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上海卷)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26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的统一
  一考生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钩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能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的。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同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过于生猛,蔷薇则过于柔弱,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之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点评]作者是依据材料中“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引发联想、切入题意的。他由自然景观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视野也有愈加开阔之势。全文起于“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结以“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前呼后应,首尾圆合。文中选用的素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都因巧妙点化而给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之感。比如谈及“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引申出“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这就很有见地。又如“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性”,这也足以启人深思。行文上,“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这类排比句一气呵成,“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之大美”这样的点睛句意蕴丰厚,诚可谓文质兼美。综观全篇,既有清晰的文脉、充实的内容,又有富于文采的语言表述,如果在“非独文学如是”这一段中再增加一些对人格结构的深入分析,文章就趋于完美了。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一考生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们穿高跟鞋的不适。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是因为它们的主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正是因为这种特色,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报上述这些学校。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不可称其为“特色”了。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但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
  做人也是如此。有名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扬特色。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我们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点评]本文由“板桥体”而悟出特色与成功的关系,抓住了材料的要领。由餐饮到艺术,从学业方向到人生道路,在朴素的口吻与语言中,话题得到自然贴切的引申。这让我们想到一句俗语: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也许我们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金子,却也可以因自己的个性、特色而具有超乎寻常的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多元、彰显个性的时代,本文阐述的道理显得亲切而可信。除了倒数第二段略显多余,“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等个别句子留下缺憾外,本文整体上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在众多华丽的高考作文中,倒也不减光彩。全文涉及的材料,包括主题餐厅经营有道、乔治·摩兰的画作受青睐以及毕业生填报大学志愿等,大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用例如此鲜活,自然易受好评。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一考生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这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幅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各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起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自如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张旭、金农、八大山人,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来个性如此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点评]面对材料作文,考生第一反应就是写议论文。事实上,今年上海卷的命题并不排斥其他文体——只规定“诗歌除外”。这位考生,首先在体裁上力求创新,他选写的是想象作文,而且通篇用对话形式展开,借以展现当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传承,体式新颖。其次,题目“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不同凡响,将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提升到“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的高度,进而揭示出“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见识过人。读罢此文,不能不佩服作者在紧张的考试状态下,依然保有松弛的心态与驰骋的想象力。
  传承与创新
  一考生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所以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一条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需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才会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经验,可以说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腾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传承与创新”是作者对材料总体把握以后提炼的观点,非常符合题意。在大多数考生只对“传承与创新”流于表面泛泛而谈之时,这位考生精准地找到了阐释说理的突破口,即“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此之谓“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他超乎常人地看到了蕴藏在“板桥体”背后的对艺术和自由的追求,这是非常难得的。此外,文章用例关注现实,分析辩证客观,论证思路清晰明了。
  难得糊涂是为清醒
  一考生
  郑板桥那幅“难得糊涂”的字是很出名的,但凡有些风雅的人都知道。其实,“难得糊涂”的背后,是一个聪明睿智的板桥。他用他的“怪”创造了一个传奇。
  张爱玲一本小说集的名字就叫《传奇》,这个传奇般的女子也用她的骄傲睥睨着这俗世的一切。世俗的人们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内容,而她不。她要做她的传奇。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作品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她笔下的那些故事,亦俗亦雅,却又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年轻的她在上海一举成名,她用她那女性的细腻情感、她的才情和她对古典美的敏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她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到了无人超越的极致。有这样一句对她的评价让我觉得非常贴切——“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可以说是时代创造了她,而她又创造了传奇。聪明的女子。
  我们是否如板桥和爱玲那般睿智清醒?我们是否正碌碌无为地走着一条平淡无奇的路?我们是否糊涂到忘记我们有权利独辟蹊径,我们有权利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难得糊涂,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为清醒。
  何为清醒?其实很简单。就是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些不平常的改动,做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创造自己的传奇。就像毕加索的画,他诡异的抽象派画风无疑是特立独行的。他曾经说过:“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在我这个美术的外行看来,他画作的最大含义就是他创造了只属于自己血肉、自己灵魂的东西。他无疑也是清醒的、智慧的。
  很多事是不应该糊涂的。但是,我们也不应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特立独行,仅仅表面的模仿更是愚蠢且可悲的。难道你在纸上随便涂鸦,就可以号称自己是第二个毕加索吗?在这些涂鸦的纸上仅仅是最粗浅的线条,而没有自我,没有灵魂。当你连灵魂都失去的时候,又有什么资格谈论自我。清醒,糊涂,往往只是一步之遥。只有真正把握好“难得糊涂”这个分寸的人,才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就如聪明的板桥。
  睿智的板桥在“难得糊涂”这四个非楷非隶、非古非今的大字背后,悠悠然行走。淡然而又意味深长的笑在飘飘的衣袂间若隐若现。一个低沉的声音似乎穿越了厚厚的历史尘埃传到耳边,又震荡在心间:“记住,孩子,要创造自己的传奇。”
  [点评]这位考生眼光独到,积淀丰厚。“眼光独到”,表现为他从“难得糊涂”的背后,看到了“一个聪明睿智的板桥”,看到板桥先生“用他的‘怪’创造了一个传奇”,并深入阐发了每个人都应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进而创造自己的传奇的道理,又能一分为二地指出“也不应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特立独行,仅仅表面的模仿更是愚蠢且可悲的”。“积淀丰厚”,则表现为他又拈出张爱玲这位奇女子以及毕加索这位大师作旁证,其间巧引人物言谈,并作了精要的点化与品评,把相关材料剖析得清晰而透彻。至于语言表达之灵动自如,也远远超过一般考生,像篇末一段,就很有韵味。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岁月的河流流逝千年的沉淀  历史的车轮辗过远古的悲叹  站在历史的城墙,触摸光阴的影子    远古的力量创造了岁月的震撼  夕阳下,那是神殿威武的身躯  一柱柱,残迹斑驳却直刺苍穹  这里,曾经辉煌演绎历史的绚烂  每一段残垣,都铭记岁月的创伤  巴特农不懂  曾经的震撼何以褪去了华丽  人类更不懂  零落的断残何以支撑了两千五百年    放纵的沙漠熨帖着万年的冷漠  恣肆的汪洋沉淀着百世的孤寂 
期刊
他是一个年轻的画家,但他很孤独,因为他是一个贫困潦倒无人赏识的画家。几次求职,堪萨斯城只让他平添了几许失望与颓废。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替教堂作画。虽然报酬极低,他又无力租用画室,但他仍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全力以赴不敢懈怠。  当时,他借用一间废弃的车库作为临时办公室,可事情并没有他期望的那样,命运没有出现一丝转机。微薄的报酬入不敷出,他如一只困兽,在昏暗发霉的车库里等待命运的安
在高房价连续6年稳居全国“两会”热议榜前三的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居然八年来破天荒地只字未提房价调控。于是唱多派欢欣鼓舞:“你看,报告都不再提房价调控了,房价岂不还得一路
最初古人行役一般有确定的归期,桓宽《盐铁论》:“古者行役不逾时,春行秋返,秋行春返。”可后来就演变成“君问归期未有期”了,于是父母担心,妻子忧愁,在音讯难通的情况下,只好寄托于占卜。而深居内室的妇女由于生活环境所限,不好找专业的占卜师,大多就是自己上阵,取身边的物件如金钱、金钗、鲜花等进行占卜,其“卦象”的解说就像是游戏规则,因人而异,随讲随成,没有一定之规,更没有一种神秘的气氛。如清《白雪遗音·
声乐教学并非是有些人想象的是一项轻松随意的工作,恰恰相反,它既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又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如果,我们要把声乐这门课教好,首先就得研究如
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大庆看到了天边的落日.绚烂壮丽。红大而圆润,他情不自禁地下跪,继而泪流满面。中国人问他为何有此举动.他说从没有
青鸟传书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派青鸟给汉武帝传书,而青鸟则一直
夏日在古诗句中赏荷,荡漾在墨香荷韵中。渗出丝丝清凉,直入人心,久久不忘。
如果我是一朵云我会执著于宁静与沉稳带上夏日的清风重复黎明到黄昏的流浪毫无倦意地伴随蓝天成为你笔下诗意的漂浮
2011年高考17套语文试卷有14套对成语考点进行了考查,其中有11套采用了判断正误的题型,有3套(天津、江西、湖北)采用了选择填空的题型。笔者通过对其中21个错例的探究,梳理出了命题人在错例设计上的六大误区,现作如下归类剖析: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