大的艰难险阻也挡不住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刘 璇   江苏省淮阴中学,一级教师。淮安市优秀班主任,曾获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其他文献
主题建构是一本教育刊物的核心主旨、关键内容、价值取向的系统梳理与提炼整合,有利于为实现高质量、高品位、高效益的办刊目标指明特色方向和提供根本遵循。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唤醒中小学班主任全力担当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强烈意识,《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社于2020年8月7日在南京市城市名人酒店组织召开了2021年杂志期刊数量变更与主题抉择论
期刊
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性德育关注“人”,关注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朱教授所言,道德是对个人提出要求,但这种要求最终应当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以“习作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还原生活的真实、传递幸福的情感,让习作与生命同行”为办学理念。  小学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要基于学生现有的思维和经验,在生活的情境中,在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自主地借鉴、领悟。为此,我校将“习作”定义
期刊
做了25年的中小学教师,似乎从来没有仔细想过,做教师应该是一种什么感觉。直到捧读张家海老师的《找到做教师的感觉》一书后,我才发现原来做教师的感觉还可以如诗一般淡泊、隽永。  在书中,张老师这样解说诗意:所谓诗意,就是始终保持新鲜、纯粹的姿态,泰然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挑战;所谓诗意,就是用心体味、细心观察,将那些美好或意义深刻的片段一一留存;所谓诗意,就是学会思考,让那些值得铭记的经历和故事变成人生的
期刊
编者按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解决冲突是每个班主任和教师不可回避的挑战。不同的冲突应对方式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有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增进情感,强化凝聚力,并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有的则可能导致冲突双方两败俱伤,关系裂痕加深,并给学生的人生之路蒙上阴影。学生冲突的原因和表现方式复杂多样,困扰着许多班主任和老师们。  本刊
期刊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为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方针,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我校努力直面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从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抓手,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情感教育;“文化之魂”;同心圆;“五微”策略  当今学校已步入新时代,互联网就是主要特征之一。互联网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人的认知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学困生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充分引入老师、同学、父母的爱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帮助、关爱学生,从而促使学困生的进步乃至转化。  [关键词] 学困生;闪光点;爱心;耐心;坚持不懈;转化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免不了遇到學困生,他们往往在学校、家庭都不太受欢迎,时常表现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思想不求上进,行为习惯不好,课堂纪律差,学习欠努力,怕辛苦,不坚持,缺
期刊
编者按  “新时代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略”是对以前的班级文化的认真总结、系统思考、深入理解后的再出发,意在将硬管理和软建设进行有机融合,用心在人与人、人与教室、教室与教室之间构筑起绿色通道。  贺华义工作室现有成员50人,已开展专题活动38次,形成大量相关实证性素材的研究成果(汇编4册,专题发表2次)。其中,2017年、2019年举办的“南京·班级建设教育论坛”吸引了全国330位优秀班主任参加,影
期刊
荷兰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认为,真正的教育总是具有风险的。因为教育不是填充一个空水桶,而是生起一团火焰;教育不是机器人之间的互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学生不是被塑造和规训的客体,它是与人的成长有关的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决定了教育具有风险,但这是个美丽的风险。  但当下的教育界,大家却避免谈论这个话题,要“安全第一”。虽然这样的风险不是由于教师不够努力或缺乏主动性而可能导致,但是我们还是力求把
期刊
人类文明的进步之一,便是全世界人民可以达成一个有关精神家园的共同话题,“幸福”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福祉。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  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他将中国的幸福事业在世界舞台上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彭老师曾
期刊
作者简介  王中原,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政治特级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24年。现担任分校常务副校长和“领航班”班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曾荣获市级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文明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被评为河南省文明班集体。获首届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三次荣获河南省政治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所主持的课题被评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荣获省级一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