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关键词】实习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157-02
《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第五条又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教育法》将实践教育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无论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创新精神的形成,校外实习均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的人才质量观应是:要树立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能力“内化”为素质更必须通过实践,没有实践,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相反会给企业带来不便。(2)许多国有企业被兼并或调整,自己的事都难以顾及,更无暇顾及学生的实习;而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由于担心技术和管理方法被泄露以及实习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不便而不愿接待。(3)人才流动顺畅,企业不再需要通过学生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4)高校实习经费紧张,付给企业的实习费过低,对企业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和培训方面的问题,使企业获得利益,只有“双赢”的合作,才是牢固的合作。因此,每年的毕业(生产)实习地点都能够比较顺利地落实。此外,在努力做好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以往的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中,一般由老师事先编写比较详细的《毕业实习指导书》,学生按照《指导书》在实习厂家“广泛”地收集设计材料,诸如土建、电气、设备、传动、机械输送、气力输送、通风除尘、原粮工艺品质、工艺流程以及生产与管理等。表面上,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知识,而事实上在随后的设计过程中他们只是把收集的材料按《指导书》进行简单的堆积和拼凑,最终结果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学生往往充当复印机的角色。尽管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设计规模、产品结构等要求都不同,但其设计的厂房在建筑形式上可能是完全一样,清理流程、制粉工艺也相差无几。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应变能力差、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更缺少独立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由封闭式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
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教会学生有的放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科书上有的、资料室可查到的、网上能见到的没必要在企业收集,回校后可再进行收集,对一些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回校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应在实习厂家彻底搞清楚并加以解决。比如,因地制宜的厂房建筑形式,配套的水、电、消防等系统,现场操作和管理等等。为此,我们将被动地收集资料改为重大问题的思考、讨论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想象力,充分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厂房的建筑形式,我们以“假如我是总设计师,应如何总体规划布局?”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查阅资料之后,都能够准备,并踊跃发言。我们不是直接教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决定。讨论期间,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设计做出说明: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并对其他同学的方案提出看法:优缺点在哪?对你有何可取之处?结果自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的设计方案虽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但个性十足、特色各异。最后通过取长补短,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方案。
这种讨论会形式的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方法,由过去只是教师教学生的封闭式变为学生之间的开放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取舍,老师只是起引导与启发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习工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真知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十分缺乏。事实上,很多问题是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解决的。因此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制粉工艺中的筛路是三维空间内物料的流动线路,里边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仅在课堂上比画,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它的复杂和多变甚至令许多年轻的制粉工程师都感到头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筛路,利用厂家的有利条件反复亲自做实验,通过比较和识别,他们对筛路的来龙去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另外,物料平衡是粮食加工厂生产技术的关键。实习期间,在老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感悟其中的奥妙、领略其中的道理,这样既增长了操作技能,又对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容易发生的问题有了亲身的体会,也为日后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会厂房、车间的设备摆布要领:通过操作和测量,确认每台设备的操作空间该留多少;最小维修距离该是多大;人行过道该留多宽;怎样才能保证既美观大方,又操作维修方便等。上述知识单凭老师口头讲授,学生往往记不住。如果让学生亲自做一名跟班打包工,下班后他(她)就能明白打包时的操作空间多大既合理又不浪费,打包接口多高最适宜,这样通过总结既能得出可靠的数据、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业设计时他(她)自然会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
三、改变实习方式,使学生融入企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传统的实习方式是由指导教师布置实习任务和作息时间,学生在车间内写写画画,熟悉设备和工艺,然后整理出实习报告,完全和企业生产脱离,通过实习,每位学生都能拿出一本像样的实习报告,但这样的实习效果较差。粮食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靠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通过改变实习方式,把学生编入生产班组,进行跟班生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能力,通过和一线工人交流学习,真正了解设备操作、故障排除的方法,达到了很好实习效果。
四、利用实习,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探讨,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提出合理化建议和修改意见,对工艺进行完善,让学生自己动手,增加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时企业也感到接收大学生实习对企业的帮助很大,有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学”是一项互动运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教”和“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了“教学”的互动性,于是在教学方式改革上进行了一点尝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尝到了学的甜头和乐趣,并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把教学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实习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157-02
《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第五条又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教育法》将实践教育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无论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创新精神的形成,校外实习均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的人才质量观应是:要树立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能力“内化”为素质更必须通过实践,没有实践,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一般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相反会给企业带来不便。(2)许多国有企业被兼并或调整,自己的事都难以顾及,更无暇顾及学生的实习;而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由于担心技术和管理方法被泄露以及实习会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不便而不愿接待。(3)人才流动顺畅,企业不再需要通过学生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4)高校实习经费紧张,付给企业的实习费过低,对企业来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和培训方面的问题,使企业获得利益,只有“双赢”的合作,才是牢固的合作。因此,每年的毕业(生产)实习地点都能够比较顺利地落实。此外,在努力做好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的指导工作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以往的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中,一般由老师事先编写比较详细的《毕业实习指导书》,学生按照《指导书》在实习厂家“广泛”地收集设计材料,诸如土建、电气、设备、传动、机械输送、气力输送、通风除尘、原粮工艺品质、工艺流程以及生产与管理等。表面上,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知识,而事实上在随后的设计过程中他们只是把收集的材料按《指导书》进行简单的堆积和拼凑,最终结果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学生往往充当复印机的角色。尽管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设计规模、产品结构等要求都不同,但其设计的厂房在建筑形式上可能是完全一样,清理流程、制粉工艺也相差无几。显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应变能力差、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更缺少独立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由封闭式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
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教会学生有的放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科书上有的、资料室可查到的、网上能见到的没必要在企业收集,回校后可再进行收集,对一些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回校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应在实习厂家彻底搞清楚并加以解决。比如,因地制宜的厂房建筑形式,配套的水、电、消防等系统,现场操作和管理等等。为此,我们将被动地收集资料改为重大问题的思考、讨论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想象力,充分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厂房的建筑形式,我们以“假如我是总设计师,应如何总体规划布局?”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查阅资料之后,都能够准备,并踊跃发言。我们不是直接教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决定。讨论期间,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设计做出说明: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并对其他同学的方案提出看法:优缺点在哪?对你有何可取之处?结果自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的设计方案虽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但个性十足、特色各异。最后通过取长补短,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方案。
这种讨论会形式的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方法,由过去只是教师教学生的封闭式变为学生之间的开放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取舍,老师只是起引导与启发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习工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真知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十分缺乏。事实上,很多问题是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解决的。因此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时,特别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制粉工艺中的筛路是三维空间内物料的流动线路,里边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仅在课堂上比画,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它的复杂和多变甚至令许多年轻的制粉工程师都感到头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筛路,利用厂家的有利条件反复亲自做实验,通过比较和识别,他们对筛路的来龙去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另外,物料平衡是粮食加工厂生产技术的关键。实习期间,在老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感悟其中的奥妙、领略其中的道理,这样既增长了操作技能,又对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容易发生的问题有了亲身的体会,也为日后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会厂房、车间的设备摆布要领:通过操作和测量,确认每台设备的操作空间该留多少;最小维修距离该是多大;人行过道该留多宽;怎样才能保证既美观大方,又操作维修方便等。上述知识单凭老师口头讲授,学生往往记不住。如果让学生亲自做一名跟班打包工,下班后他(她)就能明白打包时的操作空间多大既合理又不浪费,打包接口多高最适宜,这样通过总结既能得出可靠的数据、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业设计时他(她)自然会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
三、改变实习方式,使学生融入企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传统的实习方式是由指导教师布置实习任务和作息时间,学生在车间内写写画画,熟悉设备和工艺,然后整理出实习报告,完全和企业生产脱离,通过实习,每位学生都能拿出一本像样的实习报告,但这样的实习效果较差。粮食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靠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通过改变实习方式,把学生编入生产班组,进行跟班生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能力,通过和一线工人交流学习,真正了解设备操作、故障排除的方法,达到了很好实习效果。
四、利用实习,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探讨,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提出合理化建议和修改意见,对工艺进行完善,让学生自己动手,增加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时企业也感到接收大学生实习对企业的帮助很大,有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学”是一项互动运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教”和“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了“教学”的互动性,于是在教学方式改革上进行了一点尝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尝到了学的甜头和乐趣,并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把教学工作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