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苍生的大地赤子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山河呜咽,大地含悲。他走了,留下了一株神奇的东方魔稻,撰写了一部驱赶饥饿的世纪传奇,矗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一颗永系人民的心
  自称为农学家的袁隆平,有一颗永系人民的心。他在立志、选择科研方向等方面,心中始终装着人民。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二,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汉口上小学时,学校组织了一次到园艺场参观的活动,激起了他对田园之美的向往。他从此有了长大后一定要学农的愿望。大学填报志愿时,为说服不赞成他学农的家人,他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前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期,粮食大规模减产,饥饿笼罩着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也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他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他说:“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非常自责。本来我就有改造农村的志向,这时就更下了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为了不让老百姓挨饿,他将研究方向从红薯、西瓜转向了水稻,并从此踏上了让水稻增产高产的科研之路。
  科研的路从来不平坦。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袁隆平整整奋斗了10年。这期间,他做了3000多个实验,为与季节赛跑、追着季节走,自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赶到海南三亚搞水稻育种。孩子出生、父亲病故,他也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最令人感动的是,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将科研材料贡献出来,组织全国性的攻关。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他和他助手发现的“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朱英国教授曾感慨地说:“没有袁老师把自己的成果公开,我们大家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们很多人可能还在饿肚子!”
  袁隆平这样的执著、创新,为了科研事业和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皆因为他心中装着人民,装着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初心。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曾发出这样的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问世和超级稻选育成功后,依靠科技,中国人不仅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说他有兩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追梦,他在科研攻关的同时,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杂交水稻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一直坚持开办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不管多忙,袁隆平几乎每次都出席开班仪式,用英文为学员授课。他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他的梦想正变成现实,他的发明正在帮助更多的人摆脱饥饿。
  心中装着人民的袁隆平,也深受人民敬爱。中国农民称颂他为“当代神农”或“米菩萨”。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视长沙为杂交水稻的科研圣地,为能来长沙学习,有的甚至卖掉自己的家产。
  袁隆平逝世,长沙市老百姓自发组织上街送行,送行队伍延绵十余公里,队伍中不少人痛哭不已……
  一腔赤诚的爱国情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袁隆平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对祖国怀有深厚情感,无比热爱国家的人。他曾说:“科技工作者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是基本前提。如果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没有感情,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他的一腔赤诚爱国情,一方面受家庭的耳濡目染。他曾这样回忆:“我父亲很有爱国心,他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时,做了很多为抗日战争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的工作。”另一方面来自他少年的经历。他说:“新中国成立之前,因灾荒战乱,少年时我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
  正是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袁隆平一生都在忘我工作,并认为自己获得的再多的荣誉都属于祖国!他曾回忆说:“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其他同胞喜出望外地说,袁老师您终于来了,这下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我也感到很自豪。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心中装着人民、深爱着自己祖国的袁隆平从不受名利所累。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我还要继续努力。”
  “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日本用15年的时间,未能实现计划。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并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但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1996年,中国农业部制定了“中国超级稻计划”。66岁的袁隆平扛起了实施这一计划的大旗,他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他的这一技术路线,使中国的超级稻研究捷报频传,遥遥领先世界。2000年,袁隆平的超级稻研究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百亩片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他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论文再一次在国际水稻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各国专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中国人了不起!”   此后,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使中国超级稻研究遥遥领先世界。
  一生痴爱水稻科研
  大半个世纪研究杂交水稻,水稻已深深融入了袁隆平的生命里。
  只要田里有水稻,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的试验田里转转。2019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从长沙赴北京领奖前,专门来到稻田跟水稻道别:“你们都乖乖的,我过几天就回来啦。”
  2021年4月,从三亚回长沙治病,91岁的袁隆平身体已很虚弱。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辛业芸女士告诉记者,即便这样,他依旧记挂着三亚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势,询问已成熟的稻穗千粒重是多少……
  袁隆平还曾将自己比喻成一粒种子。他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是一粒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种子。他坦言,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又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書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不要害怕冷嘲热讽、标新立异。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袁隆平是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他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
  袁隆平是一粒爱思考、勤奋进取的种子。他的同事、学生告诉记者,在杂交水稻科研王国里,袁隆平是一位战略家,他的科研思想,技术路线,带领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超越自己,领先世界。
  1999年,年近70的袁隆平曾赠记者一幅字“勤奋、进取,与小丹共勉。袁隆平”。彼时,他已名满天下,但仍壮心不已。
  袁隆平是一粒朴素的种子。他的衣服很多都是地摊便宜货。他说:“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
  工作之余,袁隆平是一个幽默风趣、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会给同事取绰号,是骑单车能手,游泳健将,气排球爱好者,还能拉一手小提琴……他的外表非常平凡,平凡得让人恍惚觉得他是中国最像农民的人。但他取得的科研成果、矗立起的精神丰碑,却是如此的非凡,如此的伟岸!
其他文献
本报讯(通讯员 姜柔 尹代理)近日,寧远县连续阴雨和局部暴雨频发,学校防洪防汛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为确保学校防汛安全,提高对暴雨洪水、防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减轻灾害损失,宁远县教育局积极推进防洪防汛工作,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永带队,深入学校开展防洪防汛工作,为师生筑牢安全防线。  每到一校,毛永都仔细查看了学校安全台账与汛期值班值守情况。他要求,要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以安全风
期刊
本报讯(记者 张咪 通讯员 罗咸辉 陈芹)5月22日,来自全省20余所高校的72名思政课教师,在湖南工业大学进行现场教学展示。经过角逐,25人获得一等奖,将代表湖南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比赛。  湖南省第三届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展示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旨在提升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展示高校思政课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坚持铸魂育人”的良好风貌。  活动前期,全省29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李莹)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怀化市实验中学于5月24目举行了以“师魂映党旗”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该校30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了比賽,演讲活动紧扣师德师风主题,内涵深刻,事迹感人,格调积极向上。内容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极富真情实感,体现了学校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肖大松 马艳峰)“红星闪闪,爱我中华;努力奋斗,共创未来。”5月23日,隆回縣幼儿园举行“红星闪闪耀县幼”第十二届运动会,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热爱自己的感情。  运动会上,幼儿集体篮球展示、家长球舞表演、班级啦啦操、哑铃操、椅子操、花球操、圈圈操等精彩纷呈,既展示了该园普及幼儿花样篮球训练的办园特色亮点之一,也展示了孩子们进取、勇敢坚强的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刘元伟)5月22至24日,嘉禾县举办以“在阳光下成长,向建党100周年献礼”为主题的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节。来自全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800余名学生表演节目共241个。  今年以来,嘉禾县教育系统通过举办经典革命故事演讲、学科素养大赛、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小学(幼兒园)艺术节、劳动成果汇报等活动,展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成果,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尹玲利)5月23日,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党支部的同志们前往汝城县沙洲村,以“学党史追寻红色历史足迹”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学史崇德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同志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活动。  来到沙洲村红色教育基地,大家有序参观了汝城工农运动历史展馆,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展示柜中的“半条被子”让大家看到了军民血肉相连的情谊,也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时刻把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韩冬 文铁强)近日,常德市六中校门口,刚下晚自习的高三学子领到热腾腾的加餐,纷纷为学校的暖心之举点赞。  延续去年考前关爱的温度,今年5月17日起,学校再次启动“学生关爱月”之考前营养关爱行动。学校分别为高考、中考、学考“三考”学子免费加餐,每天牛奶、糕点、水果、鸡蛋等食物合理搭配、轮番提供。高三学生可在晚自习后领取,初三学生在中餐加餐,高二学生则在学考期间特供。此外,学校食堂每日
期刊
《天上的街市》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内容,电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现代诗歌。记得我第一次上公开课便选择了这一内容。时隔一年半,我再次选择这一内容参加学校赛课,无论准备方向还是心态都完全不同。  第一次执教时,我没有系统的思路,只是一味盲目地东拼西凑,整个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没有太多内涵。第二次执教,我有了明确的备课思路。我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包括三个问题:现代诗歌
期刊
本报讯(通讯员 唐恢锦 陽志君)5月22日,龙山县华塘小学基层工会组织60余名教师,参加“千人重走红军路”公益徒步活动。  上午九点,参加活动的教师从龙山县工业园区徒步出发,一路沿着风景优美的果利河沿岸观光带,经过兴隆红军桥、贺龙钓鱼台,走过太平山景区公路,到达终点太平山顶,全程约15公里。  一路上教师们边走边唱革命歌曲,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探索他们英勇的事迹,重温他们无畏的精神,感受红色历史,铭
期刊
“老师,小明把我的衣服弄湿了!”“是小惠先跑过来撞到我的,他把我的水壶都撞翻了。”“昨天小明也撞我了,还把我的腿给撞疼了。”“是你先撞我的!”……  这是教师在学校经常看到的情形,我还遇到过高年级学生之间争执时翻一年级的旧账。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这事不赖我。  低年级学生遇事总说是别人的错正常吗?关于这个问题,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或许可以解释:一是自我中心性,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