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上)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国刚介绍: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被聘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汉堡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特里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校汉学系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中国学术史》、《中国家庭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中国历史》、《佛学与隋唐社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经典是我们先人几千年探索的经验的积淀。我们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不仅因为地大物博,还因为有着悠久的文明。如果没有经典就没有传统,没有传统我们就无法走到今天。
  《资治通鉴》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定位
  一部300万字的大书,怎么汲取其中的精华?如何从今天的角度来体会其中的思想智慧?如果做个定位,《资治通鉴》是本什么样的书?在学术体系里,《资治通鉴》居于什么位置?
  文、史、哲、数、理、化、政、经、法这些分类都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我们古人是分为经史子集,经是儒家的经典,主流意识形态;子是诸子百家;集,是指文集,唐诗宋词等;史,可就多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对应的历史,每个生命都有历史,所以史很多。国学被称为经史之学。在经史之学里面,曾国藩是这么说,“读书有两个门径,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修身是做人的,做人要读经典;经济,经邦济世,经济天下,要读史。现实的情况千变万化,你必须要有案例,才知道怎么去操作,操作就要懂历史,否则你就是纸上谈兵。
  经史之学,史比经来说更贴近现实。曾国藩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他认为,经邦济世之书没有能超过《资治通鉴》的。毛泽东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治通鉴》。
  那么在人类的知识体系里面,《资治通鉴》居于什么位置?
  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关注,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对各类知识的关注是不一样的。中华文明以中国为代表,西方文明以欧洲为代表,西亚、南亚的文明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南亚、西亚、北非产生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故乡在印度,基督教的故乡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除去印度和以色列,南亚、西亚、北非几乎都是伊斯兰世界,这个地方的文明是宗教学和神学的文明。中华文明关注的是什么呢?最关注的是现实人生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希腊科学传到中国,被称为“淫技奇巧”、“怪力乱神”。中国专门关注现实人生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看人类的三大知识体系,人类的三个不同类型文明,像有分工一样,中国人最关注的是现实家国问题,而《资治通鉴》恰恰就是告诉我们这些,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过去肯定西方科技成就,肯定中东南亚的宗教成就,对中国治国安邦方面的经验研究嗤之以鼻,这是不公平的。从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2100年来,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朝代占1500年以上,动不动就两三百年,试想在交通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没有真本事,怎么能够轻易做得到?这是机制、机理上的原因,是需要我们探索的。《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本书。
  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我们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两年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顾颉刚等著名学者就对这部书做点校,1956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书上“资治通鉴”这四个字是郭沫若题写的,现在世界上研究《资治通鉴》的人都用这个版本。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位天才的史学家,当过宰相,他花费毕生精力去编撰这部书,目的是为了借鉴前代的兴衰,考察当今之得失,吸取经验教训。这部书先贤怎么看呢?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胡三省是专门研究《资治通鉴》的,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当领导的不知道《资治通鉴》,你想治都不知道怎么治,有人作乱也不知道该怎么防;“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干部不知道《资治通鉴》,则上不知该怎么与领导打交道,下不知如何治理百姓;“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所以《资治通鉴》是适合所有人看的书。
  其实把《资治通鉴》讲得清楚、读得深入的是曾国藩和毛泽东,他们是文人但都能打仗。曾国藩给一个姓罗的年轻人写信,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注意这两句话,是说一部书光讲道理固然好,如果还讲权变就更了不得了。正如“一国两制”,“一国”讲的是道理,“两制”就是讲权变。一个人只懂道理不懂权变就是纸上谈兵。权变就是讲事态情况变化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来加以解决。这本书不止有道理,还有权变,它就高级在这儿了。经典是讲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儿就要懂权变。你如果懂权变,看问题就比较客观了,就不会愤世嫉俗,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干部兴家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败家则往往是管不住自己,或管不住家人。这个书也讲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家国兴衰,国事、家事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吸取经验。
  曾国藩的评价是很切道的,王夫之有本书叫《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中说我们读《资治通鉴》有三个境界,第一个是提升自己,可以自淑;第二个可以与人分享,诲人;第三个可以知道而乐。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各种讲座的目的与境界。我想我们学习,不光学《通鉴》,学别的也应该是:自淑、诲人、知道而乐。
  《资治通鉴》的精髓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特别重视领导者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家国兴衰的影响。我们今天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光则更强调的是领导者的责任,这本书主要是写给领导者看的。   司马光上书宋神宗:修心之要有三:仁、明、武,治国之要有三:用人、信赏、必罚。司马光说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精髓,怎么理解呢?我们先讲修心之要。
  修心之要,仁。《资治通鉴》是这么解释这句话的,修心之要是仁,“仁”是修政治、兴教育、育万物、养百姓。修政治,我们经常讲政治,古人也讲政治。举个例子,《通鉴》记载,刘备在有诸葛亮之前,无处藏身,得了诸葛亮之后开疆拓土,建立自己的基业,诸葛亮有本事,他为什么跟着刘备干呢?三顾茅庐很重要,说明刘备有诚意,但是见了面以后你要干什么?刘备讲了一句话,“如今汉室将倾,奸臣窃国”,他的理由是光复汉室,那个时候天下姓刘,皇帝是汉献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称为曹贼。所以刘备到荆州来,光复汉室就是他的政治方向、目标、愿景,他用这个理想鼓舞士气。人都是灵和肉的混合体,你必须满足他灵的这一面。还要有“养育”,养育是什么?育好,养好,得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要养百姓,还要让百姓吃饱肚子,就是既要有脑袋还得有口袋,既要有意义还要有利益,这两个都有,人们才愿意跟你走。这里面一定要把政治、意义放在前面。这两者谁在前谁在后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仁。
  第二是明,“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是说要磊落,知道义,有安危意识,有分别贤愚的判断力。
  第三是武,“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是指要有决断力,决策之后勇往直前,奸佞不能迷惑你,不能改变你的主意。《资治通鉴》记载,曹操跟袁绍打官渡之战之前,许攸跟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双方的优缺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袁绍好谋少决,曹操呢,得策致行,得到一个好计策,马上就实施。这就是领导的素质。
  治国之要有三,用人、信赏、必罚。用人,指的是干部的任用;信赏、必罚,指的是激励约束机制。唐太宗说过,国家的大事就是赏和罚,赏当其劳,无功者知罪。制度要严明,没有制度治国治不成。最关键的还是用人,信赏、必罚是外在的治理手段,这些手段的交集点就是用人。如何用人、识人、治理国家,构成了司马光管理体系框架,这就是中国人的学问,治国当领导的学问。
  《资治通鉴》讲析
  《资治通鉴》记录了22个王朝的兴衰。涉及了《二十四史》里面的17部正史,涉及了三分之二的《二十四史》。举个汉代和唐代的例子。
  1.楚汉之争
  平民天子刘邦48岁闹革命,两年灭了秦朝,再过五年当上了皇帝,总共就七年,过去只是个村干部,亭长,所以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汤因比是英国的历史学家,他说世界上有两个伟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凯撒大帝。
  我们看看刘邦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他问大家我怎么赢了?大家七嘴八舌讲了很多,刘邦笑了,说我不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者皆人杰,我能用他,所以我能取天下。项羽有个范增他不知道用,所以他败在我手里。
  我们先看看刘邦的领导意识,第一他说我不行(三不如),有自知之明,领导首先要知道自己不行,然后再看谁行我用谁。因为领导不是一个自然人,而要给方方面面做决策。在这个岗位上,你权力越大,盲点就越多,所以必须集思广益。这是领导艺术的一个基本点、起点,只有你谦卑,别人才敢谏言,才能集思广益,从而作出全面的判断。领导的第一门功课就是要知道我不行,如果一个领导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么这个领导离完蛋就不远了,平常他可能是刚愎自用,战争年代他很可能众叛亲离。
  第二还要有知人之智,知道谁在哪方面行。你看萧何治国、韩信打仗、张良战略筹划,这三个人都是人杰,刘邦能够很好地协调他们,这就是知人之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背景看问题的侧重面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只能跟少数人商量,所以必须知道谁在哪方面行,你让他帮助你判断就可以了,这就是刘邦厉害的地方。所以我们讲一个领导的本事不在他有多大的本事,手下人死心塌地为你做事,这才是你的本事。我们读《资治通鉴》,就知道,像刘邦这样的领导才是高人,像项羽这样的不是高人,力拔山兮气盖世,喑恶叱咤,千人皆废,这不是本事,这是匹夫之勇。
  当然,领导也是有不同层次的: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基层干部你得有能耐,你没有能耐,别人不听你的。所以基层干部要勤勉,要有执行力,基层干部要尽己之能,你的能耐就是你的领导力。中层干部要尽人力,需要把人的能力调动起来,要有沟通协调能力。比如某医院外科主任未必是第一把刀,但他一定能充分调动第一把刀的积极性,他能够与院长沟通。如果第一把刀情商足够,他也可以当外科主任。如果第一把刀觉得自己业务高超,看不起别人,他就当不了中层干部。高层领导是一把手,要尽人之智。这一点唐太宗有经验,他知道不靠大家不能成功。《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处罚20鞭子以上就要亲自审批,最后他50岁就累死了。当领导的,一把手不能太忙,越忙越糟糕,应该让手底下人去做,越俎代庖,累得贼死,事情还做不好,因为你的领导能力是有限的。古人这点经验跟现代管理学是相通的。那么应该管什么呢,应该管重大的人事布局和重大方向决策,领导应该举重若轻,再大的事他都会把大家派放在各个位置上,然后他管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讲,不同的领导层干部有不同的领导力,有不同的要求。
  (本文依据作者在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上的演讲稿整理。)
其他文献
早就听有人传王菲和谢霆锋复合,开始的时候是小道消息,后来就铺天盖地了,直至看到视频,终于坐实两个人在王菲离婚后的新公寓相会四天,恋情得到重续的事实。记者十分敬业,还偷
逍遥散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氨基酸、脂质和能量代谢以及炎症因子等方面对逍遥散抗抑郁机制进行分析,
23岁的生命审判  2001年12月4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二学生刘正琛本该按部就班进行他的学业。他已开始着手准备托福考试,不出意外的话,等待他和他的同学的,是银行白领或商界精英的未来。在刘正琛自传的序言中,他的老师——著名学者张维迎教授写道:  “临近学期末的一天,当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突然发现通常属于他的那个座位被另一位同学占据了,我扫视整个教室,没有看到他的身影。要知道,他是从来不缺
经过十年监督劳动,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1978年,我和家麟终于又见面了。1958年一别,我们之间已是整整二十年渺无音讯!我们相见时,我不知道他对我二十年来的变化作何感想,但他
老话说,有事不怕事,没事别找事。这话用来说史进,很是恰当。史进有事真不怕,摊在他身上的事多半是自找的。史进原本没想落草为寇。他爹史太公在史家村有个大庄院。八十万禁军
某公司的刘经理精明强干,在单位很有威信。可是,一提起上高二的儿子他立刻就“没电”了。儿子17岁,智商不差,但学习一般,而且性格倔强,自尊心特强,爱上网、穿着另类,叛逆心理
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十一《张翊传》载:“南唐禅代,擢虔州观察判官、西昌令,假道还广陵,里人荣之。”按:据传文,张氏侨居庐陵,后赴广陵入仕,则广、庐字近,此“广陵”实
△咨询者 ▲心理治疗师 治疗QQ:1638677831  △:老师,您好!我想咨询一些关于感情的问题。我今年33岁了,但是还没有结婚,谈过几次恋爱,但是都没有成功。  ▲:请问你是男性还是女性?  △:我是女的。我很着急,非常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家,要个小孩。  ▲: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  △:是的。  ▲:能跟我说说你的感情经历吗?你说你有过几次恋爱,但是都没有成功,我想知道原因。  △:可以。
历数成都众多历史悠久的街道,人民南路尚年轻。但相比人民南路,其它街道却始终像这个城市的副题,人民南路才是正题春熙路风情万种,人民南路包容大气。它们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近几个星期来,我们行业不得不面对很多市场问题,如印度产亚洲薄荷的各种衍生物、中国山苍子及其衍生物、中国大茴香油及其衍生物等等。供应商称目前很多作物收成欠佳,生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