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才俊 深山学艺

来源 :中华名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j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张明宽先生都是山东省安丘市人,同村不同祖,按年龄,他大我几岁,按照辈份,他大我一辈。
  安丘,地处鲁中山区东北边缘低山丘陵延伸地带,三河毓秀,巨山钟灵,资源丰富,是祖国的一块宝地。
  安丘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一代栖息、劳动,境内古代就有潍河、汶河水运及多条驿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夏帝相27年,浇伐斟寻,大战于潍水,覆其舟灭之,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四年),楚汉潍水大战,就发生在安丘东部。这潍水就是指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流 —— 潍河。
  潍河也称淮河,古潍、淮谐音,古时称淮河,出沂水县箕山前宝山坡之小泉沟,向东南流至莒县库山村西,流经五莲、诸城入安丘境内,绕过峡山、鞋山,从我的家乡解戈村边缘流过。
  多少年来,这峡山、潍河没给人民造福,却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因潍河上游山岭多,落差大,历史上最大的洪峰达7850立方米/秒。过去每到汛期,山洪暴发,经常泛滥成灾,我们祖祖辈辈深受其害,老一辈称峡山、潍河为“邪山”、“坏河”。
  1959年,在我们村边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水库 ——峡山水库,将潍河拦腰斩断,修起了峡山电站,潍河才变害为利。
  我和张明宽出生在峡山水库旁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解戈庄。
  张明宽大我五岁,但论起农村的老亲戚,我该喊他叔叔,因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我一直称呼他“二叔”。
  虽然同处一村,由于年龄的差异,我们儿时来往并不多,他上初中时,我还是三年的小学生。
  我从县中学毕业回到乡村,经常与张明宽见面,但交往也不多。
  在家乡,张明宽确实是一位带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书画天赋,早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显现出来了。
  张明宽出生在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七人。因此,他童年倍受衣食之苦,曾三次辍学,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
  张明宽的伯父张茂才先生,是我国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大师的弟子。但是,因叔侄分居两地,他虽未亲受伯父的耳提面授之教,但伯父的影响决定性的启蒙了他。他怀揣着当时能收集到少的可怜的字帖,作为自己学书法的范本进行临摹练习,经常因瞒着父母借钱买纸笔遭父母的打骂斥责。
  他幼年读书勤奋,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写写画画。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张明宽虽然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却显示出了对书画艺术的痴迷。
  一天,在乡村的小学教室里,语文课老师突然对学生说:“你们把这篇课文读十遍,十遍,记住了,谁偷懒耍滑,我饶不了他。”这位老师拿着教杆指点着:“你们听到没有?”、“听见了…….。”大家一齐喊道。
  当老师离开教室不久,张明宽就喊起来:“老师走了,解放了,天亮了……”他一边喊,一边跑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
  只见,他前涂后描,一会儿就把老师手持教杆的样子画了出来。大家望着黑板上老师那个样子,哄堂大笑,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
  去年我回山东,张明宽的同学李文平向我谈起这件事时,带着对儿时的留恋说:“那时,我们都是不懂事的孩子,可他画的太像了,真的太像了。” 就是因为他画的太像,被老师罚了一堂课的站,后来老师告诉了家长,张明宽的屁股上又多了几块红印。
  他初中毕业后辍学务农,在田间,在平地上、青石板上,用树枝或石子作笔练字作画,练得是那样如醉如痴……
  记得“文革”时期的一天,我去公社看望在广播站工作的父亲,远远看到大街上围了许多人。我也挤进人群,看到张明宽身穿农村对襟黑棉袄,手握一支特大号毛笔,在贴好的一大张张红宣纸上写大字报。
  只见他一手提着一小桶墨汁,一手抓着那只特大毛笔,蹲着马步,往墙上泼墨挥毫。这时,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看什么内容,而是在欣赏他写字。
  “好字!”不知谁喊了一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好字!好字!”大家都开始为他的一手好字喝彩,就连那些平日里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的死对头也看呆了……
  在家乡,我还听到人们说,在那个年代,张明宽写的大字报贴上不久,就被人偷偷揭走了,当然揭大字报的人并不是故意破坏,而是因为喜欢他的字。
  尽管儿时的我和张明宽的交往不多,但他和我们家人来往却比较频繁。上个世纪60年代,张明宽在乡打鱼队时,我的叔辈大哥——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栾瑞林,当时是张明宽所在的打鱼队队长。
  据说在打鱼队打鱼时,有几个人欺负张明宽,瑞林却保护他,并在会上为张明宽打抱不平。他指着那几个欺负张明宽的青年人说:“你们几个王八蛋,不要看不起明宽,将来有出息就是他,成大器也是他,你们不信就等着瞧”。
  这几句话让张明宽记了一辈子,并几次向我谈起这件事。他说:“你瑞林大哥没有文化,大字不认得几个,可他有眼光,有远见,我佩服。”我问过瑞林大哥,他承认确有此事。
  张明宽还特佩服我母亲,他对我说:“你娘是个老党员,是个明白人。我回家打听你的情况时,乡亲们都谈到你娘,她人缘特好,你身上有你娘的影子。”
  这话一点也不假,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叫《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就是写的我母亲。记得老师的评语除了文章结构、开头、结尾外,还讲到“情节感人至深,从这一千多字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一位母亲的胸怀和高尚品质”。我母亲和父亲结婚不久,父亲就抗美援朝去了,我自小一直跟母亲生活。本来我们完全可以随父亲转业去沈阳,可母亲恋着故土,就是不愿意离开家乡。
  母亲1953年入党,曾当过劳动模范和生产标兵。记得60年代初,父亲从外地回来搬家,要我和母亲去大城市生活。在母亲的坚持下,他不但没有把我们搬走,自己也被我们留了下来,后来被安排到公社广播站工作。
  母亲虽说只上过几天识字班,但能读书看报,还能看懂我写的信。她为人诚实,乐于助人,加上当时又是村里唯一的两名女党员之一,威信特高。
  后来我去当兵,村里人都问我母亲:“你就这么一个儿子,舍得吗?”母亲说:“舍得!他去保卫祖国,怎么舍不得?”母亲亲自送我去乡武装部报名参军,以至我奶奶都说她“心狠”。
  记得我换了军装离开家时,母亲说:“你要下决心在部队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说着她扭过头,摆了摆手让我走。
  我走了,哭着走了,可母亲没哭。后来听妹妹们说,我走了以后,母亲哭了整整一夜……
  我记着母亲的话,下决心在部队好好干,立志“自己去走路,走自己的路”,后来入了党,提了干,走了一条艰苦奋斗的路。
  我有五个妹妹,除二妹接父亲的班在市里广播局工作外,其他四个妹妹都在潍坊市做生意,现在都在那里安了家。
  有人说我家的宅院风水好。母亲告诉我,八十年代末,一位云游四方的风水先生途经我家门前,转了三圈不走,说我家宅院好风水,四面阳光普照。对此,我不信,我母亲也不信。
  张明宽先生也听人讲过那位云游四方风水先生给我家看宅院的事,他也不信。他对我母亲说:“什么风水好,是瑞生在南方提前学习市场经济,市场观念影响了他,他又影响了全家。为什么这么大的村庄,唯有他四个妹妹闯潍坊市场?”
  是的,我在部队没什么后台依靠,靠得是“自己去走路,走自己的路”,走了一条艰苦奋斗的路。对此,张明宽在他临终写的《我与栾瑞生》这篇长文中说:“瑞生走的是一条布满坎坷的求索之路,他有今天的成绩,是他披星戴月的积累;是他用血与火锤炼了人生的精华;是他用这精华锻造了生命的每一个接点,从而营造了今日的辉煌。瑞生是个强者和智者,他争取了当兵这个机会,又创造了业余爱好的机会,加上不懈的努力,终成正果”。
  知我者,张明宽也。
  多年以后,我们再次重逢,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和亲人,这既离不开多年来他对我们家人的感情,也离不开年轻时的经历。
  在七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末,我俩先后都离家出走。他去了东北的深山老林,我去了南海之滨的军营,而且都有着自己的艰苦的奋斗史。
  一九七0年底,我当兵来到南方后,就再没见到张明宽先生了,但有关他的消息不断传到我的耳中。听说张明宽受不了村里一些人对他的歧视,一气之下,向老一辈学习,闯关东(东北)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张明宽先生是因生活所迫,在1969年跟着他父亲闯关东,来到东北牡丹江一带的深山老林。他开始为人家的衣柜画画,山水、花鸟画得栩栩如生,后来又当了民办教师、文化馆创作员、记者。
  在东北那片厚厚的黑土地上,饥寒交迫的他,仍矢志不移地醉心书法艺术。他点着松油灯练字绘画,冬练三九,手脚冻痛了,站起来,跺跺脚,搓搓手继续练。夏练三伏,忍受着蚊虫叮咬,赤膊挥毫练字绘画;白天教书,还要种地,晚上批改作业后再练字绘画。苦吗? 当然是苦,张明宽常说:“咱老一辈能吃苦受穷,对于艰苦的环境,我有很大的承受能力”。
  除了临习大量的名碑贴本外,他还兼学其它姊妹艺术。他走访从山东闯关东来的前辈,向他们学书画技艺。他说:“书画艺术来源于民间,我在东北就拜民间书画家为师,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收获很大。”
  他靠着山东人那种契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数篇。张明宽深山学艺练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到北京就引起了书画艺术界前辈的重视。
  后来,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其绘画、篆刻水平也令人惊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他,还会吹笛子,拉二胡,就是西洋乐器大、小提琴,他拉起曲子来,优美动听。他还有高超的棋艺,无论是楚河汉界的拼杀,还是黑白间的格斗,许多高手都败在他的手下。
  有人说张明宽是个全才、奇才,一点儿也不假。说起张明宽的聪明,你会从方方面面发现他的聪明才智。
  他的女儿小燕对我说:“我爸还会修理摩托车呢,你信不信?”原来,张明宽家有一辆国产的旧摩托车,他写字累了,就骑上它狂奔一圈,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可这辆摩托车经常出毛病,他让侄儿小平去修理了几次,可没开几天又坏了。他生气了,让侄儿小平去买了几件维修工具,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修好了。他夫人王桂芳惊奇的问:“怎么?你还会修理摩托车?”他得意的说:“这有什么难的,这和写字一样,了解了它的构造,就可以从中发现它的毛病,也就好修理了。”
  真正使我与张明宽先生联系上,是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五湖四海安丘人》。这本书将全国以至世界各地的山东安丘市大小官员的相片、简介、地址以及个人的办公、家庭电话,统统公布于众。这可是未征得个人同意的一次大胆行动,但这是家乡政府所为,人们谁也没说什么。
  此书一出版,的确给我的生活带了一些麻烦。许多不认识的人,不管是老乡或不是老乡,都开始打电话或找上门来,求职的、借钱的、找你帮忙推销产品的、受了气找你帮忙出气的……让人应接不暇。
  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半的对家乡政府一位官员说:“你们出版这本书,可为我提供了一个学雷锋做好事的机会。”
  但是,我还得感谢这本书,它使我和许多年失去联系的同学、战友、乡亲们重新建立了联系,也交了一些新朋友。就是这本书,使张明宽和我联系上了。
  《五湖四海安丘人》出版不久,张明宽就从北京打来了电话。刚好我外出采访,我夫人李爱萍接的电话,但她不知道张明宽是何许人也。我回来后,她告诉我,一位叫张明宽的来过电话,说是你叔叔,是从北京打来的,讲的却都是山东的土话,我听不太懂。
  有了那本书的帮忙,我给他打通了电话,那边传来了我非常熟悉而感到亲切的乡音:“瑞生啊,你这孩子,我终于找到你了,干得不错啊,我都知道了。俺和你不一样,你进的是解放军大学校,俺是盲流,去的是深山老林啊。什么书画家,你可别乱说呀,家里的人乱讲的,俺只是一个喜欢写写画画的傻大个儿。俺不去广州,俺是你二叔啊,你应该来北京看俺……”
  在电话里,那满口乡音,根本找不出一点儿书画大家的影子。
  我和张明宽分别多年,终于联系上了。从此以后,我和他的交往也更加密切起来。
其他文献
国内多家媒体报道的知名营销、行销和团队打造专家教授;  国内顶尖孙子兵法、老子思想、第五项修炼资深研究学者,精通兵法与管理的专家;  英国剑桥大学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顶级教官;  《中华名人》名家讲师团及奥大企业机构战略顾问伙伴;  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国内多家大型企业的营销咨询管理顾问;  广东卫视“财智英雄”专访人物;  20多年大中型企业管理资历,授课幽默风趣、案例详实、全场互动、针对性强。  曾
期刊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项的也许将会是位企业家!汶川地震世界震惊,就在各国学者们分析地震发生原因时,东莞市外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总经理梁健发表的一篇《论大地震发生原因 》论文,从地球物质运动的物理性原理中寻求出地震发生的真实原因。开创性观点引发学术界的“梁健地震”。  一位企业家怎能对自然科学有如此深的研究?本刊记者经过详细采访,独家揭开梁健的神秘面纱:他不仅是一位企业领导者,更是一位
期刊
1968年生于北京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同年成为央视《正大综艺》女主持人  1994年荣获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4年至1996年赴美国留学   1996年被选入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  1997年4月,出席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11月出席联合国“97世界电视论坛”  1997年7月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  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   
期刊
(引子:作者在北京一次演讲报告中说:“我这次在北京、河北作了8场演讲报告,讲的都是服务这个课题。我14年前谈到的服务是商品的理论,今天还有很多朋友要求我谈谈这个问题,看来还有一些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今天,我就以列车、飞机、酒店为例,集中谈谈树立服务是商品的观念问题。”)  进入了21世纪以后,服务在任何行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就连IBM也称自己是一个服务型企业,因为IBM的主要利润来源是靠服务
期刊
从秦至今,二千多年来,有无数专家学者,都在千方百计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有千千万万的仁人智士出谋划策,让国家富强,使国民脱离贫穷,人人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但是, 一次次的金融危机,商品积压,一个个企业破产,于是,出现了就业难、看病难、无钱读书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贫富悬殊问题呢?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林志明历时20年,飞越重洋,赴美国、日本等发达和落后国家采访、收集有关金融的施政策略
期刊
一、个人经历:  1、89年-91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  2、91年-97年于佛山市高明区公安局任干警;  3、97年下海经商,先在江西赣州从事钨矿开采;  4、97年-2005年同时在贵州省开展矿产事业开发;  5、2005年创办贵州省镇远县曜泰矿业有限公司;  6、2006年创办贵州省镇远县凯鑫矿业有限公司;  7、2006年创办贵州省凯鑫矿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8、2007年创办贵州
期刊
记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请您谈谈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  范双全: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
期刊
格西于一九六三年出生在青海民和县杏儿藏族乡峨哇村,格西六年至十六岁小学和中学就读本乡。  十八岁时因对佛门生活怀有强烈愿望和度诚之心来到世人称之为第二蓝四比尼园,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本年在第四世拉然巴却西活佛洛桑隆柔仁波切前受戒出家,拜本寺显密学识渊博的大格西宗智嘉措和拉卜楞寺的大格西更登嘉措大师等处学习,因明、般若、中观论、俱舍论和戒律学课程,一九九三年拉卜楞寺更登嘉措大师前受比丘戒,
期刊
引语    “天府秋深自畅游,峰峦叠翠细涓流。从来川蜀称福地,放眼民居处处楼。”  四川——这块巴蜀之地已在岁月长河中漂移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在四川的大街上,飘飞的落叶都有历史的沉淀;顺着江桥或大道闲步,随时可以撞上历史的沉淀,或者是杜甫草堂那散发诗味的红墙,或者是大慈寺那沧桑的青瓦,或者是武侯祠那站立了千年的照壁,或者是琴台故径上的某个柱头……大街小巷,众多的石壁、石阶和青瓦都在向世人展示那悠长
期刊
尤春寿;祖籍江苏丹阳,1934年生于济南.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尤老家学渊源,少有显名,五十年代初即从事古建筑修复绘制工作.国门有难,携笔从戎,从东北到西南,结识了许多部队和地方上的书画艺术家.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六十年代回到地方.在省市美术活动中得到齐鲁当代书画大家;关有声,黑白龙,陈维信,魏启后等前辈的指导和影响.几十年来,以忘我的热情,孜孜以求致力于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