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渗透力”在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zh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重视体味感知和熏陶的课堂,是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课堂,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课堂。语文教师更要教出自己的风格,亮出自己的特色。片面地强调将课堂归还学生,消解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失去语文教师本身诗意与个性的存在。
  最近看到流行词“渗透力”,若有所思,我想一节有效的课堂,将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教师的“渗透”无疑是一节语文课精彩生成的最好保障。那么,在课堂的满目云山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渗透”,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 课堂对话中巧妙“渗透”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者必须融入教育对象中,避免师生精神和情感的分离。”因此在课堂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对话中适时插入你的看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或与学生争鸣,那是美妙无比的。
  1.在精彩生成中“渗透”
  语文教学本身不是传递教师的知识的某种程序操作,而是立足于教会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领域的运用,重构所要理解的文本。生活的存在,教师的存在,学生的存在,课本的存在,必须通过师生的对话,发生碰撞。
  记得曾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孔乙己》时,让学生找出三句酒客戏弄孔乙己偷东西的话。
  生:(读第一句)“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生:(读第二句)“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生:(读第三句)“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师:(提问读第一句同学)大庭广众之下,酒客为何叫着说道?
  生:渴望让所有的酒客都听到。
  师:目的仅仅是让其他酒客听到吗?
  生:让酒客知道孔乙己又偷东西了。
  师:(提问读第二句的同学)你为什么嚷啊?
  生:因为刚才孔乙己没反应,所以再嚷,让所有人都听到。
  师:你觉得自己嚷得怎么样?
  生:不怎么样。
  师:那让老师来示范一下:“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故意压低嗓门的读)你觉得老师嚷得怎么样?
  生:太低了,应该高声一点。
  师:(再范读一遍,但老师凶狠地读)你觉得老师这样读得可以吗?请同学点评。
  生:(哈哈大笑)太凶了吧,当时酒客是在嘲笑孔乙己,应该读出嘲讽蔑视的语气才对。
  师:噢,那你读一读吧!
  生:(以嘲讽的口气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
  以上的教学片断让我回味无穷,面对《孔乙己》那深刻艰涩的作品,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可能无法适应,导致气氛紧张,当老师故意用沙哑的声音来读这句话时,学生私底下就觉得好笑,原来老师也这样幽默。学生因此而感到轻松。当课堂气氛一轻松,学生的智慧就被开启了,他们很快意识到酒客是在嘲笑孔乙己,他们是那么无聊与冷酷,反应出旧社会世态炎凉。此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被学生很快地破译了。这不得不归功于语文老师的积极参与,主动投入。他的幽默“渗透”就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打破一切沉闷的气氛,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的笑声就证明了这一点。
  2.在高潮对话中“渗透”
  被选入人教版课本中的文章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他们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学生要想理解得深入,需要引导得深入。特别是在揭示主题这个重要阶段,学生的理解就需要老师的鼎力相助了,老师的适时“渗透”宛如拨云见日,让学生肤浅或不成熟的见解在师生对话中柳暗花明。有一位老师执教《杨修之死》,接近尾声时,他非常巧妙地问学生: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将怎样与狡猾的曹操相处才平安无事呢?
  生:杨修应该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了!
  师:不要太张扬,这岂不与我们今天张扬的个性相矛盾吗?
  生:我是说在猜疑的人面前不能太张扬。
  师:老师是认为张扬是可以的,只是不能过了头。若是过了头,就跟文中的“恃才放旷”的“放旷”一样,也就是变成了张狂,而我们是不能张狂的。
  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上主题:张扬不张狂
  从以上的课堂片断我们已经感受到由于老师的第一次“渗透”,全新的主题开始被揭示,而且揭示得水到渠成。但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渗透”,问:假如杨修的身边多一些像你们一样的好朋友,经常提醒他,杨修就不会只在34岁就中止了生命,可怜啊!他死后葬身在华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附近,仅存墓碑一座,墓碑上只刻了7个字——汉主簿杨修之墓。生前才华横溢,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古今行人少问津,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悲。下面我请同学拿出笔,给这块墓碑写点东西。
  此时老师播放悲凉音乐,让学生在浓浓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学生写出了好多精彩纷呈的墓志铭。
  如:可怜可怜,踌躇满志人先死;悲惨悲惨,君乃才人未遇明君。活该活该,招摇张狂需有路。
  又如:才华横溢做主簿,恃才放旷保命难!
  到此为止,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了文本,语文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文本朗读中巧妙“渗透”
  语文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显现自身作为教师的存在,就是要在真实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显现语文教师的特质。
  1.在集体演读中“渗透”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诗歌是可以用来进行集体朗诵的,这就需要进行朗读设计。集体演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加的群情激动、撼动心灵的朗读活动,是一种偶尔可用的精美动人的课文诵读形式。这种活动类似于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非常有凝聚力、震撼力。这样的朗读活动若安排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尾声,以优美的气韵形成教学高潮,将给人留下深刻的美感和久远的回味。
  下面就是一个由师生共同演绎而产生的《星星变奏曲》的群情飞扬的集体演读实例。   (女领)星星变奏曲
  江河
  (男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师领)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女合)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众合)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在这样的一段集体演读中,因为有语文老师的积极渗透,激情“渗透”,使得气氛活跃,场景动人,有着优美的意境,传达出美好的希望,表现出诗意的语文味,既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语文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2.在重章叠唱中“渗透”
  “重章”原本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叠唱”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觉。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将这一技巧借用到语文课的朗读中,同样起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授课《蒹葭》时,她就是采用了这种歌唱技艺的。
  当学生讲到这篇诗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时,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要求一生合作,进行轮读。生读“蒹葭苍苍”,师慢两拍紧跟着读“蒹葭苍苍”;生又读“白露为霜”,师慢两拍紧跟着读“白露为霜”,就这样依次轮回读完。读完之后,再反复读第一节,生读“蒹葭苍苍”,老师紧跟着响应读“苍苍”,生读“白露为霜”,师又紧跟着响应读“为霜”。就这样,叠唱下去,唱完第一节。这一过程中,语文老师激情地“渗透”,用情地朗诵,叠唱式地朗读,推波助澜,层层推进,一波三折,回环往复,在反复吟唱中蕴藏变化,形式的整齐与内容的差异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老师读得入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个课堂生出隽永的语文味。师生之间巧妙地配合完毕之后,学生热烈鼓掌,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那凄迷苍茫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 、课堂写作中巧妙“渗透”
  有人说:“作文无定法,它是随性的。”我觉得不然,作文教学最需的就是教师的“渗透”,教师若能在形式方法或措词造句上多多指点,那么学生作文也就轻松自如了。
  1.在形式方法上“渗透”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不懂方法训练,有如盲人骑瞎马,瞎碰乱闯,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从模仿开始,教给学生作文方法。我喜欢在上课之前读读美文,喜欢推荐一些形式巧妙、内容丰富的文章,读后让学生模仿着写。不断变化的方式,会不断地让学生保持写作新鲜感。模仿多了,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趁机在教室里布置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效果愈加显著,如佳作交流园、自我展示栏等;再组织一些比赛、课前三分钟演讲,创造机会参加投稿发表……都有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和增强。
  2.在措词造句上“渗透”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说:“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是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云、历史沧桑、人生浮沉、天地万物、中外古今,上下数千载,纵横几万里。小至尺水微澜,大至宇宙裂变……无不是语文世界里的一朵浪花或一汪海洋,一片绿叶或一方森林。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而这无比精彩的外部世界在经过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关照、折射后,再用生花的妙笔去描绘再现,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分享,则是乐中之乐,美中之美!这生花妙笔的呈现是需要语文老师在措辞造句上,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作中,多做典范,多多“渗透”,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是热闹的冷漠者,活跃的麻木者,而是装着生命的热情者。我们的心中装着跳动的生命与真切的感受,装着人与人平等交流的希望,装着不怕被排斥的精神追求。我们恰到好处地“渗透”,将让个体的生命得到更新,学生的生命获得发展,语文的生命走向“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盎然!
  (作者单位:绍兴县湖塘中学)
其他文献
西海固地区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干旱灾害又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实践经验和政策背景下,基于避灾农业的特征内涵,构建了避灾农业生态模
生态护岸是河流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护岸区域小环境出发,以怀柔区怀九河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一渡河段及四渡河段抛石+植物、浆砌石+大块石+植物两种生态护岸作为监测对象
《红楼梦》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即拥有众多的题咏诗作。这些“咏红”诗篇,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林则徐于嘉庆年间曾参与京师宣南诗社的活动,写诗抒情,“咏红
为了更好地开展啦啦操基地校建设,本文从“缺乏基础性保障——人力资源”“缺乏有力支撑——经费困惑”“缺乏导向性引领——科研困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小学啦啦操基地校建
在分析泰安市城市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城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认为必须强化监督管理、尽快编制规划、加大建设高标准水保设施力度。
新课程改革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体例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
期刊
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很多在小学时浅尝辄止的知识,在初中会加大深度,思维训练逻辑性更强,计算能力、审题能力要求更高,上课的专注度和时间长度也有很大
分析研究了偏振模色散模拟器的统计特性与偏振相关损耗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模拟器的偏振相关损耗比较小时,偏振模色散模拟器的群时延差的统计分布几乎不偏离迈克斯韦分布,但是两个
在利用外资开展项目时,为了保证项目内部机构之间的财务运作,需要制定一套适合项目内部机构之间使用的财务管理办法。本文针对外资项目资金管理的独特性,重点阐述一套适合项
梁章钜诗话之多,清嘉庆、道光朝无出其右。论者普遍认为梁氏第一部诗话是《长乐诗话》,然经笔者考订,应是编撰于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四年之间的未刻之《补萝山馆诗话》。该诗话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