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张明宽先生都是山东省安丘市人,同村不同祖,按年龄,他大我几岁,按照辈份,他大我一辈。
安丘,地处鲁中山区东北边缘低山丘陵延伸地带,三河毓秀,巨山钟灵,资源丰富,是祖国的一块宝地。
安丘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一代栖息、劳动,境内古代就有潍河、汶河水运及多条驿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夏帝相27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水,覆其舟灭之,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四年),楚汉潍水大战,就发生在安丘东部。这潍水就是指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流 —— 潍河。
潍河也称淮河,古潍、淮谐音,古时称淮河,出沂水县箕山前宝山坡之小泉沟,向东南流至莒县库山村西,流经五莲、诸城入安丘境内,绕过峡山、鞋山,从我的家乡解戈村边缘流过。
多少年来,这峡山、潍河没给人民造福,却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因潍河上游山岭多,落差大,历史上最大的洪峰达7850立方米/秒。过去每到汛期,山洪暴发,经常泛滥成灾,我们祖祖辈辈深受其害,老一辈称峡山、潍河为“邪山”、“坏河”。
1959年,在我们村边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水库 ——峡山水库,将潍河拦腰斩断,修起了峡山电站,潍河才变害为利。
我和张明宽出生在峡山水库旁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解戈庄。
张明宽大我五岁,但论起农村的老亲戚,我该喊他叔叔,因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我一直称呼他“二叔”。
虽然同处一村,由于年龄的差异,我们儿时来往并不多,他上初中时,我还是三年的小学生。
我从县中学毕业回到乡村,经常与张明宽见面,但交往也不多。
在家乡,张明宽确实是一位带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书画天赋,早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显现出来了。
张明宽出生在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七人。因此,他童年倍受衣食之苦,曾三次辍学,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
张明宽的伯父张茂才先生,是我国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大师的弟子。但是,因叔侄分居两地,他虽未亲受伯父的耳提面授之教,但伯父的影响决定性的启蒙了他。他怀揣着当时能收集到少的可怜的字帖,作为自己学书法的范本进行临摹练习,经常因瞒着父母借钱买纸笔遭父母的打骂斥责。
他幼年读书勤奋,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写写画画。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张明宽虽然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却显示出了对书画艺术的痴迷。
一天,在乡村的小学教室里,语文课老师突然对学生说:“你们把这篇课文读十遍,十遍,记住了,谁偷懒耍滑,我饶不了他。”这位老师拿着教杆指点着:“你们听到没有?”、“听见了…….。”大家一齐喊道。
当老师离开教室不久,张明宽就喊起来:“老师走了,解放了,天亮了……”他一边喊,一边跑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
只见,他前涂后描,一会儿就把老师手持教杆的样子画了出来。大家望着黑板上老师那个样子,哄堂大笑,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
去年我回山东,张明宽的同学李文平向我谈起这件事时,带着对儿时的留恋说:“那时,我们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可他画的太像了,真的太像了。” 就是因为他画的太像,被老师罚了一堂课的站,后来老师告诉了家长,张明宽的屁股上又多了几块红印。
他初中毕业后辍学务农,在田间,在平地上、青石板上,用树枝或石子作笔练字作画,练得是那样如醉如痴……
记得“文革”时期的一天,我去公社看望在广播站工作的父亲,远远看到大街上围了许多人。我也挤进人群,看到张明宽身穿农村对襟黑棉袄,手握一支特大号毛笔,在贴好的一大张张红宣纸上写大字报。
只见他一手提着一小桶墨汁,一手抓着那只特大毛笔,蹲着马步,往墙上泼墨挥毫。这时,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看什么内容,而是在欣赏他写字。
“好字!”不知谁喊了一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好字!好字!”大家都开始为他的一手好字喝彩,就连那些平日里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的死对头也看呆了……
在家乡,我还听到人们说,在那个年代,张明宽写的大字报贴上不久,就被人偷偷揭走了,当然揭大字报的人并不是故意破坏,而是因为喜欢他的字。
尽管儿时的我和张明宽的交往不多,但他和我们家人来往却比较频繁。上个世纪60年代,张明宽在乡打鱼队时,我的叔辈大哥——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栾瑞林,当时是张明宽所在的打鱼队队长。
据说在打鱼队打鱼时,有几个人欺负张明宽,瑞林却保护他,并在会上为张明宽打抱不平。他指着那几个欺负张明宽的青年人说:“你们几个王八蛋,不要看不起明宽,将来有出息就是他,成大器也是他,你们不信就等着瞧”。
这几句话让张明宽记了一辈子,并几次向我谈起这件事。他说:“你瑞林大哥没有文化,大字不认得几个,可他有眼光,有远见,我佩服。”我问过瑞林大哥,他承认确有此事。
张明宽还特佩服我母亲,他对我说:“你娘是个老党员,是个明白人。我回家打听你的情况时,乡亲们都谈到你娘,她人缘特好,你身上有你娘的影子。”
这话一点也不假,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就是写的我母亲。记得老师的评语除了文章结构、开头、结尾外,还讲到“情节感人至深,从这一千多字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位母亲的胸怀和高尚品质”。我母亲和父亲结婚不久,父亲就抗美援朝去了,我自小一直跟母亲生活。本来我们完全可以随父亲转业去沈阳,可母亲恋着故土,就是不愿意离开家乡。
母亲1953年入党,曾当过劳动模范和生产标兵。记得60年代初,父亲从外地回来搬家,要我和母亲去大城市生活。在母亲的坚持下,他不但没有把我们搬走,自己也被我们留了下来,后来被安排到公社广播站工作。
母亲虽说只上过几天识字班,但能读书看报,还能看懂我写的信。她为人诚实,乐于助人,加上当时又是村里唯一的两名女党员之一,威信特高。
后来我去当兵,村里人都问我母亲:“你就这么一个儿子,舍得吗?”母亲说:“舍得!他去保卫祖国,怎么舍不得?”母亲亲自送我去乡武装部报名参军,以至我奶奶都说她“心狠”。
记得我换了军装离开家时,母亲说:“你要下决心在部队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说着她扭过头,摆了摆手让我走。
我走了,哭着走了,可母亲没哭。后来听妹妹们说,我走了以后,母亲哭了整整一夜……
我记着母亲的话,下决心在部队好好干,立志“自己去走路,走自己的路”,后来入了党,提了干,走了一条艰苦奋斗的路。
我有五个妹妹,除二妹接父亲的班在市里广播局工作外,其他四个妹妹都在潍坊市做生意,现在都在那里安了家。
有人说我家的宅院风水好。母亲告诉我,八十年代末,一位云游四方的风水先生途经我家门前,转了三圈不走,说我家宅院好风水,四面阳光普照。对此,我不信,我母亲也不信。
张明宽先生也听人讲过那位云游四方风水先生给我家看宅院的事,他也不信。他对我母亲说:“什么风水好,是瑞生在南方提前学习市场经济,市场观念影响了他,他又影响了全家。为什么这么大的村庄,唯有他四个妹妹闯潍坊市场?”
是的,我在部队没什么后台依靠,靠得是“自己去走路,走自己的路”,走了一条艰苦奋斗的路。对此,张明宽在他临终写的《我与栾瑞生》这篇长文中说:“瑞生走的是一条布满坎坷的求索之路,他有今天的成绩,是他披星戴月的积累;是他用血与火锤炼了人生的精华;是他用这精华锻造了生命的每一个接点,从而营造了今日的辉煌。瑞生是个强者和智者,他争取了当兵这个机会,又创造了业余爱好的机会,加上不懈的努力,终成正果”。
知我者,张明宽也。
多年以后,我们再次重逢,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和亲人,这既离不开多年来他对我们家人的感情,也离不开年轻时的经历。
在七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末,我俩先后都离家出走。他去了东北的深山老林,我去了南海之滨的军营,而且都有着自己的艰苦的奋斗史。
一九七0年底,我当兵来到南方后,就再没见到张明宽先生了,但有关他的消息不断传到我的耳中。听说张明宽受不了村里一些人对他的歧视,一气之下,向老一辈学习,闯关东(东北)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张明宽先生是因生活所迫,在1969年跟着他父亲闯关东,来到东北牡丹江一带的深山老林。他开始为人家的衣柜画画,山水、花鸟画得栩栩如生,后来又当了民办教师、文化馆创作员、记者。
在东北那片厚厚的黑土地上,饥寒交迫的他,仍矢志不移地醉心书法艺术。他点着松油灯练字绘画,冬练三九,手脚冻痛了,站起来,跺跺脚,搓搓手继续练。夏练三伏,忍受着蚊虫叮咬,赤膊挥毫练字绘画;白天教书,还要种地,晚上批改作业后再练字绘画。苦吗? 当然是苦,张明宽常说:“咱老一辈能吃苦受穷,对于艰苦的环境,我有很大的承受能力”。
除了临习大量的名碑贴本外,他还兼学其它姊妹艺术。他走访从山东闯关东来的前辈,向他们学书画技艺。他说:“书画艺术来源于民间,我在东北就拜民间书画家为师,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收获很大。”
他靠着山东人那种契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数篇。张明宽深山学艺练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到北京就引起了书画艺术界前辈的重视。
后来,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其绘画、篆刻水平也令人惊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他,还会吹笛子,拉二胡,就是西洋乐器大、小提琴,他拉起曲子来,优美动听。他还有高超的棋艺,无论是楚河汉界的拼杀,还是黑白间的格斗,许多高手都败在他的手下。
有人说张明宽是个全才、奇才,一点儿也不假。说起张明宽的聪明,你会从方方面面发现他的聪明才智。
他的女儿小燕对我说:“我爸还会修理摩托车呢,你信不信?”原来,张明宽家有一辆国产的旧摩托车,他写字累了,就骑上它狂奔一圈,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可这辆摩托车经常出毛病,他让侄儿小平去修理了几次,可没开几天又坏了。他生气了,让侄儿小平去买了几件维修工具,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修好了。他夫人王桂芳惊奇的问:“怎么?你还会修理摩托车?”他得意的说:“这有什么难的,这和写字一样,了解了它的构造,就可以从中发现它的毛病,也就好修理了。”
真正使我与张明宽先生联系上,是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五湖四海安丘人》。这本书将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山东安丘市大小官员的相片、简介、地址以及个人的办公、家庭电话,统统公布于众。这可是未征得个人同意的一次大胆行动,但这是家乡政府所为,人们谁也没说什么。
此书一出版,的确给我的生活带了一些麻烦。许多不认识的人,不管是老乡或不是老乡,都开始打电话或找上门来,求职的、借钱的、找你帮忙推销产品的、受了气找你帮忙出气的……让人应接不暇。
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半的对家乡政府一位官员说:“你们出版这本书,可为我提供了一个学雷锋做好事的机会。”
但是,我还得感谢这本书,它使我和许多年失去联系的同学、战友、乡亲们重新建立了联系,也交了一些新朋友。就是这本书,使张明宽和我联系上了。
《五湖四海安丘人》出版不久,张明宽就从北京打来了电话。刚好我外出采访,我夫人李爱萍接的电话,但她不知道张明宽是何许人也。我回来后,她告诉我,一位叫张明宽的来过电话,说是你叔叔,是从北京打来的,讲的却都是山东的土话,我听不太懂。
有了那本书的帮忙,我给他打通了电话,那边传来了我非常熟悉而感到亲切的乡音:“瑞生啊,你这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干得不错啊,我都知道了。俺和你不一样,你进的是解放军大学校,俺是盲流,去的是深山老林啊。什么书画家,你可别乱说呀,家里的人乱讲的,俺只是一个喜欢写写画画的傻大个儿。俺不去广州,俺是你二叔啊,你应该来北京看俺……”
在电话里,那满口乡音,根本找不出一点儿书画大家的影子。
我和张明宽分别多年,终于联系上了。从此以后,我和他的交往也更加密切起来。
安丘,地处鲁中山区东北边缘低山丘陵延伸地带,三河毓秀,巨山钟灵,资源丰富,是祖国的一块宝地。
安丘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一代栖息、劳动,境内古代就有潍河、汶河水运及多条驿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夏帝相27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水,覆其舟灭之,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四年),楚汉潍水大战,就发生在安丘东部。这潍水就是指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流 —— 潍河。
潍河也称淮河,古潍、淮谐音,古时称淮河,出沂水县箕山前宝山坡之小泉沟,向东南流至莒县库山村西,流经五莲、诸城入安丘境内,绕过峡山、鞋山,从我的家乡解戈村边缘流过。
多少年来,这峡山、潍河没给人民造福,却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因潍河上游山岭多,落差大,历史上最大的洪峰达7850立方米/秒。过去每到汛期,山洪暴发,经常泛滥成灾,我们祖祖辈辈深受其害,老一辈称峡山、潍河为“邪山”、“坏河”。
1959年,在我们村边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水库 ——峡山水库,将潍河拦腰斩断,修起了峡山电站,潍河才变害为利。
我和张明宽出生在峡山水库旁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解戈庄。
张明宽大我五岁,但论起农村的老亲戚,我该喊他叔叔,因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我一直称呼他“二叔”。
虽然同处一村,由于年龄的差异,我们儿时来往并不多,他上初中时,我还是三年的小学生。
我从县中学毕业回到乡村,经常与张明宽见面,但交往也不多。
在家乡,张明宽确实是一位带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书画天赋,早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显现出来了。
张明宽出生在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七人。因此,他童年倍受衣食之苦,曾三次辍学,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
张明宽的伯父张茂才先生,是我国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大师的弟子。但是,因叔侄分居两地,他虽未亲受伯父的耳提面授之教,但伯父的影响决定性的启蒙了他。他怀揣着当时能收集到少的可怜的字帖,作为自己学书法的范本进行临摹练习,经常因瞒着父母借钱买纸笔遭父母的打骂斥责。
他幼年读书勤奋,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写写画画。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张明宽虽然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却显示出了对书画艺术的痴迷。
一天,在乡村的小学教室里,语文课老师突然对学生说:“你们把这篇课文读十遍,十遍,记住了,谁偷懒耍滑,我饶不了他。”这位老师拿着教杆指点着:“你们听到没有?”、“听见了…….。”大家一齐喊道。
当老师离开教室不久,张明宽就喊起来:“老师走了,解放了,天亮了……”他一边喊,一边跑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
只见,他前涂后描,一会儿就把老师手持教杆的样子画了出来。大家望着黑板上老师那个样子,哄堂大笑,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
去年我回山东,张明宽的同学李文平向我谈起这件事时,带着对儿时的留恋说:“那时,我们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可他画的太像了,真的太像了。” 就是因为他画的太像,被老师罚了一堂课的站,后来老师告诉了家长,张明宽的屁股上又多了几块红印。
他初中毕业后辍学务农,在田间,在平地上、青石板上,用树枝或石子作笔练字作画,练得是那样如醉如痴……
记得“文革”时期的一天,我去公社看望在广播站工作的父亲,远远看到大街上围了许多人。我也挤进人群,看到张明宽身穿农村对襟黑棉袄,手握一支特大号毛笔,在贴好的一大张张红宣纸上写大字报。
只见他一手提着一小桶墨汁,一手抓着那只特大毛笔,蹲着马步,往墙上泼墨挥毫。这时,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看什么内容,而是在欣赏他写字。
“好字!”不知谁喊了一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好字!好字!”大家都开始为他的一手好字喝彩,就连那些平日里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的死对头也看呆了……
在家乡,我还听到人们说,在那个年代,张明宽写的大字报贴上不久,就被人偷偷揭走了,当然揭大字报的人并不是故意破坏,而是因为喜欢他的字。
尽管儿时的我和张明宽的交往不多,但他和我们家人来往却比较频繁。上个世纪60年代,张明宽在乡打鱼队时,我的叔辈大哥——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栾瑞林,当时是张明宽所在的打鱼队队长。
据说在打鱼队打鱼时,有几个人欺负张明宽,瑞林却保护他,并在会上为张明宽打抱不平。他指着那几个欺负张明宽的青年人说:“你们几个王八蛋,不要看不起明宽,将来有出息就是他,成大器也是他,你们不信就等着瞧”。
这几句话让张明宽记了一辈子,并几次向我谈起这件事。他说:“你瑞林大哥没有文化,大字不认得几个,可他有眼光,有远见,我佩服。”我问过瑞林大哥,他承认确有此事。
张明宽还特佩服我母亲,他对我说:“你娘是个老党员,是个明白人。我回家打听你的情况时,乡亲们都谈到你娘,她人缘特好,你身上有你娘的影子。”
这话一点也不假,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就是写的我母亲。记得老师的评语除了文章结构、开头、结尾外,还讲到“情节感人至深,从这一千多字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位母亲的胸怀和高尚品质”。我母亲和父亲结婚不久,父亲就抗美援朝去了,我自小一直跟母亲生活。本来我们完全可以随父亲转业去沈阳,可母亲恋着故土,就是不愿意离开家乡。
母亲1953年入党,曾当过劳动模范和生产标兵。记得60年代初,父亲从外地回来搬家,要我和母亲去大城市生活。在母亲的坚持下,他不但没有把我们搬走,自己也被我们留了下来,后来被安排到公社广播站工作。
母亲虽说只上过几天识字班,但能读书看报,还能看懂我写的信。她为人诚实,乐于助人,加上当时又是村里唯一的两名女党员之一,威信特高。
后来我去当兵,村里人都问我母亲:“你就这么一个儿子,舍得吗?”母亲说:“舍得!他去保卫祖国,怎么舍不得?”母亲亲自送我去乡武装部报名参军,以至我奶奶都说她“心狠”。
记得我换了军装离开家时,母亲说:“你要下决心在部队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说着她扭过头,摆了摆手让我走。
我走了,哭着走了,可母亲没哭。后来听妹妹们说,我走了以后,母亲哭了整整一夜……
我记着母亲的话,下决心在部队好好干,立志“自己去走路,走自己的路”,后来入了党,提了干,走了一条艰苦奋斗的路。
我有五个妹妹,除二妹接父亲的班在市里广播局工作外,其他四个妹妹都在潍坊市做生意,现在都在那里安了家。
有人说我家的宅院风水好。母亲告诉我,八十年代末,一位云游四方的风水先生途经我家门前,转了三圈不走,说我家宅院好风水,四面阳光普照。对此,我不信,我母亲也不信。
张明宽先生也听人讲过那位云游四方风水先生给我家看宅院的事,他也不信。他对我母亲说:“什么风水好,是瑞生在南方提前学习市场经济,市场观念影响了他,他又影响了全家。为什么这么大的村庄,唯有他四个妹妹闯潍坊市场?”
是的,我在部队没什么后台依靠,靠得是“自己去走路,走自己的路”,走了一条艰苦奋斗的路。对此,张明宽在他临终写的《我与栾瑞生》这篇长文中说:“瑞生走的是一条布满坎坷的求索之路,他有今天的成绩,是他披星戴月的积累;是他用血与火锤炼了人生的精华;是他用这精华锻造了生命的每一个接点,从而营造了今日的辉煌。瑞生是个强者和智者,他争取了当兵这个机会,又创造了业余爱好的机会,加上不懈的努力,终成正果”。
知我者,张明宽也。
多年以后,我们再次重逢,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和亲人,这既离不开多年来他对我们家人的感情,也离不开年轻时的经历。
在七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末,我俩先后都离家出走。他去了东北的深山老林,我去了南海之滨的军营,而且都有着自己的艰苦的奋斗史。
一九七0年底,我当兵来到南方后,就再没见到张明宽先生了,但有关他的消息不断传到我的耳中。听说张明宽受不了村里一些人对他的歧视,一气之下,向老一辈学习,闯关东(东北)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张明宽先生是因生活所迫,在1969年跟着他父亲闯关东,来到东北牡丹江一带的深山老林。他开始为人家的衣柜画画,山水、花鸟画得栩栩如生,后来又当了民办教师、文化馆创作员、记者。
在东北那片厚厚的黑土地上,饥寒交迫的他,仍矢志不移地醉心书法艺术。他点着松油灯练字绘画,冬练三九,手脚冻痛了,站起来,跺跺脚,搓搓手继续练。夏练三伏,忍受着蚊虫叮咬,赤膊挥毫练字绘画;白天教书,还要种地,晚上批改作业后再练字绘画。苦吗? 当然是苦,张明宽常说:“咱老一辈能吃苦受穷,对于艰苦的环境,我有很大的承受能力”。
除了临习大量的名碑贴本外,他还兼学其它姊妹艺术。他走访从山东闯关东来的前辈,向他们学书画技艺。他说:“书画艺术来源于民间,我在东北就拜民间书画家为师,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收获很大。”
他靠着山东人那种契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数篇。张明宽深山学艺练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到北京就引起了书画艺术界前辈的重视。
后来,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其绘画、篆刻水平也令人惊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他,还会吹笛子,拉二胡,就是西洋乐器大、小提琴,他拉起曲子来,优美动听。他还有高超的棋艺,无论是楚河汉界的拼杀,还是黑白间的格斗,许多高手都败在他的手下。
有人说张明宽是个全才、奇才,一点儿也不假。说起张明宽的聪明,你会从方方面面发现他的聪明才智。
他的女儿小燕对我说:“我爸还会修理摩托车呢,你信不信?”原来,张明宽家有一辆国产的旧摩托车,他写字累了,就骑上它狂奔一圈,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可这辆摩托车经常出毛病,他让侄儿小平去修理了几次,可没开几天又坏了。他生气了,让侄儿小平去买了几件维修工具,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修好了。他夫人王桂芳惊奇的问:“怎么?你还会修理摩托车?”他得意的说:“这有什么难的,这和写字一样,了解了它的构造,就可以从中发现它的毛病,也就好修理了。”
真正使我与张明宽先生联系上,是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五湖四海安丘人》。这本书将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山东安丘市大小官员的相片、简介、地址以及个人的办公、家庭电话,统统公布于众。这可是未征得个人同意的一次大胆行动,但这是家乡政府所为,人们谁也没说什么。
此书一出版,的确给我的生活带了一些麻烦。许多不认识的人,不管是老乡或不是老乡,都开始打电话或找上门来,求职的、借钱的、找你帮忙推销产品的、受了气找你帮忙出气的……让人应接不暇。
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半的对家乡政府一位官员说:“你们出版这本书,可为我提供了一个学雷锋做好事的机会。”
但是,我还得感谢这本书,它使我和许多年失去联系的同学、战友、乡亲们重新建立了联系,也交了一些新朋友。就是这本书,使张明宽和我联系上了。
《五湖四海安丘人》出版不久,张明宽就从北京打来了电话。刚好我外出采访,我夫人李爱萍接的电话,但她不知道张明宽是何许人也。我回来后,她告诉我,一位叫张明宽的来过电话,说是你叔叔,是从北京打来的,讲的却都是山东的土话,我听不太懂。
有了那本书的帮忙,我给他打通了电话,那边传来了我非常熟悉而感到亲切的乡音:“瑞生啊,你这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干得不错啊,我都知道了。俺和你不一样,你进的是解放军大学校,俺是盲流,去的是深山老林啊。什么书画家,你可别乱说呀,家里的人乱讲的,俺只是一个喜欢写写画画的傻大个儿。俺不去广州,俺是你二叔啊,你应该来北京看俺……”
在电话里,那满口乡音,根本找不出一点儿书画大家的影子。
我和张明宽分别多年,终于联系上了。从此以后,我和他的交往也更加密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