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相让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苏州开了一家画廊,以卖画为生。

  巧的是,在桃花巷的西頭,也有一家画廊,画廊的主人名叫吕子敬,家境贫寒,以画画为生。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不过这人非常自负,常夸耀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
  郑板桥听说之后,便只画一些兰花、翠竹、花鸟、鱼虫之类的东西,从不画梅花。平时,若有人要郑板桥画幅梅花,郑板桥总是谦虚地笑道:“我画的梅花比吕先生差远了,我领你去找吕先生求画。”不仅如此,郑板桥还常当着众人的面高度评价吕子敬的画,赞扬道:“吕先生画的梅花,我再学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画到这个程度。”
  一次,有个告老还乡的吏部尚书见了郑板桥的画后,便请他以“梅花幽谷独自香”为题,为他画一幅梅花图,酬金是50两银子。
  面对这高价诱惑,郑板桥却推托道:“尚书大人,要说画梅花,当属吕子敬先生画得好,他的画远近闻名,可值百两银。”
  于是,这位尚书大人就去求吕子敬了。
  吕子敬更加狂妄了,时不时地自我夸耀,说在苏州城里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郑板桥听后只是淡淡一笑。
  三年后,郑板桥要离开苏州去扬州,临行前,吕子敬也前来送行。
  画友分别总要以丹青相送,于是,郑板桥就当场画了幅三年来从不画的梅花图赠予吕子敬。只见郑板桥挥笔而下,苍苍点点,墨浓淡相宜,有轻有重,笔法流动,神采飞扬,真有“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吕子敬看了郑板桥画的梅花,惊诧半天,才喃喃说道:“郑兄有如此高超的画梅技艺,何不早早教我?”
  “怕吕兄谦让,再不肯作梅花图,画酬就会少收许多。”郑板桥平静地说。
  到了这时候,吕子敬才恍然大悟,郑板桥之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自己留口饭吃,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选自《民间传奇故事》
其他文献
很久很久以前,宣威原来是海,之所以成为陆地,是一位老先人向龙王家借来的,当时说定:“石狮子长角、眼睛红的时候还。”自那以后,人们就一辈辈地传下遗训,若发现石狮子长角、眼睛红,陆地就下沉变海。  数百年后,在宣威壩子中的村子里住着一家人,老两口带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孙子过活,生活虽然清苦,但也还算幸福。每天,爷爷总是叫孙子去看学校门口的石狮子。因为爷爷在梦里见到龙王来跟他说:“赶快搬迁,所借海子(南方管
期刊
开荒占草的时候,碾子沟里先后搬来了几户人家,形成一个小小的村落。他们没有农具,就刀耕火种;没有房子,就搭地窨子。这都不算啥,唯独在粮食收下来的时候,人们却添了一股愁肠:还没有碾子没有磨呢!总不能带皮吃吧?有的人被逼无奈,只得用石杵捣米,用鞋底搓,煮出来的饭呀,直扎嘴。  财主刘大晃见此情景,心里暗暗欢喜。他家有一盘碾子,他开起了碾房,碾一斗米得交一升。尽管加工费高得惊人,乡亲们也忍痛去碾。就这样,
期刊
胡雪岩开办了一个阜康钱庄。有一天,钱庄来了两个当兵的,他们两手空空,没有带任何存执凭证,却说要取老乡的一万二千两银子。伙计当然不肯付钱,将这件事情汇报给胡雪岩。没想到胡老板查明二人的身份后,不仅答应付钱,而且连本带息一共给了他们一万五千两银子。伙计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事情起于三年前的一天。阜康钱庄来了一个当兵的,在门口踱来踱去。这个人的行为引起胡雪岩的注意,他上前与之攀谈起来。原来,当兵的名叫
期刊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少北洋官僚入阁。之后一年多内的政治形势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全国政党林立、舆论活跃,表现出难得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氛。这种情势下,中央政府的一些高官大佬纷纷出京下访,巡察社会,了解民情。  老妇喊冤  1912年6月6日,大理院院长许世英带着一个由刑事、民事推事等七名公职人员以及警卫组成的小组,离京前往江南巡察下访。6月9日,许世英一行抵达上海
期刊
公元968年,坐稳了江山的宋太祖在审阅新科进士名单时,突然皱起了眉头。  名单上共有18人,是殿试合格后准备录取为进士的学霸。“难道是因为没有赵家人?”宰相赵普很快就为自己有如此龌龊的想法而羞愧。  “这个第六名陶邴,是翰林学士陶谷的儿子吧?”宋太祖的眉头皱得像抹布。赵普小心翼翼地说:“是,陶邴读书很刻苦,成绩一直不错,年年拿三好学生。”然而,宋太祖的眉头并没有舒展,问主考官是谁。赵普说是陶谷。 
期刊
北宋《吕氏乡约》规定:“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度无所妨,乃命展刺。有妨则少俟。”  也就是說,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人家吃了没有;如果即将开饭,那就等人家吃完了再进去。否则人家吃着饭,你在旁边瞧,会有蹭白食的嫌疑。《吕氏乡约》是中国第一本乡约,恐怕也是第一本规定“吃了吗”的历史典籍。这本乡约后来成了其他乡约的范本。明朝人黄佐制定《泰泉乡礼》,几乎全按《吕氏乡约》复制,里面自然也有那条规定
期刊
1936年12月10日,为西安市青年学生抗日游行请愿之事,张学良被召到华清池,肃听蒋介石的训斥:“昨天学生闹事,你为什么不用机枪扫射他们?”  “我的机枪是打日本人的,不是打学生的。”张学良回答得很冷静。  蒋介石一听,顿时火冒三丈。“那‘九一八’的时候,日本人到了你眼皮底下,你为什么不打?”  此语一出,张学良腾地站起,额上青筋鼓胀。“我怎么打?你不是三令五申对日本人不许随意开战吗?”面对张学良
期刊
袁世凯之子袁克文自小师从天津四大书家之一的严范孙,得其真传,真、草、隶、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袁克文写字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不用桌子,把纸悬空,由人拉住两端,他在上面挥毫,竟然笔笔有力,而纸无损。  他写小字也是如此,常常是仰卧在烟榻上,一手拿纸,一手执笔,凭空书写,并无歪斜走样之处。  当时上海的各种小报、出版物等,纷纷慕名请他题签。某次,有个作者以其作品请袁题写封面,袁一挥而就。小說出版后,作
期刊
公元前514年,吴王让伍子胥督建王城。吴王之子夫差即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  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  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軍民断粮,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城门墙下挖地,竟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  原来城砖是用糯米粉压成的,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军民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期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一位官员打扮的独臂葡萄牙人带着副官在澳门街头悠然地纵马游玩。天色已黑,副官不断提醒他最近周围不安全,可他不以为然,反而放肆狂笑。这时,六个葡萄牙客商模样的人突然蹿过来,围住这位官员叽叽喳喳,声称有大事报告。  见是自家同胞,这位官员心情大好,连忙俯下身来。谁知这六位“同胞”突然翻脸,顺势把他拽下马来,然后拔刀一顿狂砍。没等副官缓过神来,官员的脑袋已被活活剁了下来,副官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