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文君简介】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四百万字左右。主要作品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等。《男生贾里》《开心女孩》等近十部作品在海外出版,被译成英、德、日等国文字。《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宝贝当家》等十余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
【作家眼中的秦文君】
我眼中的秦文君——天然的孩子王 张洁
1991年炎夏,我进入秦文君所在的单位工作,因为不同部门的缘故,我们很少碰到,但记忆中还是印上了她不急不慢的步态、洋气的模样,尤其是她微微咧开嘴巴笑嘻嘻地看着人家的样子——闪亮的眸,洋溢快乐,又蕴一点俏皮,无声中透出一种爽直的气质,与她笔端纯真的少年们恰好投合。
在单位附近的路上遇见她走着。人与自行车共行的道总是非常热闹,然而所有喧哗似乎都与她绝缘,她端庄地目视前方,但眼神分明沉在自己的思想中。一个个动人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这样孕育出来的吗?她正在构思作品?我心里想,觉得她是安静、沉稳、丰富的,还有一点神奇。
假若你因此把秦文君定义为“两耳不闻窗外事”或者不与人家多招呼的人,那肯定首先让她格格笑出声,
然后还要扭头找出相熟的人问:“你们说我是这样的吗?”她一边问仍旧一边笑着。
是啊,“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的妈妈怎么可能这样!我也要笑了——1995年,我跟秦文君坐到一个办公室里,共同服务于一份刊物,因此对她有了更贴近的认识和了解。
喜欢她在比同事晚到时很轻地推开办公室门,如吹一阵和风似地说:“我来了。”喜欢她说话、做事直截了当的作风,“好,就这样”“不,这样”,她总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喜欢她的笑,那神情毫无顾忌地倾泻出她的孩子气。喜欢她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我没叫过她“老师”。喜欢她率性的生活方式,整天忙得头头转,仍旧热衷于设计自己的房屋、旅游、买好玩的小饰物、品美味、把自己眼中的小宝物送给别人……
敬佩她在创作上一贯执著的态度,同时勇于不停变化的气魄。我认为她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较早自觉而有意识地在体现儿童本位上下苦功的写作者,她一直默默但乐此不疲、大踏步地将儿童故事和叙述尽力还原生活本质。她是一位积极投入思考和实践的作家,也是一位能很好地梳理、沉淀和反思自身积累的作家。
敬佩她的工作能力,总能够最有效、快捷、完善地处理完日常事务,在我眼中,似乎没有事情是她不能够解决的。尤为可贵的是,她从不强求别人跟她相同,与她合作,能感受到充分的信任,每个人都能够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去与她共鸣,探讨……如此的工作境况可遇而不可求。如此的记忆令人终身愉快!
她是名成熟而知性的女性,同时保持着小女孩的情怀,愿意与人分享快乐、看重情谊、坚强、聪慧、开明,能够冷静地透视和把握人事,所以写出《活着的一万零一条理由》《礼物》等许多温馨散文;写出“小香咕系列”那样迷漫于世俗中的童趣;写出《十六岁少女》,一部交织人生变故、忠贞与人格分裂的长篇小说,令许多成人动容;写出《一个小孩的心灵史》,这样具有人文关怀和对人类警示作用的作品;写出《天棠街3号》,更加直面和深入当代少年精神的长篇小说……
写作者及其作品是各自独立的。但有时,两者又密切相关,我相信作者的人生观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发展和提升,毕竟作家在很多时候就是以作品跟人交往。秦文君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至今整整二十年,深入了不同人的心灵。她的故事和文字与孩子连通,在她的新作里面,我总是读出惊喜,一如她,不知不觉落入人心的痕迹。仔细看秦文君的脸,经历着风霜,那张脸膛仍充满童真——她,天然是一个孩子王!
【品读】
本文作者是与秦文君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同事,对秦文君非常了解。读完这篇文章后,相信你对秦文君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对秦文君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1991年炎夏,我进入秦文君所在的单位工作,因为不同部门的缘故,我们很少碰到”,所以了解得不够真切深入;而到“1995年,我跟秦文君坐到一个办公室里,共同服务于一份刊物,因此对她有了更贴近的认识和了解”。
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秦文君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总的来说,作者眼中的秦文君“天然是一个孩子王”!
【作家作品读与练】
第一声喝彩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每次,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都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花农的手。
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火焰,我指着它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翌日清早,我又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挑出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
女主人很吃惊,微微开启的唇中没说出一个字,连老花眼镜滑下来也没发现。然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有一次她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剩余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企盼: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每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记录。
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她说那篇作文写得很棒,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她其实是在说反话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
那位同桌后来仍然不改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他眼前豁亮了。其实,我早忘了我曾为他喝过彩。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因为只有诚实而又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第三段中写道:“翌日清早,我又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挑出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这句话表达了女主人怎样的情感和作者怎样的心情?
3.第五段中说:“在生活的长河里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它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4. 作者认为要多为别人“喝彩”,特别是给别人“第一声喝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提倡多为别人“喝彩”,多给自己“批评”。现在却有这样一种观点:要多为自己“喝彩”!你的观点如何?
5. 假如你就是那位远方的女儿,在收到母亲寄来的玫瑰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出来。(60字左右)
至尊的独立
人都是要长大要独立的。记得14岁那年我初次离家,参加学校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学农,也就是住在远郊的农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那时我怯怯的,有点像躲在松林里探头探脑的小松鼠,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害怕。然而期满归来时,心里就有了点底气,我还特意去照相馆拍照为证。在照片上,我的神态有点老到,仿佛一个有阅历的人。我将它视为珍宝保存在厚厚的相册里,因为它是一个至尊的见证,记载着一个女孩的初次独立,并且预示着后面将尾随许多充满荣耀的词汇:羽毛渐丰、小荷露尖、青春年华……
后来我做了母亲,我很爱我的女儿小鸟,但却明白无论母女之间如何情深意切,我们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人。小鸟4岁那年,组织上顾及我繁重的写作任务,拨了一个寄宿幼儿园的名额给小鸟。那个幼儿园有草木葱郁的大花园,木梯子上铺着鲜艳的红地毯,一切都很完美。临行的那天夜里,我在灯下给小鸟准备行装,在她的小衣服、小被子上绣着名字。忽然,我扔下了针线,泪如泉涌:一个女孩小得连自己的用品都无法辨认、看管,那她如何表达心意,如何维护爱和尊严呢?独立是要有长长的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终于,我们放弃了这个名额。
一晃,小鸟升中学了,被一家寄宿制学校录取,我再次为其准备行装。看着她六神无主的样子,我便把她所爱的物品通通装进行李箱。我其实是个重视精神生活的人,但我永远认可物质往往会对人产生奇效,对于一个走入陌生环境的女孩,携带的爱物能够慰藉她的心。临行前,小鸟在我的厚相册里翻弄着,说要带一张妈妈的照片,我怂恿她带我学农归来的独立照,可她拒绝了,选了一张我穿便装、笑容安详的照片贴身装着,还说:“这张才像我心目中的妈妈。”她不知道我如今的这份安详是如何获取的。
小鸟住校的第一个月里,频频向我诉苦:半夜睡不着,伸手找不到妈妈;女浴室的门坏了,洗澡时门会突然洞开;去学校的小卖店看看,因为她是个理性花钱的孩子,迟疑着比较价格,结果被店员斥责;就连钥匙圈坏了这桩小事,也会成为她独自流泪的借口。她在电话里哭泣,说感觉到离妈妈越来越远,她想放弃独立。
我说小鸟你必须试着解决这些事,至少试一试,万一解决不了,你再打电话给我。挂断电话后,我整天都守着电话机,一旦有朋友的电话进来,我只能三言两语,说我正在等一个最重要的热线电话,稍后再打给他们。确实,眼下我最大的心愿是帮助一个女孩站起来,独自迈出第一步。
小鸟的求助电话迟迟不来,我心里空空的,整理着她的小房间,那里充满着小女孩甜腻的气息,催人心软,而且我还瞥见她留着的一根小竹棍。她曾戏言这根竹棍留着将来打丈夫,她害怕会找个恶丈夫,害怕独自面对这纷繁的世界,害怕迷失童心和爱心……刹那间,我心乱如麻。
就在此时,小鸟打来了电话,说浴室门已经报修了,现在虽还是坏的,但她每次洗澡时都在上面粘上透明胶,再大的风也吹不开;小卖店的人这两天已知她的秉性了,不再冷言冷语;同桌和她一块儿用老虎钳修好了钥匙圈……另外,她晚上想家伤心,后来累极了,“扑通”一声倒在床上睡熟了,翌日清晨,看见太阳出来了,心情豁然开朗。
如今,小鸟依旧每天打来电话,只是内容变了,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中午去了图书馆,晚饭后跟同学一块儿散步。她总在电话那端说:“我很好,您好吗?”我便在电话这端说:“我很好,你好吗?”这正是我心里呼唤的那种两个心心相印的平等的人在对话。
小鸟没去拍照立志,我送了她一个穿中学校服的珍妮娃娃,悄悄地把它当成小鸟独立的见证。一个女孩走向真正的独立,慢慢地拥有了为自己设计未来道路的勇气和能力,这真是一件令我喜极而泣的喜事。
1.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小鸟4岁那年,“我”为什么放弃让她进条件优越的寄宿制幼儿园?
3. 画线句“刹那间,我心乱如麻”中,“刹那间”指什么时候?“我”为何“心乱如麻”呢?
4.在帮助女儿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很复杂,你能体会到这种复杂的心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旅伴
1976年是我生平最灰的一年,在黑龙江百事不顺,度日如年,天天找伤感的音乐听。无奈中,我向家里发了封求援信。母亲心领神会,一个加急电报打过来,让我请到一个月事假。
南归的列车上,坐在我边上的也是一个上海女知青,呼玛插队的,衣着破旧,逢人就像做广告似地说,她们那儿起早贪黑做一天苦力只挣五角钱。她跟我谈了三句话,就开始盘问我的收入。我那时是个从不向外人诉苦的人,而且恨别人同我谈钱,只觉得这个旅伴俗得不可救药,所以便常常独坐看景,彬彬有礼地拒绝与她聊天。然而她也不在乎,见我网兜里有只苹果烂了一角,就讨去吃掉了。
列车到了哈尔滨,才知唐山大地震,南去的列车全线停运,于是,我只能再绕道到大连。在大连轮船售票处排队时,我又见到了她,她依然穿得像个贫下中农,远远地,我们彼此点点头,也许都懒得同话不投机的人厮守在一起。
列车停运后,大连开往上海的客运成了热门行当,排了半天队,才买到三天后的四等舱船票。我知道家里会为我担心,就拟好了电文去排队打电报,轮到我付费了,却发觉钱包被窃。
我真的成了无产者。捏着电报纸发呆,这时,看见那个女知青也来打电报,她问我怎么了,我说遭小偷劫了,然后扔了电报纸就走。我不愿多说,那年我反正是倒运的,碰到这事,好像一点不突然,相反,遇上好事倒会忐忑不安。我盘算着怎么度过这几天,候船室向来是知青的免费宿地,只是没东西吃,网兜里剩三个苹果,还有一包干木耳,再加上水,也许是饿不死的,能撑回上海,一切都好办。
可是,我第一天就超了计划,把三只苹果全当了主粮,后面的几天怎么过?我感到处在穷途末路中。正在发愁,她来了,把我的轮船票讨了去,一会儿,跟人把四等舱票换成了五等的,将五等舱票和差额的钱交给我。
我拿着钱直奔食品店,买了店里最大的一种面包。从此,我出远门总是要带充足的食品,而且从不怕累赘。
我去谢她,很想跟她说些什么,可她笑着把话岔开,只说放心好了,一切都会好的,只是以后该学学她的样,把十元的钱缝在内衣里。
我和她就这么匆匆分手,都没想到要互留地址,或许都想到彼此只是个普通的旅伴,没有续写故事的必要。
船到上海,没料到家人来接船,问他们怎会有这信息,他们说收到电报,是按电报的要求办的。
我想起了扔掉的电报纸,想起我的旅伴说“一切都会好的”时眼里特殊的光彩,便开始在码头找她,可是茫茫人海,哪里有她的踪迹。
旅伴的真情点点滴滴地给了我多年的美好回忆。人的希望就在于心中有善。
1.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穷途末路”的含义。
2. 第二段中作者“只觉得这个旅伴俗得不可救药”,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 文中画线句“那年我反正是倒运的,碰到这事,好像一点不突然,相反,遇上好事倒会忐忑不安”中“碰到这事”的“这事” 指什么事?画线句与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4. 在旅途中,旅伴给了“我”哪些帮助?请仔细阅读全文并概括出来。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四百万字左右。主要作品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等。《男生贾里》《开心女孩》等近十部作品在海外出版,被译成英、德、日等国文字。《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宝贝当家》等十余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
【作家眼中的秦文君】
我眼中的秦文君——天然的孩子王 张洁
1991年炎夏,我进入秦文君所在的单位工作,因为不同部门的缘故,我们很少碰到,但记忆中还是印上了她不急不慢的步态、洋气的模样,尤其是她微微咧开嘴巴笑嘻嘻地看着人家的样子——闪亮的眸,洋溢快乐,又蕴一点俏皮,无声中透出一种爽直的气质,与她笔端纯真的少年们恰好投合。
在单位附近的路上遇见她走着。人与自行车共行的道总是非常热闹,然而所有喧哗似乎都与她绝缘,她端庄地目视前方,但眼神分明沉在自己的思想中。一个个动人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这样孕育出来的吗?她正在构思作品?我心里想,觉得她是安静、沉稳、丰富的,还有一点神奇。
假若你因此把秦文君定义为“两耳不闻窗外事”或者不与人家多招呼的人,那肯定首先让她格格笑出声,
然后还要扭头找出相熟的人问:“你们说我是这样的吗?”她一边问仍旧一边笑着。
是啊,“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的妈妈怎么可能这样!我也要笑了——1995年,我跟秦文君坐到一个办公室里,共同服务于一份刊物,因此对她有了更贴近的认识和了解。
喜欢她在比同事晚到时很轻地推开办公室门,如吹一阵和风似地说:“我来了。”喜欢她说话、做事直截了当的作风,“好,就这样”“不,这样”,她总是直白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喜欢她的笑,那神情毫无顾忌地倾泻出她的孩子气。喜欢她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我没叫过她“老师”。喜欢她率性的生活方式,整天忙得头头转,仍旧热衷于设计自己的房屋、旅游、买好玩的小饰物、品美味、把自己眼中的小宝物送给别人……
敬佩她在创作上一贯执著的态度,同时勇于不停变化的气魄。我认为她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较早自觉而有意识地在体现儿童本位上下苦功的写作者,她一直默默但乐此不疲、大踏步地将儿童故事和叙述尽力还原生活本质。她是一位积极投入思考和实践的作家,也是一位能很好地梳理、沉淀和反思自身积累的作家。
敬佩她的工作能力,总能够最有效、快捷、完善地处理完日常事务,在我眼中,似乎没有事情是她不能够解决的。尤为可贵的是,她从不强求别人跟她相同,与她合作,能感受到充分的信任,每个人都能够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去与她共鸣,探讨……如此的工作境况可遇而不可求。如此的记忆令人终身愉快!
她是名成熟而知性的女性,同时保持着小女孩的情怀,愿意与人分享快乐、看重情谊、坚强、聪慧、开明,能够冷静地透视和把握人事,所以写出《活着的一万零一条理由》《礼物》等许多温馨散文;写出“小香咕系列”那样迷漫于世俗中的童趣;写出《十六岁少女》,一部交织人生变故、忠贞与人格分裂的长篇小说,令许多成人动容;写出《一个小孩的心灵史》,这样具有人文关怀和对人类警示作用的作品;写出《天棠街3号》,更加直面和深入当代少年精神的长篇小说……
写作者及其作品是各自独立的。但有时,两者又密切相关,我相信作者的人生观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发展和提升,毕竟作家在很多时候就是以作品跟人交往。秦文君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至今整整二十年,深入了不同人的心灵。她的故事和文字与孩子连通,在她的新作里面,我总是读出惊喜,一如她,不知不觉落入人心的痕迹。仔细看秦文君的脸,经历着风霜,那张脸膛仍充满童真——她,天然是一个孩子王!
【品读】
本文作者是与秦文君一起工作了十多年的同事,对秦文君非常了解。读完这篇文章后,相信你对秦文君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对秦文君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1991年炎夏,我进入秦文君所在的单位工作,因为不同部门的缘故,我们很少碰到”,所以了解得不够真切深入;而到“1995年,我跟秦文君坐到一个办公室里,共同服务于一份刊物,因此对她有了更贴近的认识和了解”。
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秦文君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总的来说,作者眼中的秦文君“天然是一个孩子王”!
【作家作品读与练】
第一声喝彩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每次,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都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花农的手。
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火焰,我指着它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翌日清早,我又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挑出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
女主人很吃惊,微微开启的唇中没说出一个字,连老花眼镜滑下来也没发现。然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有一次她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剩余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企盼: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每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记录。
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她说那篇作文写得很棒,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她其实是在说反话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
那位同桌后来仍然不改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他眼前豁亮了。其实,我早忘了我曾为他喝过彩。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因为只有诚实而又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1.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第三段中写道:“翌日清早,我又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挑出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这句话表达了女主人怎样的情感和作者怎样的心情?
3.第五段中说:“在生活的长河里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它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4. 作者认为要多为别人“喝彩”,特别是给别人“第一声喝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提倡多为别人“喝彩”,多给自己“批评”。现在却有这样一种观点:要多为自己“喝彩”!你的观点如何?
5. 假如你就是那位远方的女儿,在收到母亲寄来的玫瑰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出来。(60字左右)
至尊的独立
人都是要长大要独立的。记得14岁那年我初次离家,参加学校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学农,也就是住在远郊的农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那时我怯怯的,有点像躲在松林里探头探脑的小松鼠,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害怕。然而期满归来时,心里就有了点底气,我还特意去照相馆拍照为证。在照片上,我的神态有点老到,仿佛一个有阅历的人。我将它视为珍宝保存在厚厚的相册里,因为它是一个至尊的见证,记载着一个女孩的初次独立,并且预示着后面将尾随许多充满荣耀的词汇:羽毛渐丰、小荷露尖、青春年华……
后来我做了母亲,我很爱我的女儿小鸟,但却明白无论母女之间如何情深意切,我们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人。小鸟4岁那年,组织上顾及我繁重的写作任务,拨了一个寄宿幼儿园的名额给小鸟。那个幼儿园有草木葱郁的大花园,木梯子上铺着鲜艳的红地毯,一切都很完美。临行的那天夜里,我在灯下给小鸟准备行装,在她的小衣服、小被子上绣着名字。忽然,我扔下了针线,泪如泉涌:一个女孩小得连自己的用品都无法辨认、看管,那她如何表达心意,如何维护爱和尊严呢?独立是要有长长的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终于,我们放弃了这个名额。
一晃,小鸟升中学了,被一家寄宿制学校录取,我再次为其准备行装。看着她六神无主的样子,我便把她所爱的物品通通装进行李箱。我其实是个重视精神生活的人,但我永远认可物质往往会对人产生奇效,对于一个走入陌生环境的女孩,携带的爱物能够慰藉她的心。临行前,小鸟在我的厚相册里翻弄着,说要带一张妈妈的照片,我怂恿她带我学农归来的独立照,可她拒绝了,选了一张我穿便装、笑容安详的照片贴身装着,还说:“这张才像我心目中的妈妈。”她不知道我如今的这份安详是如何获取的。
小鸟住校的第一个月里,频频向我诉苦:半夜睡不着,伸手找不到妈妈;女浴室的门坏了,洗澡时门会突然洞开;去学校的小卖店看看,因为她是个理性花钱的孩子,迟疑着比较价格,结果被店员斥责;就连钥匙圈坏了这桩小事,也会成为她独自流泪的借口。她在电话里哭泣,说感觉到离妈妈越来越远,她想放弃独立。
我说小鸟你必须试着解决这些事,至少试一试,万一解决不了,你再打电话给我。挂断电话后,我整天都守着电话机,一旦有朋友的电话进来,我只能三言两语,说我正在等一个最重要的热线电话,稍后再打给他们。确实,眼下我最大的心愿是帮助一个女孩站起来,独自迈出第一步。
小鸟的求助电话迟迟不来,我心里空空的,整理着她的小房间,那里充满着小女孩甜腻的气息,催人心软,而且我还瞥见她留着的一根小竹棍。她曾戏言这根竹棍留着将来打丈夫,她害怕会找个恶丈夫,害怕独自面对这纷繁的世界,害怕迷失童心和爱心……刹那间,我心乱如麻。
就在此时,小鸟打来了电话,说浴室门已经报修了,现在虽还是坏的,但她每次洗澡时都在上面粘上透明胶,再大的风也吹不开;小卖店的人这两天已知她的秉性了,不再冷言冷语;同桌和她一块儿用老虎钳修好了钥匙圈……另外,她晚上想家伤心,后来累极了,“扑通”一声倒在床上睡熟了,翌日清晨,看见太阳出来了,心情豁然开朗。
如今,小鸟依旧每天打来电话,只是内容变了,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中午去了图书馆,晚饭后跟同学一块儿散步。她总在电话那端说:“我很好,您好吗?”我便在电话这端说:“我很好,你好吗?”这正是我心里呼唤的那种两个心心相印的平等的人在对话。
小鸟没去拍照立志,我送了她一个穿中学校服的珍妮娃娃,悄悄地把它当成小鸟独立的见证。一个女孩走向真正的独立,慢慢地拥有了为自己设计未来道路的勇气和能力,这真是一件令我喜极而泣的喜事。
1.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小鸟4岁那年,“我”为什么放弃让她进条件优越的寄宿制幼儿园?
3. 画线句“刹那间,我心乱如麻”中,“刹那间”指什么时候?“我”为何“心乱如麻”呢?
4.在帮助女儿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很复杂,你能体会到这种复杂的心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旅伴
1976年是我生平最灰的一年,在黑龙江百事不顺,度日如年,天天找伤感的音乐听。无奈中,我向家里发了封求援信。母亲心领神会,一个加急电报打过来,让我请到一个月事假。
南归的列车上,坐在我边上的也是一个上海女知青,呼玛插队的,衣着破旧,逢人就像做广告似地说,她们那儿起早贪黑做一天苦力只挣五角钱。她跟我谈了三句话,就开始盘问我的收入。我那时是个从不向外人诉苦的人,而且恨别人同我谈钱,只觉得这个旅伴俗得不可救药,所以便常常独坐看景,彬彬有礼地拒绝与她聊天。然而她也不在乎,见我网兜里有只苹果烂了一角,就讨去吃掉了。
列车到了哈尔滨,才知唐山大地震,南去的列车全线停运,于是,我只能再绕道到大连。在大连轮船售票处排队时,我又见到了她,她依然穿得像个贫下中农,远远地,我们彼此点点头,也许都懒得同话不投机的人厮守在一起。
列车停运后,大连开往上海的客运成了热门行当,排了半天队,才买到三天后的四等舱船票。我知道家里会为我担心,就拟好了电文去排队打电报,轮到我付费了,却发觉钱包被窃。
我真的成了无产者。捏着电报纸发呆,这时,看见那个女知青也来打电报,她问我怎么了,我说遭小偷劫了,然后扔了电报纸就走。我不愿多说,那年我反正是倒运的,碰到这事,好像一点不突然,相反,遇上好事倒会忐忑不安。我盘算着怎么度过这几天,候船室向来是知青的免费宿地,只是没东西吃,网兜里剩三个苹果,还有一包干木耳,再加上水,也许是饿不死的,能撑回上海,一切都好办。
可是,我第一天就超了计划,把三只苹果全当了主粮,后面的几天怎么过?我感到处在穷途末路中。正在发愁,她来了,把我的轮船票讨了去,一会儿,跟人把四等舱票换成了五等的,将五等舱票和差额的钱交给我。
我拿着钱直奔食品店,买了店里最大的一种面包。从此,我出远门总是要带充足的食品,而且从不怕累赘。
我去谢她,很想跟她说些什么,可她笑着把话岔开,只说放心好了,一切都会好的,只是以后该学学她的样,把十元的钱缝在内衣里。
我和她就这么匆匆分手,都没想到要互留地址,或许都想到彼此只是个普通的旅伴,没有续写故事的必要。
船到上海,没料到家人来接船,问他们怎会有这信息,他们说收到电报,是按电报的要求办的。
我想起了扔掉的电报纸,想起我的旅伴说“一切都会好的”时眼里特殊的光彩,便开始在码头找她,可是茫茫人海,哪里有她的踪迹。
旅伴的真情点点滴滴地给了我多年的美好回忆。人的希望就在于心中有善。
1.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穷途末路”的含义。
2. 第二段中作者“只觉得这个旅伴俗得不可救药”,她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 文中画线句“那年我反正是倒运的,碰到这事,好像一点不突然,相反,遇上好事倒会忐忑不安”中“碰到这事”的“这事” 指什么事?画线句与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4. 在旅途中,旅伴给了“我”哪些帮助?请仔细阅读全文并概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