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主要涉及政策、组织、物质、精神、等层面因素。在学校资助管理工作中积极推行激励机制,是确保高校资助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和提升资助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基本手段,也是长久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内在工作动力及释放其创新潜能的必要条件。如何管理使用好国家资助、如何提升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效益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关键词:高校;资助管理;激励机制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经过相关部门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高等学校自身的积极探索,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贷、勤、助、免、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如何实施好政策,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资助机构,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展好学生资助工作,离不开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高校辅导员老师的认真贯彻执行。目前高校资助管理,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管理上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运用激励充分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的很好结合,并保持激励的可持续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无激励情况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题
当前,无激励机制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都建立了自己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是几乎没有或者少数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独立设置机构,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都是挂靠在学校的学生工作部(处),同时各高校对资助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制度不健全、基本无资助管理相关经费预算等,都造成资助工作开展难度大。
(二)资助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积极性差。根据规定,各高校应当按照1:2500的师生比例设立专职资助工作人员。目前各高校专职资助管理人员配备比例完全达不到相关标准,加上缺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很大程度造成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工作积极性差。
(三)资助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推广使用难,管理效率低。目前很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通过逐级实施的方式,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当然最近几年的高校逐步推广使用资助管理信息化,但是由于没有全国的统一标准的系统,高校各自为战,使得资助管理的整体效率低下。同时,信息化管理对资助工作人员提出了跟高的要求,而学校对于相关政策你和培训跟不上,造成资助管理系统推广受阻,往往是传统和信息化并进,极大的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建立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并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立资助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借助必要的信息沟通,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需求或动机,并得到满足,从而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资助工作人员改变其行为,使之符合学校资助工作的目的。以人为中心,强调创造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环境,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当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利益与学校的资助工作目标和总体利益相一致时,往往能够促进和推动学校整体资助目标的实现。激励的功能就在于以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基本作用力,引导资助工作人员把个人目标统一于学校资助工作的整体目标,促进个体目标与学校资助工作目标的共同实现。
(三)有利于激发出来的高效行为得到保持与延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务重、事务繁多,又是一个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要求资助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耐心与责任心,并且能够长期坚持。建立资助管理激励机制,有利于使高校从事资助管理的工作人员被激发的好的行为得到延续。
三、建立有效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
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对从事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和促使资助管理工作人员为实现学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激励机制既要面对新形势,实行动态的调整完善,又要积极适应学校资助管理工作和学校整体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激励机制:
(一)应从学校的角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制度,并贯穿整个资助管理活动,从整体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建立合理的经费管理制度。学校要提高资助管理经费预算、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加大资助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在保证资助工作所需的场地、设备等工作必需的基础上,应加大资助管理培训工作资金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应积极完善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模型,我们知道,以上几方面是从事资助工作管理工作人员的生理需要,是我们开展好资助管理工作的前提。当生理需求不在成为为资助工作人员的主导需求时,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的个人目标与学校资助工作整体目标保持一致。第三,应该改革分配制度,实行资助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制度。通过建立资助工作考核与评估制度,并将考核与评估与资助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挂钩,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只有将资助工作人员个人利益与组织的整体利益挂钩,才能够充分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个人需要和组织需要的很好结合。
(二)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中组织层面的约束和分配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身比较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资助管理激励机制中,应道重点考虑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组织中的引导作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当在计划指标的设置、管理条例和管理方法的制定、监督实施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行政权威性和强制性。建立严格的资助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和职称考评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整个组织中的约束与分配作用,引导全校资助工作向组织希望的目标或方向前进。
(三)要注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激励的结合。只注重物质层面,而不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政策,是一项害民政策;只注重精神层面,而不注重物质层面的激励政策是一项愚民政策。对员工的单一的认可与物质激励,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激励,但是都不会长久。因此我们要改掉过去那种只讲奉献、精神激励,不讲物质奖励的做法,应该通过制度来保证资助工作人员基本工作量外超额完成的工作量的酬薪发放的做法。同时,学校相关领导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使资助工作人员能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投入到工作中;要重视感情投入,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中给予资助工作人员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接触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四)注重考虑到奖励与惩罚的结合。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由于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我们在制定资助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奖励和批评的结合。应当实行资助工作考评体系,对于考核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要奖励那些资助工作开展好的院系与个人,同时要对做的差的院系和个人进行批评指正并附予相应的处罚。充分利用政策,对于表现好的院系,应相应增加资助名额;而对于表现差的应当减少资助名额等等。只有利用好奖励与惩罚,并且做到赏罚分明,公平公正,我们才能将资助工作顺利推进。
以上四个层面在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激励若干层面中最为重要。四种手段相互关联、各有利弊,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很难发挥激励的最大优势。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校资助管理激励机制在实际实践过程中还应当克服以下几种障碍,才能在实际运用中使激励的功效有效发挥。
1、应克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观念障碍。我们应当摒弃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只注重精神方面而物质方面很少涉及,要大胆创新以激励机制中的物质层面为依据,给予资助工作人员奖励方式的激励。
2、要建立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要改变传统的资助管理组织形式,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的组织形式。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人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及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高效的考评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3、应增强激励机制的透明度。资助管理工作激励机制应当像国家资助政策一样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激励机制的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的效果。在资助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能过分强调主观作用,更不能搞暗箱操作,才能达到激励的最基本目的,才不会挫败资助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资助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利益,直接体现出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高校资助管理激励政策,并合理利用,才能真正的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供工作效率。同时应该结合资助管理实践,加强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资助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效益,加速推进资助工作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贾奇著.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校;资助管理;激励机制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经过相关部门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高等学校自身的积极探索,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贷、勤、助、免、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如何实施好政策,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资助机构,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展好学生资助工作,离不开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高校辅导员老师的认真贯彻执行。目前高校资助管理,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管理上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运用激励充分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的很好结合,并保持激励的可持续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无激励情况下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题
当前,无激励机制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资助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都建立了自己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是几乎没有或者少数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独立设置机构,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都是挂靠在学校的学生工作部(处),同时各高校对资助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制度不健全、基本无资助管理相关经费预算等,都造成资助工作开展难度大。
(二)资助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积极性差。根据规定,各高校应当按照1:2500的师生比例设立专职资助工作人员。目前各高校专职资助管理人员配备比例完全达不到相关标准,加上缺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很大程度造成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工作积极性差。
(三)资助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推广使用难,管理效率低。目前很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通过逐级实施的方式,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当然最近几年的高校逐步推广使用资助管理信息化,但是由于没有全国的统一标准的系统,高校各自为战,使得资助管理的整体效率低下。同时,信息化管理对资助工作人员提出了跟高的要求,而学校对于相关政策你和培训跟不上,造成资助管理系统推广受阻,往往是传统和信息化并进,极大的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建立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并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建立资助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借助必要的信息沟通,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需求或动机,并得到满足,从而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资助工作人员改变其行为,使之符合学校资助工作的目的。以人为中心,强调创造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环境,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当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利益与学校的资助工作目标和总体利益相一致时,往往能够促进和推动学校整体资助目标的实现。激励的功能就在于以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基本作用力,引导资助工作人员把个人目标统一于学校资助工作的整体目标,促进个体目标与学校资助工作目标的共同实现。
(三)有利于激发出来的高效行为得到保持与延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任务重、事务繁多,又是一个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要求资助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耐心与责任心,并且能够长期坚持。建立资助管理激励机制,有利于使高校从事资助管理的工作人员被激发的好的行为得到延续。
三、建立有效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
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对从事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和促使资助管理工作人员为实现学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激励机制既要面对新形势,实行动态的调整完善,又要积极适应学校资助管理工作和学校整体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激励机制:
(一)应从学校的角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制度,并贯穿整个资助管理活动,从整体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建立合理的经费管理制度。学校要提高资助管理经费预算、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加大资助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在保证资助工作所需的场地、设备等工作必需的基础上,应加大资助管理培训工作资金的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应积极完善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模型,我们知道,以上几方面是从事资助工作管理工作人员的生理需要,是我们开展好资助管理工作的前提。当生理需求不在成为为资助工作人员的主导需求时,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的个人目标与学校资助工作整体目标保持一致。第三,应该改革分配制度,实行资助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制度。通过建立资助工作考核与评估制度,并将考核与评估与资助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挂钩,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只有将资助工作人员个人利益与组织的整体利益挂钩,才能够充分调动资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个人需要和组织需要的很好结合。
(二)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中组织层面的约束和分配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身比较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资助管理激励机制中,应道重点考虑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组织中的引导作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当在计划指标的设置、管理条例和管理方法的制定、监督实施等方面具备较强的行政权威性和强制性。建立严格的资助工作人员的人事制度和职称考评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整个组织中的约束与分配作用,引导全校资助工作向组织希望的目标或方向前进。
(三)要注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激励的结合。只注重物质层面,而不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政策,是一项害民政策;只注重精神层面,而不注重物质层面的激励政策是一项愚民政策。对员工的单一的认可与物质激励,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激励,但是都不会长久。因此我们要改掉过去那种只讲奉献、精神激励,不讲物质奖励的做法,应该通过制度来保证资助工作人员基本工作量外超额完成的工作量的酬薪发放的做法。同时,学校相关领导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使资助工作人员能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投入到工作中;要重视感情投入,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活中给予资助工作人员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接触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四)注重考虑到奖励与惩罚的结合。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由于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我们在制定资助管理工作激励制度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奖励和批评的结合。应当实行资助工作考评体系,对于考核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要奖励那些资助工作开展好的院系与个人,同时要对做的差的院系和个人进行批评指正并附予相应的处罚。充分利用政策,对于表现好的院系,应相应增加资助名额;而对于表现差的应当减少资助名额等等。只有利用好奖励与惩罚,并且做到赏罚分明,公平公正,我们才能将资助工作顺利推进。
以上四个层面在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激励若干层面中最为重要。四种手段相互关联、各有利弊,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很难发挥激励的最大优势。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校资助管理激励机制在实际实践过程中还应当克服以下几种障碍,才能在实际运用中使激励的功效有效发挥。
1、应克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观念障碍。我们应当摒弃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只注重精神方面而物质方面很少涉及,要大胆创新以激励机制中的物质层面为依据,给予资助工作人员奖励方式的激励。
2、要建立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要改变传统的资助管理组织形式,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的组织形式。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人员的自主管理能力及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高效的考评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3、应增强激励机制的透明度。资助管理工作激励机制应当像国家资助政策一样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激励机制的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的效果。在资助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能过分强调主观作用,更不能搞暗箱操作,才能达到激励的最基本目的,才不会挫败资助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资助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利益,直接体现出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高校资助管理激励政策,并合理利用,才能真正的激发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供工作效率。同时应该结合资助管理实践,加强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资助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效益,加速推进资助工作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贾奇著.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