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高中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b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一例主要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对某高中生的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的心理辅导。在本案例中,先通过与求助者及求助者家长交谈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其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原因,然后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方案,并通过跟踪调查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经过评估,确定疗效较好。
  关键词:高中生 网络成瘾 认知行为治疗 厌恶治疗
  
  一、资料整理
  (一)一般资料
  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因网络成瘾一个月来访,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求助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与母亲学历较低。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决定外出打工,父亲则留在家中陪同求助者。在初中时,父亲管教甚严,求助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严加控制,不给任何的自由空间,并且与求助者很少沟通,求助者觉得非常压抑,但又碍于父亲的威严,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在父亲的严格控制下,求助者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并且顺利考上了高中。
  到了高中之后,求助者的父亲开始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走向另一个极端,给予他很多的自由和空间,不再管制约束他。突然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压抑很久的求助者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后来在同学的带领下,迷上了网络游戏,将大部分生活费用在了上网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发展为逃课上网,脾气也变得暴躁,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僵。
  求助者感知觉正常,逻辑思维清晰,情感表达一致,自控能力较差,对父亲的管教方式有很多的不满和怨言;与同学相处融洽,没有过激行为。
  (二)求助者自述
  主述:上网成瘾、厌学、想辍学、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一个多月
  个人陈述:近一个月来对上网难以控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想着网络游戏,有时忍无可忍就逃课去上网。没有学习的动机,在初中时都是父亲逼着学习,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到了高中父亲不再管之后,学习就没了动力,不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之后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后,失去了进取心,就从网络游戏的过关中寻找满足感。后来经一个辍学的同学教唆,想辍学出去打工,觉得上班比学习自由,而且可以自由支配平时的生活费用。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老师和同学反映:和同学能和睦相处,自控能力较差,不爱学习,上课没有精神,经常睡觉;和同学的主要话题就是游戏,谈论游戏时精神百倍,对游戏兴趣很浓;没有其它的不良行为。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谈话时反应正常,逻辑思维顺畅,谈及父亲时明显有很多怨气,想要控制上网又控制不住很痛苦。
  (四)心理测验结果
  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Kimberly. S.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测验结果为:回答“是”的题目有6项。
  二、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能从网瘾中走出来,不再迷恋网络游戏。
  (2)培养自信,寻找成就感,建立学习和其它有益活动的内部动机。
  2、求助者的主要症状:焦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不足。
  3、社会交往:与同学相处融洽,但没有知心朋友。
  4、相关资料:母亲外出打工,很少关心小孩,一打电话就是问学习;父亲先是管教严格,不给自由的空间,让求助者产生了压抑;初中时成绩优良,高中后有了自由空间、没人管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学描述游戏的快乐激起了他的好奇,对游戏产生了依赖,并且游戏水平受到了同是游戏爱好者的称赞。
  5、资料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很完整,求知欲强,态度诚实。与求助者老师家长提供的
  资料一致。
  6、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所有症状的表层都是由网络成瘾引起。其背后的实质是,对家庭教育的反抗。
  7、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理由: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内心感到痛苦压抑,能主动寻求帮助;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
  本案例也不属于神经症。理由是求助者虽然有焦虑暴躁等症状,但时间短,仅一个月左右,对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严重,故本案例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8、原因分析:该求助者母亲出外打工,一是忽略了对他的关爱,二是让他觉得父亲没用,让母亲在外吃苦,因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父亲事事管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失去了自我,对学习只有外部动机,认为学习是为父亲学的,后来父亲迟到的觉醒已无法挽救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而且反差很大的教育方式让求助者手足无措,最终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心理支持;求助者学习上的失败让他失去了成就感和价值感,体会不到存在的意义,只有去网络上寻找。
  (二)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表现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而可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症状,从严重程度上看,该求助者的反应较重,但没有泛化,并未严重影响其在学校生活的功能;从病程标准来看,只是一个多月;心理冲突也是由家庭教育不当,网络诱惑等现实因素引起,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判断,可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求助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成瘾。
  2、亲子关系紧张。
  3、缺乏内部动力。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改善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培养内部动力,增强其价值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2、咨询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2次。
  时间安排:周四、周五下午,每次50分钟左右。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以合理的人生观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厌恶疗法: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1)求助者自己评价
  (2)家长和同学评价
  (3)咨询师评价
  (4)心理测量结果评价
  6.咨询的费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本校学生免费。
  五、咨询过程:共分2次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8年10月9日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通过尊重、关注、共情等技术进行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问题及原因所在
  3、针对主要问题,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1)认知行为疗法:向求助者介绍关于情绪和行为的ABC理论,指出他迷恋网络不仅仅是网
  络游戏的诱惑,更是由他对家庭教育的不满和缺少成就感所致;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得到的成就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可从一些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上寻找被人钦佩尊重的满足感;父亲是全心全意爱他的,只是因为文化水平等因素,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当;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不愿把心里话说出来,以致心里积压了很多不满,最终通过迷恋网络游戏爆发;外出打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社会的复杂不是还未成熟的中学生可以承受的。
  (2)厌恶疗法:向求助者讲解厌恶疗法的实施原理和方法,确定靶行为为有关上网的想法和行为,具体如下:上课想到游戏和走进网吧的时候就用橡皮筋弹一下,提醒自己转移注意力,改做其它的事情;玩游戏忘了时间时不允许吃饭休息,直到饿到、累到不想打为止(请家长协助)
  
  咨询记录片段:
  咨:能具体谈谈你的情况吗?
  求:。。。(不语) 。
  咨:(换了一个话题)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求:打篮球。
  咨:你应该打的不错吧。
  求:(兴奋的眼神)对啊,我是我们班球队的,可是现在不怎么打了。
  咨:为什么呢?
  求:没劲。
  咨:是吗?那你目前最想做什么呢?
  求:打电脑游戏。(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他来求助的真正原因了)
  咨:玩得怎么样啊?
  求:(有点惊讶,我听到游戏没作任何反应)是我们那里玩得最好的。
  咨:真的吗?那你为什么能够玩的那么好呢?
  求:我……我也说不清楚。
  咨: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求:(兴奋地)我非常开心,我有成功的感觉。
  咨:那种感觉一定很好吧 。
  求:是的。
  咨: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啊?(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情况)
  求:我不想提他们。(出现阻抗)
  咨:对不起,我可能触到了你的痛处。我只想多了解你的情况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想你一定很想让自己快点从烦恼中走出来吧。
  求:对我们的谈话有帮助吗?
  咨:(很肯定)是的。
  求:那好吧。他们都是普通工人,我妈妈在外打工,我爸爸在家。
  咨:你爸爸跟你的关系怎么样呢?
  求:我觉得他有病。他就知道让我学习,上初中的时候他恨不得连我上厕所都要约束,那个时候我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过的很痛苦。到了高中,他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对我基本不管了,还假惺惺地说要跟我沟通。他越是这样我越觉得恐怖,不知道又有什么阴谋。(到这里为止,我大致了解了他问题出现的原因)
  咨:你说你喜欢游戏,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求:就是上了高中后,他(指他父亲)突然不管我了,我突然放松起来,在同学的带领下就迷上了游戏,这一个多月来我就想着上网,最近还忍无可忍逃课去上网,我不想这么堕落的,可是玩游戏时每过一关我就很兴奋。
  咨:你刚才提到你篮球打的很好,那你进球或者比赛取胜的时候那种感觉能比得上游戏过关吗?
  求:(沉思)好象进球的时候更开心,毕竟打游戏是偷着去的,虽然过关心里也不太塌实。
  咨:那你的意思是你更喜欢进球的感觉拉?
  求:是的。
  咨:那你可以重新找回那种感觉,重新投身到球场上啊。
  求:对啊,我找的不就是成就感嘛,我也可以在篮球上找啊,何必让自己痛苦呢。
  咨:对,这就是转移注意法。将你的精力转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既可以满足成就感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
  咨:针对你的上网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些心理学方法加以控制,你愿意配合使用吗?
  求:当然可以,我不想再上网了。
  咨:好。这种方法叫做厌恶疗法(具体实施过程略)。
  另外,我们要制定一个上网规则,请你父亲配合,规定你每周的上网时间不超过10小时;上课期间不允许上网,可在周末和课余时间适当上网。如有违反,减少下周的上网时间并给予惩罚,如打扫卫生、没收心爱物品等。
  4、布置家庭作业:回顾今天的咨询内容,将控制上网的方法记录下来;向家长介绍方法并请家长配合。
  第二次:2008年10月10日 家长咨询(辅助咨询)
  目的:1、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2、帮助父亲改变教育方式,纠正其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3、请父亲协助配合,帮助求助者改变上网行为
  方法:会谈法
  这次咨询帮助家长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多和孩子沟通
  家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单一是造成求助者上网行为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尤其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沉溺于网络时,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家庭气氛,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例如,一起外出游玩,购物,让孩子陪父母工作,让孩子更多地了解父母谋生的不易;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苦闷,学习压力等,多给孩子一些人生的指导,并一起探讨解决家庭难题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任务来调整其行为。
  (二)家长要与孩子同步发展
  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教给孩子正确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承担起引导孩子上网的责任,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一味的限制孩子上网,切实起到管理和监控的作用。
  (三)家长要起监督引导作用
  向家长介绍了厌恶疗法的原理和制定的上网规则后,请家长监督和引导求助者实施方法,而不是强迫和威逼;对于奖励和惩罚措施要实施到位,不能言行不一,这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实施的效果。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评估:“我现在上课可以不想上网了;上网的时间也少了;我越来越高超的篮球技术让同学们羡慕的不得了”。
  2、家长和同学评估:他的上网情况大为好转,上网也不单是打游戏,还会浏览一些新闻,写一些心得文章;和同学交流也多了;更开朗更自信了。
  3、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求助者已基本达到近期目标,自信心也增强了,对各项班级活动变得热心,有了一些知心朋友。
  4、心理测量结果评价: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Kimberly. S.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测验结果为:回答“是”的题目有3项。
其他文献
做了近三个月的班主任工作,加上自己原有二十个班的心理课和个别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很久都没有静下心去认真的总结反思,没有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繁琐的日常工作让大脑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一样,只是出于一种机械的工作状态,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让自己真正体验到了教师常说的“职业倦怠”。  首先,情绪方面,教师表现为持续的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对教学体验倦怠,情绪低落、易怒,内心时感空虚,自我评价低,丧失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在人们周围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同时人们也在为生活而奔波。有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好些,他们辛苦地工作着,忙碌着,可是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他们全心全意呵护的孩子的心离他们却是那样的遥远……!想要和自已的孩子沟通一下是那么的难,随之而出现了“代沟”。那么现在很多提倡对孩子的教育在玩中学,学中玩,很多父母也是这么想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
期刊
参加工作前,我如吃了兴奋剂似的兴致勃勃。我想象着如何把我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我想我一定能教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学生出来。  参加工作后,我的理想被现实狠狠地泼了一盆凉水。我不懂学生为什么那么厌学,他们在还没有了解我所设计的有意思的课堂之前就以不停违纪的方式来拒绝学习;我不懂学生为什么连起码的尊重与合作都做不到,他们经常只顾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违纪的快活,忘了还有想学习的同学和想
期刊
一、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塞里格曼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首先,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离笼子,但经再三努力,发现根本无法逃脱时,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而后,实验者把这些狗放进一个中间放置隔板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
期刊
【活动理念】: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在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此时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尝试在班级心理辅导中通过自我省察和他人回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自我认同感的获得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关 键 词】:周哈里窗户、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未知区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倾诉自我
期刊
一、辅导目标:  1、通过对具有消极心理和积极人格两种人物的刻画,促使学生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积极心理。  2、鼓励同学通过周围帮助及个人的反思和努力,改变消极心理,自信乐观,健康向上,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二、场景  四个:公共汽车站 公共汽车上 操场 教室  三、人物  6人:  方蓉,女生,积极乐观。  江丽,女生,处处消极。  白灵,女生,刻苦,集体荣誉感强。  谢庭枫,男生
期刊
活动目标:  1.加深同事间认识了解。  2.增强团队凝聚力。  3.提高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形式:   户外体验式游戏,小组竞赛。  活动人员:   广东番禺中学青年教师49人,其中教工团员45人,非团员4人;另外,1名导师,1名助手,3名小组导师,共54人。  活动准备:  1.设计活动。  2.音像设备,包括录像机、照相机、录音机、无线麦克风或喇叭。  3.辅导用品,包括
期刊
一. 家庭存在的问题  (一) “残缺”和 “过失” 型的家庭  “残缺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它包括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双方的累赘,在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委。 “过失家庭”指的是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或生活作风问题或参与社会犯罪活动而被法律惩处的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由于一方的服刑,也多带来了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期刊
内容提要:我校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心理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实验研究》子课题《高中生心理发展节律的研究》,实践中,我将古老的东方文化与现代心理学整合,初步达到了根据学生心理变化节律,通过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灵活运用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取得一定成效,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心理发展节律 心理健康     一、研究目标: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 关注学生心理
期刊
“减负”这个名词好像渐渐淡去了,提出减负本是为了真正减轻学生实际的课业负担,结果是越减越重。现在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五言”规定,对规范教学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彻底解决路还很长。另外随着新课改的展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了我们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较强的学习能力,还应有健康的心理,而它们之间有一个紧密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它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