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的学习相对来说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习课程,它需要学生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设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他们智力的教学艺术。设疑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
设疑贵“巧”。首先,所设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子,激起一片涟漪,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但设置疑难要有度,使学生不仅思,而且欲思、可思。疑而不难或疑而过难都无助于学生思维。
其次,设疑的时机要巧。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的强弱变化。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听课时也不可能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教师适时设疑,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上课一开始设疑,能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当学生注意力渐趋分散时设疑,则可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因此,什么时候设疑要根据讲课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准时机,巧设疑难。
“质疑”也就是学生有“疑”,向老师发问。学贵多“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是要提倡先思后问。通常“问”有三种情况:(1)全然不知,无从下手而发问。(2)对“疑”思索后仍不能解决而发问。(3)思索出结果,不能判断对错而发问。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先思后问。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问,才能豁然开朗。要求学生做到“五不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科书或主要参考资料没有看过时不问;作业未经深入思考时不问;找不到自己矛盾所在时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时不问。
二是鼓励学生不耻下问。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往往闷在心里,耻于发问。其实,不懂不是过,装懂才是可耻。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
三是倡导对老师的见解提问。“尊师”是一种美德,但在学术问题上,我们也倡导学生对老师见解提问。就是要倡导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进行“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智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疑”既是思维的结果,又往往是再思维的起点。学生正是在这生疑——质疑——释疑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学得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教师的设疑,无疑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
“设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他们智力的教学艺术。设疑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
设疑贵“巧”。首先,所设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子,激起一片涟漪,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但设置疑难要有度,使学生不仅思,而且欲思、可思。疑而不难或疑而过难都无助于学生思维。
其次,设疑的时机要巧。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的强弱变化。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听课时也不可能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教师适时设疑,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上课一开始设疑,能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当学生注意力渐趋分散时设疑,则可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因此,什么时候设疑要根据讲课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准时机,巧设疑难。
“质疑”也就是学生有“疑”,向老师发问。学贵多“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是要提倡先思后问。通常“问”有三种情况:(1)全然不知,无从下手而发问。(2)对“疑”思索后仍不能解决而发问。(3)思索出结果,不能判断对错而发问。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先思后问。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三思而问,才能豁然开朗。要求学生做到“五不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科书或主要参考资料没有看过时不问;作业未经深入思考时不问;找不到自己矛盾所在时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时不问。
二是鼓励学生不耻下问。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往往闷在心里,耻于发问。其实,不懂不是过,装懂才是可耻。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
三是倡导对老师的见解提问。“尊师”是一种美德,但在学术问题上,我们也倡导学生对老师见解提问。就是要倡导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进行“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智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疑”既是思维的结果,又往往是再思维的起点。学生正是在这生疑——质疑——释疑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学得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教师的设疑,无疑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