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有没有理念是不重要的外一篇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真是奇怪,无校歌、无校训,连校内的一口湖,都没有名字,叫“未名湖”。是一所典型的“三无学校”,这么一所三无学校,打一个比方,相当于“三无产品”,三无产品一般指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地址。属于不合格产品,是打击的对象。可是,北大谁能否定她?谁会否定她?即使有人想否定她、否定了她,有什么用?北大仍然是北大。整个中国的高中办学几乎就想为北大与清华输送学生。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领导,把考入北大、清华作为衡量当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指标。现在,高考不能排升学率了,但是考入北大、清华的人与人数,大家还是知道的,于是,干脆就凸显北大、清华的高考实现人数。
  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响当当的精神,是她当初最早引进了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的两大旗帜,最早插在她的校园里。蔡元培担任校长,又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主张并实施。北大在国家每一个重要关头,都会站在最前列,她的担当精神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民主、科学、自由、兼容、担当等这些词语,按我们当下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完全可以概括成她的校训、演绎成她的校歌,乃至可以用其中的一个词来命名没有名字的未名湖。可是,她没有。
  这给了我思考。最近十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把转变观念放在第一位,(至少在各种正式的公开场合中表达是如此),突出理念建设,成绩十分突出。进入每一所校园,都会在醒目的地方,看到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不能想象一所中小学没有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概括一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这样几个词:创新、进取、拼搏、文明、求实、严谨、团结、奉献等,不同的学校无非是这些词语不同的选配、排列。不能说不好,这些也都体现了时代、社会对学校的要求。
  可以允许一所中小学没有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而让她存在吗?督导通不过、评估通不过,各种各样的检查通不过,“三无学校”能成为学校简直是一个笑话。可是,有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就一定是一所真正的学校吗?就一定能做真正的教育了吗?就一定办成了如校训、教风、教风、学风上所说的那样的学校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许多学校的校训,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与实际的办学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只是装饰,装装门面而已。老学校的校训,是历史的遗产,到了有些人手里,只是小和尚念经,口到心不到。新学校,或者新去做校长的,闭门造车,哪个词时髦就选用哪个,或者邀请专家、学者给想几个词,至于与学校的办学状态、面貌以及追求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两张皮,完全割裂,或者基本割裂。
  有时我被邀请参加各种督导、评估、检查,常会被安排检查学校办学理念、校长办学思想这一部分。这几年我们校长的理论水平确实提高很快,这与各级各类的培训等分不开。校长培训理论化、概念化确实是前无古人的,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不会有多大差距。墙上一套一套的,资料一套一套的,而且都学会了积累(以应付随时随地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验收),嘴上一套一套的,总结一套一套的。可是,你到实际的课堂、课程中考察、考查,可能就不完全是这回事。
  比如,校训突出“创新”,看不出它的创新在哪里?课堂全是模式、流程、定式。规范高于创新。不在于规范不对,而在于名实不符,干脆用“规范”做校训不为更好?又比如,校训用“求实”的,学校做事一点也不实在,所做的事,主要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特别是做给领导看的,而且主要是做给能给自己带官帽的领导看的,追求轰动效应、新闻效应。说他有价值,价值不大;说他没有价值,价值还有一点,多少扩大了学校的名声、校长的名声。真是一个讽刺,校训上有的,正是学校所缺少的。
  缺什么提什么,那倒是对的。可是,提了要去努力做啊。说一套做一套,那可就不对了。这些年来,我们的中小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以为这种变化,主要是办学条件的变化,内涵建设成效不大。相反,这些年,学校,主要是有些校长,学会了浮夸、虚夸。心里有一套、嘴上有一套、做的有一套,三套不符。名实不符,也不实事求是,好大喜功。一个最简单事实是:中小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虽然原因复杂,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但是学校本身也脱不了干系。校长、老师越来越懂道理,理论水准越来越好,为何不坚决地抗争,坚定地坚守?做人做事最关键的要实在,要表里如一。做得到的我们说,做不到的我们可以不说。甚至我们做到了也可以不说,虚名可以不要,有实质就行。
  北大没有校训、没有校歌,未名湖因为是没有名,才这样叫出了名。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北大的卓越,在于她以她的办学历史、实践与业绩,为人们所公认。我们的每一所中小学也当如此,衡量她的唯一标准是她的办学历史、实践与业绩。其它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要可不要的。北大诞生到现在,她自身已经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过去没有校训、校歌,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有了。谁说了都不算,即是当朝校长,也无济于事。北大是属于所有时代的,任何一个具体的时代,都无法代表整体,任何一个具体的精当的校训类的阐述都概括不了她海量般的整体内涵。话又扯远了,还是回到中小学来,这几年,在理论层面的提升已经够厉害了,我们要回到现实中来,扎扎实实做好教书育人的事,不空谈、不标新立异、不做作、不虚妄,才是正事。
  “巨无霸学校”的功与过
  我想不出一个十分贴切的词,来称呼这类学校。且先不管它的出典,我只是取其强大无比之意,来形容这类学校。
  我们现在有强大无比的学校吗?有。尽管这种强大无比是有区域性的,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是无校可比、无校可抗衡的。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都有这样的学校,且有跨区域态势,“蚕食”“垄断”当地教育资源。
  对巨无霸学校,社会舆论褒贬不一。赞美者有之,鞭挞者有之。从学校自身来考察,学校办学成绩显著,教育质量(这里主要指考试成绩)一路领先,教师队伍力量雄厚,生源质量独领风骚。社会热捧,往往“一票难求”。如场地上的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甚至独树成林。从學校本身发展的角度观察、评价,无可非议。
  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走出学校,在一个更广大的背景上去观察它、评价它,可能结论又不一样。我们有没有留意这样的一个现象: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由于有了巨无霸这样的学校出现,优质教育资源迅速聚集,不断吸引着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而周边的其他学校逐步衰落、或者迅速衰落。我们是非议巨无霸学校呢?还是非议那些薄弱学校和正在走向薄弱的学校?   场地上的一棵大树,为何生长得那么丰茂?无非是独享阳光雨露,那些小花小草受大树遮蔽,被限制或被剥夺了享受阳光雨露,或充分享受阳光雨露的权利。谁之过?
  进化论的观点:“适者生存”。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教育也不例外。问题是这些巨无霸学校是如何成功地成为“适者”的?
  确实有些是由于学校自身的努力,包括校长的办学努力,充分抓住机遇,迅速地发展、扩张,通过原始积累,途径一条资源“掠夺”的血腥之路,而走上良性循环之路。而有些学校却是依靠外力,依靠特殊政策扶持而独霸一方。通过借名目提前招生、零志愿等享受优厚待遇。一刀一刀割韭菜、掐尖。还有一些是不择手段,打击周边学校,甚至跨区域侵略他人领地。黑白颠倒、兵不厌诈、损人利己,而壮大自己。
  不同表现的巨无霸学校,背后都有“靠山”,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自身的利益驱使,一个县总要有一所与其他县拼比的学校,这是政绩。一个县是这样,一个市是这样,甚至一个省也是这样。“靠山”是何人?不说大家都明白。尽管也知道这样做不好,情愿与不情愿的,都必须打造这样的巨无霸学校。
  这就涉及到了教育的生态。教育生态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一样,是十分重要的,生态一旦毁坏了,后患无穷。所以,我以为判断一所学校的功与过,要综合考察、全面考察,不能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判断教育主管部门打造这样的学校,是促进了区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还是妨碍了整体的发展与提升?要看总量,总量有没有提升?名师的总量、升学率的总量,乃至大家看中的北大清华的录取人数。巨无霸的产生,促进了区域的整体发展,他是有功的,假如虽然自身发展了,可是整体受影响了,这样的学校还是过大于功。
  有时候,人为的打造还适得其反。巨无霸与巨无霸也会火拼。巨无霸也会没落。教育部门也会认死理,也会执迷不悟。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一旦篮子掉到了地上,鸡蛋全打碎,这样的案例不是一个、两个。于是焦虑,于是变本加厉,恶性循环,区域的总量不是增而是减。一个县要警惕的,一个市要警惕,一个省也要警惕。
  某些更特殊的巨无霸的产生,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灾难,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巨无霸占尽了优势,其他学校师源、生源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于是要“弯道赶超”,不讲规矩,不择手段,加班加点,课堂“杀鸡取蛋”,学生负担加重,学校生活单一,功利化教育教学日趋严重。面对后面穷凶极恶地赶超,巨无霸也不敢懈怠,同样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大家都在一条畸形的旅途上忘乎所以地奔跑,教育如何能走上正确的轨道?
  巨无霸,也有大无霸,也有小无霸,层次分明,一条利益链。所谓的巨无霸,《汉书·王莽传》是这样记载的,翻译成白话文,即:有一个奇人,身高有三米多高,腰围有十围,一般的车子坐不下他,三匹马也拉不动他,要用四匹马拉着特别的大车载他,睡觉要用大鼓来做枕头,吃饭必须用铁筷子。城门他不能穿过,只能拆墙加阔而入。这奇人是不是怪物?
  联想到当下我国还有些顶尖的巨无霸,我们又如何去评价它?于各地挖走好老师,挖好学生。名师汇聚,高徒满堂。在微观的学校领域改革,风声水起。可是,有推广价值吗?人们有条件复制吗?于其自身或许是好事,但是于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乃至受害学校而言呢?整个的教育風气由此被搞坏,得失利弊权衡过吗?站在整个国家的利益上,这个责任又到哪里去清算呢?
  或许此言有些偏激。不过,我希望我们都能清醒反思。许多事情在当时是看不清楚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左右,也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只有留给历史、留给未来去评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柳袁照,“最中国”的学校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中学教师,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校长、课程研究院院长。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已出版《老什物》《教育是美的》《学校是美的》《教育是什么》《清泉石上》《流连》《柳袁照诗选》《我在“最中国”的学校》等教育专著和文学作品。
其他文献
一  春是诗,愁是诗,故乡是风筝,心绪似手中的绳……  三月档口,风渐收,地渐暖。燕子没有在天上,燕子在故乡,在我的记忆里飞来飞去,剪开春风,叫绿麦苗,唤醒草青。  鸭子在哪?鸭子在村头的河里画出一波又一波春景,只有鱼儿能看懂,而时光不愿留下一丝痕迹。  足印杂沓,车水马龙。  城市在场,耕牛已无路可走。  迎春花黄,杏花粉,桃花紅,梨花白……  这些春天的行者,在我前后左右沿着各自的轨迹前行,围
期刊
2050年,全世界的人都换了新式垃圾桶,这种垃圾桶既实用又方便,是哈佛大学博士后曾XX发明的。  这种垃圾桶可以自动让垃圾分类投放。如果有人将一种垃圾投错了位置,比如把可回收垃圾投到了厨余垃圾里,垃圾桶盖上的感应器就会发出警报,让他投到可回收桶里。  当垃圾堆满垃圾桶时,垃圾桶就会发出警告:“垃圾堆满了!”主人就会把垃圾闸门打开,让垃圾经过包装后从管道运到垃圾场。  如果主人想将垃圾掷入垃圾桶里,
期刊
如果精于计算,就不会起心动念,损大山之一毛。  如果失于计算,又怎会尽百代之力,移太行、王屋二山?  山,一万年动犹未动。  移山,需填平胸中沟壑。  山碎,成石。石碎,为土,眼前有山,心中无山。  (世间物质,没有消失,只是变换另一种形式存在。)  低头,石头饱满。昂首,峰入云端。  一日。一月。一年。一世纪。  一锹。一箕。一担。一座山。  身体的磨盘转着,榨出汗水里的盐。  瓦解石头。一天一
期刊
我兄妹三人,上下都是两岁的间隔。随着我们一天天成长,父母供我们仨上学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什么挣钱的手艺,靠几亩田地能长出几个钱来?在我的印象中,自我读高中以来,他们的眉就没有认真舒展过,最愁的是春秋开学季节,为筹措学费,他们不知犯了多少难,但不管怎样,不让我们中任何一个辍学的决心却坚如磐石。  作为家中老大,我比弟和妹更清楚家庭的处境、父母的不易。我给自己认认真真算了一笔账,就
期刊
“麦黄黄,杏黄黄,出嫁闺女瞧看娘”,麦口上,我总要回趟娘家,帮爹娘收麦子。  麦口,麦口,麦收就是一道关口。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度过关口。一旦遇到什么事儿,有可能颗粒无收,一年的辛勤劳作,老百姓就指望这几天了,和老天争时间,连夜收割脱粒,那是把人往死里整的活儿啊!麦口上,帮爹娘收麦子的还有我二舅,但那是从前,现在二舅很少来了。我问起二舅的情况,母亲总是叹气,说:“好久不来咱家了,不认路了。”  二
期刊
我家到现在还有一些古币,多是圆形方孔钱。虽然没有齐刀形币、楚蚁鼻钱、秦半两、五铢钱,更无“金错刀”这样收藏价值极高的稀罕名币,但像“开元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之类的古钱还是有几十枚的,亦有零星字画,都不名贵,自然谈不上珍藏,与其说是欣赏,倒不如说是把玩。至于玉器古玩,都不值钱,零零星星,几近于无。  或许你能猜得到,这些老东西来源于祖上,世代相传,只不过,而今越传越少,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
期刊
深夜11点,老友发来视频,此时正刷着微博休息的我,一时惊呆。  不忍挂断,接通。脸庞依旧,热情依旧,恍惚间仿佛时间从未走远。老朋友的寒暄不外乎吹牛,聊从前,一切似乎可以预见到。  对面已是酒过三巡,老友将镜头导向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容,好像将所有人的思绪重新拉回很多个我们一起把酒言欢的夜晚。可惜,我不在现场,如今的我不过一个可有可无的局外人罢了。  曾经的铁哥们儿已不再将喋喋不休的废话馈赠于我。源
期刊
我常称他“二哥”,比我大20 岁,省去“堂”字,以显亲近感。他十七八岁时就离开老家,到数十公里外的万县城里(今万州)闯荡,在城里开起旅社、酒楼,被当时的新闻媒体赞为“第一批农民企业家”!  “后来,他咋落魄了?”我曾探问过一些知底的长者。“嗐,他人是能干,就喜欢结交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包括一些江湖上的狐朋狗友,吃喝嫖赌,样样都来,挣的钱,大都花在那些事上了……”这是他们的回答,语气里,满是惋惜,还有
期刊
城中村改造,我家也在其中。  住了一辈子的平房了,说离开,心中总感觉不是滋味。虽然住楼房干净、舒适,可是,穷家难舍呀!  工作组已经催了好几次了,我就是不想动,每天吃也不想吃,喝也不想喝的,丢了魂一般。  这天,闺女来了。  “妈,别人家都在收拾东西呢,你咋一点也没动啊?”  “唉,那还不赶趟儿?”  感觉一会儿的工夫,就近晌午了。我正在外面烧火做饭,听到闺女说:“这还有件古物,扔了吧。”我往房中
期刊
我对于蛇的最初记忆,始终停留在父亲打蛇的那一幕。  我们居住的林场山高林密,居民区内也是杂草丛生,这也给蛇提供了天然藏身之所。它们常常会爬到各家的院子里来,有时它们还会爬到鸡窝里,偷吃母鸡新下的蛋,甚至吃掉刚刚孵出的小鸡崽。那天,我已忘记了是母亲还是哥哥的惊呼引来了父亲,父亲弯腰拾起院中的一把镰刀,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我和哥哥、弟弟紧随其后,父亲是去打蛇,而我们兄弟三人却是看热闹。那是一条暗褐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