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洼滋味多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居在窗明几净的高楼大厦,可我们总想看看原味十足的土房石屋;走在平整的水泥大道上,我们总希望踩一踩乡间松软的土路,总想听一听脚踩在石板路的清脆嗒嗒声音;用着煤气电磁炉,却总爱看一看袅袅的炊烟,总想感受一下在野地用餐的滋味。是的,我们总喜欢到那尚未开发的乡野古村、蛮荒自然,放慢脚步,让心灵在此地栖息,让思绪在这里放飞,使茫然而疲惫的心灵变得澄清一些,舒缓一些,简单一点,放下點什么,得到点什么,然后再融入现代,享受文明。
  乡村游,给我们带来许多放松和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而那些还不被许多世人知道的地方,更令我们心向往之。那里人少寂静,环境洁净。到那里,你看到的不是攒动的人头,而是你想看到的美景,能让心灵静静品味美景,默默与自然对话。朋友,在太行山脚下,就有这样一处“养在闺中人未识”的可去之地——大洼村。
  大洼,太行山脚下——涉县的一个自然村。它位于更乐镇政府驻地东南十六公里处的深山区,现有人口三四百。我们驱车从更乐镇出发,沿下江线东南行驶。公路随山势蜿蜒前伸,汽车在崇山峻岭中前行。如果你不想错过路途的风景,那可别把车开快。你难得见到那一座座植被茂密的山体,宛如一层层绿色的锦屏;也难得见到那立陡的石崖以及石崖上横空而出的奇形怪状的各种树木;还有沟底潺潺而淌的欢快清溪。随处停车开窗,在你的头顶,不同的鸟儿为你唱着悦耳的歌,在你的身旁飞来闪去欢迎你。
  经三合村、张家庄二街、满市口、南漫驼村,全程约十六公里,按一般速度总共四十多分钟便可到达。刚进入村庄看到的是一些新式的民房,白色的墙壁与夏日植被茂密的绿色山体交相辉映,对比鲜明,色彩清丽。再往村后走就像回到了上个世纪,一种浓浓的原始古朴之气悄然袭来。我们所行走的这条村中的大路,大概有四五米宽,大路两边的石崖上就是依山居止的石头屋。看这些石崖至少四五米,有的十几米不等。也许为了防御,也许为了增加地上建筑的面积,虽然房屋就建在石崖上,但是临路的一面石屋,外墙较内墙高许多,并且家家外墙相连并与石崖砌成了一个曲尺的平面。临街的这些石屋墙面,大多没窗或者窗户较小,正房大多是二层。当我仰脸看到这一切时想起了藏族的碉房。
  我国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和木,而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的比较原始的代表民居莫过于藏族、羌族的传统碉房。碉房一般一排数十家,非常壮观,宛如古代的城堡,故名碉房。羌族自古以来就有垒石建碉房的习惯——“依山居止,垒石为屋”。他们的碉房上窄下宽,顶平,窗户小而少,一般二至三层。我们看到大洼村的石屋和碉房外形特征和居住情况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依山居止,垒石为屋、窗户小而少、一般二至三层。底层都做牲畜的圈,二层可以做人的居室,兼做储藏室。大洼村的石屋三层一般做储藏室,碉房的三层是常做经堂的。所不同的是藏民的碉房外形一般都是下大上小,顶平,而这些石屋二层的正房大都是青瓦房顶,其他的,有的是平顶,有的是瓦房。临街的这些石屋大门都不朝街。这些石屋因地成形、高低镶嵌、错落有致,排列分布于山石上。或依山就势为墙,或架空垒石为屋。每一座石屋又是一座独立的小四合或三合院落。只是由于地势的问题,院子一般不大。这是山地,石头很多,建筑石屋,确实因地制宜、物美价廉、实惠方便。个别石屋现已无人居住,窗户破败,石墙裂缝。
  让我们走一走独拱石桥。这座独拱石桥横跨大路上,把两山上的两半村庄连为一体。这座石桥,全部用石头建成,跨度约四五米,下面呈拱形,上面是平路。桥两边摆放着几块石头,算是桥栏。这座桥上下都能通路,被乡人戏称石头立交桥。到村里转一转。村中多是石板路。石板路被历史打磨得光滑可鉴,有的很陡,仿佛石梯。石缝中的青草一簇一丛,别有风味。驴石槽、石碾、石磨,散发出浓郁的乡野气息。
  关于大湾村的起源,《涉县志》有这样记载:约在清康熙年间,张伯同一家从本县更乐村迁此种地立村,因村坐落在一山窝内,人称“凤凰村”,故取名“大窝村”,后人习惯称之为“大洼”。
  穿过遥远的时间隧道,仿佛看到张家的祖先来到这块易守难攻的地方,一家老少披星戴月,使用原始的工具,筑起了第一座石屋。从此,石崖上、山腰间飘起了袅袅炊烟。一代又一代,他们就地取材,用石头把石崖垒高,既可防止野兽的袭击,也可以防止外族的侵犯。从此,他们繁衍生息,筑起一座座整齐的石屋,太行山脚下,又多了一个自然村落。
  这些石屋,谁说不是张家先人当年的杰作呢?古朴稳健的石屋向人们诉说着张家先人的勤劳、勇敢、执着、顽强;也凝结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印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蕴含着令人感动的艺术与生活真谛。夕阳照在这些石屋上,他们如同满脸褶皱的老人,在阳光下,在风雨中静默地遐想……也许在思念当年的主人,当年的热闹,或许还有当年战争的烟火。
  饿了,到农家饭馆尝尝野菜的清香,品品柴火饭食的味道,看院内的水窖清水盈盈,听听老人讲那遥远的传说。然后在立交桥上看老农在夕阳下荷锄而归——前面有一头或黑或灰的毛驴,驴背上也许还驮着留着茶壶盖的顽童;或者慢慢踩在石梯般的石巷里,看光滑的铺路石,看古老的门楼,看斑驳的砖雕,看昔日精美的木刻……这原始味道十足的村落,会引起人们多少遐想,就让我们的心灵在此得到暂时的休憩吧!
  (作者单位:涉县新北关学校)
其他文献
日光也在颤抖,觉察不到她的温度  反而有一把尖锐的刀,撕裂凝滞的空气  给我一道伤口,那一瞬,我竟忘了是温热  还是冰寒。带着十月的思念和三月的盼望  走进了辽阔的风霜,走进了涂满冬意的  方圆  城市是坚硬的,像被洪水冲刷后覆盖了  一层顽强的残留物。角落的行人开始围拢  用嘈杂的对话砸出一个洞口,透出微弱  的气息  像螳螂伸出触角,探取洞口外的明媚光亮  我们敲定了计划,将要剥开冬天的躯壳 
期刊
红楼梦幻长白山  金子撒落大地,花红柳绿  我们在成熟的季节相聚  绿水青山,醉美了我你  太阳把一段传奇托举  一个温暖而悠长的梦  是谁在讲起?  云层里传来音乐的雷声  天际边绘出油画的彩虹  啊  声音与色彩有了新的生命  啊  时空转换让历史石破天惊  慢一慢  让我等下林间散步的梅花鹿  静一静  让我把千年的秘密说给你听  这是关于神山和神书的良缘  一座长白山  一部《红楼梦》  
期刊
远方渐渐传来断断续续的隆隆声,像一串串愈来愈近的省略号……  他得了老年痴呆。我立在站台中央,对手机上传来的消息再三确认。  旅人不停地穿梭在我身旁,急急忙忙地。十二年前也是这般,时间在这方面永远不会改变什么。能改变的只有人。  终于,一道熟悉的门渐渐地近了。我想敲下去,可手却不听使唤,微微颤抖着。我苦笑一声,轻轻地抚上了单薄而斑驳的门面。那上面还留着小时候用石子划上的痕迹,里面有他和我的名字,歪
期刊
纸做的红灯笼吊在树上  像大大的红苹果  又像田野里熟透的草莓  风想摇落它们  乘机捡回家储藏  灯笼偷偷地笑了  紧紧抓住结实的绳子  在树上荡起了秋千  唱着秋天丰收的儿歌  风摇累了双手  垂头丧气地停下  灯笼好奇地把我打量  好像在对我说  能摘下就随你回家  冬瓜  穿绿色衣服的小姑娘  头上扎着一条纤细的辫子  肥得分不清腰身  笔挺地排成两行  从头开始报数  比着个头的高低  
期刊
不知道其他家长是否和我母亲一样,我从小到大遇事想不明白,问她为什么,她总是一句“长大你就懂了”。那时候总觉得她是敷衍我,就不能给我讲讲么?为什么要长大才懂呢?什么时候才算是长大呢?我暗想:如果以后我的孩子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一定要给我的孩子讲讲。  这两年,我经历了怀孕、生子,从一个妈妈嘴里的“傻孩子”也变成了妈妈。这两年遇到的很多事,我总能想起妈妈那句“长大你就懂了”。原来,我们的人生经历中,一直
期刊
看书时,我时常在想,毛姆为什么给这部小说起名为《刀锋》。直到啃完整本书,翻回到首页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它出自于《迦托·奥义书》,刚开始我确实不太明白,但当我找到另一种翻译——“剃刀锋利,度之不易 ;古者有云,得道者稀”时,我才明白了书中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得救之道,但在其过程中,人人都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像在刀锋上如履薄冰地前行。  
期刊
记忆中爷爷的手里是有一把二胡,琴筒是他自己用“椰枫”易拉罐做成的,麻线攒着,琴弓发黑发亮。记忆中回荡的余音也是它的腔调。老家还有几把新的二胡齐刷刷挂在墙上,有过寿时人家送的,从琴盒看就知道价格不菲,但见爷爷很少用。幼时不解,如今学了二胡知道,从拉琴亦可窥心,有的人用惯了用顺了就不愿意再改了。  幼时不解事颇多,不解为何新二胡不用,不解那粗哑急躁的琴声有什么魅力,不解爷爷平日懒散拿起二胡时却目光如炬
期刊
当黄昏稀薄沿着我的发尾浊散  晨光与百叶窗才缓缓排列你的枕上  鹊鸟拍翅起飞,雾升在遥远的海面  一些聽不见的毛絮正要出发  在翻身与坐立之间  抖落零碎又易于过时的尘埃  徐徐扫成一地风景,再唤你端详  站在不同温度及湿度里沉默  反复描绘淡去的触觉  没有形状的体味  日夜折叠晒不干的衣服  摊平再揉皱你我的脸  水气饱满才足以维持张力  纤维渗满没有空隙而柔软的安慰  控制想象力如同控制一朵
期刊
记忆穿过时间的隧道,随着时间的蔓延,一幕一幕……  “这朵花是不是死了?”我问她。她说:“嗯。”“那这只蜜蜂为什么还要停在这朵花上呢?”“嗯,让我想想——对了,肯定是蜜蜂看花儿太孤独了,所以陪着它呢!”“那你会陪着我吗?”“当然了!”  稚气的童音仿佛仍萦绕在耳边,但那枯萎的花儿早已投入大地的怀抱,回忆只能寄存在此时生长着的薰衣草上。  “哈哈,我的风筝飞得比你高。”田野上我们的梦想一一飞上天,只
期刊
我想我是海  头碰脚地翻入浪涛  谎言与誓语旋跃  日出唤醒黎明的季节  我想我是海  轻摇进远方的灯塔  让那阁楼上守夜的孩子  得以沉入最深的梦乡  我想我是海  初升的咸水淹没眼圈  心中的浮躁坠向深渊  落进下一个  一望无际的海  作者简介:赵子欣,女,2001年生人,现就读于天津市武清区天和城实验中学,在读高中生。  (責任编辑 刘冬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