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或答案,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会产生对于一个问题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从而使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究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关键词]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
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或答案,会产生对于一个问题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从而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究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懂得:教学的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问题意识不仅能使教学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得是它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没有问题可问
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无疑可问。
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都由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提问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是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是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老师和其他学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提问。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问
当前教学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旺盛的求知欲,缺乏思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努力地去探求,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特别是联系一些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以及发生在学生周围和身边的问题,使每堂课都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掌握,避免内容的枯燥和方式的呆板化。
3.交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善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是学生基本的理论武器,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要他们多关注新闻事件,多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后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看看课本所讲与社会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会不一致7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多问一些是什么7为什么7怎样做7进而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省武义县第五中学)
[关键词]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
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元素,而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或答案,会产生对于一个问题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从而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究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思索。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懂得:教学的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新的问题,问题意识不仅能使教学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得是它能把学生引向创新之路!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没有问题可问
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和课本,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主要是因为有心理顾虑。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或者又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便使学生无疑可问。
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都由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提问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是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是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老师和其他学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提问。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问
当前教学中,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旺盛的求知欲,缺乏思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努力地去探求,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特别是联系一些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以及发生在学生周围和身边的问题,使每堂课都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掌握,避免内容的枯燥和方式的呆板化。
3.交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善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学生无疑可问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弄懂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是学生基本的理论武器,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要他们多关注新闻事件,多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后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看看课本所讲与社会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会不一致7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多问一些是什么7为什么7怎样做7进而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浙江省武义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