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举例】
1、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2012天津卷)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2课标卷)
3、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2012江西卷)
4、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2011山东卷)
5、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全国卷Ⅰ)
6、第二段中,作者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9全国卷Ⅱ)
【试题解读】
从显性上看,以上几道试题涉及的是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隐性上看,试题涉及了阅读中的几项能力,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也就是说,在这几道题中,命题者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隐于材料的运用之中。在阅读中该如何把握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高考的每一个考点,对每一项能力的考查都不是无源之水,考点与能力都源于教材。
下面就教材来探究一下文学作品中材料运用的维度,以期贯通文学体裁,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质量,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飞跃。
【文本回归】
材料: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故都的秋》
作者设计了清晰的并列结构,写了两个对象,即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又将比喻、对比寓于其中,写出故都的秋色彩浓、回味永,自然突出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与眷恋,同时又照应前文对南国之秋的描写。综合以上,此则材料在文中的作用可整理为:
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色彩浓、回味永,突出表现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与眷恋,同时照应前文对南国之秋的描写。
【规律总结】
由这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其实是一个四维空间,我们解答此类问题时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写作对象及内容。如材料中“故都的秋”(对象),色彩浓、回味永(内容)。
2.表现手法。如材料中的 “比喻”、“ 对比”。
3.结构作用。如材料中的 “照应前文”。
4.服务主旨。如材料“突出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与眷恋”。
【实践演练】
回想春天的气味
唐敏
记忆会积累很多小小的宝贝,在不经意的时候打动心灵。
我喜欢看童话书,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们的故事,依然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
去年春节期间,我在家里休息,拿出《小飞人卡尔松》来看。我从小喜欢背上有螺旋桨、会飞的小胖子卡尔松,还有那些描写屋顶上夜景的文字,直到今天还是喜欢。
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冬天北京的黄昏——覆盖着白雪的城市,显得很灰色,从地面、屋顶到天空。尽管下了雪,空气还是那么干燥,这与我从小生活的潮湿的南方真是不同啊。到了深夜,再去遥望夜空,在彻骨的寒冷中,月光虽然明亮,却毫无灵动的水气,三两孤星也呆滞不动地嵌在空中。没有足够的水分,月光不会流淌,星星不会闪烁,美丽也就不会诞生。
我想,北京这个地方,春天即使回来,也是干巴巴的。树叶也会生长,绿色也会满目,但是不会有水灵灵的活力。
回到屋子里读卡尔松,书中的小男主角小弟,在夜晚时分凭窗眺望——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好像在向春季空中闪亮的小星星挥手致意。”
读到这儿,好像春风已经拂面吹过了。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明亮的原因是月光融融,气温也暖融融的,因为“窗子敞开着”,说明气温宜人。至于“美丽”么,那是小弟的感觉。
“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那是春风在吹拂。
“空中闪亮的小星星”,说明了空气是多么湿润,星星才有可能闪烁起来。
这是春季多么美好的画面,藏在一本给孩子看的书里。很多人使劲地赞美春天,用尽华丽的辞藻,却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春天的美感。
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记住的春天的气味。那是童年时代,每到春天来了,寒冷消除,夏季还未到来时,在暧融融、湿漉漉的空气里,那种浓烈的春天的气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南方的城市多雨,春季里总在下雨,过分的潮湿让小孩子们经常长疮,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脚泡在淤积着雨水的坑里。还有很多很多成长的烦恼,让孩子们忽略了春天。但是春天的气味真是太浓烈了,到黄昏与夜晚交接的时刻,那气味就灌满了大地和我们居住的房子的每个角落。
在温水般的气温中,那气味是潮湿的,带着野蛮的青草的生涩气息,带着各种树木散发的汁液的气味,带着阴暗水沟里闷闷的臭味,池塘里发出腐烂的腥味,这腥味保留在池塘的鱼虾身上,使我很不爱吃它们。还有一种咸咸的气味是从高空中往下倾倒的,当时不明白那是什么味道,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大海的气息。
当我闻到春天这种混合的气息时,觉得自己像糖块一样在溶化。厨房里传来做饭的气味,食物正在散发香气,使得空气更加混乱。天色昏暗,看不见纸上写的字了。于是就坐在那里闻春天的气味,晕乎乎地停止了大脑的活动。
接着,感觉到心在动了。那是一阵子被彻底消融的感觉,要过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
于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春夜又回到脑海里——
依稀可辨的是树冠的弧线,分出了天空和大地,带着红晕的黑暗里,穿过门前树木的枝叶,看到不远处亮起了一些昏黄的灯光,这些不够明亮的灯光在池塘里扭动,拉出长长的线条,微风带来炒菜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叫喊,他们在为吃饭高兴呢。
回忆在慢慢变形,模糊,那混合的气味也变得不太确定。恰好因为记忆的模糊,使得春天更加美丽,不可形容。
演练试题:
文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试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描写冬天的北平(对象)灰暗、寒冷、干燥给人的不愉快(内容),与童话、记忆中的春天的美好对比(手法),为后文写童话里和回想的春天做铺垫(结构),突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小时候南方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主旨)。
1、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2012天津卷)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2课标卷)
3、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2012江西卷)
4、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2011山东卷)
5、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全国卷Ⅰ)
6、第二段中,作者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9全国卷Ⅱ)
【试题解读】
从显性上看,以上几道试题涉及的是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隐性上看,试题涉及了阅读中的几项能力,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也就是说,在这几道题中,命题者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隐于材料的运用之中。在阅读中该如何把握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高考的每一个考点,对每一项能力的考查都不是无源之水,考点与能力都源于教材。
下面就教材来探究一下文学作品中材料运用的维度,以期贯通文学体裁,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质量,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飞跃。
【文本回归】
材料: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故都的秋》
作者设计了清晰的并列结构,写了两个对象,即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又将比喻、对比寓于其中,写出故都的秋色彩浓、回味永,自然突出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与眷恋,同时又照应前文对南国之秋的描写。综合以上,此则材料在文中的作用可整理为:
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色彩浓、回味永,突出表现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与眷恋,同时照应前文对南国之秋的描写。
【规律总结】
由这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其实是一个四维空间,我们解答此类问题时要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写作对象及内容。如材料中“故都的秋”(对象),色彩浓、回味永(内容)。
2.表现手法。如材料中的 “比喻”、“ 对比”。
3.结构作用。如材料中的 “照应前文”。
4.服务主旨。如材料“突出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与眷恋”。
【实践演练】
回想春天的气味
唐敏
记忆会积累很多小小的宝贝,在不经意的时候打动心灵。
我喜欢看童话书,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们的故事,依然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
去年春节期间,我在家里休息,拿出《小飞人卡尔松》来看。我从小喜欢背上有螺旋桨、会飞的小胖子卡尔松,还有那些描写屋顶上夜景的文字,直到今天还是喜欢。
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冬天北京的黄昏——覆盖着白雪的城市,显得很灰色,从地面、屋顶到天空。尽管下了雪,空气还是那么干燥,这与我从小生活的潮湿的南方真是不同啊。到了深夜,再去遥望夜空,在彻骨的寒冷中,月光虽然明亮,却毫无灵动的水气,三两孤星也呆滞不动地嵌在空中。没有足够的水分,月光不会流淌,星星不会闪烁,美丽也就不会诞生。
我想,北京这个地方,春天即使回来,也是干巴巴的。树叶也会生长,绿色也会满目,但是不会有水灵灵的活力。
回到屋子里读卡尔松,书中的小男主角小弟,在夜晚时分凭窗眺望——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好像在向春季空中闪亮的小星星挥手致意。”
读到这儿,好像春风已经拂面吹过了。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明亮的原因是月光融融,气温也暖融融的,因为“窗子敞开着”,说明气温宜人。至于“美丽”么,那是小弟的感觉。
“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那是春风在吹拂。
“空中闪亮的小星星”,说明了空气是多么湿润,星星才有可能闪烁起来。
这是春季多么美好的画面,藏在一本给孩子看的书里。很多人使劲地赞美春天,用尽华丽的辞藻,却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春天的美感。
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记住的春天的气味。那是童年时代,每到春天来了,寒冷消除,夏季还未到来时,在暧融融、湿漉漉的空气里,那种浓烈的春天的气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南方的城市多雨,春季里总在下雨,过分的潮湿让小孩子们经常长疮,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脚泡在淤积着雨水的坑里。还有很多很多成长的烦恼,让孩子们忽略了春天。但是春天的气味真是太浓烈了,到黄昏与夜晚交接的时刻,那气味就灌满了大地和我们居住的房子的每个角落。
在温水般的气温中,那气味是潮湿的,带着野蛮的青草的生涩气息,带着各种树木散发的汁液的气味,带着阴暗水沟里闷闷的臭味,池塘里发出腐烂的腥味,这腥味保留在池塘的鱼虾身上,使我很不爱吃它们。还有一种咸咸的气味是从高空中往下倾倒的,当时不明白那是什么味道,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大海的气息。
当我闻到春天这种混合的气息时,觉得自己像糖块一样在溶化。厨房里传来做饭的气味,食物正在散发香气,使得空气更加混乱。天色昏暗,看不见纸上写的字了。于是就坐在那里闻春天的气味,晕乎乎地停止了大脑的活动。
接着,感觉到心在动了。那是一阵子被彻底消融的感觉,要过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
于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春夜又回到脑海里——
依稀可辨的是树冠的弧线,分出了天空和大地,带着红晕的黑暗里,穿过门前树木的枝叶,看到不远处亮起了一些昏黄的灯光,这些不够明亮的灯光在池塘里扭动,拉出长长的线条,微风带来炒菜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叫喊,他们在为吃饭高兴呢。
回忆在慢慢变形,模糊,那混合的气味也变得不太确定。恰好因为记忆的模糊,使得春天更加美丽,不可形容。
演练试题:
文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试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描写冬天的北平(对象)灰暗、寒冷、干燥给人的不愉快(内容),与童话、记忆中的春天的美好对比(手法),为后文写童话里和回想的春天做铺垫(结构),突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小时候南方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