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内涵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效的灾害预防行为是减轻台风灾害影响最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对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系统梳理了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台风;灾害预防行为;内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3–0118–03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会有7~8个台风登陆我国。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仅2019年“利奇马”台风的登录,就造成70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达653亿元。近年来,我国针对台风灾害的“防台抗台”措施进一步增强,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台风灾害频发地区的居民仍然预防意识薄弱、预防措施不到位、预防能力不足,这也导致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严重。日本虽然台风和地震灾害频发,但其有效的灾前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台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此可见台风灾前预防行为的重要性。
  灾害预防一直是灾害管理学中的研究热点,基于台风灾害背景,对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公众灾害预防行为的对策建议。
  1 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内涵
  Sebastian等[1]的研究发现,灾害预防包括疏散和现场适应等方面,在拯救生命和防止伤害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已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并考察了信息可变性(如可信度、内容)、风险感知(如威胁的严重程度、灾难的可能性)、家庭背景(如儿童和宠物的存在、住宅所有权)和社会影响(如邻居的行为和社会支持)对灾害预防行为的影响。Tierney等[2]认为灾害预防行为是指“在灾害发生时提高社会单位的能力”的活动。灾害预防是灾害的一个阶段,包括所有的事件前准备活动和特定预警前的减灾工作,灾害预防行为包括储备应急物资、绘制疏散路径图、应对培训、演习和灾难教育工作。
  台风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类型,根据学者们对灾害预防行为的定义,可将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定义为:在台风来临前,公众开展各种准备活动,包括灾前教育培训、检查设备设施、制定应急计划、疏散演练等,用以拯救生命和保护财产,降低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
  2 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
  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主要由个体特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3个方面构成(表1)。
  2.1 个体特征因素
  2.1.1 性别 Morrow等[3]通过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调查发现,性别差异对公众台风灾害的预防行为有显著影响。首先,基于性别的劳动力差异导致女性在灾害预防的决策中基本没有发言权;其次,当台风来临时,女性倾向于做好物资的储备和提醒家人做好防护,男性则更加专注于房子和外部财产的预防行为。
  2.1.2 年龄 公众年龄的差异也会对台风灾害预防行为产生影响。通过分级问卷调查了不同年龄段的群众,调查结果发现,年龄大的个体普遍了解台风灾害相关知识,并能做好预防准备,年龄低的个体由于对台风灾害知识不够了解,预防行为稍有欠缺。Eisenman等[4]的研究也表明了年龄与灾害(台风、洪涝等)预防行为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1.3 受教育程度 Mileti等[5]指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风险感知越准确,更擅长收集和获取信息,并能理解风险的复杂性。在台风灾害来临前,他们更能积极妥善地做好预防行为。Kasapoglu等[6]的實证研究表明,在影响灾害预防行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自变量是教育,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更加擅长在灾害来临前采取预防行为。由此可见,教育水平影响公众对台风灾害的认知,在台风灾害预防行为上也会产生差异。
  2.2 社会经济因素
  2.2.1 居住时长 Marsh等[7]研究表明,人在某一地区的居住时间对台风灾害预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居住时间长的人对当地的气候、环境了解较多,当台风灾害来临时,他们基于灾害认知和风险倾向,更能做出预防行为,且先前的经历也使得他们的灾害预防水平更高。Kim等[8]也指出,居住时长这一自变量,影响了公众感知风险的水平,进而影响到灾害的预防行为。
  2.2.2 收入水平 Mulilis等[9]对房主、租房者和学生三种不同人口类型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房主比租房者对台风有更好的准备,而租房者比学生对台风有更好的准备。Fothergill等[10]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是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穷人更有可能认为灾害是有风险的,不太可能为灾害做准备或购买保险,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支持,更有可能受伤、死亡,承担更大的物质损失。
  因此,收入水平对公众灾害预防行为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低收入人群即便能意识到台风灾害会带来高风险、高伤害,但他们由于缺乏社会资源,比高收入人群更难做好台风灾前预防措施和准备工作。
  2.3 社会心理因素
  2.3.1 情绪 Heller等[11]的研究指出,焦虑的人更能感知到危险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往往会高估罕见的风险,因此他们在台风来临前会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及时关注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储备物资等,以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有研究发现,个人情绪与灾害预防行为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悲观的受访者在台风来临前无法做好准备,他们会倾向于逃避灾害带来的风险,只有灾害发生后才会提高预防水平。而乐观的受访者对灾害预防的积极性会更高,预防水平也更高。因此,个人的心理情绪会影响个人对台风灾害风险的感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台风灾害的预防行为。
  2.3.2 风险感知能力 Daebek[12](1999)在对得克萨斯州经历过飓风灾害居民的调查中发现,风险感知较弱的居民,往往做好灾害预防工作的概率较小。Tierney等研究发现,缺乏危险意识、不切实际或有偏见的危险风险观念,对台风灾害的预防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也阻碍了对灾害预警信息的适当反应。他们的研究还指出,那些灾害意识较强的人,往往认为由于社区和人类的脆弱性影响,自然灾害(台风、洪涝等)会带来高风险,他们更加相信政府颁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在灾害来临前就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   由此可知,风险感知水平高的公众,往往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很大,更加愿意采取预防行为。
  2.3.3 台风灾害经历 有研究发现没有经历过台风灾害的人,会对台风产生带有偏见的认知和错误看法,导致认识和准备的程度有限,不太可能在台风来临前做好物资储备、应急路线规划和疏散演练等预防行为。Linda等[13]对凯恩斯(热带气旋多发地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过台风灾害经历的人,能更好地处理和内化台风灾害相关信息,最终转化为积极的准备行为。陈兴民[14]在对个体面临灾难时的心理特征研究中发现,经历过灾害的人,对任何灾害可能发生的迹象会高度敏感,这种迹象会加剧他们的恐惧心理,导致他们在灾害来临前更加积极地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个人的台风灾害经历对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3 加强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建议
  3.1 提升公众台风灾害预防素养
  公众灾害预防素养是指公众对灾害预防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防灾知识包括灾害识别、预防知识和应对知识3个方面。防灾態度包括防灾敏感度、防灾相关价值、防灾责任等。灾害预防技能则包括准备活动和响应活动技能。教育和灾害意识是影响公众台风灾害预防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公众台风灾害的预防水平,应该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提升公众灾害预防素养。
  学校是培养人才和学习避灾知识的好地方,学校教育可以为预防台风灾害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台风灾害频发地区,可以将台风灾害预防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从学生时代开始接受系统的防灾教育,提升他们的灾害预防素养,加强公众的台风灾害预防行为。
  3.2 多渠道普及公众台风灾害预防知识
  台风造成的损失虽然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改善。当前公众的灾害预防意识还有待提高,还存在对政府相关灾害预防措施配合度不高的情况,在台风发生时,甚至出现政府安排转移到安全区域时拒不配合的情况,认为台风只不过是“刮一阵风,下一场雨”的事情,并不认为会带来多大的损失,最终导致人员的失踪和伤亡,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流行,灾害预防信息的传播有了更加丰富的渠道。当下,许多人经常会看微博、刷抖音,关于灾害防护的知识普及也应该在新兴媒介平台上发布。基于此,政府和相关单位、部门应该分群体分层次,综合多种渠道普及灾害防护知识,扫除公众的灾害知识盲区,保证信息畅通无阻流入到公众的视野中。
  3.3 完善政府台风灾害信息的发布与预警
  有效的灾害预防工作离不开政府指导,政府要做好相应的信息发布和预警工作,加强公众的台风灾害预防行为。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台风登陆地区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政策和举措,突出政府机制在台风灾害预防中的作用。
  一般台风多发生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由于公众灾害预防意识薄弱,加之部分公众对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未能正确理解,尤其是一些从内地欠发达地区前往沿海城市务工的外来人员,他们几乎没有过台风灾害的经历,导致预防不到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基于此,政府应适时开展一些政策解读和灾害预警信息解释活动,调动公众台风灾害预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灾害防护能力,当台风登录时,公众才能做出有效的反应和预防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防灾减灾工作,降低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 Sebastian E, Heath P H, Kass A M B,et al. Human and pet-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household evacuation failure during a natural disaster[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1, 153(7): 659-665.
  [2] Tierney K J, Lindell M K, Perry R W. Facing the unexpected[J]. Disaster Prevention&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2, 69(3): 104.
  [3] Morrow B H, Enarson E. Hurricane andrew through women’ s eyes: issues and recommend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Disasters, 1996, 14(1): 5-22.
  [4] Eisenman D P, Wold C, Fielding J, et al.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level terrorism preparedness in Los Angeles County[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6, 30(1): 1-6.
  [5] Mileti D S, Fitzpatrick C.The great earthquake experiment: ris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action[M]. Westview Press, 1993.
  [6] Kasapoglu M A, Ecevit M C.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oward the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Lake Burdur in Turkey[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2, 34(3): 363-377.   [7] Marsh G, Buckle P.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in the risk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contex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2001, 16(1): 5-7.
  [8] Kim Y C, Kang J. Communication, neighbourhood bel-onging and household hurricane preparedness[J]. Disasters, 2010, 34(2): 470-488.
  [9] Mulilis J P, Duval T S, Bovalino K. Tornado preparedness of students, nonstudent renters, and nonstudent owners: Issues of PrE theory1[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30(6): 1310-1329.
  [10] Fothergill A, Peek L A. Poverty and disas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 of recent sociological findings[J]. Natural Hazards, 2004, 32(1): 89-110.
  [11] Heller K, Alexander, D B, Gatz M, et al. Social and personal factors as predictor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The role of support provision, network discussion,negative affect, age, and educ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35(2): 399-422.
  [12] Drabek T E. Understanding disaster warning responses[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9, 36(3): 515–523.
  [13] Linda J, Anderson B.Community vulnerability to tropical cyclones: cairns, 1996–2000[J]. Natural Hazards, 2003, 30(2): 209-232.
  [14] 陳兴民.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0.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宝应地区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农业政策,在充分分析宝应地区浅水藕水热条件,土壤肥度,种植质量、光照条件、地形条件,以及综合土地使用状况后,通过利用新信息技术系统对当地实际的气候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规划。通过提高浅水藕的产量,降低种植运输成本,为宝应地区浅水藕的种植提供新的种植思路,同时也为浅水藕提高产量以及提高知名度做出新时代的规划以及新策略。  关键词 宝应地区;浅水藕种植;气候区划  中图
摘要 为了改善农业土壤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相关执法人员应结合当前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其污染的来源,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加以改进,以此强化管理效果,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安全。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污染后对农产品的质量影响以及解决对策做出了简短阐述,希望对广大工作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
摘要 衡水市通过对1 712个纳污坑塘进行治理,增加地表水面2 000 hm2以上,使全市清洁坑塘水面面积达到6 000 hm2,但这些坑塘大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衡水市作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从种植业和水产业用水比较效益的角度分析,利用好这些坑塘水面发展水产养殖,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制约坑塘水面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内循环水槽式流水养
摘要 根据九江地区迁移台站前后地理环境的气候差别,使用欧洲模式产品中细网格2 m温度数值、形势场、模式单点3~6 h隔云量预报、冷暖平流及模式850 hpa温度08:00、20:00数值图形等资料,探讨迁移台站前后0~5 d内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 迁移台站;气候;欧洲模式产品;温度;变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P42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
摘要 林草产业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彭阳县发展林草产业的措施及成效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推进当地林草产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林草产业;发展;探索;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3–0156–02  近年来,彭阳县把“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大胆实践、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的具体行动、调整产
摘要 利用近10 a泰宁县气象资料分析主栽烤烟品种“翠碧一号”的生长期气温、日照、降雨条件,结果显示,泰宁县具备“翠碧一号”烤烟生产大田期所需适宜温度、日照、降雨条件,但种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利于烤烟生产的气象灾害。应充分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防御气象灾害,达到烤烟优质增产目的。  关键词 烤烟种植;气候条件;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572.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
摘要 作为生物学方面的一项新技术,微生物监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综述对微生物监测水污染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技术做了简要介绍,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大肠杆菌、发光细菌等指示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传感器、PCR等技术的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监测;微生物监测;水体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部分地区仍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等多种环境问题,其不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且非常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
摘要 水稻是我国关键的谷物物质。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备非常大的水稻栽种总面积,水稻的生产量无论是对在我国的粮食生产或是农村经济发展趋势都具备关键的功效,因此要持续提升水稻栽种技术,提升水稻的生产量和品质。文中对水稻栽种技术开展了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与剖析,并明确提出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水稻栽种技术,致力于推动在我国水稻农业的发展趋势,持续提升水稻栽种技术,提升水稻栽种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 水稻栽种
摘要 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但目前人类饮水的安全依然存在很广泛的问题,值得多方面的重视。农村饮水工程作为民生基础工程之一,能够降低许多水源问题导致的传染病的发生概率,保障农村人民生活秩序的稳定进行,并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与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应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不断排查并改进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設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升农村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