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专业记者、编辑/静树
装修行业从业8年
《装修情报》资深编辑
买房装修成了近年来百姓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几件事情,至少从经济角度来看,它们消耗了普通百姓不少的积蓄,装修的花费支出也在节节升高。与装修费用同时一起升高的还有中国的离婚率。据中国民政局统计,1980年中国的离婚对数为34.1万对,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96万对,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5370对夫妻排在各地民政局门口等待着判决。这个增长绝对值在世界名列前茅,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媒的注意,并且还诞生了一部影视作品《中国式离婚》。虽然无法统计在这5370对中有多少是因为“装修惹的祸”,但我相信其中肯定少不了它的份。
做了5年多的装修编辑,相处过的业主少说不下百位,几乎每家装修都会遇见的问题之一就是装修时与家人的相处问题,大大小小矛盾不少,尤其是夫妻之间。抛开那些借着装修付款之名,要求老公回家见上几面的主妇不说,概括我遇见过的“装修夫妻相处之道”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前期约法三章
曾经遇见过一对业主,男主人从装修到完成总共去过三次施工现场。第一次是去装修公司,老婆经过很多次咨询、考察,最后确认,他去不过是付个费用走过场;第二次是朋友聚会,开车接在装修工地上的老婆一起去;第三次就是装修竣工验收了。夫妻俩总结了无数人装修的悲惨教训,发现再好的夫妻,由于爱好、审美倾向的差异,两人的装修过程实际上就是争执与对抗角力的过程,整修累,消除意见分歧更累。有鉴于此,他们约定:由一人主抓装修工作,事无巨细皆有独断权,另一人不得参与、插手。最终女主人中标,男方退居二线。男主人为了抑制自身强烈的“想插手、干预的”欲望,干脆不去工地的同时心里安慰自己:眼不见心不烦。这种看似“一方太平”的相处方式,实际上将矛盾堆积在了日后更长久的居住生活,男主人对装修的不满会陆续爆发,除非他有超强、持久抑制欲望的能力。
第二类,划清界限
与其说是划清界限,不如说是“八国联军瓜分地盘”。有个同学最近结婚,聊起装修期间与未婚夫的磨合问题时,先将房子“瓜分”了一番:“客厅、卫浴间、卧室我做主,书房、餐厅、厨房他负责;关于风格、颜色、产品,大家把喜欢的说出来讨论,有的听他的,有的听我的。比如说,我喜欢在客厅弹钢琴,而他喜欢在客厅看片子打游戏,但我不准他在客厅装电视,会影响我弹钢琴。为了说服他,答应在客厅给个角落让他喝喝茶,所以他只能把电视机和投影仪都搬进了自己的书房,还买了点英式茶具放在客厅里。我们也就相安无事。”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从风格来看,她家肯定是个“混搭风格”,果不其然,很不协调。像这种划分界限的方式将来也许延续到婚姻生活,比如说饭菜你做,我洗衣服;你管赚钱,我负责花钱。这种你A我B的相处方式,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和玩伴分饼干的情景,你A我B,我B你A我B,你A我B,我B你A我B……结果永远是自己获得的多,而身边的玩伴也越来越少。
第三类,强制执行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那些一方性格比较强势的夫妻之中。身边最近的例子就是一位长者的妻子为了在卧室里放电视机,毫不顾忌丈夫喜欢睡前躺在床上阅读的习惯。这种性格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最后她也导致了装修期间前后更换了3支施工队,不是这个不行就是那个不行,这里刚装上那里就要马上拆掉。最后一支施工队搞到不要余款,落荒而逃。这位女士的婚姻也随着这只电视机而倒掉,而长者也开始了自己的自由新生活。
第四类,“全权负责”
这种形式与第一类看似比较相同,都由一方决定。但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如果说第一类的男业主为了避免矛盾抑制欲望而不参与装修的话,看似信任对方、彼此了解、能为对方考虑,但“全权负责”的背后存在着的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一方根本不想参与装修,甚至不想参与家庭生活。这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见这样的场景,妻子为了装修忙里忙外,想征求点老公的意见,总是得到“你决定就好了”、“我太累了想睡觉,明天再讨论吧”的回复。这样的剧情走到最后80%、90%的结果是男人在外面为了和其他女人买房、装修忙坏了身体,根本无暇家庭,甚至连他自己都无法分辨哪个才是他真正的家。
第五类,相互讨论,阐述观点
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智合理的沟通方式,遇见问题大家讨论,各自阐述观点,以理服人。这也是一种我比较向往的沟通方式。前面说了那么多人的“家丑”,现在该轮到自揭伤疤了。我大概在5年前经历了自己的装修,买了用来做婚房的新房,在不知道女主人是谁、还在哪里的时候就被我折腾了一番。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噼里啪啦地完成了装修:粉色的客厅,雪白的皮沙发,大理石餐桌椅,和室榻榻米书房……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没考虑清楚自己为何要装修?父母一直嘲笑我每天一个人住在冷冰冰的“度假村旅馆”里——只在晚上回家睡一觉。
等到2年后要结婚时,冲突爆发了,女性对于筑家的梦想与欲望在此刻爆发了,我看见了母性的一面,就像雌鸟在建造自己的巢穴。妻子是个充满想象力和怀有很多儿时梦想的人,她像推土机一般推倒着陪我度过2年的“度假村”:混搭风格不好,要改成田园风格;客厅墙体颜色不好,换成紫罗兰色;皮沙发不好打理,换成田园布艺沙发;客厅大理石餐桌椅换成田园木质家具;阳台要放个摇篮椅子;还要买些装饰性的栅栏花;吊灯也不好,要换……那时感觉第一次装修不理性,内心有所亏欠的我毫无妥协地满足着妻子的各种要求,接下去就是兴师动众的墙体粉刷、家具采购、旧家具清理等等工作,精力、财力、心力都在这次装修改善中消耗着。妻子也似乎想借助我的亏欠,通过再次装修一步一步地尽量向她梦想中的家靠近,忽略了我的感受。而我也像个孩子一般任由她发挥,隐藏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独自一个人郁郁寡欢。而这也成了我婚后一段时间内与妻子的相处之道——尽量谦让、包容与满足,害怕冲突。
当初看似为对方着想,多顾及妻子感受的我,其实第二次装修又犯了个错。田园家具中看不中用,椅子中间凹陷的地方坐久了屁股疼;没有铲除原有墙体的客厅涂料日渐掉落;摇篮椅成了摆设,成了灰尘最好的堆积地;布艺沙发经不起我身体的重量,经过我长时间躺在上面看书,已经有所塌陷……更重要的是,在装修时与妻子建立的谦让与包容的相处方式,逐渐变成了我们相处的一种习惯,成为了我们解决任何日常问题的唯一方式。但这种“相似”让心产生了距离。在明白基本道理后,我开始尝试改变。在随后的日子里,面对问题我开始思索“妻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她的真实想法与动机是什么?”面对不同的问题有时妥协,有时力争,有时必须按照我的意思执行,有时按照妻子的意思办理,在妻子情绪不稳定时,有时鼓励,有时哄骗,不擅口头言辞的我有时写邮件与妻子沟通,总之面对问题不再逃避,在不断地争论、争吵、争执中彼此了解与熟知,通过事后结果证明谁对谁错,调整自己观念及建立信任。慢慢地理解多了,矛盾少了,关系也就融洽了,彼此内心也开心了许多……
目前的装修业态与消费者的高期待心理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家庭装修还是件比较累人的事情,从新居的筹划到落定,对家庭成员任何一方而言并非简单的装修房子:风格的确定,色彩的定调,功能的分配、材料的选择、软装的布置、细节的处理、相互的搭配,装修的每一个点都需双方认真考虑……这样的装修已经超出了累的层面,彼此之间更需要相互关爱与理解。
突然感悟:如果每个女人都把老公当成作品,去雕琢他,会不会对夫妻关系产生新的东西呢?不能深想,倘若妻子当初真的如待新居那样雕琢我,那会让我不寒而栗。
装修行业从业8年
《装修情报》资深编辑
买房装修成了近年来百姓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几件事情,至少从经济角度来看,它们消耗了普通百姓不少的积蓄,装修的花费支出也在节节升高。与装修费用同时一起升高的还有中国的离婚率。据中国民政局统计,1980年中国的离婚对数为34.1万对,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96万对,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5370对夫妻排在各地民政局门口等待着判决。这个增长绝对值在世界名列前茅,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媒的注意,并且还诞生了一部影视作品《中国式离婚》。虽然无法统计在这5370对中有多少是因为“装修惹的祸”,但我相信其中肯定少不了它的份。
做了5年多的装修编辑,相处过的业主少说不下百位,几乎每家装修都会遇见的问题之一就是装修时与家人的相处问题,大大小小矛盾不少,尤其是夫妻之间。抛开那些借着装修付款之名,要求老公回家见上几面的主妇不说,概括我遇见过的“装修夫妻相处之道”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前期约法三章
曾经遇见过一对业主,男主人从装修到完成总共去过三次施工现场。第一次是去装修公司,老婆经过很多次咨询、考察,最后确认,他去不过是付个费用走过场;第二次是朋友聚会,开车接在装修工地上的老婆一起去;第三次就是装修竣工验收了。夫妻俩总结了无数人装修的悲惨教训,发现再好的夫妻,由于爱好、审美倾向的差异,两人的装修过程实际上就是争执与对抗角力的过程,整修累,消除意见分歧更累。有鉴于此,他们约定:由一人主抓装修工作,事无巨细皆有独断权,另一人不得参与、插手。最终女主人中标,男方退居二线。男主人为了抑制自身强烈的“想插手、干预的”欲望,干脆不去工地的同时心里安慰自己:眼不见心不烦。这种看似“一方太平”的相处方式,实际上将矛盾堆积在了日后更长久的居住生活,男主人对装修的不满会陆续爆发,除非他有超强、持久抑制欲望的能力。
第二类,划清界限
与其说是划清界限,不如说是“八国联军瓜分地盘”。有个同学最近结婚,聊起装修期间与未婚夫的磨合问题时,先将房子“瓜分”了一番:“客厅、卫浴间、卧室我做主,书房、餐厅、厨房他负责;关于风格、颜色、产品,大家把喜欢的说出来讨论,有的听他的,有的听我的。比如说,我喜欢在客厅弹钢琴,而他喜欢在客厅看片子打游戏,但我不准他在客厅装电视,会影响我弹钢琴。为了说服他,答应在客厅给个角落让他喝喝茶,所以他只能把电视机和投影仪都搬进了自己的书房,还买了点英式茶具放在客厅里。我们也就相安无事。”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从风格来看,她家肯定是个“混搭风格”,果不其然,很不协调。像这种划分界限的方式将来也许延续到婚姻生活,比如说饭菜你做,我洗衣服;你管赚钱,我负责花钱。这种你A我B的相处方式,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和玩伴分饼干的情景,你A我B,我B你A我B,你A我B,我B你A我B……结果永远是自己获得的多,而身边的玩伴也越来越少。
第三类,强制执行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那些一方性格比较强势的夫妻之中。身边最近的例子就是一位长者的妻子为了在卧室里放电视机,毫不顾忌丈夫喜欢睡前躺在床上阅读的习惯。这种性格的人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最后她也导致了装修期间前后更换了3支施工队,不是这个不行就是那个不行,这里刚装上那里就要马上拆掉。最后一支施工队搞到不要余款,落荒而逃。这位女士的婚姻也随着这只电视机而倒掉,而长者也开始了自己的自由新生活。
第四类,“全权负责”
这种形式与第一类看似比较相同,都由一方决定。但两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如果说第一类的男业主为了避免矛盾抑制欲望而不参与装修的话,看似信任对方、彼此了解、能为对方考虑,但“全权负责”的背后存在着的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一方根本不想参与装修,甚至不想参与家庭生活。这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见这样的场景,妻子为了装修忙里忙外,想征求点老公的意见,总是得到“你决定就好了”、“我太累了想睡觉,明天再讨论吧”的回复。这样的剧情走到最后80%、90%的结果是男人在外面为了和其他女人买房、装修忙坏了身体,根本无暇家庭,甚至连他自己都无法分辨哪个才是他真正的家。
第五类,相互讨论,阐述观点
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理智合理的沟通方式,遇见问题大家讨论,各自阐述观点,以理服人。这也是一种我比较向往的沟通方式。前面说了那么多人的“家丑”,现在该轮到自揭伤疤了。我大概在5年前经历了自己的装修,买了用来做婚房的新房,在不知道女主人是谁、还在哪里的时候就被我折腾了一番。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噼里啪啦地完成了装修:粉色的客厅,雪白的皮沙发,大理石餐桌椅,和室榻榻米书房……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没考虑清楚自己为何要装修?父母一直嘲笑我每天一个人住在冷冰冰的“度假村旅馆”里——只在晚上回家睡一觉。
等到2年后要结婚时,冲突爆发了,女性对于筑家的梦想与欲望在此刻爆发了,我看见了母性的一面,就像雌鸟在建造自己的巢穴。妻子是个充满想象力和怀有很多儿时梦想的人,她像推土机一般推倒着陪我度过2年的“度假村”:混搭风格不好,要改成田园风格;客厅墙体颜色不好,换成紫罗兰色;皮沙发不好打理,换成田园布艺沙发;客厅大理石餐桌椅换成田园木质家具;阳台要放个摇篮椅子;还要买些装饰性的栅栏花;吊灯也不好,要换……那时感觉第一次装修不理性,内心有所亏欠的我毫无妥协地满足着妻子的各种要求,接下去就是兴师动众的墙体粉刷、家具采购、旧家具清理等等工作,精力、财力、心力都在这次装修改善中消耗着。妻子也似乎想借助我的亏欠,通过再次装修一步一步地尽量向她梦想中的家靠近,忽略了我的感受。而我也像个孩子一般任由她发挥,隐藏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独自一个人郁郁寡欢。而这也成了我婚后一段时间内与妻子的相处之道——尽量谦让、包容与满足,害怕冲突。
当初看似为对方着想,多顾及妻子感受的我,其实第二次装修又犯了个错。田园家具中看不中用,椅子中间凹陷的地方坐久了屁股疼;没有铲除原有墙体的客厅涂料日渐掉落;摇篮椅成了摆设,成了灰尘最好的堆积地;布艺沙发经不起我身体的重量,经过我长时间躺在上面看书,已经有所塌陷……更重要的是,在装修时与妻子建立的谦让与包容的相处方式,逐渐变成了我们相处的一种习惯,成为了我们解决任何日常问题的唯一方式。但这种“相似”让心产生了距离。在明白基本道理后,我开始尝试改变。在随后的日子里,面对问题我开始思索“妻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她的真实想法与动机是什么?”面对不同的问题有时妥协,有时力争,有时必须按照我的意思执行,有时按照妻子的意思办理,在妻子情绪不稳定时,有时鼓励,有时哄骗,不擅口头言辞的我有时写邮件与妻子沟通,总之面对问题不再逃避,在不断地争论、争吵、争执中彼此了解与熟知,通过事后结果证明谁对谁错,调整自己观念及建立信任。慢慢地理解多了,矛盾少了,关系也就融洽了,彼此内心也开心了许多……
目前的装修业态与消费者的高期待心理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家庭装修还是件比较累人的事情,从新居的筹划到落定,对家庭成员任何一方而言并非简单的装修房子:风格的确定,色彩的定调,功能的分配、材料的选择、软装的布置、细节的处理、相互的搭配,装修的每一个点都需双方认真考虑……这样的装修已经超出了累的层面,彼此之间更需要相互关爱与理解。
突然感悟:如果每个女人都把老公当成作品,去雕琢他,会不会对夫妻关系产生新的东西呢?不能深想,倘若妻子当初真的如待新居那样雕琢我,那会让我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