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差。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让师生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探索出了“尝试·合作·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其最大亮点在于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所”。
一、“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尝试原则
改变学和教的顺序,先让学生尝试自学。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相信学生潜力无穷。教师在学生尝试自学的过程中找准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症结”,从而避免在学生已经明白的地方去重复用力。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定位,依靠的不再是主观臆测,而是真凭实据。过度的“防御”会远离创造,教师越位的提示、大量的铺垫会给学生围堵出不容回旋的时空。正确也许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只有经历过才会刻骨铭心。
2.合作原则
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效果最差。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多边互动原理促进学习,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最终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生潜能。通过合作更培养学生的情商,助推实现梦想。
3.最优化原则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最优化。学生在自主尝试阶段是独学,遇到问题与同桌及小组内尝试解决问题是小组学习,在纠正典型错误、给予共同帮助阶段又要用全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教师要“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和最持久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以便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4.系统论原则
教学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的有序组合。有序才能低耗。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序”,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要能够很好地导学必须在预设上下功夫,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动态生成而灵动精彩。
二、“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精心设置尝试题。这些尝试题或架桥引路、或实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该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设疑激疑→尝试自学(独学)→互教互学(群学)→展示分享(发表、暴露、提升)→点拨提高(纠错、归纳、拓展)→反馈训练、当堂达标。
三、“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步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呢?为了体现这种模式的普适性,笔者以人教版教材选修3~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的课堂教学实录做一说明,并只在第一教学片段中标注教学环节,其余教学片段中各个环节已经融入,不再一一标注和赘述。
第一教学片段:
(1)设疑激疑,导入新课。
师:大家和我一起来玩个小游戏。
生:好!(孩子们一下子抖起了精神。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根神经始终敏感。)
(教师给气球充气,用毛皮反复摩擦气球,然后用气球靠近彩纸碎屑。课前已经把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
(五颜六色的彩纸碎屑跳起来被吸附在气球上,学生玩得很开心。)
师:原来不带电的气球为什么带上了电?
生:摩擦起电。
师:摩擦为什么就能使物体带上电呢?请大家自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在愉悦和浓郁的“静电氛围”中进入新知学习)
(2)尝试自学。自读课本第一节前两个自然段,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导学案第一部分:摩擦起电
①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
②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外层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③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毛皮上的电子跑到橡胶棒上,毛皮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3)展示分享。待学生完成后,在展台上展示分享,订正错误,突出要点。
(4)点拨提高。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第二教学片段:
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生:吸引轻小物体、验电器。
师:(演示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是怎样带上电的?
生:接触。
师:(播放Flash动画模拟接触起电中电子的运动情况)接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生:电子从橡胶棒跑到验电器上。
师:接触起电也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一石二鸟,既懂得了验电器的原理,又明白了接触起电的本质。动画的使用使接触起电的动态过程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第三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对有绝缘支柱的枕形导体A和B,它们彼此接触)现在这个导体带不带电?
生:不带电。因为金属箔是闭合的。
教师:按课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枕形导体。提醒学生观察箔片的情况,并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导学案第二部分:感应起电 【实验】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把带负电的气球C移近导体A,如图1、图2所示。
(1)按课本要求进行尝试,记下相应实验现象。
a.带电气球C靠近导体A时金属箔_______。
b.把AB分开,然后移去气球C时金属箔_______。
再让A、B接触,金属箔_______。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请自学课本第3页第一自然段金属的结构模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失去_______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___电的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离子都在自己的_______上振动而_______,只有_______穿梭其中,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绝缘体不存在这种_______。
师:男同学扮演正离子,女生扮演自由电子,哪位同学能当导演组织同学们把金属的结构模型表演出来?
(多个男生排成“空间点阵”各自在原位置作振动状,几个女生在行列间自由穿梭。)
师:(表扬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部会出现什么情景?
生:(想象、尝试用语言描述,欲说还休)
师:(边播放Flash动画模拟,让学生准备好给动画配音)
生:当带正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吸引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靠近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
师:如果是负的带电体靠近导体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提问。
生:当带负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由于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远离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
师:刚才咱们用的气球就是带负电的,你们已经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带电体靠近就使导体带了电,把这种现象叫感应起电。
【巩固】
(1)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_______,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_______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电荷,这种现象叫_______。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_______。
(2)比较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并完成下列表格。
第四教学片段:
师:在以上三种起电方式中,电荷创生了吗?消灭了吗?电荷的总个数变了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感悟,无论什么起电方式,电荷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师: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电荷守恒定律”。
生:(读教材,做学案)
导学案第三部分:电荷守恒定律
(1)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2)自读教材中的第三段文字,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现在的表述。
第五教学片段:
教师拿毛皮在气球上轻轻摩擦几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再大幅度用力摩擦几下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观察金属箔或指针的张角。说明电荷是有多少的。请学生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然后完成导学案第四部分。
导学案第四部分: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部分,然后自主完成下列小题。
(1)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_,用_______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_,负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_。
(2)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的电荷量就是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_______叫元电荷,用_______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_______或者是_______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_______的物理量。
(3)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__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e=_______。
(4)电子的_______和_______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5)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C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教师在展台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订正点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解疑答难,合作学习。学生互帮互学,多向交流。教师密切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适时宣布进入达标测试阶段。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
【达标测试题】(与导学案分开,单独印刷)
(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
(2)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
(3)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4)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达标测试需要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试成绩事关团队荣誉,所以学生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合作学习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测验完毕,收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小组成绩以激励学生独学群学的积极性。针对反馈情况,必要的话还要有的放矢地准备补偿题,下节课进行夯实、点拨、提高。
实施“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尝试问题和实验。教师借助导学案引导,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使师生都达到教和学的理想彼岸。教贵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机械僵化。应该说明的是该教学模式还很稚嫩,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无棣县第一中学,山东 无棣,251900)
一、“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尝试原则
改变学和教的顺序,先让学生尝试自学。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相信学生潜力无穷。教师在学生尝试自学的过程中找准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症结”,从而避免在学生已经明白的地方去重复用力。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定位,依靠的不再是主观臆测,而是真凭实据。过度的“防御”会远离创造,教师越位的提示、大量的铺垫会给学生围堵出不容回旋的时空。正确也许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只有经历过才会刻骨铭心。
2.合作原则
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效果最差。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师生之间多边互动原理促进学习,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最终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生潜能。通过合作更培养学生的情商,助推实现梦想。
3.最优化原则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把全班的、小组的、个别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最优化。学生在自主尝试阶段是独学,遇到问题与同桌及小组内尝试解决问题是小组学习,在纠正典型错误、给予共同帮助阶段又要用全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教师要“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和最持久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以便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4.系统论原则
教学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的有序组合。有序才能低耗。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序”,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要能够很好地导学必须在预设上下功夫,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动态生成而灵动精彩。
二、“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精心设置尝试题。这些尝试题或架桥引路、或实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该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设疑激疑→尝试自学(独学)→互教互学(群学)→展示分享(发表、暴露、提升)→点拨提高(纠错、归纳、拓展)→反馈训练、当堂达标。
三、“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步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呢?为了体现这种模式的普适性,笔者以人教版教材选修3~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的课堂教学实录做一说明,并只在第一教学片段中标注教学环节,其余教学片段中各个环节已经融入,不再一一标注和赘述。
第一教学片段:
(1)设疑激疑,导入新课。
师:大家和我一起来玩个小游戏。
生:好!(孩子们一下子抖起了精神。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根神经始终敏感。)
(教师给气球充气,用毛皮反复摩擦气球,然后用气球靠近彩纸碎屑。课前已经把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
(五颜六色的彩纸碎屑跳起来被吸附在气球上,学生玩得很开心。)
师:原来不带电的气球为什么带上了电?
生:摩擦起电。
师:摩擦为什么就能使物体带上电呢?请大家自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在愉悦和浓郁的“静电氛围”中进入新知学习)
(2)尝试自学。自读课本第一节前两个自然段,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导学案第一部分:摩擦起电
①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
②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外层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③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毛皮上的电子跑到橡胶棒上,毛皮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3)展示分享。待学生完成后,在展台上展示分享,订正错误,突出要点。
(4)点拨提高。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第二教学片段:
师: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物体是否带电?
生:吸引轻小物体、验电器。
师:(演示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是怎样带上电的?
生:接触。
师:(播放Flash动画模拟接触起电中电子的运动情况)接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生:电子从橡胶棒跑到验电器上。
师:接触起电也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一石二鸟,既懂得了验电器的原理,又明白了接触起电的本质。动画的使用使接触起电的动态过程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第三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对有绝缘支柱的枕形导体A和B,它们彼此接触)现在这个导体带不带电?
生:不带电。因为金属箔是闭合的。
教师:按课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枕形导体。提醒学生观察箔片的情况,并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
导学案第二部分:感应起电 【实验】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把带负电的气球C移近导体A,如图1、图2所示。
(1)按课本要求进行尝试,记下相应实验现象。
a.带电气球C靠近导体A时金属箔_______。
b.把AB分开,然后移去气球C时金属箔_______。
再让A、B接触,金属箔_______。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请自学课本第3页第一自然段金属的结构模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_______。失去_______的原子便成为带_______电的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离子都在自己的_______上振动而_______,只有_______穿梭其中,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绝缘体不存在这种_______。
师:男同学扮演正离子,女生扮演自由电子,哪位同学能当导演组织同学们把金属的结构模型表演出来?
(多个男生排成“空间点阵”各自在原位置作振动状,几个女生在行列间自由穿梭。)
师:(表扬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部会出现什么情景?
生:(想象、尝试用语言描述,欲说还休)
师:(边播放Flash动画模拟,让学生准备好给动画配音)
生:当带正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吸引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靠近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
师:如果是负的带电体靠近导体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提问。
生:当带负电的带电体靠近导体,由于与金属内自由电子相互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远离带电体,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正电,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负电。
师:刚才咱们用的气球就是带负电的,你们已经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带电体靠近就使导体带了电,把这种现象叫感应起电。
【巩固】
(1)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_______,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_______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电荷,这种现象叫_______。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_______。
(2)比较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并完成下列表格。
第四教学片段:
师:在以上三种起电方式中,电荷创生了吗?消灭了吗?电荷的总个数变了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感悟,无论什么起电方式,电荷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师: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电荷守恒定律”。
生:(读教材,做学案)
导学案第三部分:电荷守恒定律
(1)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2)自读教材中的第三段文字,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现在的表述。
第五教学片段:
教师拿毛皮在气球上轻轻摩擦几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再大幅度用力摩擦几下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观察金属箔或指针的张角。说明电荷是有多少的。请学生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然后完成导学案第四部分。
导学案第四部分:自学教材第4页“元电荷”部分,然后自主完成下列小题。
(1)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_,用_______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_,负电荷的电荷量为_______。
(2)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的电荷量就是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_______叫元电荷,用_______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_______或者是_______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_______的物理量。
(3)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__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e=_______。
(4)电子的_______和_______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5)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19C
D.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教师在展台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订正点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解疑答难,合作学习。学生互帮互学,多向交流。教师密切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适时宣布进入达标测试阶段。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
【达标测试题】(与导学案分开,单独印刷)
(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
(2)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
(3)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4)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达标测试需要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试成绩事关团队荣誉,所以学生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合作学习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测验完毕,收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小组成绩以激励学生独学群学的积极性。针对反馈情况,必要的话还要有的放矢地准备补偿题,下节课进行夯实、点拨、提高。
实施“尝试·合作·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尝试问题和实验。教师借助导学案引导,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使师生都达到教和学的理想彼岸。教贵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机械僵化。应该说明的是该教学模式还很稚嫩,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无棣县第一中学,山东 无棣,2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