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生带动差生,体验成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探究,并尝试找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最佳运用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英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合作学习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它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以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活动,虽然它不排斥班级教学,但其最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和展开。如何科学和合理的将学生分成小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条件之一。教师可改变传统的座位编排,将前后或左右两桌合并在一起,把原来的两人一组变为四人一组,或是一竖(一行)为一大组。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各自方面的差异,如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要选一个能干的小组长来组织小组的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同样,小组合作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使差生在学习上得到进步,每人都能学有所得,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并明确学习任务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文化学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英语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运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只有合适的学习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共同进
步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授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找出本课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及课堂活动目标,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说来,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个人独有并有待分享的内容等。同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任务,也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成歌谣、口令、谜语、小故事等,让学生更热心参与合作学习。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三、加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指导
首先,教师是当好学生学习引路人。所谓“充分、合理”就是要求教师的示范既明确到位、具体形象,又不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挖掘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要承担起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管理和调控整个局面,掌握各个小组的情况。但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小组讨论活动,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旁听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交往中获得快乐,学会耐心和包容。
四、设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首先,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单一由教师评学生的传统,在合作学习做到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其次,在评价对象上,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还考虑其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重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把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完全贯彻;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口头评价、小组评分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增强成就感。
总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融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形式,也使得学生学会了在合作中交流和学习,真正实现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立,王之江.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红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教之初,2004(2).
[3]陈育娜.浅谈小学英语合作学习[J].知识经济,2010(1).
[4]胡璇.浅谈合作学习与小学英语教学[J].成功(教育),2009(6).
[5]高永亭.六个英语教学大纲与《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2).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英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合作学习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它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以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活动,虽然它不排斥班级教学,但其最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和展开。如何科学和合理的将学生分成小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条件之一。教师可改变传统的座位编排,将前后或左右两桌合并在一起,把原来的两人一组变为四人一组,或是一竖(一行)为一大组。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各自方面的差异,如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要选一个能干的小组长来组织小组的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也会慢慢地得到培养。同样,小组合作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使差生在学习上得到进步,每人都能学有所得,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并明确学习任务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文化学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英语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运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只有合适的学习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共同进
步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授课前,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找出本课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及课堂活动目标,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说来,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个人独有并有待分享的内容等。同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任务,也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成歌谣、口令、谜语、小故事等,让学生更热心参与合作学习。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三、加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指导
首先,教师是当好学生学习引路人。所谓“充分、合理”就是要求教师的示范既明确到位、具体形象,又不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挖掘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要承担起决策者、组织者、支持者、沟通者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管理和调控整个局面,掌握各个小组的情况。但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小组讨论活动,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旁听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交往中获得快乐,学会耐心和包容。
四、设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首先,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单一由教师评学生的传统,在合作学习做到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其次,在评价对象上,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还考虑其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重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把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完全贯彻;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口头评价、小组评分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增强成就感。
总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融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形式,也使得学生学会了在合作中交流和学习,真正实现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立,王之江.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红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教之初,2004(2).
[3]陈育娜.浅谈小学英语合作学习[J].知识经济,2010(1).
[4]胡璇.浅谈合作学习与小学英语教学[J].成功(教育),2009(6).
[5]高永亭.六个英语教学大纲与《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