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窑看西周时期丰镐的陶器生产

来源 :南方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西周时期丰镐遗址的陶窑类型、烧制产品和陶窑的空间分布情况,文章总结丰镐的陶器生产特点.这些特点表明烧陶传统不同的各小规模制陶家族依附于若干大小不一的贵族家族,在各自的贵族领地范围内从事生产应是丰镐陶器生产的基本组织方式.多数作坊的规模小,主要是为了满足贵族本族的需要.西周晚期出现大型制陶作坊,可能和人口压力增大有关.丰京和镐京分别烧制夹砂陶和泥质陶,应是丰镐制陶产业的基本布局原则.陶瓦的生产特点,应与陶瓦制作技术及与宫殿距离远近有关.
其他文献
洹北商城属于中商中晚期的都邑城址,是20世纪末商代考古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关于其性质,学界一般认为是盘庚的殷都或是河亶甲的相都.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与相关资料不符之处.根据商城的时代、地理位置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确定这座城址是祖乙的庇都.殷墟的发掘和甲骨卜辞研究表明《古本竹书纪年》对商代历史的记载更为可靠.
中国新石器时代石器工业的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肇始、初步发展、深化过渡、逐步繁荣等几个阶段.20世纪70-80年代,考古学家已将石器类型、考古背景、文献记载、民族调查等手段融会贯通,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抓手、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研究传统,体现出明显的实证倾向和综合的研究手段,并注意到吸收国外的理论方法.进入21世纪,借助科技手段研究石器功能的成果数量惊人,而通过综合研究手段来讨论石器背后人与社会的研究日渐薄弱.这提醒我们要对中国新石器的综合研究传统予以足够重视,同时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审视石器工业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将
从文献和甲骨文记载以及考古材料看,商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由商王、贵族、平民、奴隶等多个阶层构成,不同阶层的地位和财富存在着显著差异.从殷墟都邑内孝民屯村南地和大司空村东南地两个族邑墓葬群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等贵族非常少,中等贵族也很少,低等贵族较少,奴隶也较少,平民人数最多,平民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再结合殷墟以往考古发掘的族邑墓葬等级与上面两个族邑基本相同判断,殷墟都邑社会是以平民为主体,商王、贵族和奴隶占比皆小.既如此,商代社会的性质判定为奴隶社会似乎就不太合适了,应该是在商王统领下,诸侯、族尹
目下,关于考古学上“夏文化”的讨论探索如火如荼,相关认识莫衷一是.本文拟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考古学领域“夏文化”探索的经纬稍作梳理,以期有助于相关问题讨论的深入进行.仅大致按成果公布的早晚,从信念史、概念史、推定史和称呼史四个角度展开回顾.
期刊
像灶类与庖厨相关的遗存,一直都是发掘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梳理三代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和普通居址中庖厨类遗存,发现夏、商和西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群中已有专门的庖厨类设施,普通居址中少见,且庖厨类遗存均位于主体建筑的东侧或东南侧,故称“东房”或“东厨”.三代时期,将庖厨类建筑设于主体建筑之东已成为规制,故称“东厨制度”.其实东周之后,尤其秦汉以降,直至明清时期,不仅宫殿建筑群沿用此制,普通民居亦以东厨居多.
本文利用SEM-EDS、ICP-MS、XRD、XRF、金相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等多种理化检测方法,对河南安阳殷墟苗圃北地出土大型方鼎底范的材料、制作工艺及其附着铜片的成分、工艺、矿料来源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商代方鼎铸造工艺的演进.研究结果显示,这个方鼎底范的时代可能晚至殷墟四期,其原料使用了精选或处理过的生土,而附着铜片是殷墟时期较为少见的铜锡铅砷合金,矿料属于殷墟后期普通铅的范畴.
戈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源于夏代,至少在洹北商城时期就已经迁到安阳一带生产生活,在商代晚期该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殷墟考古出土了大量的带有“戈”铭的青铜器,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内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30余件带有“戈”名的青铜器,这是目前已知考古出土带“戈”铭铜器最多的区域.这一发现为戈族的地望、职业、地位、文化、发展、迁徙及“戈”铭铜器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自“挂缰钩”说提出以来,大多数学者都接受了弓形器用于绊挂缰绳,以解放御者双手的观点.“挂缰钩”说成立的前提是弓形器专属于御者,因为只有御人才掌握缰绳.但车马坑及墓葬的实例,说明了一车多器现象的客观存在.多件一组的弓形器,显然分属于车上包括御者在内的所有成员,而并不专属于御者.推测弓形器是一种“安全钩”,系在腰间,用于钩挂绑缚在前阑或辕、衡上的“安全绳”,以克服马车突然起动、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防护驾、乘者的安全,其很有可能是金文中的“(鬟)”,即传世文献中的“绥”.
晚商时期的兽面纹大圆鼎,不仅形体硕大,花纹特征明显,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特殊,且只出一件,在当时社会生活和丧葬礼仪活动中,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西周早期兽面纹大圆鼎也较多见,使用规制延用殷礼.此类兽面纹大圆鼎多自名为鬻.据此判断,此类大圆鼎应为蒸煮牲体之器,与东周时期高级贵族墓中的特大型圆鼎有着渊源关系,应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称名.
具鼎是一件新著录的西周早中期之际铜器,带有较长铭文,铭文记载作器者具参加了公举办的宴会,进奉了宴会烝祭所用的谷物,受到公的赏赐.本文具体考证了具鼎中的尊、京、烝、()等字,有助于铭文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