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际,我认为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要重视教师情感因素的发挥
  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弘扬祖国灿烂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体会其中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融情于中,随作者或喜或悲或歌或吟,以至忘我境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被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因而,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尽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适时的鼓励,对学生的一些活动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并把这引导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扣人心弦的剧目比比皆是,美不胜收的景观、个性各异的人物、发人深思的事件、慷慨陈辞的雄辩、气势磅礴或柔情似水的吟诵也俯首可拾。精美的教材无不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意感悟、情景再现、情境体验、心灵对话,以及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共鸣,进而对课文加深理解,明理冶情,发展情感。
  三、开展活动,走入生活,丰富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个情感培养、内化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每年,我都要带领学生进行春游、秋游,从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欣赏家乡的秀美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另外, 举行某一读书专题的讲演、辩论、故事会活动;组织学生文学社,指导进行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创新能力,更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一、导语  欣赏流行歌曲《伤不起》导入,这首歌里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了网络热词,它们是“伤不起”和“有木有”。现在,有些网络语言真的有点让人“伤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新词新语的世界,探讨一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如何更新并规范语言,兴趣和热情大家“有木有”啊?  二、检查预习  (一)阅读文段,找出每段中相关的餐馆用语,可以根据现在的情况作补充,体会词语变化的状况。  三、认识新词语,把握时代热点  
期刊
课改之风已吹遍祖国各地,它也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必须彻底改变。那么,就语文课而言,怎样上才算一节好课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儿体会,与同行们探讨。  一、重兴趣,引导探究学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句充分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兴趣最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兴趣
期刊
我国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学生为主体”这一观点,即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客体位置,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该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肯定。但通过对当前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其表现为以“教师爷”的方式来设计和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看似留给学生许多自主的活动和思维的空间,也设计了诸如学生自问自答、自我学习等教学环节,但仍未摆
期刊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弘扬中华之传统文化,中考中出现了古诗词积累与运用,很多教师在应对这一题型时往往投入很多,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却不尽好。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做到快又准呢?笔者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关注平时积累,吟读知诗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是积累和内化,因此,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让古诗的积累与运用在每天都能体
期刊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谓人文素养,指的是: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这一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靠语文课本、语文课堂,它更应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融于我们的人际交际之中。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也是“大语文”的迫切需求。语文教学改革喊了许多年,在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领域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在这改革形势下,如何改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讲授与听讲的关系,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的问题就日益突出。  那么在现实条件下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把课堂上传统的讲转向新式的问,以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以问来带动学生思考,以问来启发学生智慧。  那
期刊
一、语文基础知识地位的变化  1990年前后,语文教学界有人提出“语法教学内容要简化,要求要降低,考试时少考或不考”的主张。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2011年语文课程新标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笔者正是根据这一要求,在平时的课堂作文教学中,没有停留在“学生写作文,老师批作文”的老方法上,而是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对学生进行了“独立写作,小组互评,反复修改”的系列作文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按以下几个步骤来操作:  一、独立写作  
期刊
一、阴阳关系与“象”“数”“理”的基本知识  中国人通常是同时讲两句话的人,我们讲话经常是阴阳同时讲。嘴上说的这句话叫做阳,因为听得见,心里说的那句话叫做阴,是听不见的。嘴上讲“不以成败论英雄,”心里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嘴上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里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最妙的就是,嘴上讲着“礼让为先”,心里说的却是“当仁不让”,到底要不要让呢?只有一个答案:看着办。  这在日常生活
期刊
正如文学作品中所写,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就是班主任。而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主任这个官职虽小,但却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由此可见,手下管理着几十号人的班主任,对我们的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多么的大。  当一个普通的班主任容易,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带出一个朝气蓬勃 、积极进取且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呢?这是摆在每位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一个常年担任班主任的人,我认为,只有在做班务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