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可均《王逸集》辑佚补正
【出 处】
:
文学遗产
【发表日期】
:
2006年6期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转型的含义,分析了社会民主党的变革,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转型,介绍了这一转型的基本事件、主要人物、背景、原因、结果、厦其影响。本文还就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问题做出了简要的评述。
研究《六变》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理解《宋书·乐志一》“《六变》诸曲,皆因事制哥”的记载。通过解读相关史料,进而指出,“因事制哥”是以其他故事为基本的表现内容,依托现有的特定乐曲来编创歌辞,并对乐曲的和送声略加改变,进而付诸表演。
后苏联时代的政党转型和党派政治的建立既有大众价值取向的原因,也有共产党领导层个人利益考虑的因素。转型后共产党的后继党逐渐适应新的制度,巨变前改革力度越大。巨变后适应越快。另外,政党的社会基础越强,整个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越稳定。
文首先总结了1989—1991年间东欧一党制崩溃以来共产党的后继党的三种发展模式,接着回顾了1970年代中期威胁国家社会主义秩序和一党制生存的两大挑战,即社会多元化与经济现代化。作者从使社会及其发展目标达成共识的角度论证了一党制的合法性,进而提出了应对社会多元化的三类反应模式,并据此总结了几点教训。
印度于1992年通过第73号宪法修正案,规定邦政府将职能下放给各级潘查亚特。本文旨在检验宪法修正案后转移给潘查亚特的职能在当前的执行状况,并考察转移给潘查亚特的资源是否足以让它们执行其职能和履行其职责,最后提出了改善其财政状况的建议。
本文通过描述伦敦交通拥挤收费制的起源以及现实中如何克服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两难实施过程,对道路收费所引致的各种效应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伦敦交通拥挤收费制的引入,应该归功于经济学的贡献,道路定价行动在克服交通拥挤的外部性上,不过是一种应对公众和政治利益诉求的适宜性政策回应。
研究过渡时期的文献一直将稳定性和企业改革作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跨国研究还是就一国的研究都试图集中于财政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高度地重视财政调整稳定性成果中的量的量度,而转型期财政调整中的质的量度一直被忽略。本文试图分析转型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最初10年里所进行的政策调整程度,并且讨论这种财政改革的质和量的量度,并对引导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些经验。
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大国中,只有欧洲在19世纪取得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转变。肯尼斯.彭慕兰的《大分流》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至迟到1800年,中国的生活水准和生产水平与欧洲大致相当。英格兰之所以首先工业化是因为充足的煤炭和新大陆大量土地集约型资源的供应。本文认为彭慕兰的观点缺乏经验可信性。与潜在的和实际的欧洲内部贸易相比,由美洲进口为英格兰带来的“生态暴利”并不明显。而中国尽管在1500年后在中亚和西南亚获得了新的领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暴利”,但并没有获得任何工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