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观察类课型研究与实施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_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真实可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一、课型基本特征
  (一)目的性
  观察课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感觉器官观察,还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观察。
  (二)自然性
  观察的环境是自然的,观察的对象比如自然的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习性等,同样也具有自然性。
  (三)系统性
  观察课并不是说这节课都是观察,没有别的形式的教学活动,观察仅仅是本节课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而已。
  (四)全面性
  观察能力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人获得信息的大部分均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因此,观察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二、课型实施策略
  (一)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二)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三)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四)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三、课型实施流程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实施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活动的成功与否,对于营造学习氛围、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出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激发兴趣、形成问题、明确任务。
  操作要领:导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导入,也可以直接导入,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问题,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另外,在导入阶段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层次性和结构性。
  (二)自主观察
  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事物都有许多方面的特征,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按顺序,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或方案,这样,可以使整个观察活动有序进行,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掌握观察的进度。一是在设计观察方案前,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从观察中寻找什么,适时地提出问题,抓住几个观察点;二是制定观察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观察人员的分工要视小组人员的多少、每个成员的特长而定,要保证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三是自主观察时学生可以个人独立观察,可以分组合作观察,也可以全班集体观察,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观察要求认真的进行观察。
  (三)交流总结
  观察是手段,旨在发现和探索。学生的观察结果往往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碰撞,才能发现事物所蕴涵的规律。在生生、师生交流观察结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描述,是学生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有效举措。科学的描述不仅仅是孩子交流观察现象的过程,也是探寻事物规律、总结结论的基础。观察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观察的呈现,观察与描述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的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教师一般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要启发学生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并能对所做的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做初步的判断。
  2.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对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再次判断,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全部讲出来,准许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回应,帮助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入思考;要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矛盾,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和平台,为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结构或系统的知识体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应用创新
  1.本环节教师要创设知识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生活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2.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想法不合逻辑。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在进入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地进行职业教学并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是一件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事。中职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一)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
采用试验方法研究复合型甲基二乙醇胺溶液(MDEA)对模拟烟道气(98%N2、2%SO2)中SO2的吸收性能。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富液(吸收二氧化硫后的MDEA溶液)在30℃、40℃、50℃、60℃、8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一直努力做一个“懒惰”教师,我的课堂有点“另类”——多学少教,先学后教,孩子常会“游离
以扩展的Nernst—PIanek方程在膜微孔内浓度梯度微分方程dcj/dx=J∨△x/AkSp(Kj.cCj-Cj.p/Dj.p-ZjCj∑iml^n(Kc.ijCi-Ci.p)/Di.p/∑iml^nZi^2Ci)和解膜微孔内浓度梯度微分方程的
【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动植物一些基本的生殖方式之后,进一步了解关于克隆技术等无性繁殖方面的知识,属于拓展性的一课。  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列举几种生物无性繁衍后代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无性繁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殖方式。  2.以问题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并初步感受到克隆技术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多利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学生
体育课堂教学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活动。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体育老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关规律,运用各类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身心素质、基本技能上得以提升并获取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获得上乘的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伴随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一线体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持续追求体育课堂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指南>的实用价值,比较恶性肿瘤病人理想体重的评价方法.方法在恶性肿瘤病人就诊或住院时,测量其实际体重(ABW)和身高;询问其肿瘤确诊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