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智健的离去并非意味着这一红色家族的落幕,留守中信泰富的荣家子嗣已然粉墨登场。
编者按:
传承难或许是民营企业的“家务事”,其影响却是社会问题。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政府扩大城乡就业的主渠道。基于此,民营企业传承难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它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也将有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经理人模式虽然发展了20来年,还不够完善,监督成本比国外高得多,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家不放心把公司交给“外人”。然而,纵观世界一些知名家族公司,尤其是欧美国家,象上文提到的沃尔玛、强生等,其发展轨迹却证明了他们确实走出了一条“富超三代”的家族企业神话。中国的家族企业怎样才能从他们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些许启示呢?
2009年年初的一系列关于中信泰富外汇巨额亏损、重挫于“澳元对赌协约”的报道将荣智健——这位荣氏家族的第三代子嗣推向舆论的顶峰。
随着4月8号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的董事长及主席职位,所有的舆论报道逐渐趋于平静。但是外界对于当时仍留守中信泰富的荣家子嗣——荣智健之子荣明杰及女儿荣明方依然猜疑纷纷。受此重挫的荣氏家族能否一如既往安然化险为夷?荣家四代将会是荣氏家族辉煌的终结者,还是厚积薄发再创荣氏家族商业神话的英雄?一切不得而知。
作为中国民族资本的首富,荣氏家族在走过的这百年之中,从来就没有缺少过神话。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红色资本家又或是中国的洛克菲勒,这一个又一个王牌称号都无不显示出荣家在商场的驰骋纵横,独领风骚。难怪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评价说:“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荣家一家。”
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的另类传承
不会有人能像荣毅仁这样,一生之中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角色转变——阔少、企业家、民族资本家、上海市副市长、看门人,然后是中信集团的奠基人再到国家副主席。但是在世人眼中,荣毅仁不变的身份始终还是上个世纪的华商巨子、“红色资本家”。
1932年,尚处弱冠的荣毅仁进入家族企业开始自己的经营之路,随着第二年伯父荣宗敬的病逝,荣氏家族也迎来了最暗淡的一段时期:家族头牌企业申新纺织搁浅了。实际上,作为荣氏家族第二代,荣毅仁并没有太多地享受到看守家业的轻松,反而背负着更多的责任。
解放前夕上海局势的动荡,再加上荣家自身内部的震荡,荣家第二代后人除了荣毅仁和少数几个人外,都纷纷离开大陆,资金地抽离导致荣家在大陆的企业几乎只剩空壳。
凭借朴素的爱国情怀,荣毅仁决定留在上海,继承了支离破碎的荣家企业。上海解放后,荣毅仁通过国家发放贷款,提供原料以及统购统销的政策,逐步恢复了纱厂的生气。此外,他还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也就由此得来。很快,这份荣家留下的祖业在荣毅仁的苦心经营下,从亏损走向了盈利,迎来了新的生机。
1979年10月,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在与国家获得双赢的同时,中信也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经营触角遍布贷款、进出口贸易、咨询、国际投标代理等各大领域、
1986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名单,荣毅仁赫然榜上有名,他成为新中国成立近40年以来,第一个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国内企业家,荣氏企业也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传奇的一笔。
与父辈相比,荣毅仁的经历更为复杂,他深知政治的魅力。
同荣智健相比,生活中的荣毅仁是节俭朴素的,因为从小深受父亲荣德生的影响。他的生活相当简单,1998年退休后他与夫人居住在北京的一间四合院中,读书看报养花,过着低调宁静的生活。在生活中,荣毅仁处处体现出低调和韬略。对于财富,荣毅仁总是告诉儿子荣智健:“一千间房子,我们也只能住一间,成百张凳子、沙发,你只能坐一个,所以生活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像浮云一样,主要的还是看实业,看事业。”
将父子二人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父亲荣毅仁的眼光和胸襟,是儿子荣智健难以企及的。更进一步讲,荣氏家族最优秀的传统,也许荣智健并没有继承。
荣智健:盛名之下的自我辉煌
如果说中信集团浓缩了新中国最为辉煌的一段创业传奇,那么中信泰富的成功,更多的则是浓缩了荣智健个人的一段辉煌历史。
跟荣毅仁不一样,荣智健的生活似乎要奢华得多。一些当年认识荣智健的人回忆,16岁的荣智健就有一辆红色的敞篷跑车,常请同学去国际饭店、红房子吃饭,是上海知名的“公子”。相比较而言,荣智健的性格更像祖辈荣宗敬,敢于冒险,有魄力,做起事来很是雷厉风行。如果说显赫的家族背景让荣智健从出生起就已经奠定好将来要走的路,那么文革中的逆境磨练则更加造就了他在商海中敢打敢拼、坚韧不拔的性格。
文革过后,36岁的他告别妻儿,南下香港开拓自己的事业。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公司,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对他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走马上任之前,荣智健的“用人制度自主”和“相当的权力”就得到其父荣毅仁的点头首肯。而此后,荣智健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被后人称为“收购香港”的并购。
荣智健的第一个并购对象是国泰航空公司,遭到了香港中信董事会的一致反对。然而他绕开了香港董事会直接找到父亲荣毅仁。不久之后,国务院同意他的计划,还借给他8亿元做收购资金。在此之后,中信泰富发展得越来越大,被港人称之为“紫筹股”。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中信泰富连年业绩优良,被视作蓝筹股,而同时由于荣智健背靠中信集团,又被看作红筹公司,红色再加上蓝色,自然就是紫色。中信泰富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公司,业务涉及航空、钢铁、地产、发电等众多领域。
从一开始,荣智健的成功就与他的红色背景息息相关:他赚钱太容易了。在经营方面,荣智健旗下的大昌贸易主营家电与汽车,在国内,享有在批文、配额方面的优先权。而中信泰富一系列的收购活动,都有中信集团在背后“保驾护航”。
即使在荣智健“独断专行”对中信泰富股权变更的第二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仍然选择北上北京,而中信集团一如既往支持他,给了他10多亿港元。时至今日,中信泰富由于荣智健的“澳元对赌合约”深陷危机,母公司中信集团又一次扶起中信泰富。毋庸置疑的是,荣智健的战略前瞻性眼光和魄力确实非同一般,如果没有当初的大胆冒险,或许就没有荣智健第一笔财富的累积。同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信泰富的澳元期权交易公布后,业内很多人士都批评荣智健的做法过于冒险,才使得荣智健贸然选择实业之外的金融衍生品,陷入资本的漩涡,从而从中信泰富“谢幕”,而这也与荣智健性格深处的“公子哥”作风息息相关。
跟香港大多数白手兴家的富豪不一样,荣智健更喜欢开快车,住舒适的房子;频繁购置房产,拥有加拿大和英国房产物业。与视财富为浮云的父亲不一样,荣智健在香港有游艇、多部跑车和房车,喜欢古董和字画、打高尔夫球、钓鱼,他非常安于挥霍财富给自身带来的优越享受。
荣明杰:危机之下堪以重任
不同于大多数流连社交场所的富家子弟,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的行事为人则更加低调。作为中信泰富的副董事总经理,荣明杰在香港商界口碑甚佳。热爱抽品牌雪茄的他,常与司机一起抽烟讨论香车,体恤下属;注重诚信,言行一致。承诺过的事,总是尽力而为。
1993年大学毕业后荣明杰进入中信泰富,历任中国部助理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地产部总经理、公司发展部总经理等等。2000年3月,荣明杰进入中信泰富董事局,成为最年轻的执行董事。
2002年,中信泰富开发上海“老西门新苑”地产项目,荣明杰冒着35度的高温与项目管理班子一起坐镇工地,和员工一起日夜奋战。同父亲荣智健相比,有“低调大公子”之称的荣明杰更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实业家,做事情也更为踏实谨慎。今年4月,父亲荣智健的退幕,让外界对于这个尚留中信泰富的荣家后代能否带领荣家走出危机,猜疑纷纷。甚至有人认为,荣智健的离去已经意味着荣家这个红色贵族的落幕。
如果荣氏家族就此走向衰败,那么这个红色贵族仍然没有逃离华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荣智健身上有着很多中国新富的“通病”——奢侈、享受,对于金钱的概念模糊,导致他在投资市场上多了一份豪爽少了很多份严谨。而作为家族传人,在事业上的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荣明杰,在此次荣家的商业危机中,已经粉墨登场。他是宿命的一代,还是超越的一代,现在还未有定论。然而从荣氏家族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中国的财富家族深思。(摘自:《中国新时代》2009年9月28日 编辑:王露)
编者按:
传承难或许是民营企业的“家务事”,其影响却是社会问题。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政府扩大城乡就业的主渠道。基于此,民营企业传承难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它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也将有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经理人模式虽然发展了20来年,还不够完善,监督成本比国外高得多,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家不放心把公司交给“外人”。然而,纵观世界一些知名家族公司,尤其是欧美国家,象上文提到的沃尔玛、强生等,其发展轨迹却证明了他们确实走出了一条“富超三代”的家族企业神话。中国的家族企业怎样才能从他们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些许启示呢?
2009年年初的一系列关于中信泰富外汇巨额亏损、重挫于“澳元对赌协约”的报道将荣智健——这位荣氏家族的第三代子嗣推向舆论的顶峰。
随着4月8号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的董事长及主席职位,所有的舆论报道逐渐趋于平静。但是外界对于当时仍留守中信泰富的荣家子嗣——荣智健之子荣明杰及女儿荣明方依然猜疑纷纷。受此重挫的荣氏家族能否一如既往安然化险为夷?荣家四代将会是荣氏家族辉煌的终结者,还是厚积薄发再创荣氏家族商业神话的英雄?一切不得而知。
作为中国民族资本的首富,荣氏家族在走过的这百年之中,从来就没有缺少过神话。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红色资本家又或是中国的洛克菲勒,这一个又一个王牌称号都无不显示出荣家在商场的驰骋纵横,独领风骚。难怪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评价说:“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荣家一家。”
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的另类传承
不会有人能像荣毅仁这样,一生之中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角色转变——阔少、企业家、民族资本家、上海市副市长、看门人,然后是中信集团的奠基人再到国家副主席。但是在世人眼中,荣毅仁不变的身份始终还是上个世纪的华商巨子、“红色资本家”。
1932年,尚处弱冠的荣毅仁进入家族企业开始自己的经营之路,随着第二年伯父荣宗敬的病逝,荣氏家族也迎来了最暗淡的一段时期:家族头牌企业申新纺织搁浅了。实际上,作为荣氏家族第二代,荣毅仁并没有太多地享受到看守家业的轻松,反而背负着更多的责任。
解放前夕上海局势的动荡,再加上荣家自身内部的震荡,荣家第二代后人除了荣毅仁和少数几个人外,都纷纷离开大陆,资金地抽离导致荣家在大陆的企业几乎只剩空壳。
凭借朴素的爱国情怀,荣毅仁决定留在上海,继承了支离破碎的荣家企业。上海解放后,荣毅仁通过国家发放贷款,提供原料以及统购统销的政策,逐步恢复了纱厂的生气。此外,他还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也就由此得来。很快,这份荣家留下的祖业在荣毅仁的苦心经营下,从亏损走向了盈利,迎来了新的生机。
1979年10月,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在与国家获得双赢的同时,中信也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经营触角遍布贷款、进出口贸易、咨询、国际投标代理等各大领域、
1986年,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名单,荣毅仁赫然榜上有名,他成为新中国成立近40年以来,第一个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国内企业家,荣氏企业也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传奇的一笔。
与父辈相比,荣毅仁的经历更为复杂,他深知政治的魅力。
同荣智健相比,生活中的荣毅仁是节俭朴素的,因为从小深受父亲荣德生的影响。他的生活相当简单,1998年退休后他与夫人居住在北京的一间四合院中,读书看报养花,过着低调宁静的生活。在生活中,荣毅仁处处体现出低调和韬略。对于财富,荣毅仁总是告诉儿子荣智健:“一千间房子,我们也只能住一间,成百张凳子、沙发,你只能坐一个,所以生活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像浮云一样,主要的还是看实业,看事业。”
将父子二人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父亲荣毅仁的眼光和胸襟,是儿子荣智健难以企及的。更进一步讲,荣氏家族最优秀的传统,也许荣智健并没有继承。
荣智健:盛名之下的自我辉煌
如果说中信集团浓缩了新中国最为辉煌的一段创业传奇,那么中信泰富的成功,更多的则是浓缩了荣智健个人的一段辉煌历史。
跟荣毅仁不一样,荣智健的生活似乎要奢华得多。一些当年认识荣智健的人回忆,16岁的荣智健就有一辆红色的敞篷跑车,常请同学去国际饭店、红房子吃饭,是上海知名的“公子”。相比较而言,荣智健的性格更像祖辈荣宗敬,敢于冒险,有魄力,做起事来很是雷厉风行。如果说显赫的家族背景让荣智健从出生起就已经奠定好将来要走的路,那么文革中的逆境磨练则更加造就了他在商海中敢打敢拼、坚韧不拔的性格。
文革过后,36岁的他告别妻儿,南下香港开拓自己的事业。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公司,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对他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走马上任之前,荣智健的“用人制度自主”和“相当的权力”就得到其父荣毅仁的点头首肯。而此后,荣智健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被后人称为“收购香港”的并购。
荣智健的第一个并购对象是国泰航空公司,遭到了香港中信董事会的一致反对。然而他绕开了香港董事会直接找到父亲荣毅仁。不久之后,国务院同意他的计划,还借给他8亿元做收购资金。在此之后,中信泰富发展得越来越大,被港人称之为“紫筹股”。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中信泰富连年业绩优良,被视作蓝筹股,而同时由于荣智健背靠中信集团,又被看作红筹公司,红色再加上蓝色,自然就是紫色。中信泰富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公司,业务涉及航空、钢铁、地产、发电等众多领域。
从一开始,荣智健的成功就与他的红色背景息息相关:他赚钱太容易了。在经营方面,荣智健旗下的大昌贸易主营家电与汽车,在国内,享有在批文、配额方面的优先权。而中信泰富一系列的收购活动,都有中信集团在背后“保驾护航”。
即使在荣智健“独断专行”对中信泰富股权变更的第二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仍然选择北上北京,而中信集团一如既往支持他,给了他10多亿港元。时至今日,中信泰富由于荣智健的“澳元对赌合约”深陷危机,母公司中信集团又一次扶起中信泰富。毋庸置疑的是,荣智健的战略前瞻性眼光和魄力确实非同一般,如果没有当初的大胆冒险,或许就没有荣智健第一笔财富的累积。同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信泰富的澳元期权交易公布后,业内很多人士都批评荣智健的做法过于冒险,才使得荣智健贸然选择实业之外的金融衍生品,陷入资本的漩涡,从而从中信泰富“谢幕”,而这也与荣智健性格深处的“公子哥”作风息息相关。
跟香港大多数白手兴家的富豪不一样,荣智健更喜欢开快车,住舒适的房子;频繁购置房产,拥有加拿大和英国房产物业。与视财富为浮云的父亲不一样,荣智健在香港有游艇、多部跑车和房车,喜欢古董和字画、打高尔夫球、钓鱼,他非常安于挥霍财富给自身带来的优越享受。
荣明杰:危机之下堪以重任
不同于大多数流连社交场所的富家子弟,荣智健的长子荣明杰的行事为人则更加低调。作为中信泰富的副董事总经理,荣明杰在香港商界口碑甚佳。热爱抽品牌雪茄的他,常与司机一起抽烟讨论香车,体恤下属;注重诚信,言行一致。承诺过的事,总是尽力而为。
1993年大学毕业后荣明杰进入中信泰富,历任中国部助理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地产部总经理、公司发展部总经理等等。2000年3月,荣明杰进入中信泰富董事局,成为最年轻的执行董事。
2002年,中信泰富开发上海“老西门新苑”地产项目,荣明杰冒着35度的高温与项目管理班子一起坐镇工地,和员工一起日夜奋战。同父亲荣智健相比,有“低调大公子”之称的荣明杰更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实业家,做事情也更为踏实谨慎。今年4月,父亲荣智健的退幕,让外界对于这个尚留中信泰富的荣家后代能否带领荣家走出危机,猜疑纷纷。甚至有人认为,荣智健的离去已经意味着荣家这个红色贵族的落幕。
如果荣氏家族就此走向衰败,那么这个红色贵族仍然没有逃离华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荣智健身上有着很多中国新富的“通病”——奢侈、享受,对于金钱的概念模糊,导致他在投资市场上多了一份豪爽少了很多份严谨。而作为家族传人,在事业上的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荣明杰,在此次荣家的商业危机中,已经粉墨登场。他是宿命的一代,还是超越的一代,现在还未有定论。然而从荣氏家族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中国的财富家族深思。(摘自:《中国新时代》2009年9月28日 编辑: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