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美的新诗集审美与教化功能为一体,有效实施高中语文新诗课堂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而且能塑造其灵性,激发其奋斗精神,使其热爱生命与自然。当前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不完善,教学模式落后,中学生求学功利主义明显,而欲改变此局面,达成以上目的,需充分发挥新诗审美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知识吸收内化;教师充分开发利用媒介以提高学生对新诗的解读与学习效率,深化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1-0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自孔子始,中国就重视诗歌化人层面的作用。当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明确了诗歌教学的目标:培养高中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听到古典诗歌的朗朗吟哦,但现代诗歌却备受冷落。于新诗教学,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善于利用新诗无与伦比的美,感化人心,引导学生热爱新诗,热爱生活,在诗意的庄园里,如沐清风,茁壮成长。
一、高中語文新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不完善
1.新诗录入的滞后性
经典性是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主导思想。新诗贵在“新”字,是新时代的烙印,是新思想的脉搏。即使这样,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录入的诗歌大抵还停留在现代,诸如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名家诗作,却缺乏当代风范。21世纪新崛起的诗人作品不可小觑,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张枣《镜中》,安琪《极地之境》等作者皆富于韵味,却被拒千里之外,更不用说其他小众诗人的诗歌。而恰恰是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时代特色的作品,推动着诗歌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使新诗蜕化为经典,又助力新一轮诗歌的诞生。然而,教材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意义,直待新诗成为明日的旧诗,才让学生重温经典,回望过去。
2.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
高中语文课本始终是断章取诗,用孤立的观点选择经典诗作,而未从横向与纵向考虑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更不用提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了。新诗并非中国诗人的完全独立之创作,而是深受外国诗人的影响,有着显著的西化特点,又回归本土。从冯至到北岛、王家新、陈黎等新诗代表人物的翻译之作也推动了中国新诗的繁荣。只有从新诗的整体性着手,学生方能更好地接近诗歌作品本身,用全面的观点去剖析诗作,感受诗人的文化空间。
(二)传统的新诗课堂教学
1.教学方法机械化
新诗是一门艺术,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折射着真性灵的光芒。她区别于小说,也区别于散文,却被教师采用相同的“五段式教学法”机械化地传授知识,先讲作者介绍,再引入创作背景,然后讲解诗歌,接着归纳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循环往复,没有新意。新诗的现代化诗行体现着现代化情绪,具有多重深意,韵味无穷,有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高中生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绝不能一味地以教师单一化的阐述或个人对诗歌的体会去把握诗歌,只有用自身的共鸣去唤醒对新诗的热爱才不至于沦为不思想、不作为的囚徒。
2.教学内容无序化
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相对来说阅读视野较窄,新诗艺术功底和驾驭新诗的理论基础并不厚实,遇到新诗篇目则陷入无序状态,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而只得借助零碎的教辅资料和网络设备,却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如果教育者个人无法将新诗内化于己,学生的接受度则可想而知了,正所谓“把诗交到一个不懂诗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剑交到一个小孩子手中一样危险”。学校缺乏专门的新诗教师,也没有相对应的校本新诗课程和配套的新诗教材,系统的诗学储备不够。在标准化考试中,新诗就像尘封的老照片,丢失了容颜,新诗鉴赏自不必说,在作文题中竟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三)中学生求学的功利主义
1.兴趣淡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差的时代,资源充分地共享,电子媒介取代纸质书籍,文化快餐风靡文化市场。高中生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在网上获取信息,听英语广播,浏览国家地理,看大型历史纪录片,在视觉与听觉盛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丰厚的休闲享受。消遣之余,他们宁可去看流行文艺、追大众偶像、体验VR,也不愿意吟哦新诗、陶冶情操,对新诗兴趣的淡薄也体现了“互联网+”对“Z一代”学生生活的严重冲击。在紧迫的高三阶段,高中生会利用课间时分做说明文阅读,看文言实词、虚词,直到精疲力竭,也从未想过用诗歌来净化自己忙碌不安的心灵。
2.视野狭窄
现代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却越来越匮乏。在学生求学生涯中,各种各样的高考补习班泛滥,高中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文化课上,当然,除了语文——一门生硬的功课,上课听一听,背一背作文,到了考场还能临时发挥,再别无其他。高中生的目的性太强,认真地钻研课本,却不去读课外的书籍,阅读新诗的机会自然是没有。虽然是高中生,对课本之外的诗人了解少之甚少。
二、对当前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新诗的审美教育功能
1.音乐融入新诗教学
《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古至今,诗歌无不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声与色的撞击下,领会跳动的音符与灵动的文字带来的视听盛宴。新诗主题或含蓄委婉,或狂放粗犷,依其意境与情感选择不同音乐,可营造出别样天地。如在《沁园春·长沙》的课堂导入中可先欣赏《红旗颂》进行渲染,感受革命热情的号召;用肖邦E大调离别曲的缠绵幽怨走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托赛利《夜莺小夜曲》表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深沉悲昂的爱。 2.视频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教学已与时代脱节,而今的教学工具越来越多样。单纯的讲述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宜充分利用相关视频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光与影的变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生尚处于青春懵懂的年纪,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与渴望,跳跃的思想与灵活的身影不允许抑制其感情,束缚其思维。有灵有肉的生命个体需要更多的学习体验和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剖析《雨巷》象征的理想幻灭、现实黑暗时,再现“四一二大屠杀”历史;学习《再别康桥》时重温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徽因志摩康桥泛舟的情景;用沙画《妈妈》诠释《大堰河——我的保姆》深沉的爱。
3.流行歌曲演绎
201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传为经典,并录入北岛《给孩子的诗》一书,广为传诵;年轻人偏好周杰伦《青花瓷》的韵味深厚,“烟雨、月色、芭蕉、牡丹”等意境悠远;校园民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那些花儿》折射青年学子富于诗意的浪漫气息。所有这些都是诗歌的升华,教师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满足了学生时尚的个性需求。以动态的流行歌曲演绎静态的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使新诗真正融入学生的灵魂。
(二)研究性学习
1.学生自主鉴赏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生都很聪明,对答题技巧掌握得很透彻,做题胸有成竹,但却并不聪慧,不能触类旁通,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只有学生对知识真正内化吸收,才进入了读书的至上境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譬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诗后,学生自主鉴赏现代诗歌席慕蓉的《渡口》《生别离》,古典诗歌《雨霖铃》《送别》等,并进行比较,领会古今文人离别的语言、思维和传情的不同方式,以后类似的诗歌鉴赏即是水到渠成。
2.讨论与评点
与小说、戏剧等其他文体一样,新诗课堂教学同样也可采取讨论述评法。学生可根据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感情或营造的意境等来进行探讨。比如,《雨巷》一诗,从不同的截面讨论,主题上:怎样理解戴望舒笔下的理想与现实?手法上:分析法国象征主义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结合。韵律上:如何鉴赏该作品的音乐性?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派代表整合其中的观点加以陈述,各组之间、师生之间对不同的见解作适当辩驳,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3.尝试写作
美国现代派诗人科克教授有言:“相信儿童能写诗,尽可能使儿童感到写诗很容易,很愉快,很兴奋。”学生借诗歌抒发感情,并在感情升华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新诗的理解,以便更深刻地读诗与写诗。与此同时,亦可依照新诗的留白空间,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续写,投入自身的情感,或就诗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辨式写作,锻炼思维,培养归纳能力。比如,对于《沁园春·长沙》,可要求学生就该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写一篇作文,这是点睛之笔,凝聚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开发利用媒介
教师在新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慕课与翻转课堂风起云涌的时代,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深入把握新诗文本。订阅现代诗刊,普及并深化对新诗的认识与了解;在新诗交流会中,吸收借鉴不一样的见地,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在踏春诗会中营造良好的新诗格局,启发作诗的灵性;在诗歌朗诵比赛中取长补短,学习不同的朗诵技巧与风格,用声音传播思无邪与真性灵。让新诗抵达灵魂最深处,滋润生命,从长远处展望学习与人生。
三、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突破传统新诗教学的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新诗课堂,让詩歌走进学生的肉体与灵魂。雅思贝尔斯云:“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新诗教与学的过程是不忘初心,回到田园牧歌的起点,也是终点。让学生热爱生命,诗化人生,活出生活的艺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参考文献:
[1]王 旭,郭模琴,董 军.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2]倪庆选.谈谈与新诗教学相关的几个问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孙晓娅.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J].语文建设,2008(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1-0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自孔子始,中国就重视诗歌化人层面的作用。当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明确了诗歌教学的目标:培养高中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听到古典诗歌的朗朗吟哦,但现代诗歌却备受冷落。于新诗教学,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善于利用新诗无与伦比的美,感化人心,引导学生热爱新诗,热爱生活,在诗意的庄园里,如沐清风,茁壮成长。
一、高中語文新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不完善
1.新诗录入的滞后性
经典性是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主导思想。新诗贵在“新”字,是新时代的烙印,是新思想的脉搏。即使这样,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录入的诗歌大抵还停留在现代,诸如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名家诗作,却缺乏当代风范。21世纪新崛起的诗人作品不可小觑,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张枣《镜中》,安琪《极地之境》等作者皆富于韵味,却被拒千里之外,更不用说其他小众诗人的诗歌。而恰恰是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时代特色的作品,推动着诗歌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使新诗蜕化为经典,又助力新一轮诗歌的诞生。然而,教材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意义,直待新诗成为明日的旧诗,才让学生重温经典,回望过去。
2.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
高中语文课本始终是断章取诗,用孤立的观点选择经典诗作,而未从横向与纵向考虑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更不用提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了。新诗并非中国诗人的完全独立之创作,而是深受外国诗人的影响,有着显著的西化特点,又回归本土。从冯至到北岛、王家新、陈黎等新诗代表人物的翻译之作也推动了中国新诗的繁荣。只有从新诗的整体性着手,学生方能更好地接近诗歌作品本身,用全面的观点去剖析诗作,感受诗人的文化空间。
(二)传统的新诗课堂教学
1.教学方法机械化
新诗是一门艺术,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折射着真性灵的光芒。她区别于小说,也区别于散文,却被教师采用相同的“五段式教学法”机械化地传授知识,先讲作者介绍,再引入创作背景,然后讲解诗歌,接着归纳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写作特色,如此循环往复,没有新意。新诗的现代化诗行体现着现代化情绪,具有多重深意,韵味无穷,有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高中生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绝不能一味地以教师单一化的阐述或个人对诗歌的体会去把握诗歌,只有用自身的共鸣去唤醒对新诗的热爱才不至于沦为不思想、不作为的囚徒。
2.教学内容无序化
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相对来说阅读视野较窄,新诗艺术功底和驾驭新诗的理论基础并不厚实,遇到新诗篇目则陷入无序状态,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而只得借助零碎的教辅资料和网络设备,却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如果教育者个人无法将新诗内化于己,学生的接受度则可想而知了,正所谓“把诗交到一个不懂诗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剑交到一个小孩子手中一样危险”。学校缺乏专门的新诗教师,也没有相对应的校本新诗课程和配套的新诗教材,系统的诗学储备不够。在标准化考试中,新诗就像尘封的老照片,丢失了容颜,新诗鉴赏自不必说,在作文题中竟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三)中学生求学的功利主义
1.兴趣淡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差的时代,资源充分地共享,电子媒介取代纸质书籍,文化快餐风靡文化市场。高中生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在网上获取信息,听英语广播,浏览国家地理,看大型历史纪录片,在视觉与听觉盛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丰厚的休闲享受。消遣之余,他们宁可去看流行文艺、追大众偶像、体验VR,也不愿意吟哦新诗、陶冶情操,对新诗兴趣的淡薄也体现了“互联网+”对“Z一代”学生生活的严重冲击。在紧迫的高三阶段,高中生会利用课间时分做说明文阅读,看文言实词、虚词,直到精疲力竭,也从未想过用诗歌来净化自己忙碌不安的心灵。
2.视野狭窄
现代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却越来越匮乏。在学生求学生涯中,各种各样的高考补习班泛滥,高中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文化课上,当然,除了语文——一门生硬的功课,上课听一听,背一背作文,到了考场还能临时发挥,再别无其他。高中生的目的性太强,认真地钻研课本,却不去读课外的书籍,阅读新诗的机会自然是没有。虽然是高中生,对课本之外的诗人了解少之甚少。
二、对当前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新诗的审美教育功能
1.音乐融入新诗教学
《诗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古至今,诗歌无不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声与色的撞击下,领会跳动的音符与灵动的文字带来的视听盛宴。新诗主题或含蓄委婉,或狂放粗犷,依其意境与情感选择不同音乐,可营造出别样天地。如在《沁园春·长沙》的课堂导入中可先欣赏《红旗颂》进行渲染,感受革命热情的号召;用肖邦E大调离别曲的缠绵幽怨走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托赛利《夜莺小夜曲》表达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深沉悲昂的爱。 2.视频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教学已与时代脱节,而今的教学工具越来越多样。单纯的讲述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宜充分利用相关视频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光与影的变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生尚处于青春懵懂的年纪,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与渴望,跳跃的思想与灵活的身影不允许抑制其感情,束缚其思维。有灵有肉的生命个体需要更多的学习体验和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剖析《雨巷》象征的理想幻灭、现实黑暗时,再现“四一二大屠杀”历史;学习《再别康桥》时重温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徽因志摩康桥泛舟的情景;用沙画《妈妈》诠释《大堰河——我的保姆》深沉的爱。
3.流行歌曲演绎
2016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传为经典,并录入北岛《给孩子的诗》一书,广为传诵;年轻人偏好周杰伦《青花瓷》的韵味深厚,“烟雨、月色、芭蕉、牡丹”等意境悠远;校园民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那些花儿》折射青年学子富于诗意的浪漫气息。所有这些都是诗歌的升华,教师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满足了学生时尚的个性需求。以动态的流行歌曲演绎静态的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使新诗真正融入学生的灵魂。
(二)研究性学习
1.学生自主鉴赏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生都很聪明,对答题技巧掌握得很透彻,做题胸有成竹,但却并不聪慧,不能触类旁通,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只有学生对知识真正内化吸收,才进入了读书的至上境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譬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诗后,学生自主鉴赏现代诗歌席慕蓉的《渡口》《生别离》,古典诗歌《雨霖铃》《送别》等,并进行比较,领会古今文人离别的语言、思维和传情的不同方式,以后类似的诗歌鉴赏即是水到渠成。
2.讨论与评点
与小说、戏剧等其他文体一样,新诗课堂教学同样也可采取讨论述评法。学生可根据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感情或营造的意境等来进行探讨。比如,《雨巷》一诗,从不同的截面讨论,主题上:怎样理解戴望舒笔下的理想与现实?手法上:分析法国象征主义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结合。韵律上:如何鉴赏该作品的音乐性?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派代表整合其中的观点加以陈述,各组之间、师生之间对不同的见解作适当辩驳,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3.尝试写作
美国现代派诗人科克教授有言:“相信儿童能写诗,尽可能使儿童感到写诗很容易,很愉快,很兴奋。”学生借诗歌抒发感情,并在感情升华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新诗的理解,以便更深刻地读诗与写诗。与此同时,亦可依照新诗的留白空间,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续写,投入自身的情感,或就诗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辨式写作,锻炼思维,培养归纳能力。比如,对于《沁园春·长沙》,可要求学生就该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写一篇作文,这是点睛之笔,凝聚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开发利用媒介
教师在新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慕课与翻转课堂风起云涌的时代,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深入把握新诗文本。订阅现代诗刊,普及并深化对新诗的认识与了解;在新诗交流会中,吸收借鉴不一样的见地,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在踏春诗会中营造良好的新诗格局,启发作诗的灵性;在诗歌朗诵比赛中取长补短,学习不同的朗诵技巧与风格,用声音传播思无邪与真性灵。让新诗抵达灵魂最深处,滋润生命,从长远处展望学习与人生。
三、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突破传统新诗教学的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新诗课堂,让詩歌走进学生的肉体与灵魂。雅思贝尔斯云:“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新诗教与学的过程是不忘初心,回到田园牧歌的起点,也是终点。让学生热爱生命,诗化人生,活出生活的艺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参考文献:
[1]王 旭,郭模琴,董 军.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2]倪庆选.谈谈与新诗教学相关的几个问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孙晓娅.新诗的思维术——新诗教学的改进策略[J].语文建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