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对“形而上”的辨析及其天道本体的确立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明理学与汉唐儒学的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形上视角,因而,能否从形上角度重塑儒家的天道本体,便成为宋明理学超越于汉唐儒学的标志。在代表开创理学的“北宋五子”中,张载直面佛教的理论冲击,并在吸取佛教形上智慧的基础上,对天道本体展开了多重探索。在张载对“形而上”的辨析中,“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与“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代表了他对天道本体及其形成进路的思考,并由此甄别“太虚”与“太极”,最后以“太和”代表二者超越的统一;继而通过“其性”与“其形”的比较,将“太虚”与“太极”的统一拓展为一种本体宇宙论,这就成为二程“天理论”、程朱理气关系及其“理一分殊”说的根源。而由张载提出的“诚明两进”,又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开辟了道路。
其他文献
历代学者对“逍遥游”的诠释构成了庄学的重要内容,而宋代庄学中的“逍遥游”诠释最为视角多样观点纷呈,其中有四种观点较为系统且具代表性:一是以“无累”诠释“逍遥游”,认为事物受制于造化而拘于阴阳则为有累,唯有超越形器之累方为逍遥;二是引阴阳象数《易》理诠释“逍遥游”,或以为超越阴阳之上方为逍遥,或以为顺阴阳之变方为逍遥,或以为合乎阴阳之理而与之同运方为逍遥;三是以“乐”为“逍遥游”义旨,将逍遥诠释为儒家德性自足与道德之乐,以摄道归儒,融合儒道;四是以“化”为“逍遥游”本指,认为化有大小故飞有高下,化有大小故逍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在公共性维度有着丰富的体现。黄宗羲正视人性之私,但要求为政者在履行公职时应以公抑私,君主不能以最高权位谋取一家一姓之私,群臣也不能将职分定位在效忠于一家一姓。黄宗羲主张,国家的大根大本在于制度建设,但制度建设的正当性不在于维护帝王统治,而在于其利于天下万民的动机与措施。为了更好的使民众参与政治事务,黄宗羲特别主张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和拓宽“取士”渠道来促进士人和民众的公共议政、公共评判、公共参与,以此完善国家的公共治理。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既是传统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也是近代以来公私之辨
儒家超越精神是华夏轴心突破的主要思想成果,关于其内涵与特征,港台新儒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内在超越说。但儒家的超越既非港台新儒家所说的内在超越,也非基督教式的外在超越,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道超越。中道超越的上下、内外、左右三重向度分别指向天人之际、身心之际和人人之际,在工夫实践中融合为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达成即凡而圣的修养目标,成为各大轴心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超越形态,对培育士大夫人格与信仰具有关键作用。
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的遮蔽,辩证法几乎完全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了,但辩证法本身恰恰要求超出并克服这种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本体论上意味着:事物自身的活动。这个自我活动者乃是作为实体-主体的绝对者。而当绝对观念论的思辨辩证法陷于瓦解之际,马克思经由一个本体论革命而拯救了辩证法,使之重新建基于“实在主体”之上,而这个自我活动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社会”。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地生存于探究既定社会的“历史科学”中。这种辩证法也把如下的思想任务托付给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地开展出对既定社会的研
中国道路关注的重要命题是如何从社会主义“大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道路的选择上,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要求。在道路的特质、布局和实现路径上,分别彰显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系统论以及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在道路的价值意蕴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发展,符合唯物史观要求。新时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个人权利、资本人格和有限政府为核心建构起资产阶级统治的一般理论框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三个政治哲学命题:“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命题,以“阶级解放原则”取代“个人权利原则”,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政治哲学的内在原则;“消灭私有制”命题,以劳动取代资本,复归劳动及劳动者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地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命题,用“自由人联合体”重构了个人原则与共同体原则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三个命题,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政治哲
由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社会学能否成为“科学”,有待哲学的奠基。施塔姆勒与韦伯都是沿着齐美尔对社会学的康德式奠基路径,致力于确立社会的“形式”,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施塔姆勒基于马堡学派的康德主义,沿着“形式”与“质料”之间的“阶”的区分,通过“正义法理念”的论证以获得“社会形式”的普遍有效性;韦伯则源于弗莱堡学派的康德主义,基于“概念”与“实在”之间的“质”的差异,通过“理念型”的构造来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两者的分歧,不过是新康德主义的“内讧”。如何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互动与竞逐
由于概念的流动性和理解的差异性,学界对张载哲学的诠释与评价至今充满争议。这些争议既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问题,也有诠释方法的问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与诠释,一如庖丁解牛,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张载哲学,其结构之“理一”不外“意-象-言”,其结构之“分殊”则为“太虚-太和-万物”。“一物两体”是其理论构架,“横渠四为”是其精神旨趣,二者共同勾画出了其独特的精神面貌。以《易》为宗、仁体礼用、内圣外王,彰显了其生生之德的大人境界。张载以其哲学结构之恢宏、理论内涵之丰富深刻,而为宋明理学之奠基性人物。
根据郭象《庄子注》的内在脉络,“寄言”既非郭象的诠释方法,也非庄子表述“己意”的写作手法,而是庄子借以“出圣人之意”的传述方式。庄子通过“寄言”的方式“出圣人之意”,既是“至理无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圣人“因彼以立言”之教化方式的隐微呈现。《庄子》中的“寄言”主要有“齐谐志怪之言”及“非毁圣贤之言”两种典型形态,前者是庄子利用夸张或象征的方式申明“至理”的手段,后者是圣人“因彼以教彼”之“无为治道”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忘言”的方式去阅读《庄子》,才能展开对“庄子之言”的追本式体贴以及对“圣人之意”的还原式理
文本阐释受到语境约束,语境决定意义,然而语境分析的多元性和任意性给意义确证带来困难。本文引入语境参数,并将语境具象为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三个层次。阐释主体通过析取其视域中有效的关联性语境参数,形成针对阐释对象的逻辑意义链,最大程度实现意义确证。同时,关联语境参数的多层次性也能对多元阐释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依据和判断标准。语境参数通过其内在认知机制,成为阐释有效边界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