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光合、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并建立西兰花产量—品质与水肥因素的回归模型及主成分综合评价体系,寻求西兰花最优的灌水量和施肥量组合,为西兰花高效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提供技术依据.以西兰花为试验作物,采取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灌水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740,2175,2610 m3/hm2,施肥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200,1500,1800 k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降水量为20.8 mm,灌水量为2610
【机 构】
: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银川 750021;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银川 750021;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组合对西兰花光合、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并建立西兰花产量—品质与水肥因素的回归模型及主成分综合评价体系,寻求西兰花最优的灌水量和施肥量组合,为西兰花高效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提供技术依据.以西兰花为试验作物,采取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灌水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740,2175,2610 m3/hm2,施肥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200,1500,1800 kg/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降水量为20.8 mm,灌水量为2610 m3/hm2,施肥量为1800 kg/hm2,西兰花的产量及品质最好,综合评价得分也最高,说明高水高肥处理下最有利于西兰花的生长,是适宜本地滴灌西兰花的灌溉施肥制度.
其他文献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是氮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是联系"植物—土壤氮组分—土壤养分"的关键纽带。为探讨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氮素累计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荒草地、沙棘林地、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0—10,10—20,20—4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SO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密度及其所占TN比例在不同植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藿香油与肉桂油及其混配后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喷雾法测定藿香油和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喷雾毒力,分析了LC50的藿香油和肉桂油及二者的最佳配比的混合物对朱砂叶螨的产卵抑制率、驱避率以及移动距离和移动频率.[结果]喷雾毒力试验中,藿香油喷雾处理朱砂叶螨的LC50为0.48%(24 h);肉桂油喷雾处理朱砂叶螨的LC50为0.83%(24 h).藿香油与肉桂油防控朱砂叶螨的最佳配比是7:3,最佳配比处理朱砂叶螨的死亡率为61.11%(24 h).经LC50的藿香油和肉桂油处理朱砂叶
为探究高寒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机理,建立科学的坡面细沟输沙能力因子模型,服务高寒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藏东南高寒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径流放水冲刷试验,探讨不同流量和坡度条件下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的临界坡长随输沙能力的增加而变短,范围为3.27~8.31 m;坡度在15°~25°时,临界坡长大约稳定在5.0 m;(2)不同坡度下,高寒土细沟水流输沙能力与流量表现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Tc=Aq);小坡度的输沙能力受流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大坡度;(3)高寒土细沟水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土钻法在2019年和2020年4—10月定期对晋西黄土区人工油松林地、荒草地、农地0—10 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油松林地0—10 m土层的蓄水量为1 281.13 mm,荒草地为1 712.85 mm,农地为1 804.77 mm。油松林地较荒草地和农地多消耗431.72,523.64 mm的水分,且多消耗的土壤水分主要来源
目的:对比和评价骨科牵引手术患者采用两种会阴保护方法对会阴组织压力性损伤的保护性应用实践成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168例术中使用牵引床的骨科手术患者,依据术中针对会阴压疮的保护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其中84例接受一次性纱布垫保护会阴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84例使用专利产品改良式成人纸尿裤保护会阴组织的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绪反应(焦虑自评量表,SAS)、疼痛评分(语言描述评分法,DPIS)、生理应激指标变化(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会阴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舒适度和
以东江源为研究区,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通过设置11种子流域划分方案,并保持土地利用和地形2个要素不变,以定量分析子流域划分引起的土壤离散化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子流域数量的增加,土壤类型空间离散化趋势越明显,其中面积最大的泥红壤面积显著减少(P<0.05),面积第2和第3的渗育质水稻土和黄壤显著增加(P<0.05),面积最小的石质土在子流域数量少(11~267个)时该地类被概化完全消失,子流域数量增加到524个后,该地类面积
为探究花岗岩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外试验,以长汀县封禁(M1)、乔灌草混交(M2)、全坡面播草(M3)、低效林改造(M4)、条沟草灌带(M5)这5种治理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开垦地(CK1)和裸露地(CK2)为对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土壤抗蚀性主要影响因子,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耦合分析对土壤抗蚀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5>M2>M3>M4>M1>CK2>CK1;(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
为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产流产沙规律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矿区排土场边坡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产流产沙进行了1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该时期降雨量占到年均降雨量的77.03%,是年内径流泥沙损失最多的时期.(2)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与对照(只撒播灌草种子)相比均具有减流减沙效果,但是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减流减沙效益有显著差异,减流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沙柳网格模式(64.35%)>生态棒模式(56.56%)>生态袋模式(52.74
裂隙发育降低土体承载力、抗剪强度、凝聚力等力学特性,促使崩壁崩塌.在控制土体厚度(0.8,1.6,2.2 cm)条件下,对崩岗4层土体进行室内脱湿试验,通过相机定时定点拍照,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土体变形均先产生核心收缩,后产生裂隙,且4层土中过渡层最早产生核心收缩与裂隙发育现象;(2)4层土之间,裂隙发育程度呈现为过渡层>红土层>表土层>砂土层,过渡层与砂土层的较大差异会破坏土体的稳定性,加速崩壁崩塌;(3)随着土体厚度的增加,裂隙发育现象减弱,核心
为研究施用不同肥料类型(尿素、鸡粪)及用量(349.6,174.8 kg/hm~2)下坡面氮素流失规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探究二者氮素流失差异的原因,并阐述肥料用量对氮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坡面氮素流失以泥沙全氮流失为主,占比可达78.16%~93.46%;径流硝态氮浓度高于铵态氮浓度,且径流总氮流失以硝态氮流失为主要形式,流失量占径流总氮流失量的38.53%~48.62%。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