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细心去发现,在高楼大厦的掩映之下,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与闪烁的霓虹之中,北京的玩主无处不在。画家王静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水墨的浸染之下,在山林野趣的陶冶之中,他玩出了门道、玩出了品格、玩出了味道。
北京是一个盛产玩主的城市,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体系之下,“玩”是生活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北京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才能造就玩主,反之,玩主则成就了这个城市的品格。如果细心去发现,在高楼大厦的掩映之下,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与闪烁的霓虹之中,北京的玩主无处不在。画家王静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水墨的浸染之下,在山林野趣的陶冶之中。他玩出了门道、玩出了品格、玩出了味道。
从远古走来
王静明的祖父是清朝宫廷中的在旗御医,大半生在宫里行走。耳濡目染宫廷肉的雕栏玉砌和金碧辉煌,久而久之也积累下了相当多的书画古玩。经历了几番浩劫,到了王静明这一代,也就仅剩下几个烛台和几本医书。不过这种充满书香墨韵的家族历史仍然赋予了王静明钟情古风古韵的趣味和品格,而山水画正是这种趣味和品格最佳的表达。从王静明齐肩的长发。锐利的眼神和豪迈的谈吐中,亦透着山水画中的虚静与淡定。对他而言,选择山水顺理而成章,难得的是在北京这个最为现代化与商业化的氛围之中,他岿然不动,虽身在红尘仍能将山之灵气,水之秀雅用画笔描绘得那般气韵生动,超然而洒脱。
王静明的画和个性都很奇特,其山水画“野性十足”,气势磅礴,莽莽苍苍。观其画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仿佛与山水对话。这几年,他呕心沥血,正在创作百米长卷“从周口店到宛平城”。几年前,在一次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大会上,王静明心灵受到触动,他决心以巨卷的形式来展示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于是萌生出画一幅描绘大自然的百米长卷。其目的在于用最为传统的文化语言,书写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北京。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北京是文化的中心,它所提供的文化模型就是我们的想象世界的方式。掌握了文化资源且有文化良心的艺术家绝不能让北京变得坚硬而世俗。《从远古走来》背景是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的周口店到北京的古城宛平城。这是一个浩繁的工程,;隹备以数年的时间完成。每天子夜,王静明都登梯作画,常年不断。画室墙上挂着的一张挨一张的八尺竖幅大宣纸,笔锋过处,顿时变成了山水世界。那是心灵感应精华所在,是历史的检阅,山水的会师。他已画完长卷的60%,透视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意境。百米长卷固然是艺术的结晶,但它又何尝不是史诗和组歌。它喷发的不仅是燕山山脉的源泉,还有那灌木、小草、山花装扮的自由仙境。长卷带着远古的呼唤和无言的祈盼,领悟大自然的神奇,留下难以忘怀的眷恋和挥之不去的情怀。
王静明说:“好的作品,最起码要有一个地域代表性、时代性还有对艺术追求的执着性。这组作品就是想反映现在的北京城跟周口店遗址之间,从古代到1980年代的生活状态。”在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与以山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每个中国人都活在这种张力中,既充满亢奋的期望,也面对无限的迷茫。艺术家的工作和价值也许正是将这些期望与痛苦统统写进作品,用他们的智慧化解我们正在面临的个个文化危机。
王静明说:“再过若干年,连北京的这些孩子们,都会不知道北京是什么样了。现在崇文区、宣武区都是抓胡同等北京文化,只有这样,北京才能区别于世界任何一个城市。不玩特色不行。只要是本民族的,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仿制,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特色也绝非在全世界人面前的一种表演,而是沿着祖先的足迹,按照最符合我们的方式去铺展未来。”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属性,我们会变得跟西方人没有区别。这也许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支点不能忘。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要铭记历史,所谓时代背景一定是在历史变迁的维度中展开的。历史本身有他自己的规律和力量。”王静明在北京四十多年,他更喜欢1980年代的北京。“我觉得那时候人都很纯粹,没现在这么复杂。人们的思想都统在一个战线中,很难有别的想法。现在是个性化的时代。时代越来越发展,价值观念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淡陌。尽管人们物质上越来越富足,然而在生活方式与精神生活的层面反而变得粗糙了,也更累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静明以一个京城玩家的姿态,在对抗着商业化与拜金主义的时代潮流的裹挟,将最人文、最有趣味和值得怀念的北京通过山水画写进我们的记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会渴望重拾古典而优雅的生活,至少是在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与传统的生存智慧中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生命的支点
作为一个生长在北方的画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王静明的画都给人一种“干苦,硬”的感觉,作品都是冷色调。王静明的笔下不是名川六山,没有黄山秦岭,而是极普通的山脉,有的甚至是“穷山恶水”,很多人都画松树。王静明的画里一棵松树都没有,选的都是小杂草、空木头,都是太家认为生命力不强的东西,其实不然。它们都受过残酷摧残,它们的生命具有非常强的韧性和悲情的色彩,但永远积极乐观。王静明在写生的时候连着遭遇两次车祸,到北京三天后才醒,在脸上和身上都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说:“经历了这些以后,我的画就开始跟以前不样了。在一些弱小而卑微的生命中,我能看到生命最原始的力量。其实
切东西都是要看艺术家你这双眼睛能够从中挖掘出什么东西。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借用佛教和道教里的话来说,一切都是活的。当然这是指意境上、思想上的生命,而不仅仅限于生物上的。”王静明将这种对生命的感悟都写进了他的画里,也因此使他的作品具备了强烈的个性。通过对自己生存经验的记录和表达,进而去契合更多人的生命,使作品获得公共性,获得存在价值,是条正确的途径,如果一开始就放弃了个性化而去迎合公众,必然因为丧失了个性化而永远无法获得立足的根本。
王静明的作品的个性既来自于个人的生存经验,也来自于他骨子里的“野”。他学山水画没有拜过师,完全靠悟性,大山就是他的老师。他长期在燕山深处体验生活,将自然山水蕴聚于胸,把自己融入大山。他与江河山川为伍,用点滴的感受和体验作画,绝不媚俗和走常规道路。他说:“我画山水从来没拜过老师。以前画人物,有个老师,说句白话那叫深受其害。他们的思维会把你固定在一个圈子里,无论如何都不能出这个圈子。真正的画是要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宣泄别人的情感做别人的替身有什么意义?生活都是自己的。他把你的生活给圈住,笔墨语言也给圈住,说要中锋画我用侧锋画就不行。后来离开了老师,我好几年都不画画”。
“我也从不临摹,都是在山上自己看到然后浑然天成。原来我画这类画,都是有过惨淡经历的,讲究素雅,讲究一个‘干’,一个‘练’,跟北京豆汁一样,有味道。刚入口的时候有点不适应,慢慢地就感觉出味道了。这类画的味道就是乡土民情味儿,我画的画儿没有大山大水,全都是小局部,表现的是小局部里大的民族风情、人文环境。”
王静明后来去了漓江。去过漓江以后,把它的韵味、雾气、水气给拿过来,画作开始有了水气和湿度。那也是一种生命的形态,一种由环境所造就的生命观。但是那些水气和湿度仍然是以个北方画家眼中的水气和湿度。王静明说:“作为画家,起初必须有一个支点,一看就知道我是北方画家。后来我跑西藏、去南方,去哈尔滨帽儿山,转一圈回来再画仍然不能离开北京这个支点。我这辈子都注定了要从北京的视角来看待眼中的一切”。生长在北京,王静明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北京是文化的中心,他具备一种更加宏大的文化格局,正如海纳百川,它能够将各种生命态度,各种审美眼光统统纳入自己的文化格局之中,自然气度不凡。他说:“只有宏观才能造势,才能与天地共生共行共舞:只有宏观才能进入自然的境界:只有宏观才出立体的图像,感悟到自然的真正魅力。当然,也不能放弃微观,微观是补充,是延伸,是锦上添花。只有先宏观,在微观才可能出佳作。”
生活是最好的艺术品
王静明精通插花、根雕、盆景、音乐,并喜欢茶文化。他从这些艺术中互相借鉴,在大自然中发生共鸣,化意象为心象,使艺术进一步升华。他喜欢和朋友交谈,一边饮着小酒,一边尽情地畅谈。在欢快的气氛中,吸纳朋友的忠言和智慧,在诗情画意中敞开自己的胸怀,打造语言与书画的通途。然而对他来说艺术本身并非目的,真正的核心是通过艺术去实践生命,找寻存在的意义,达到人格的圆满。
虽然已名声在外,也从不以名家自居。真正的画家不执著与出名,也不执着于隐名,他在乎的是能不能找到理解他的知音。王静明说:“人不是为出名而活,是活着活着活好了才出名的,是这么个逻辑。为出名而活着,就出不了名,出了名也不是什么好名。“画跟生活应该是统一的,就是所谓的艺术人生!画是代表你的某一个瞬间的想法,生活本身才是最好的艺术品。”
如果一开始就放弃了个性化而去迎合公众,必然因为丧失了个性化而永远无法获得立足的根本。
北京是一个盛产玩主的城市,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体系之下,“玩”是生活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北京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才能造就玩主,反之,玩主则成就了这个城市的品格。如果细心去发现,在高楼大厦的掩映之下,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与闪烁的霓虹之中,北京的玩主无处不在。画家王静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水墨的浸染之下,在山林野趣的陶冶之中。他玩出了门道、玩出了品格、玩出了味道。
从远古走来
王静明的祖父是清朝宫廷中的在旗御医,大半生在宫里行走。耳濡目染宫廷肉的雕栏玉砌和金碧辉煌,久而久之也积累下了相当多的书画古玩。经历了几番浩劫,到了王静明这一代,也就仅剩下几个烛台和几本医书。不过这种充满书香墨韵的家族历史仍然赋予了王静明钟情古风古韵的趣味和品格,而山水画正是这种趣味和品格最佳的表达。从王静明齐肩的长发。锐利的眼神和豪迈的谈吐中,亦透着山水画中的虚静与淡定。对他而言,选择山水顺理而成章,难得的是在北京这个最为现代化与商业化的氛围之中,他岿然不动,虽身在红尘仍能将山之灵气,水之秀雅用画笔描绘得那般气韵生动,超然而洒脱。
王静明的画和个性都很奇特,其山水画“野性十足”,气势磅礴,莽莽苍苍。观其画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仿佛与山水对话。这几年,他呕心沥血,正在创作百米长卷“从周口店到宛平城”。几年前,在一次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大会上,王静明心灵受到触动,他决心以巨卷的形式来展示和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于是萌生出画一幅描绘大自然的百米长卷。其目的在于用最为传统的文化语言,书写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北京。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北京是文化的中心,它所提供的文化模型就是我们的想象世界的方式。掌握了文化资源且有文化良心的艺术家绝不能让北京变得坚硬而世俗。《从远古走来》背景是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的周口店到北京的古城宛平城。这是一个浩繁的工程,;隹备以数年的时间完成。每天子夜,王静明都登梯作画,常年不断。画室墙上挂着的一张挨一张的八尺竖幅大宣纸,笔锋过处,顿时变成了山水世界。那是心灵感应精华所在,是历史的检阅,山水的会师。他已画完长卷的60%,透视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意境。百米长卷固然是艺术的结晶,但它又何尝不是史诗和组歌。它喷发的不仅是燕山山脉的源泉,还有那灌木、小草、山花装扮的自由仙境。长卷带着远古的呼唤和无言的祈盼,领悟大自然的神奇,留下难以忘怀的眷恋和挥之不去的情怀。
王静明说:“好的作品,最起码要有一个地域代表性、时代性还有对艺术追求的执着性。这组作品就是想反映现在的北京城跟周口店遗址之间,从古代到1980年代的生活状态。”在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与以山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每个中国人都活在这种张力中,既充满亢奋的期望,也面对无限的迷茫。艺术家的工作和价值也许正是将这些期望与痛苦统统写进作品,用他们的智慧化解我们正在面临的个个文化危机。
王静明说:“再过若干年,连北京的这些孩子们,都会不知道北京是什么样了。现在崇文区、宣武区都是抓胡同等北京文化,只有这样,北京才能区别于世界任何一个城市。不玩特色不行。只要是本民族的,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仿制,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特色也绝非在全世界人面前的一种表演,而是沿着祖先的足迹,按照最符合我们的方式去铺展未来。”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属性,我们会变得跟西方人没有区别。这也许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支点不能忘。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要铭记历史,所谓时代背景一定是在历史变迁的维度中展开的。历史本身有他自己的规律和力量。”王静明在北京四十多年,他更喜欢1980年代的北京。“我觉得那时候人都很纯粹,没现在这么复杂。人们的思想都统在一个战线中,很难有别的想法。现在是个性化的时代。时代越来越发展,价值观念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淡陌。尽管人们物质上越来越富足,然而在生活方式与精神生活的层面反而变得粗糙了,也更累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静明以一个京城玩家的姿态,在对抗着商业化与拜金主义的时代潮流的裹挟,将最人文、最有趣味和值得怀念的北京通过山水画写进我们的记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会渴望重拾古典而优雅的生活,至少是在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方文明与传统的生存智慧中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生命的支点
作为一个生长在北方的画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王静明的画都给人一种“干苦,硬”的感觉,作品都是冷色调。王静明的笔下不是名川六山,没有黄山秦岭,而是极普通的山脉,有的甚至是“穷山恶水”,很多人都画松树。王静明的画里一棵松树都没有,选的都是小杂草、空木头,都是太家认为生命力不强的东西,其实不然。它们都受过残酷摧残,它们的生命具有非常强的韧性和悲情的色彩,但永远积极乐观。王静明在写生的时候连着遭遇两次车祸,到北京三天后才醒,在脸上和身上都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说:“经历了这些以后,我的画就开始跟以前不样了。在一些弱小而卑微的生命中,我能看到生命最原始的力量。其实
切东西都是要看艺术家你这双眼睛能够从中挖掘出什么东西。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借用佛教和道教里的话来说,一切都是活的。当然这是指意境上、思想上的生命,而不仅仅限于生物上的。”王静明将这种对生命的感悟都写进了他的画里,也因此使他的作品具备了强烈的个性。通过对自己生存经验的记录和表达,进而去契合更多人的生命,使作品获得公共性,获得存在价值,是条正确的途径,如果一开始就放弃了个性化而去迎合公众,必然因为丧失了个性化而永远无法获得立足的根本。
王静明的作品的个性既来自于个人的生存经验,也来自于他骨子里的“野”。他学山水画没有拜过师,完全靠悟性,大山就是他的老师。他长期在燕山深处体验生活,将自然山水蕴聚于胸,把自己融入大山。他与江河山川为伍,用点滴的感受和体验作画,绝不媚俗和走常规道路。他说:“我画山水从来没拜过老师。以前画人物,有个老师,说句白话那叫深受其害。他们的思维会把你固定在一个圈子里,无论如何都不能出这个圈子。真正的画是要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宣泄别人的情感做别人的替身有什么意义?生活都是自己的。他把你的生活给圈住,笔墨语言也给圈住,说要中锋画我用侧锋画就不行。后来离开了老师,我好几年都不画画”。
“我也从不临摹,都是在山上自己看到然后浑然天成。原来我画这类画,都是有过惨淡经历的,讲究素雅,讲究一个‘干’,一个‘练’,跟北京豆汁一样,有味道。刚入口的时候有点不适应,慢慢地就感觉出味道了。这类画的味道就是乡土民情味儿,我画的画儿没有大山大水,全都是小局部,表现的是小局部里大的民族风情、人文环境。”
王静明后来去了漓江。去过漓江以后,把它的韵味、雾气、水气给拿过来,画作开始有了水气和湿度。那也是一种生命的形态,一种由环境所造就的生命观。但是那些水气和湿度仍然是以个北方画家眼中的水气和湿度。王静明说:“作为画家,起初必须有一个支点,一看就知道我是北方画家。后来我跑西藏、去南方,去哈尔滨帽儿山,转一圈回来再画仍然不能离开北京这个支点。我这辈子都注定了要从北京的视角来看待眼中的一切”。生长在北京,王静明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北京是文化的中心,他具备一种更加宏大的文化格局,正如海纳百川,它能够将各种生命态度,各种审美眼光统统纳入自己的文化格局之中,自然气度不凡。他说:“只有宏观才能造势,才能与天地共生共行共舞:只有宏观才能进入自然的境界:只有宏观才出立体的图像,感悟到自然的真正魅力。当然,也不能放弃微观,微观是补充,是延伸,是锦上添花。只有先宏观,在微观才可能出佳作。”
生活是最好的艺术品
王静明精通插花、根雕、盆景、音乐,并喜欢茶文化。他从这些艺术中互相借鉴,在大自然中发生共鸣,化意象为心象,使艺术进一步升华。他喜欢和朋友交谈,一边饮着小酒,一边尽情地畅谈。在欢快的气氛中,吸纳朋友的忠言和智慧,在诗情画意中敞开自己的胸怀,打造语言与书画的通途。然而对他来说艺术本身并非目的,真正的核心是通过艺术去实践生命,找寻存在的意义,达到人格的圆满。
虽然已名声在外,也从不以名家自居。真正的画家不执著与出名,也不执着于隐名,他在乎的是能不能找到理解他的知音。王静明说:“人不是为出名而活,是活着活着活好了才出名的,是这么个逻辑。为出名而活着,就出不了名,出了名也不是什么好名。“画跟生活应该是统一的,就是所谓的艺术人生!画是代表你的某一个瞬间的想法,生活本身才是最好的艺术品。”
如果一开始就放弃了个性化而去迎合公众,必然因为丧失了个性化而永远无法获得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