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白领自筹70万贵州建学校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文弱的女孩,四年中跑遍了黔东南的每座大山,为贫穷山区的孩子建起了30多所学校。她说,以前从来没想到跟别人要钱,也能要得这么理直气壮。
  
  首次贵州之行
  一件抓绒登山服,一条简单的蓝色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只有手中印着discovery字样的小巧玲珑的笔记本显示出这是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她总是恬静地微笑,说话时细声细语,带着南方女孩的秀气和柔弱。
  许可是南京女孩,1995年来到北京,在美国新闻集团工作。2005年底,她辞去了工作。就是这个时候,贵州助学老师的事情在网上流传。许可很受感动,也想去那里助学,但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这位老师。最后,她决定自己亲自去一趟,看看那边到底是什么情况。
  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许可最喜欢的运动是打高尔夫球。休假的时候,她喜欢到世界各地旅游,虽然不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但日子也过得悠闲舒适。这次贵州之行,她先从北京飞到了贵阳,再从贵阳改乘汽车。平生第一次,她挤在返乡的民工中,忍受着空气中令人不快的味道,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盘桓了9个小时,颠簸得胃里再也吐不出东西之后,汽车才终于停下来了。
  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国家级贫困县,共有7个镇,14个乡,基本上都分布在一座座深山中,交通闭塞,有的村子不通公路,只能靠爬山才能到达。
  看着一间间黑乎乎的木屋,打着赤脚、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同行的李山告诉她,这还不是他们的目的地。
  李山是贵阳人,这些年,他一直在为贵州山区建造学校而奔波,甚至辞去了工作。许可在网上认识了他,他主动提出带许可去贵州山区看看,也就是从这次,他们开始了之后战友般默契的合作。
  在翻过了不知多少座山之后,许可实在走不动了。她不是个娇气的女孩,但鞋底沾满了泥巴,每走一步都抬不起腿来,有的山路实在难走,得紧紧抓着树枝,手也被划得一道道口子。李山告诉她不远了,有炊烟的地方就是了。
  终于到了一个叫联心村的小村子,孩子们已经知道他们要来,早早排队等候在寨子门口,一个个穿着节日的盛装,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些来自山外的陌生人。
  村长带他们去看了村里唯一的学校。这是一座歪歪斜斜的木头房子,门已经倾斜成了平行四边形,里面没有灯,只能透进少许光线,房子四处漏风,一角的地基已经松了。许可感觉这个房子好像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那时正值冬天,吹进屋里的山风像刀子一样刺痛着皮肤。孩子们穿得很单薄,吸溜着鼻涕,每人怀里抱着一个锅或是一个瓦罐取暖,里面是点燃的木炭。
  “要是盖个新学校需要多少钱?”许可问村长,“嗯,怎么着,怎么着也得4万块钱。”村长嗫嚅着回答,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他眼里,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个学校我管!”许可立刻拍板,没想到4万块钱就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上学,她觉得太合算了。“当时我想,如果找不到人肯捐款,这个钱我自己出。”许可事后回忆说。但是她没有想到,回到北京之后,周围人的反应更让她出乎意料。
  
  球友们的慷慨援助
  回到北京之后,许可的心情仍然处于激动之中,当晚她就把MSN签名改成,“希望大家帮助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并留下了自己的账号。但是她想,这年头大家都忙,公益的事情也听得多了,也许会有几个好朋友问问这事儿,也许根本不会有人理她。
  刚改完签名,许可的师叔立刻问道,“许可,这是怎么回事?”许可把自己去贵州的事情简单和他说了一下。刚说完,手机就响了,一条短信显示她的账号上转来3000块钱。师叔在MSN上告诉她,“给你账号上汇了点钱,查一下。”
  这之后,陆续有人向她咨询,给她汇钱。短短几天之内,许可已经凑够了4万块钱。她立刻把钱汇给贵阳的李山,由他来购买材料,找施工队,并监督工程的实施。
  还有朋友不断地打听这件事,并陆续给许可汇钱,怎么办?许可想这钱退给人家也不好,打击人家的一片好心,干脆,接着建小学吧。从此,她和李山有了明确的分工:她负责在北京筹款,李山负责组织施工。这中间,许可会过去检查工程进展和施工质量,还会带捐助者过去查看当地情况。
  就这样,许可开始一次次地往贵州跑。前往学校的路都是曲折的,很多时候需要徒步登山,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碰上下雨天,山路泥泞不堪,还要面临山体坍塌的危险。4年多来,许可和李山一起,在黔东南州从江县30多个不同的村子建立了崭新的校舍。他们的原则是不翻盖旧校舍,重新选址建新的。因为交通不便,建筑材料运输成本太大,他们便在当地取材,用木料建半木半砖的房子。每次当他们和村里商量能不能让村民出工帮助做些挖地基、搬运材料的活以节省造价时,所有的村子都一口答应。因为男人们大都去城里打工,几乎都是女人来工地上出工,这些一直在为孩子的安全担心的妈妈们干起活来一点儿不偷懒,有的主动多出工,有的扛来了家里存了十几年的木料。
  回到北京,许可便疯狂筹钱。每次打高尔夫球休息的时候,她就掏出笔记本用PPT给球友们讲课,她拍回来的照片让平时养尊处优的球友们惊诧不已。许可告诉大家她在贵州所看到情景:吃饭的时候,她和住校的孩子一起来到一间破屋子,里面有三口大锅,一锅米饭、一锅面条、一锅煮青菜,上面漂着几滴油,吃这样一顿饭需要5毛钱,可还是有很多孩子吃不起,他们自己带米和咸菜,咸菜吃完了就吃辣椒。许可号召大家让自己的孩子每天节省一块钱,让这些山里的孩子每顿饭吃碗青菜。
  许可募捐的对象基本都是她打高尔夫圈子里的人,还有就是朋友口口相传,朋友的朋友也来给她捐款。出于对许可的信任,朋友们都是直接把钱打到她的账上,也不会要求查账,或者追问每一笔钱的去处,目前已募集了70多万元。但许可的账目会精确到每一分钱,每年年底和李山对账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几分钱对不上而大吵,“既然大家把钱交给我,我就得负责。”许可说自己只做自己能掌控得了的事情,如果有陌生人给她一大笔钱要求她做什么,可能她也不会接受,她只希望在信任的基础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山民们朴实动人的感激
  许可他们每到一个村子,村民们听说有城里人来为他们建学校,都会表现出惊奇的眼神。在这些地方,一户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只有几百元,花几万块甚至几十万块钱修所学校,是他们不敢想象的事情。有的村民不相信,问他们是不是想要什么,并告诉他们这里穷得很,什么都没有。最终,他们的真诚换来的是朴实的村民用自己的方式所能表达的感激。
  前进学校是他们修建的唯一的全部砖混结构的学校,一幢两层小楼,有教室、宿舍、老师的办公室和食堂,共花费了20多万元。学校竣工的时候,村民们一再坚持请许可和捐助者来学校参加剪彩仪式。于是,许可带来了两个朋友。
  到了那里,他们才知道村民们把这当作怎样的一件大事来看待:村长一大早就在喇叭里喊了,今天全村放假一天,中午每户人家都到学校来吃饭,自己带饭。临近中午的时候,村民们陆续来了,全部穿着家里最珍贵的节日盛装,有的提着篮子,有的端着锅。为了感谢这些恩人,村里杀了一头牛,对大山里的村民来说,没有拖拉机,没有现代化的耕作工具,牛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命根子。
  许可和朋友们一人端着一大碗带骨的牛肉,怎么也吃不下去,他们偷偷把肉分给了眼巴巴看着他们的瘦骨嶙峋的孩子们。
  剪彩仪式上,村长带领所有的村民向他们鞠躬,一些女人不住地用袖口抹着眼泪,老人们念叨着,“好人哪,好人哪。”目前,他们修的这所学校是周围几个村子里最好的建筑物。
  
  蓝天救援队+筹建学校成就
  快乐许可
  现在,许可还是另一个民间公益组织——蓝天救援队的核心队员,担任秘书组的工作。这是一个由山友们自发组织的公益性质的民间救援组织,为走失的山友、遇险游客、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提供专业救援。秘书组的工作很繁琐,平时需要制作指引路标、安排志愿者培训、联系各地救援队。在有救援任务时,要联系车辆、安排人员、在网上随时更新救援进展,之后还要归纳总结救援过程。许可常常为救援队的事忙到夜里一两点,但她从来都是任劳任怨,队长远山称她是最负责任的志愿者。“也许是这些年工作的习惯吧,觉得别人交待了的任务就一定要有始有终地完成。”
  和蓝天救援队结缘,也是因为去贵州的一次经历。2008年,许可又一次踏上去贵州的行程,在去往一个小村庄的山路上,他们眼看着前面一辆车在一个转弯处掉进了旁边的悬崖下。大家急得不行,可是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救他们。那一刻许可决定回北京后要学点儿救援常识。就这样,她找到了蓝天救援队,“本来是带着私心来的,想学点东西,后来发现他们真的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一支队伍,就加入了。”
  现在,在贵州建学校和蓝天救援成了许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再加上自己的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不过许可觉得很快乐,“我现在跟别人要钱都理直气壮的,以前要回自己的钱都没这么得理过。”周围朋友们的支持给了许可莫大的精神安慰,缘于这种信任,许可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再多做一点儿。“我和李山商量,建到50所就收手吧,不过不知道,要是老有人给我钱,估计还得做下去。”
  回头想想这几年做的事,虽然付出了一些辛苦,还是挺自豪的。贵州之行也让许可的生活有了改变,“以前确实挺腐败的,喜欢到处玩儿,现在就会想,把钱省省吧,可以给孩子们多带些文具过去。”许可笑呵呵地说。
  这些年的助学过程中,许可亲眼看到了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逐年加大的投入,“最早的时候,我们还扶助辍学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后来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就不管了。然后我们开始救助住校的学生,给他们生活补贴,现在这块国家也管了。于是我们现在开始帮助贫困高中生,一对一救助,从高一开始到高中毕业,一个贫困生每年大概需要4000多块钱,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90个接受救助的学生。”
  下一步,许可还打算在他们修建的学校中配上图书室,让这些山里的孩子更多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许可的网站:
  http://www.pumanplan.org/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个人简介:刘朝,中国武警文工团演员、创作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语言、表演客座教授;曾任武警北京第二总队文工团上校团长职务。  评书大师刘兰芳的大弟子,在全国首创个人表演品牌——情景书。    跟刘朝电话沟通采访事宜,刚一声“喂”,就让人浑身为之一震。声音饱满、中气十足,字字清晰有律动——不愧是刘兰芳大师的大弟子。而刘朝本人,却如她的名字
期刊
每逢五四,人们就会想起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值此之际,我又找出我收藏的老外语辞典,发现原来“德先生”来中国已有百年了。翻着手中的辞典,那些让人无法忘怀的收藏轶事也一一涌现。  老辞典珍藏大理想。    劫后小字典催生收藏根  小时候我们翻《学生辞典》,翻《新华字典》,成年后翻《现代汉语词典》。但有一本字典,却被我珍藏了40余年,它让我久久地面对着属于自己的那个书的世界,继而忘记了尘世的
期刊
说起冯长城几十年收藏的箭衣、蟒袍、斗篷什么的,那些不下3000件的京剧“行头”,可都是老爷子的至爱,哪件都够得上精品不说,提溜起一件儿保准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更了不得的是,冯长城对戏服穿戴的讲究,用老爷子的话就是,“穿戏服是一门功课,怎么穿,得有规矩,要穿出京剧的‘魂’”。总之一句话,冯长城这几千件戏服里的学问和故事那可是多了去了。    “戏窝子”里成长的“小花脸”  要说冯长城喜欢收藏戏服,还
期刊
给土壤施化肥,给植物喷农药,就像笨小孩给妈妈喝毒药,然后再喝母亲的奶一样。    各路英豪齐聚“小毛驴”  2009年4月,叶子在网上偶然看到小毛驴农场在招募成员:每年交1200元租金,可以得到一块30平方米的菜地、种子、有机肥料、农具和技术支持,不定期地来农场体会自己种植和收获的快乐。所有的蔬菜都不施农药和化肥,均为有机产品。  叶子是一家外企的员工,虽然待遇不错,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公司内部的
期刊
U段、V段、绕射、“名古屋79EL”……听不懂这些无线电领域的专业术语没关系,但如果听说许多人已经把无线电当成了业余爱好时还瞪大眼睛、不敢相信,问一句“无线电有什么好玩的”,你可就out了。    何为“火腿”  首先熟词辟义一下。超女的粉丝有“玉米”“凉粉”,捧郭德纲的人叫“钢丝”,爱看《武林外传》的人叫“腐竹”……而广大低调的无线电爱好者们同样有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名字——“火腿”。相传在一个多世
期刊
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    台南小子的才干与勇气  优秀需要勇气吗?  黄朝扬的眼神流露出沉着、智慧及不失妥帖的锐利;他的穿着精致得体,有一种不张扬的美;他说话条理清晰、用词精准……没有人会怀疑这位年轻人的才干及卓越的领导力。  黄朝扬——DaretoExcel。这是我给出的结论。优秀需要勇气。只是障碍多数不来自外界,而来自内心。  打破原
期刊
他的经历很像一段江湖传奇,却诞生在21世纪的新新时代。有点辛酸,有点笑中带泪,有点放浪形骸,有点慨当以慷。  采访赵伟平,他既没要采访提纲,也没要求看稿。相比以往采访名人,顺利得令人惊讶。  我准确地按赵伟平的提示找到他的车,开门坐下的一瞬间,他轻轻地扭动空调的按钮,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与外面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一旦接受一项任务,就一定把它做完,不管这个过程是痛苦还是愉快。”赵伟平的声音
期刊
在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有一家名为“熊猫慢递”的创意小店。店里的特色业务是可以给未来的某一个人写封信,然后指定信件发出的时间,可以是几个月以后,也可以是几年以后,甚至可以是几十年以后由“熊猫慢递”帮你投递出去。这个新颖的创意一时间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店里每天能收到100封的信件业务,生意火爆的情形让几名80后的店主开始酝酿开设分店,把“蛋糕”做大。  第一次来到这家小店,我在店门前的空地上发现
期刊
2009年,一个名为《蚁族女慌慌都市打拼记》的漫画在天涯论坛上发表后,立即得到无数网友的回帖支持,共鸣声此起彼伏。漫画的作者小美(网名)来自山东潍坊,生于1986年,目前居住在唐家岭一个小公寓里。创作漫画前,小美正处在失业期,整整两个月她每天都蜗居在与别人合租的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公寓里,电脑和画板陪伴着她,每天坚持不懈地创作漫画,画自己的生活,画自己的经历。漫画中的女主角“慌慌”在参加无数个招聘会后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老艺人集结北京,形成初具规模的中国杂技团前身。他们身上遗留着解放前民间艺人的特色,撂地卖艺,家族团体……一盘散沙聚集一处,齐力为新中国外交增加了一股强劲的生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