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忆茅坪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654753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秋汛过后,家乡的河流已改变了模样。河床上的石头被浆洗了一番,白白净净的,像我童年的脸庞。那些石头上陈年的青苔,连同这一河的往事都被带走了。此刻,我看见了秋风正和落叶舞蹈,舞池的尽头,河流温婉地拐过了弯。
  我看懂了河的心思,秋水与石头的交织、碰撞是轻柔的,秋水有十个纤细的手指,而河床似乎只需三个黑白色的琴键。哗……啦……啦……单调悦耳的音符,他们是在日夜弹奏一曲庆典吗?
  一定是在庆典,庆贺河的模样回到了从前。不是吗?很久了!野草和枯藤,还有幼小的麻柳树侵占了半个河床,河变得瘦弱不堪。可是他沉默不语地守候着,只待一些漂泊的云回来,化作雨汇聚成秦岭南坡一河湍急的浪花。
  我在那场霪雨后的清晨醒来,远远地看着家乡,不知为什么,离开得越远,家乡的轮廓和脸庞越清晰。我一定是只恋巢的鸟,不是吗?我肯定从未离开过!游离他乡的只是我的影子,或者那是另一个我。
  我在远方的时空里隐约听见,家乡的河流即便是咆哮和呐喊,她还是一河的绿水。她是愤怒的、是任性的,但是她从不浑浊。
  要不,我永远都像个孩子,而故乡的大山与河流是母亲和父亲。他(她)们從不刻意去挽留,却时刻静等着我回来端详他(她)们。我只盼能依偎在这悠悠岁月里,写几行赞美四季的诗句。
  故乡的山川与河流一年美过一年,因为有这秋雨来梳理她们的外套;因为有如烟的云雾做精致的围巾;因为陪伴他们的人们从未想过离开。
  听说,一场大水涌满了故乡的河,咆哮的河水像秦岭里扯开嗓子的秦腔。我虽在远方,却听见河水是武戏里的鼓点,还像花脸的怒吼。河,一定是想找回最初的自己,找回当初的模样。
  河水的流量逼近了一九八三年的大洪水。那一年我们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想去河边听听河在敲鼓,可是老人们说了——河里翻滚的石头,比每一个小孩都大。
  那时起,我便对河流崇敬了起来。
  河水快漫过河堤,涌上公路了,可是我的乡民早早地就睡了。他们知道家乡的河是矜持的,是张驰有度的,甚至是有教养和富有灵性的。
  我在想,要是穿了一辈子草鞋,踩着列石淌河的聋爷还活着,他一定又该说河里涨这么大的水是在“行龙”哩。即便雨一月未停,他在夜里不会停止给我们讲故事。他还会说,河为什么涨这么大的水,那是他看见了河里龙的眼睛。
  山上滚落了石头,停在了聋爷的稻田里;泥石流扑向了山路,上山的牛羊都迷茫地嘶叫一声,想喊停这无休止的雨;门前带着黄泥的河水吓退了他的鸭子;挑水的山泉一夜之间爬满了泥沙。聋爷不去怪罪,不去咒骂,更不懂得抱怨天和大地。他就用一句诗一样的解释——“行龙哩”。他接纳了世间所有的不好,原谅了这不尽人意却快乐的人生。
  我从来没有这么惊叹过茅坪的秋色竟然这么美!那可能是,我是一个逃离者,我们是一群逃离者。我们的从前,一定是匍匐在土地的沟壑里,我们可能只是一只蛙,在稻穗和麦浪里固守阳光和天空。尽管我们收割了一季一季的喜悦,可是三千年来我们都想逃离,逃离扛着日头从东到西的苦劳日子。我们逃离了土地,扔下了麦镰里的橙黄,错过了一场场扳桶(旧时收稻谷的农具)上的合奏对白,错过了玉米挂须时布谷鸟的歌唱,错过了去看躲在树下乘凉的大南瓜,错过了看黄瓜蔓上的半个月亮。
  我们逃离了土地,却被大山早早地原谅。在命运的交响曲中,我们放下了的锄头和搁置的犁耙,只是一个节拍里的乐章。追逐梦想的我们必须越过大山,淌过家乡的河流,才能把乡愁卷帘般挂上内心。举起鞭子吧!轻轻地赶回暮色里的老牛;举起鞭子吧!重重地抽打几下我们人性中煮鹤焚琴的任性和懦弱吧!莫等离开和失去了,才懂得如何去深爱。
  这么看来,家乡的河如今有了河的伟岸和包容,更像一条河该有的样子了。即便这一片土地如今有些秋风萧瑟,河必须用宽阔去壮行游子的思念,必须露出河滩洁白的脊背。那每一块石头上都可以安放童年的记忆,都可以放置零食和巧克力。
  河岸之上,一季的稻香已被收割入仓。稻田露出素描自己的曲线,一排排稻草被捆了起来。一个个站立的稻草人,好像在扮演离开家乡的孩子。远处还有几块稻田还在秋风里铺展着,农人们并不急着收割,他们只信老皇历上的节气,他们微弯的脊梁上、满是从容与淡静。
  从天空俯瞰茅坪的田野,美得让人屏住了呼吸。其实本该做一只鸟,从天空去欣赏大地,从天空去赞美田野。要不鸟儿为什么没有选择远走,那是因为她的眼睛里,最美的四季一直都属于这里。
  从记事起,父亲就把我带到田野里去。我的手握过麦穗、割过稻子,插过一行弯曲的秧苗,扶过一块不太好操纵的犁耙。如今才懂了,父亲不是缺我这一个助手,而是让我对土地有更深的感情。
  家乡的秋,总是在一场场秋雨中浓成了一幅画卷。十月的秋风中,寒潮从秦岭北坡而来,一夜之间染红了山头,像是如火的旗帜。游子们越走越远,秋意就越是爬得更高,那一定是思念的召唤,那一定是最壮美的守候。
  赞美吧!送给故乡的大山与河流。必须站在云雾里,或是山岗上,才能看见她最美的模样。对白吧!只需秋风落叶般轻盈地诉说。我早已把故乡的大山与田野看作一位老者,他一直有呼吸,也有眼睛。有聆听大地之声的双耳,还有会歌唱的嘴巴。他被我赋予了生命,他参与了我的成长,锻造了我的审美,教会我如何固守着善良。
  秋风起时,我欠故乡一首独白的诗句。就在那大山穿上云雾外套的清晨,我就如秋雨、落叶般轻轻地朗诵。那聆听者是故乡的大山与河流,还有那个秋色中最美的田野。
其他文献
常常晚睡,偶尔早困,也会在半夜莫名其妙地醒来,睁着漆黑的眼睛。  常常做梦,梦到儿时的一些人、事和地方,所以常感觉自己还是孩子的状态,回老家能叫声娘,在长辈面前还被称作娃,孰不知早已挑着养家育儿的担子上到半山坡了。  回忆起我小时候父亲在生产队当饲养员的情景,每天天没亮时,父亲就早早挑水、拌草喂马喂牛了。草是早早几天用铡刀铡好的,一指长一堆堆;料是生产队的豆饼、麸皮;豆饼黑黝黝地整齐垒在一间小库房
期刊
还是在初春刚刚过后的日子里,我们住的楼房里溜进一对可爱的小燕子。盘旋了很久后,也许是有些疲惫想歇歇气,于是就踏在门楣或铁丝绳上休憩片刻,抬起自己轻巧的小脑袋,露出长着丰满浅黄茸毛的脖颈,乳白色的胸脯均匀地起伏着,调皮的尾巴高高撅起来,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这时的雌燕和雄燕就像是一对聪明的小精灵,一双敏捷清滢的目光一会儿望着窗外,既像在埋怨这多变的天气又像是为了别的事,一会儿则不停注视着从它身下穿
期刊
多少次穿行在农贸市场,看见静静躺在案板上的糯米糕,我的双脚就像被施了魔法,驻足,凝眸,徘徊。金黄的色泽,润滑的肌肤,撩人的香味儿,一次次摄走了我的魂魄。有时,咽一口唾沫,摸一摸钱包,提上一块糕兴冲冲而去。然而,回到家里急不可待地坐好油锅,一刀切下去,却大失所望,柔软的表皮里包裹着疙疙瘩瘩的硬块,就像一个外表体面却怀揣着赃物的小偷。从此,只要一看见糯米糕,我就狠心地压制了涌到喉头的食欲,只是越发思念
期刊
夏日午后,陪妈在村子后头的路上走路锻炼。身体原因,她先头公园艺术团唱歌这一文娱活动取消了。当然了,好嗓子在自己强烈的爱好面前,心有不甘,在家偶也对着点歌机练习。  光阴越来越长,感慨这人哪,骨头越长越缩,只有小孩在长大。看着母亲的身材,摸摸自己的肚子,我怕是也难以抗拒两头尖中间隆的枣核形吧,前景不容乐观呐。我的担忧惹得妈直乐。曾经一米七几魁伟的转娃婶子低低地跟前经过,身子骨折弯得厉害,跟拉弓一样,
期刊
家乡老屋的院子边上有一座石碾盘。  从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一座碾盘由磨盘、碾滚子、辕杆和立轴组成,碾盤底下用坚实的石头四面支撑起来,就成了劳作工具。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大人们用它碾过辣椒、小麦、玉米等等。最有记忆的是碾辣椒面。当年一家人把摘回来的红辣椒晒干晾透了,就用碾滚子来碾碎成辣椒面。我小的时候,经常和家人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碾辣椒的流程是先把碾盘用笤帚清扫干净,把干透了的红辣椒在碾盘的碾
期刊
轻往  旧物。安静的林子里藏着痛  我想过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想你  一首诗的长度。过后  打开电脑听一首老歌,让自己靠着椅子睡着  半夜冻醒后,脑海里有一棵树  我试图用鲁智深的气力拔掉  月光下,你温一壶酒,拉我  树下细酌  阮籍虽狂……  我却可以扑(你)怀痛哭  无题  即白,一只鸟儿对着最后的夜色  灯火寥落,一分钟的思念被拉长成夜  弯月照过窗台又落了下去  梦中人,依旧没有入梦  春去
期刊
“叮……”随着一枚硬币从钱包里掉到地上的声音,我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许多年前。  昏暗的房间里,我正坐在地上发脾气,祖母则盘腿坐在炕上,一边看着,一边笑着哄着。我从手缝里看祖母,见她还没有要掏钱的意思,于是便大声地哭起来。祖母实在没有办法,只听“哎”的一声,便将手伸进衣襟里。我蹭一下起来,站在祖母跟前。我知道,祖母衣襟里有个手帕,里面包着钱。果然,祖母拿出了那个手帕,四角打开,再打开里面的一层,取出
期刊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陕北女人,一辈子守在大山里与黄土疙瘩打交道。别人眼中的母亲各有千秋,然而在我眼中,母亲却是那样的伟大。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家里条件并不很好,一切的经济来源全靠种地。加之,陕北的白于山区大多都是沟壑纵横,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四个,为了让我们都能上学读书,母亲吃了很多苦。  如今,母亲已将年迈六旬,身材瘦小,皮肤面部已呈麦色,皱纹爬上了眼角额
期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东北的黑土地里,朴实勤劳的人们像春种秋收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一茬过后又新长出另一茬来。从黑土地里走出来的人,每颗心都是从泥土里孕育出来的种子,一入泥土便生根发芽,散发出家乡的气息,只有把脚深深扎在肥沃的黑土地里,心里才踏实。背井离乡虽已多年,唯有童年那些往事像一张张年画叠在记忆深处,烙在心里。  又至中秋,思念顺着辽河水,缓缓流淌进二人转的腔调里。扇子一抖,手绢一转,“拉场
期刊
四十年前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穿着件旧花棉袄,坐上父亲的架子车,拉一车解开的枋板,来到西安交大附近的皇甫村。  我的大哥在交大商場给一位鳏居的老人打工,卖烤红薯。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大哥早早地卖完了红薯,帮父亲拉了架子车,到北池头村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去卖枋板。我戴着大哥给我新买的红帽子和棉手套,暖暖和和地东瞅西看,还不时用手给大哥指着从身旁急速而过的小汽车,大哥看着我高兴的样子说:“这有啥好看的?离这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