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国际、国内需求放缓以及生产能力快速扩张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目前,除了传统产业如钢铁、船舶等出现绝对过剩,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的苗头。破解产能过剩难题,需要从多渠道入手,其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退出机制是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让一些企业从原有行业中退出,以转产或兼并重组的形式参与到产能的调整中来,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退出机制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性
在当前产能过剩背景下,引导企业从产能过剩的行业中退出,以此压缩现有产能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能够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能够真正实现去产能化。企业退出是化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将去产能化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在产能过剩行业,通过企业退出,实现压缩产能的目的。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引导企业优胜劣汰,让没有效率的产能退出市场,使行业能够轻装上阵,向高端产业链迈进,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有助于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这部分产能效益差、污染重、缺乏国际竞争力,从事落后产能生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退出市场,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让这些企业从落后产能领域中退出,可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同时向市场释放正确信号,合理引导企业未来的投资,避免在落后产能领域重复投资。
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领域退出能够壮大国有经济。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通过从轻工业等产能过剩领域退出并集中进入重化工业,从而最终实现了扭亏增盈。当前,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从目前产能过剩领域中退出,集中进入产业链高端领域,有助于在国有资本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现阶段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维度看,企业退出产能过剩行业意愿不强。一是企业退出后缺乏经济方面的补偿,导致很多企业宁可维持现状,也不想从产能过剩行业中退出。二是企业即使身处产能落后行业仍然有利可图,自愿退出的动机不强。相比于企业破产、兼并重组,企业仍然有盈利空间,即使盈利空间在逐渐缩小,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寄希望于国家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等靠思维阻碍了企业退出机制的畅通。
从政府维度看,地方政府在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的过程中受到掣肘。一方面,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仍然以GDP增长速度高低为主要评判标准,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往往又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愿意让企业被淘汰,有的甚至通过用地价格优惠来为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生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兼并重组带来的是人员安置难题,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即使想通过兼并、重组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经常受到人员就业、退休保障、财政能力等多方面的掣肘。
从体制机制维度看,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实现平稳的过渡。一是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企业退出后人员如何安置,他们的工资、社保以及一系列福利问题如何续接,在当前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压力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产能过剩退出的援助机制不成熟。通常情况下,过剩产能的退出就意味着企业的破产,破产虽然是市场行为,但是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条件下,缺乏一套援助机制。对破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援助,解决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再培训以及账目清算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部分资金由谁来出成为问题。
三、完善企业退出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仅凭市场手段削减和淘汰落后产能,时间周期长,而且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将市场手段和产业政策相结合,合理引导企业从产能过剩行业中退出。
完善企业退出的补偿机制。从财政的角度看,建立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对企业因破产而无力解决工资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兜底。同时,对于确实因国家产业政策需要进行关停的企业,可以进行赎买、补偿,从而减少企业因退出而造成的损失;从税收的角度看,对过剩产能退出时产生的收益进行税收减免,区别于正常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从金融角度看,改变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打破 “融资—上市—过剩”的怪圈,发展直接融资模式,鼓励产能过剩的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为转型发展、提高生产工艺水平筹集资金。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很多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企业进入成本非常低,在经济好的时候一拥而上,加重产能过剩压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不得进口、生产和采用;加大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力度,对于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企业要强制使其退出;对于主动进行生产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发挥环境资源的倒逼作用。一是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标准,增加标准的透明度,既便于监督,同时给企业留出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二是加快完善碳排放市场建设,通过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改革使高污染企业从生产领域退出,将外部成本内化成生产成本。三是完善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价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将扭曲的价格机制理顺过来,提高过剩产能的生产成本。
改革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从民生、经济、环保三个维度合理设计考核综合指标体系,通过激励机制的转变降低地方政府对过剩产能的保护力度,通过政绩考核体系的改革减轻过剩产能退出的阻力,最后再引入市场竞争的手段逐步将过剩产能排挤出去。
探索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通过收回资金,然后以注资的形式向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科技领域投资。我国目前还没有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还处于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因此,有必要通过国有资本的战略转移,为进军高端产业链提供资金保障。 (魏琪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一、企业退出机制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性
在当前产能过剩背景下,引导企业从产能过剩的行业中退出,以此压缩现有产能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能够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系统性风险,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能够真正实现去产能化。企业退出是化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将去产能化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在产能过剩行业,通过企业退出,实现压缩产能的目的。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引导企业优胜劣汰,让没有效率的产能退出市场,使行业能够轻装上阵,向高端产业链迈进,达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完善的企业退出机制有助于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这部分产能效益差、污染重、缺乏国际竞争力,从事落后产能生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退出市场,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让这些企业从落后产能领域中退出,可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同时向市场释放正确信号,合理引导企业未来的投资,避免在落后产能领域重复投资。
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领域退出能够壮大国有经济。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通过从轻工业等产能过剩领域退出并集中进入重化工业,从而最终实现了扭亏增盈。当前,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从目前产能过剩领域中退出,集中进入产业链高端领域,有助于在国有资本的壮大和可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现阶段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维度看,企业退出产能过剩行业意愿不强。一是企业退出后缺乏经济方面的补偿,导致很多企业宁可维持现状,也不想从产能过剩行业中退出。二是企业即使身处产能落后行业仍然有利可图,自愿退出的动机不强。相比于企业破产、兼并重组,企业仍然有盈利空间,即使盈利空间在逐渐缩小,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寄希望于国家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等靠思维阻碍了企业退出机制的畅通。
从政府维度看,地方政府在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的过程中受到掣肘。一方面,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仍然以GDP增长速度高低为主要评判标准,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往往又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愿意让企业被淘汰,有的甚至通过用地价格优惠来为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生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兼并重组带来的是人员安置难题,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即使想通过兼并、重组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经常受到人员就业、退休保障、财政能力等多方面的掣肘。
从体制机制维度看,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实现平稳的过渡。一是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企业退出后人员如何安置,他们的工资、社保以及一系列福利问题如何续接,在当前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压力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产能过剩退出的援助机制不成熟。通常情况下,过剩产能的退出就意味着企业的破产,破产虽然是市场行为,但是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条件下,缺乏一套援助机制。对破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援助,解决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再培训以及账目清算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部分资金由谁来出成为问题。
三、完善企业退出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仅凭市场手段削减和淘汰落后产能,时间周期长,而且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将市场手段和产业政策相结合,合理引导企业从产能过剩行业中退出。
完善企业退出的补偿机制。从财政的角度看,建立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对企业因破产而无力解决工资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兜底。同时,对于确实因国家产业政策需要进行关停的企业,可以进行赎买、补偿,从而减少企业因退出而造成的损失;从税收的角度看,对过剩产能退出时产生的收益进行税收减免,区别于正常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从金融角度看,改变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打破 “融资—上市—过剩”的怪圈,发展直接融资模式,鼓励产能过剩的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为转型发展、提高生产工艺水平筹集资金。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很多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企业进入成本非常低,在经济好的时候一拥而上,加重产能过剩压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不得进口、生产和采用;加大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力度,对于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企业要强制使其退出;对于主动进行生产技术升级改造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发挥环境资源的倒逼作用。一是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标准,增加标准的透明度,既便于监督,同时给企业留出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二是加快完善碳排放市场建设,通过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改革使高污染企业从生产领域退出,将外部成本内化成生产成本。三是完善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价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将扭曲的价格机制理顺过来,提高过剩产能的生产成本。
改革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从民生、经济、环保三个维度合理设计考核综合指标体系,通过激励机制的转变降低地方政府对过剩产能的保护力度,通过政绩考核体系的改革减轻过剩产能退出的阻力,最后再引入市场竞争的手段逐步将过剩产能排挤出去。
探索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通过收回资金,然后以注资的形式向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科技领域投资。我国目前还没有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还处于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因此,有必要通过国有资本的战略转移,为进军高端产业链提供资金保障。 (魏琪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