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及流向考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观摩《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公开课后,针对执教老师犯的两个错误,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辨析。
  关键词: 大运河 开凿时间 流向
  
  我近日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执教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都得到有效的落实,赢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执教老师在授课时犯下两个也是众多教师在授课时易犯的错误——把大运河的开凿时间说成最早是隋朝;把大运河的流向动画演示为从北到南的流向。在此我结合相关史实,以探析明确之。
  一、关于大运河的开凿时间
  对于大运河的开凿,北师版教材是这样叙述的:“隋炀帝用六年的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人教版教材:“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都是类似的说法。很显然,各版本的教材都没有隋朝开始开凿大运河这一说法。
  不少教师在讲授京杭大运河时,总说是隋炀帝开凿,其实运河的开凿远早于这个年份。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的开凿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最早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据《左传》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史上用“举锸如云”形容当初开凿邗沟的场面,其壮观景象可想而知。清胡渭《禹贡锥指》云:“古者江淮,本不相通,自夫差欲霸中国,乃于广陵东南,筑邗城,城中筑深沟,名曰邗江,亦曰邗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北至未口(应是宋口)入淮,此夫差沟通江、淮之故道也。”可见,吴王夫差孕育邗沟是运河的萌芽时期。至战国魏惠王(公元前369至前318年)开凿“鸿沟”,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贯连黄河与淮河,并修筑了邗城。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在江南,据《越绝书》卷二记载,到秦时,“秦始皇造通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塘到钱塘,越地通”,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这些记载,也足以说明,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从苏南城市经嘉兴通往杭州的运河,就已经把原来的吴国首都苏州和越国首都绍兴连接了起来。这里的由拳,是嘉兴的古称。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这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运河开始全线贯通。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会通河上曾建闸三十一座,以调节流量,故名闸河。但因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滩,不胜重载,故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道为主;元末,会通河废弃不用)、通惠等河(公元1292—1293年,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从昌平化庄村东龙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千米)。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
  二、关于大运河的流向
  “大运河的流向如何?”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学生常提出的问题,多数教师的回答是自北向南或者自南向北,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运河流经我国海、黄、淮冲积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洼地之内。沿运河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米之间。
  (1)京津段:距离虽短,却高低悬殊,从北京到天津海河,地面高度逐渐下降,直到海河为止,这是第一降落段。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约30米(以废黄河口平均水位为假定海平面零点,该高度指高出废黄零点高度),通县河底高约20米,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则为-3米,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度共降低33米。所以这段运河是自北向南流。
  (2)津黄段:天津往南地面逐渐隆起,到现在的黄河止,为第一隆起段。临清河底高25米,从天津到临清,河床高度相差28米。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是京杭运河最高地点,可看成是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穿黄处河底高38米。从天津市至穿黄处,京杭运河河床高度相差41米。运河过黄河到南旺,这段运河主要是自南向北流。
  (3)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长江为止,这是第二降落段。济宁河底高31米,淮阴河底高4米;在大运河穿过长江的地点,河底高度为-15米。运河在这段是自北向南流动。
  (4)长江以南,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到丹阳为最高点,这是第二隆起段。长江到丹阳段是自南向北流动。
  (5)从丹阳往东南,河床高度又逐渐降落,这是第三降落段。运河自北向南流。
  综上所述,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终在元代完成,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由于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运河全线地势“三起三落”,五个流向。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的通航里程现在仍有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3省。京杭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时至今日仍在不断疏浚整建,继续发挥其沟通南北的功能,目前除传承其漕运——水路运粮的历史任务外,同时又肩负起将中国北方的煤转送供应南方需要的新责任,以及南水北调的新使命。
  由此可见,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平时要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查找资料,确保上课准确无误,同时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也能及时地加以捕捉,而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前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表达方法,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概念隐喻(CMT)这一全新理论为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启示和新方法,但迄今为止,隐喻和二语教学的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起始阶段。本文根据CMT “思维的隐喻性” 这一认知观提出,隐喻具有重要教育价值,隐喻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还可以提供词汇隐喻意义的指导性原则,更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因此,语
摘 要: 学生作文程式化产生与日常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指导中过于强调技巧,轻视自由写作;写作方法指导过于单一,训练过程随意;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感悟不深。学生作文思路有效拓展的主要途径是:充实生活,创新思维,敢于想象。  关键词: 作文思路 反思 创新思维 想象    阅过中考作文的老师时常有这样一个共识:有特色、有个性、有亮点的出彩作文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一批批程式化的文章。翻看一篇篇烫手的
宁静的夜 杨锦炎 制作  作者前期在宁静的夜空下为自己的画面构图寻找到一片非常美的杜鹃花作为前景,中景的瞭望台可以视为画面的主体。遗憾之处是曝光不足,画面灰暗,星轨不突出。我后期的制作思路是在Camera Raw插件基本界面中调整图片的曝光,让曝光正常,再通过渐变工具,调整图片的天空让天空位置呈现蓝色调,然后进入到PS中通过曲线渲染图片高光让高光暖色调更鲜明,使图片整体在视觉上呈现冷暖对比色调,在
摘 要: 小说《青铜葵花》是作家曹文轩在2005年激情奉献、心爱备至的一部力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文试图从人性美、悲剧快感两个方面探究《青铜葵花》的撼人魅力。  关键词: 《青铜葵花》 人性美 悲剧快感    《青铜葵花》延续了曹文轩小说一贯采用童年视角与乡村记忆的特点,以人民公社化时期纯朴、落后的农村景象为背景,描述了两个农家少年经受苦难的历程和各自显示的风度。七岁的孤女葵花被十一岁的哑巴男孩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关锦鹏导演“上海怀旧”题材相关作品的解读,论述关式上海所呈现的人物谱系和城市版图,并非还原,而是一种重构,以某种阶层的丰富性取代了城市生活本有的多样性,是一种建立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层面上的幻象。  关键词: 香港文艺片 上海怀旧 关锦鹏    作为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的以城市命名的电影单元,毋庸置疑,香港电影更多植根于岭南文化区,然而香港在银幕上的它者形象,却屡屡被香港电影人构建为
【作者简介】刘亮亮,男,江西吉安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2014年5月16日上映的新片《归来》(COMING HOME)是导演张艺谋在文艺情怀上的“归来”之作,给人的感觉是大气质朴、洗尽铅华。  一、“和解”前的不顾一切:回到这头的家 在物理意义上,陆焉识想要回家,回到妻子冯婉瑜的身边,这是“归来”的第一层含义。  打成右派发配远方的陆焉识,作为丈夫、作为父亲,
摘 要: 王安忆在其小说《长恨歌》中,以她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墨感性地描绘出一幅具有诗性美的日常生活风景图,通过对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寻找与发现,从中体味其审美特征。本文从时代因素、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女性观出发,力图揭示她的这种审美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长恨歌》 审美风格 形成机制    王安忆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更牢固、更广泛地掌握知识。教师科学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教学,能使学生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提高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地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强化语文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思想素质的提升。比较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的教法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比较方法 运用    所谓比较法教学就是教师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
摘 要: 文学作品多是按照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理解描写女性,女性与男性常呈现“奴性”和“人性”的存在模式,关汉卿笔下的婢女燕燕毫不妥协于封建尊卑等级的社会次序,努力为自己的“人性”抗争终获成功,本文就此形象从“奴性”到“人性”的抗争,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关汉卿 《诈妮子》 燕燕 婢女形象 文化意蕴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其现存的十八种作品以女性为主角的就有十三种,
摘 要: 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认为,需从以下三点着手:调整传统档案工作思维观念,适应学院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和软件管理系统;发掘高职学院教育的信息资源,推进档案理念和服务的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文书档案工作 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档案管理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我院教学与管理等诸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