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选材,是文章这座大厦的基石。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动笔前,思想和观点靠材料形成;动笔时,思想和观点靠材料表现。没有材料写文章,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云,“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而这“物”就是写文章所用的材料。所以,占有充分的材料是写作的首要工作。
然而,现实中不少在校中学生,往往视名著美文如罕物,置丰富多彩的生活于不顾,思想空洞,写作“底气”不足。在作文选材时,学生们翻来覆去地运用的总是那些老掉牙的材料。说到奉献,就是雷锋、焦玉禄、孔繁森;讲到勤奋学习,就是瓦特、爱迪生:写到老师,就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给我补课。这些烂熟的材料成了学生们的“保留节目”。造成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选材上恰当自如呢?
笔者认为,凡写文章,必须先占有材料,要从材料中选取最具典型性、真实性和现实性的部分,结合文章的整体构思,经过一番裁剪和组合,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文章中,自然贴切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才会写出一篇好文章。
一、抓住典型性吸引读者
所谓典型是指最能深刻反映事物本质,说服力强。典型性要求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观点具有代表性,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统一、全面与个别统一、一般与特殊统一、本质与现象统一等性质。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悔于心》,文中展现了王昭君、仲尼、屈原、韩非、荆轲、文天祥等先贤哲人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的壮举,论据充分,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品位高、够分量,显示出作者选材的典型、思想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作者不空谈“心灵的选择”如何重要,选择不当有多大危害,而是以“巾帼不让须眉”“巨匠打造经典”“英雄爱国无敌”三个小标题为基础,经过层层蓄势,升华为中心论点“选择须无愧于天,无悔于心”,显示出作者对材料的筛选能力和胜人一筹的理性思辩力。而不少考生作文内容的“低幼化”倾向较为严重,材料贫乏,落入俗套,缺乏深刻的内涵。比如,写有人在水中拼命挣扎,自己是选择“救人”还是选择“不救人”;写在车上看见有人行窃,自己是选择制止还是选择沉默等等。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出才识狭小,文章缺品位、少分量,难以打动读者。在高考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里,作者这样诠释着“忘记与铭记”:“溶溶月,淡淡风”的悠远中,“你的名字却始终铭留青史”。站在乌江边上的项羽,“雄姿英发”,相信人们忘记了“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的司马迁,人们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以正直的人生写就“流传千年”的正史,“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在宫中自在逍遥的李白,“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佳篇。让往事随风,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加之恰如好处的阐述,使得观点鲜明的印刻于读者的心中。
二、运用真实性感染读者
“所谓真实,就是从同类的许多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粹”(高尔基语),这是不可置疑的。无论是人还是事,都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接受特定的真实生活材料的限制和制约。只有动乎衷、发乎情的文章,才能获得读者的喝彩。从写作的角度看,并不要求必须写真人真事,有时考题上也明确规定“可以编述故事”,但是,虚构的内容必须符合生活的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
如高考优秀作文《芬香永存》,写女儿在痛失母爱后,“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眼前景总唤起女儿对母亲的记忆,“柳絮”是“你飘逸的长发”,“星星”是“你明亮的眼睛”,“红霞”是“你温柔的唇”。作者用几组真实的生活细节写出对母亲的怀念。妈妈“走后”,“我”变乖了,变得勤快,改掉“坏习惯”;妈妈“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变得更“像姐姐”,温柔待妹妹,检查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妈妈“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像妈妈当年一样”,为了是“纪念妈妈”。“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把家布置得跟妈妈生前一样。点点滴滴,读来令人动容生悲。云南考生的《父亲,我爱你!》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昔日勇于面对艰难困苦、战胜挫折的父亲,一个能为妻儿遮风挡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在妻子病故之后,放大痛苦,精神崩溃,急遽地沉沦下去,“总是醉醺醺地回家”,还“抽一种很特别的烟”。女儿为此如万箭穿心,痛心疾首,她详细地哭诉父亲曾经“下岗了”,但能“重新开始”,摸爬滚打,不知疲惫,终有所成的往事,希望唤起父亲面对挫折时的坚毅与勇气,再度坚强地站起来,顶起生活的蓝天。文章字字情声声泪,情真而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中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真实的,往往就是最动人的。
三、贴近现实性粘合读者
我们选择材料时,还要注意它的现实性。务必选用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感的材料。它能给人们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感觉,这样的材料能大大缩短人们与文章所述内容的距离,一旦读起来,人们有兴味,不陌生,而且还有亲切感。因此,可以达到更有效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上海考生优秀作文《跟时代一起改变》,其开篇即以“老鼠爱大米”将读者带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的气息。文中列举了当今社会林林总总的“流行现象”,新时代的“潮流”奔涌而来,“信息时代的高频波涛冲着我们怒吼”,不论是电脑、周杰伦,还是袁隆平、《河东狮吼》,从唯美柔情的韩剧、言情小说,到R&B、嘻哈、《笑傲江湖》,凡所能引,无所不用,作者或以反语冷嘲,或以“流行语”热讽。另一方面,作者面对文明精神的衰落:又严肃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自己”。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正论部分三个层次,竟是以前三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向大海”、“杂”、“忙”)串连而成,这是小作者关注现实素材、关注热点的最好证明,虽不动声色,却出人意表,令人赞叹。再如高考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一文,能独到地观察现实生活,深刻地反映生活,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作者睿智的目光,关注日常生活中进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写人到中年的“更年前期的妈妈”,重新“又悄悄回到了青年时代”的微妙变化。在“我”想象中。妈妈是“普通”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工作、干家务、照顾家人、吃饭睡觉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但在不经意间,发现种花,注重营养均衡,“年轻夫妇才会”有的饭后散步、跳舞和唱歌等,也逐渐成了妈妈的生活中节目。文章所选题材从一个侧面歌颂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尤其是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妈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所思所想,娓娓地表现了出来。生活画面清新自然,朴实大方,为表现主题增色不少。
好的材料,就如同长幅画卷上的浓墨重彩,为文章增色添辉。在考场上,要将文章写出特色,写得精彩,不是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提笔就成的事,应尽量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必须在材料选择上,注重典型性、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然而,现实中不少在校中学生,往往视名著美文如罕物,置丰富多彩的生活于不顾,思想空洞,写作“底气”不足。在作文选材时,学生们翻来覆去地运用的总是那些老掉牙的材料。说到奉献,就是雷锋、焦玉禄、孔繁森;讲到勤奋学习,就是瓦特、爱迪生:写到老师,就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给我补课。这些烂熟的材料成了学生们的“保留节目”。造成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选材上恰当自如呢?
笔者认为,凡写文章,必须先占有材料,要从材料中选取最具典型性、真实性和现实性的部分,结合文章的整体构思,经过一番裁剪和组合,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文章中,自然贴切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才会写出一篇好文章。
一、抓住典型性吸引读者
所谓典型是指最能深刻反映事物本质,说服力强。典型性要求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观点具有代表性,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统一、全面与个别统一、一般与特殊统一、本质与现象统一等性质。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悔于心》,文中展现了王昭君、仲尼、屈原、韩非、荆轲、文天祥等先贤哲人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的壮举,论据充分,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品位高、够分量,显示出作者选材的典型、思想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作者不空谈“心灵的选择”如何重要,选择不当有多大危害,而是以“巾帼不让须眉”“巨匠打造经典”“英雄爱国无敌”三个小标题为基础,经过层层蓄势,升华为中心论点“选择须无愧于天,无悔于心”,显示出作者对材料的筛选能力和胜人一筹的理性思辩力。而不少考生作文内容的“低幼化”倾向较为严重,材料贫乏,落入俗套,缺乏深刻的内涵。比如,写有人在水中拼命挣扎,自己是选择“救人”还是选择“不救人”;写在车上看见有人行窃,自己是选择制止还是选择沉默等等。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出才识狭小,文章缺品位、少分量,难以打动读者。在高考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里,作者这样诠释着“忘记与铭记”:“溶溶月,淡淡风”的悠远中,“你的名字却始终铭留青史”。站在乌江边上的项羽,“雄姿英发”,相信人们忘记了“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坐在案边奋笔疾书,写着那部旷世之作的司马迁,人们佩服“你忘记了宫刑的痛苦与耻辱”,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以正直的人生写就“流传千年”的正史,“你的事迹彪炳史册”;在宫中自在逍遥的李白,“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人们忘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过往,传诵着你的名作佳篇。让往事随风,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加之恰如好处的阐述,使得观点鲜明的印刻于读者的心中。
二、运用真实性感染读者
“所谓真实,就是从同类的许多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粹”(高尔基语),这是不可置疑的。无论是人还是事,都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接受特定的真实生活材料的限制和制约。只有动乎衷、发乎情的文章,才能获得读者的喝彩。从写作的角度看,并不要求必须写真人真事,有时考题上也明确规定“可以编述故事”,但是,虚构的内容必须符合生活的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
如高考优秀作文《芬香永存》,写女儿在痛失母爱后,“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眼前景总唤起女儿对母亲的记忆,“柳絮”是“你飘逸的长发”,“星星”是“你明亮的眼睛”,“红霞”是“你温柔的唇”。作者用几组真实的生活细节写出对母亲的怀念。妈妈“走后”,“我”变乖了,变得勤快,改掉“坏习惯”;妈妈“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变得更“像姐姐”,温柔待妹妹,检查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妈妈“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像妈妈当年一样”,为了是“纪念妈妈”。“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把家布置得跟妈妈生前一样。点点滴滴,读来令人动容生悲。云南考生的《父亲,我爱你!》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昔日勇于面对艰难困苦、战胜挫折的父亲,一个能为妻儿遮风挡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在妻子病故之后,放大痛苦,精神崩溃,急遽地沉沦下去,“总是醉醺醺地回家”,还“抽一种很特别的烟”。女儿为此如万箭穿心,痛心疾首,她详细地哭诉父亲曾经“下岗了”,但能“重新开始”,摸爬滚打,不知疲惫,终有所成的往事,希望唤起父亲面对挫折时的坚毅与勇气,再度坚强地站起来,顶起生活的蓝天。文章字字情声声泪,情真而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中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真实的,往往就是最动人的。
三、贴近现实性粘合读者
我们选择材料时,还要注意它的现实性。务必选用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感的材料。它能给人们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感觉,这样的材料能大大缩短人们与文章所述内容的距离,一旦读起来,人们有兴味,不陌生,而且还有亲切感。因此,可以达到更有效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上海考生优秀作文《跟时代一起改变》,其开篇即以“老鼠爱大米”将读者带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的气息。文中列举了当今社会林林总总的“流行现象”,新时代的“潮流”奔涌而来,“信息时代的高频波涛冲着我们怒吼”,不论是电脑、周杰伦,还是袁隆平、《河东狮吼》,从唯美柔情的韩剧、言情小说,到R&B、嘻哈、《笑傲江湖》,凡所能引,无所不用,作者或以反语冷嘲,或以“流行语”热讽。另一方面,作者面对文明精神的衰落:又严肃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自己”。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正论部分三个层次,竟是以前三年的高考作文题(“面向大海”、“杂”、“忙”)串连而成,这是小作者关注现实素材、关注热点的最好证明,虽不动声色,却出人意表,令人赞叹。再如高考作文《青春从40岁开始》一文,能独到地观察现实生活,深刻地反映生活,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作者睿智的目光,关注日常生活中进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写人到中年的“更年前期的妈妈”,重新“又悄悄回到了青年时代”的微妙变化。在“我”想象中。妈妈是“普通”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工作、干家务、照顾家人、吃饭睡觉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但在不经意间,发现种花,注重营养均衡,“年轻夫妇才会”有的饭后散步、跳舞和唱歌等,也逐渐成了妈妈的生活中节目。文章所选题材从一个侧面歌颂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尤其是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妈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所思所想,娓娓地表现了出来。生活画面清新自然,朴实大方,为表现主题增色不少。
好的材料,就如同长幅画卷上的浓墨重彩,为文章增色添辉。在考场上,要将文章写出特色,写得精彩,不是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提笔就成的事,应尽量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必须在材料选择上,注重典型性、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