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过中秋,倍思家乡味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唐人街

  对于长居海外的人来说,想吃某种食物也许不是为了满足味蕾,而是出于一种“乡愁”。
  自从不在国内生活,我就对中国传统食物有了一种执念: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其实有些东西我平时并不喜欢吃,但是到了特定时候,我的身体仿佛按照中国农历被编程了一样,就自动很想吃某样东西。

难搞到的月饼


  之前因为工作原因,我生活在一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国家。那里中国人都是凤毛麟角,更不用指望找到中餐馆了。中秋节前几天,项目的领导透露,要犒劳一下辛苦的同胞们。我就迫不及待追问,能不能搞到月饼?
  领导笑而不答,估计他心里也没数。在这里,能吃的东西只有那么几种,食品工业几乎为零!别说找不到月饼模具或烤箱,就连找到基础的原料也是难如登天。
  中秋节那天到了,热带的飓风说来就来。正值晚饭时间,突然下了瓢泼大雨,我们所有人依然兴致不减,挽着裤腿到食堂打饭。一进门,我们就见领导面前堆着两摞纸盒,里面放着数十块小小的“月饼”。
  这面饼发白,也没有什么花样和图案。“这是从这边首都的北京饭店六七个小时车程带过来的。不容易啊,一人一个,快吃吧。这是五仁的,这是水果的……”
  大家一哄而上,有男同事还把自己的那一块小月饼省下来,送给相好的女同事。这浪漫的情谊,似乎回到了上个世纪。
  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时间单位伙食太差,那块小月饼是我二十几年人生中吃到的最好吃的月饼。我还大动干戈地拍了一个吃月饼的小视频,好比进入米其林五星餐厅探店般激动。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约定俗成的文化传统在我们华人的心里泛起涟漪,让我们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领导犒劳的月饼
沙县小吃
甜点“驴打滚”

国外没有“驴打滚”


  后面因为工作变动,我换了一个条件好很多的国家。这里中餐馆遍地开花,想吃的应有尽有。甚至当地人都会直接点菜说“huoguo(火锅)”“chaufa (炒饭)”等。
  敢闯敢拼的福建人、广东人,把他们的美食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家乡的美食不仅是他们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乡愁的一份寄托。
  我曾经在谷歌地图上搜索全球范围内的“沙县小吃”,全世界竟然弹出好几百家。也许,闽南人的乡愁可以寄放在那一碗面线中。可是我,一个土生土长在北京周边的北方人,却发现自己的乡愁无处安放。

  我自己包着韭菜盒子,同时也感觉到好像我妈的手又拿住我的手,教我擀皮。

  在国外生活,我慢慢喜欢上了做饭。而我能做的,都是小时候家里经常做的一些东西。那些在脑海深处掩埋的记忆,似乎就可以随着食物的味道飘出来。好像恍然间,我还是那个在厨房里晃来晃去,帮不上忙的孩子。
  我自己包着韭菜盒子,同时也感觉到好像我妈的手又拿住我的手,教我擀皮,“一只手擀,另一只这样拿住了中间然后转,中间厚两边薄……”;煮红豆粥,我同时感觉到好像我爸又在我耳边碎碎念,“每天做豆粥,有什么好吃,又苦又涩……”;炒鱿鱼花,想起我妈老是不记得从哪一面切花刀才不会卷反;烙饼,却再也没有我爸那只宽厚的手掌,能从锅里直接拎出饼来从不怕烫……不过我最想念的,是家乡的一种甜点,叫“驴打滚”。
  从小我就知道的这个名字,好像天经地义的一个名称。我并没有想过它的意思。到了国外和来自中国南方的朋友聊天,跟对方说想吃驴打滚,他们都听得一头雾水,以为我是想吃驴肉了。
  于是我才想起去百度百科。这一查,我竟然看得热泪盈眶。
  驴打滚,中国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的传统小吃之一,由糯米、红豆沙组成,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
  记忆里的味道,竟然蕴含着这么可爱的比喻。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中国文化啊!

  一颗漂泊的心无处安放,只有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才能慰藉异乡人吧。

  儿时住在农村,驴打滚都是一个师傅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的。车子后座上码了三四层木质的扁平的箱子,一层一层地拉开,里面软软糯糯的小宝贝排得整整齐齐。和驴打滚一起卖的,还有凉糕。这有点像现在流行的“雪媚娘”吧。
  凉糕外面没有黄豆粉,所以是白嫩透亮的;外面沾着些生粉,这样不会黏。有的上面还打了一个红邮戳,那是标记的馅儿:白糖的和豆沙的。入口绵软冰凉,香甜沁人心脾。最有意思的是,卖驴打滚和凉糕的师傅并不稀罕赚钱,他们都是随身带着骰子。他们在村子里逢人就来一场,赢了赢钱,输了输点心。自行车一骑,口哨一吹,一天乐得自在。
  驴打滚师傅好像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画面与现在国内快节奏高效率的氛围如此格格不入,也难怪这种卖驴打滚的也渐渐销声匿迹了。

北方菜难走出国门


  去年回国,我马上在网上订购了驴打滚。网购得到的,只是包装精美、四四方方的糕点,少了童年时候那种新鲜糯米的口感和那份匠人的情趣。回到老家,我看到春节前夕的胡同口,有个小姑娘在摩托车边放着一个泡沫箱子,牌子上写着“驴打滚”。一問价格,竟然要出天价,我就想着买个情怀吧,问她要一个。她指了指箱子上的二维码,让我付钱。
  我忽然发现,记忆里的驴打滚,怕是再也找不到了。
  不像北方人安土重迁,南方人爱闯敢拼,世界各国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到海外谋生的南方人中,又以开餐馆的居多。所以,相对于中国南方的美食,北方的很多好吃的,在国外比较难找到。
  这也让我越发想起这首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改的不只是乡音,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偏好。
冰糖葫芦

  作为闯荡世界各国的北方人,我依然不吃肉粽,不吃菜粥,依然爱吃着小时候经常吃的那些东西。在国外生活以后,我更加努力地去寻找或者学习制作北方老家的美食。
  看着在国外做沙县小吃的福建人,我挺羡慕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在这里卖驴打滚,那会很幸福吧。去年冬天回国,到了我们村的那一个火车站,出了车厢,我一下子就闻到了家乡的味道。北方空气特有的清冷和干燥,混着柴火的味道,还有什么味道?
  还有韭菜盒子、煎饼果子、冰糖葫芦、驴打滚……
  我们吃的东西塑造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孕育了我们的灵魂。一颗漂泊的心无处安放,只有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才能慰藉异乡人吧。在2021年的中秋节,我希望所有的游子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家乡美味。
其他文献
1945年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东北及其最大城市奉天出现了暂时的权力乱局。  作为苏军在奉天的警备司令,А·И·科夫通-斯坦克维奇少将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从欧洲战场到中国奉天    1945年7月,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了,我所指挥的步兵师,接到了以行军队形开往罗马尼亚城市梅迪亚什的命令,那里将是我们的临时驻扎地。在布达佩斯近郊,我们获得了几天休息时间。   在那里,我被叫到集团军司令部,让
期刊
1991年初,《解放日报》发表了“皇甫平”系列文章,被称为是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山之作。2006年1月23日,周瑞金又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改革不可动摇》,再度成为焦点。周瑞金回顾几度风波说:这并不是我要自居“皇甫平”,而是时代需要“皇甫平”。我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我应有的作用,又有什么不好呢?    敢为天下先    《国家历史》:请您讲述一
期刊
徐继畲任福建巡抚期间,与林则徐有过一场冲突。  当时,林在福州养病,听说有两名英国传教士租赁了神光寺的房屋,马上向徐发难,让他将传教士赶走。徐在家信里,诉说了事件原委。  他说,有两个传教士租住了城内寺屋,本来是件小事,由侯官县令一时疏忽造成,慢慢地劝说他们,本来也可以了结,可林却突然发作起来。  他说林,一会儿出绅士公启,以示驱逐;一会儿又写生童告白,遍城粘贴;还要劝绅士捐资雇募水勇,准备动武。
期刊
1980年前后,中国的变革急剧而深刻,政治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世界也与我们不再隔绝,切实的改变就发生在人们身边,整个世界用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换着它的模样。在80年代的街头,人们会发现以往遍地的军绿中多了一点红,以往被当作资本主义世界毒瘤的蛤蟆镜,双卡录音机出现在了人们脸上与肩头;在公开场合的男女亲密,也不再被看作堕落与腐化,反而成为一种开放与勇气的象征。同样在80年代,世界在接受着中国,中国
期刊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是这个日子自1992年诞生以来的第29年。精神疾病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焦虑症、忧郁症、躁郁症、恐慌症、社交恐惧症等。患有精神疾病绝对不是“疯了”,有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感冒”。  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统计,估计5%的成人患有忧郁症。根据2019年北大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的研究,中國估计有9500万忧郁症患者。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将忧郁症筛查纳入了入学健康
期刊
加《生物学科学》9月刊  多年前,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分别造成了775人和850多人死亡。科学家们对RNA病毒感染的严重性感到震惊,由此通过基因分析,得以了解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但是,相对于作为研究重心的DNA研究来说,对RNA特征研究的不足,意味着对于与这些感染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及过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于任何一种RNA病毒的鉴定和特征分析,缺乏快速且成本可控的方法。然而,新冠疫情促进了
期刊
2021年9月21日,法国巴黎,凯旋门被2.5万平方米的银蓝色织物包裹起来。“被包裹的凯旋门”项目源于保加利亞已故艺术家克里斯托的设计,由其侄子弗拉基米尔·亚瓦切夫率领项目团队完成。火山不眠2021年9 月19 日,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西北部的拉帕尔马岛一座火山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名为老昆布雷,19 日下午开始喷发,火山口喷出橙色岩浆,冒出滚滚浓烟,约5000 人被紧急疏散。
期刊
在杨金远的小说中,战争只是全文的铺垫,如果不是“一根筋”的老谷,这次战争不过是再增加一个纪念碑式的无名烈士故事。    军号,老兵    现在看起来,《集结号》的诞生似乎是件很偶然的事。  2000年的一天,福建省莆田市作家杨金远正在家里看电视,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这位老兵住在军营附近,特别爱听战士吹军号,天天都来听。  军号,老兵。虽然电视上的故事只有两分钟时间,但这两个意象顿时就引
期刊
编译/张海鹏    在美国内战中,手榴弹得到广泛使用。南北双方的士兵相互向对方阵地投掷手榴弹,并各自组建了专门的手榴弹投掷队伍。    陆战中的手榴弹    1862年,美国南北战事正酣。  1862年6月25日,北方联邦军队的第45伊利诺斯州兵团的进攻被阻止在了地雷坑道里,这本是他们为打开威克斯堡的防御工事的缺口而构筑的地雷坑道。南方同盟军队则抓住机会猛掷特制手榴弹——这种改进的炮弹雨点般纷纷向
期刊
阴魂不散的疫情和隔离,让曾被吐槽的象牙塔—单纯的大学生活,此刻变得无比亲切。  在一年多的网课之后,美国大学纷纷恢复正常教学。国际学生八仙过海般来到美国校园,发现美国人基本都在“躺平式”防疫。  新的开学季,英国签证一纸难求。本刊作者却在中英航班断航的情况下,于3月初转机前往牛津访学。那里有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尤为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考创造的能力。  如果说“双元制职业教育”给德国的制造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