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新规争议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j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新规尚未正式出炉,银行已开始未雨绸缪。
  6月11日,建设银行(601939.SH;00939.HK)发布公告称,将发行不超800亿元的5年期次级债,用于充实该行资本。此前不到一个星期,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500亿元次级债刚刚完成发行。光大银行高层更是表示在H股上市后,还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
  多家银行高管冒着“食言”的风险进行再融资,究其原因在于银监会对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或将更为严苛。近日,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其中将包括银行间资产、房地产开发贷、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等业务的风险权重上调,从而导致银行资金压力进一步扩大,也使市场再一次担心银行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融资需求。
  不过,接近银监会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上述新规还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征求意见稿,只是在工、农、中、建、交、招六家银行内部做了测算。目前,六家银行已经将测算结果上报给银监会,银监会国际部正在汇总各家银行的意见,还将就具体细节进行修改。
  “大家对这个还是存在争议的,主要是理论基础不够。”某国有大行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指出,征求意见稿中将部分银行业务的风险权重分别进行了上调和下调,这方面并没有合理的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对此,银监会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这令银行不够信服。
  
  争议新规
  征求意见稿中遵循了5月初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设定三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额外明确了资本留存超额资本和逆周期超额资本应为核心一级资本。
  这样算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要达到9.5%,其他银行的核心资本要求为8.5%。目前尚有一些银行与这一指标存在差距。
  对于新规争议最大的,不在于此。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归纳,银行的三大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征求意见稿在三大风险的资本计量上都做了细微调整,其中争议较大的是信用风险资本计量。在信用风险资本计量中,银监会根据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和信贷风险变化,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时,可对特定的高风险资产组合使用大于或等于150%的风险权重,甚至最高一档的权重达到了1250%。
  “权重是反应风险本身的,不应该跟着政策走。”某国有大行财务部负责人指出,风险是相对客观存在的,不能由具体的要求去定义风险的大小。
  在上述财务部负责人看来,如果从数据测算上看,资本金是挺有压力的。而如果从理论上看,就没有那么大压力了,因为他们觉得最终的实施方案不可能就是现在的版本。如果真要这样做,一定会有配套政策跟进。新资本监管新规只是一个指引,但是不能落地,在细则没出来之前,是无法实施的。
  银监会对外公开的表态是,按照已经公布的《指导意见》,银监会正在起草修订《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修订的主导思想和有关政策精神均已体现在《指导意见》中,目前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待征求意见稿定稿后,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不仅试点银行内部人士对此征求意见稿持保留态度,银监会内部也有不同看法。接近银监会的人士介绍,对于具体细节的调整,银监会内部也未对资本充足率计量的修订形成一致意见。
  从最初20世纪80年代《巴塞尔协议》的初次成稿,到2003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称“巴Ⅱ”),再到2010年的《巴塞尔协议Ⅲ》(下称“巴Ⅲ”),国际上关于银行业的监管几易其稿。
  银监会公布的《指导意见》,又俗称“中国版”巴Ⅲ,其标准比国际上的巴Ⅲ最低标准还要高,而且在达标时间的规定上,要比国际上的要求更短。
  中国银行业2007年正式启动实施巴Ⅱ。按照安永金融服务合伙人蔡鉴昌的说法是,“国外银行也是循序渐进达标的,而中国的这些银行,巴Ⅱ还没达标,就直接奔着巴Ⅲ去了。”
  银监会要求有条件的银行在2012年初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在2016年底达标。蔡建昌认为,“中国版”巴Ⅲ的独特点在于很多银行巴Ⅱ还没有达标先要达标巴Ⅲ。
  某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银监会对银行业日趋严厉的监管趋势已经形成,但是此意见稿的最终实行方案可能会在时间上和具体指标上有所妥协。
  另外,各界对银行资本达到怎样的标准更为合理存在争议。到底银行的资本要多少才是合适的?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资深分析师付兵涛认为,在逆周期审慎监管的思路下,监管部门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办法,监管层也是存在疑惑或不确定性的。银行是信用创造的体系。按照这种一直不停的提高资本的要求,银行就很难会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作用了。
  
  喜忧参半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商业银行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已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并获得银监会批准的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资产应当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
  权重法需要对银行账户表内外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现金类资产、主权债、金融机构债等。而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在于商业银行对不同类型资产池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进行适当的估计。
  对此,申银万国的研究团队测算,权重法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将有17~192个基点的下降,而内部评级法下有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有所上升。“随着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推行,如果银行不尽快转向内部评级法,2012年上市银行资本缺口将约为4000亿左右”。
  根据银行间资产、房地产开发贷风险权重上调,非按揭类个人贷款风险权重和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下调的假设下,申银万国测算,对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影响在1%以上,其他银行影响在0.1%~0.8%的范围内,对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的影响最小,仅为0.1%。
  蔡鉴昌分析,部分长期贷款风险权重的增加,是出于流动性的考虑,而增加了一些同业债权权重是为了控制银行系统内的风险。基本上所有对资本的要求提高都是与风险相匹配的。
  而如果按照内部评级法来测算,申银万国测算发现,在当前的静态资产结构条件下,除华夏银行有所下降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南京、民生、深发展、光大、招行等上升幅度均在2.8%以上。
  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66%。在权重法下,综合考虑房地产开发贷风险权重上升和小企业贷款余额风险权重下降,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下降0.2%和0.1%,刚压红线。而如果按照内部评级法来计算,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上升1%和0.8%。
  据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向记者透露,目前工、农、中、建、交、招六家银行已经建立内部评级法的数据库和计算模型,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这些银行会尽快转向内部评价法,因此新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对其影响并不那么可怕。
  不过,该分析师也指出,由于受地域限制、行业限制、数据统计限制等,一些中小型银行还无法采取内部评级法来进行测算。因此中小银行只能采取权重法来测算资本充足率。如果真的实施新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大行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再考虑资本金补充的问题,而小银行就变得很迫切了。
  
  业务转型
  经历过2010年银行大规模的融资之后,市场已经开始对银行融资事件谈虎色变。资本补充确实能快速解决银行资本充足问题,但是“融资-放贷-再融资-再放贷”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只能解决银行特定时期的一时之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根除银行资本达标的顽疾,顺应经济特征的变化,商业银行应着力推进经营转型。
  监管环境的改变,也正在倒逼银行转型。
  “新监管政策无疑会增加银行的资本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充足率等系列问题,关键还是要转变银行经营方式和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的比例,然而一切转变都需要时间。”工商银行投行部副处长史晨昱认为。
  “调整银行结构的导向意义是很明显的。”付兵涛指出,在调高部分业务风险权重的同时,银监会也放松了对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监管限制,这被业内视为银行业转型的机遇。
  银监会新规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意图扩大零售业务的占比,这在过去几年的转型中一直不明显。随着银监会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十条”措施的出台,允许其将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处理,也在风险权重方面有所“松绑”,对银行转型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付兵涛认为,如果银行业务转型成功,对资本的依赖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压力,并会降低对贷款的依赖。
  蔡鉴昌指出,在有一定紧缩的情况下,银行也开始“动脑筋”,做一些不占用资本的业务。扩展非利息收入,寻求资本节约型的经营模式,走发展效益和质量相结合的道路。通过适当放缓一些贷款的增长,未来需要再融资的时间会推迟一下。
  在中行行长李礼辉看来,国内银行应以实施新标准为契机,优化信贷结构,从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化,建立资本节约型银行。
其他文献
年中一过,上半年还保持着高发行量、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便开始降温。这不仅是银行自身需求上的调节,更是监管层有意控制风险的结果。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银监会已于近期向银行下发关于理财产品相关自查整改要求,其中包括禁止高息揽存、收缩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以及不得投资票据和信贷类资产等要求。以求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控制。  尽管银监会对此要求的下发与否并未做出正式回应,但是业内人士已经感受到
期刊
中国民主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90年土地风云,延续了中国宏大历史命题:几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二者,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  “土地上不仅可以长出粮食,还可以长出城市和房屋。”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说。  90年土地风云,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
期刊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产品价格应是上下浮动的。任何一种投资或投机行为都存在获利及亏损可能性,就像大家司空见惯的股票买卖一样。  奇怪的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却出现了无风险且获利很丰厚的两大投资领域:一是将自有外汇或借入外汇直接转为人民币,在人民币持续、渐进的升值过程中赚取9%以上的息差和汇兑收益;另一个是房地产领域,不断上涨的房价为投机者贡献巨额利润。除了很短暂一段时间外,人民币汇率和房价都呈现
期刊
从3月到7月,一场商业大战在江城武汉渐入高潮。  自浙江银泰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浙江银泰”)在今年3月正式举牌鄂武商(000501.SZ)后,武汉当地政府与银泰方面各显神通,争夺陷入胶着状态,双方对鄂武商的控股权三度反复。  短兵相接中,占据地利优势的武汉国资,利用手中的控股地位,三次停牌鄂武商,为抢夺鄂武商赢得先机。对此,浙江银泰称,武汉方面的行为是“改革开放及民主法制的倒退”。银泰系对鄂武商的
期刊
2011年前5个月,A股实现首发、增发和配股合计融资额高达3625.4亿元,至今已发布再融资预案的上市公司还有167家,合计计划募资总额达4195亿元。按这一速度,2011年A股融资再过万亿几成定局。去年A股融资总额就已超过万亿,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融资额股票市场。持续大规模扩容让中国股票总市值跃居全球第二。  中国股市诞生短短20年间就取得如此成绩,证明中国股市的融资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就中国
期刊
时至今日,发端于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逐渐演变为全球宏观经济最不确定因素。  进入2011年第二季度后,通货膨胀“幽灵”不仅席卷了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搅动陷入紧缩风险的欧元区。欧元区是否会率先步入“滞胀”陷阱?欧洲中央银行因其“维护货币稳定”的职责,陷入自其成立以来最为紧张的状态。  在共有6位成员的欧洲中央银行执行委员会中,来自德国的于尔根施塔克负责经济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工作。施塔克曾担
期刊
对于联想集团(00992.HK)的公众股东,一切都来得有些突然。  6月17日,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突然豪掷巨资,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杨以个人名义从联想控股购得7.97亿股股票,按当日平均股价4.18港元计算,杨元庆购入股票总市值高达33.328亿港元。联想集团官方表示,在交易完成后,杨元庆持有联想集团8.7%的股份,为最大个人股东。  突如其来的巨额股权交易引发了连番的疑问:如此庞大的收购数字
期刊
中国的宏观调控正腾挪于狭窄的空间里。  6月14日下午,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5%的历史高位。  此外,央行于5月中旬重启暂停了约5个月的三年期央票,同时配以针对各大商业银行紧缩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  虽多管齐下,但仍未遏制CPI 的一路上行。当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经济运行数据中,CPI同比上涨5.
期刊
犹豫良久之后,香港特区政府终于痛下决心,出手降温楼市。  6月20日,曾一度被特区政府冷落的居屋政策(相当于廉租房)被再度高调提及,剑指当前不断升温的香港楼市。据香港媒体报道,已终止9年的居屋计划将有望在今年10月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提上议程。  这是香港特区政府6月以来第二次对“高温”楼市进行的试探。  10天前,香港金管局一纸有关购房按揭成数的“限贷令”,令降温香港楼市的话题被推至风口浪尖。  
期刊
“CBD核心区的地块,我们跟踪了好多年,但感觉还是个局外人。”说出这句话时,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坐在朝外SOHO的露天阳台上——这是当年CBD区域所拍出的第一幅地块,当时竞标者只有三家,SOHO中国以6400元的楼面单价轻松拿下。  今时不同往日。2011年7月6日,CBD最后9块“黄金宝地”集体入市,2天后各归其主,参与企业超过30家,楼面单价超过2万元。当日招标,SOHO中国参与了其中三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