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富到哪儿去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3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62届文化讲坛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举行。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共论“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本文为冯骥才在这次讲坛上的演讲。
  片面地关注社会的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是不能用钱解决的
  民族复兴问题应该讲什么?我觉得首先应该讲 “复兴”。
  讲“复兴”就说明我们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一定有过辉煌,有过很灿烂的、值得我们骄傲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我们讲“复兴”,实际上就是要重现历史辉煌或再现历史辉煌。
  再现历史辉煌一定不是回到过去,不是回到某一个历史时空,比如汉唐,虽然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时期。那么,复兴应该重现什么样的辉煌呢?一定是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富足、生活殷实,但是这些还不够,还需要高度的文明。
  一个大腹便便、浑身流油但缺乏文明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庸俗的、暴发户式的社会。一个没有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的社会,一定是丑态百出的。文明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终极的追求。
  我们讲“中国梦”,最大的梦就是高度的文明,文明的享受是人类最美的享受,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如果仅仅是一个富得流油的社会,实际上它越富、越有钱,就越糟糕,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了病灶。说白了,就是充满了“癌细胞”,吸收的大量的营养只能滋育那些癌细胞。所以,文明才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讲到这一点,有个观念需要思辨。去年,我在一个会上提过一个观点,后来也和一些领导讲过,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汇——经济社会。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把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化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时候提出了经济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我觉得具有创新的思想,也契合当时的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激发了社会极大的创造力,也带来了30多年来中国社会迅速的富裕和发展。30多年来蓬勃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把原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社会转到了经济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到了今天,中国富裕起来了,我们有钱了——起码我们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有钱了,但中国该富到哪儿去,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是不能不思考的。我们片面地关注社会的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是不能用钱解决的。
  我知道什么东西是不能写到国家价值观里的,第一个字就是“钱”
  去年,我和一位企业家有过一番争论,还是在公开场合。当时有位记者问了一句话,他说,冯先生,我们国家的价值观是什么?我说国家的价值观只能国家来说,我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什么东西是不能写到国家价值观里的,第一个字就是“钱”。
  我刚说完这句话,这位企业家马上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要按照你的说法,我们商人就没法活了。我们现在钱不是太多,我们钱还不够。后来我悄悄跟他说了一句话,“你说的是一个国家的需求,而不是追求,而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追求。”
  我想我们确实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社会的属性。经济社会是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我认为现在确实应该思考把文明社会作为我们社会的目标和追求。我们讲社会的正能量,文明就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文明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真正的软实力。
  不久前,我在英国温莎城堡碰到一件事。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宴会厅,非常豪华,藏有很多世界名画,包括达?芬奇的手稿。我在世界各国看过很多城堡,但像温莎城堡这么漂亮的宴会厅非常少见。
  李肇星先生告诉我,1992年的时候,温莎城堡失过一次大火。火势非常大,消防员都很难进入城堡区。老百姓便自己开车去救火,怕来不及,人们不管抓到什么就往外搬。火着完以后,最后清点东西,奇迹出现了:城堡内的藏品一件也没少。我听了觉得很震撼,就说了一句话:“这才是国家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是什么?就是高度的文明。所以,文明才是我们社会终极的追求。
  文明和文化是什么关系?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我们所有的文化事业,终极都是为了社会。艺术家、作家改变不了社会,但他们能够影响社会,抚慰人们的心灵,补偿社会的缺失,当然这个缺失是精神的缺失。
  文化不是一个对象,现在有时候把文化对象化了,实际上文化是在人身上,是人表现出来的。我上个月在牛津大学演讲,一位中国学生问我,中华文化到底怎么走出去。我说,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外国人通过我们来了解中华文化,就像我们也通过一个普通的西方人来了解西方文化一样。但文化的携带者最关键的是对文化是不是自觉,如果自觉了,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自觉了,责任就会产生了。
  一个民族必须解放思想,必须喊出这个时代灵魂的声音
  我想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 “文化应该由谁承担”。
  首先是人。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文化自觉,那么,应该谁先自觉?我觉得首先应该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文化先觉,先感知文化、感知文化前沿、感知这个时代的文化重点,然后作为志愿者把文化承担起来。当然,我们更希望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知识分子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应该有国家的文化自觉。
  讲文化承担,还有一批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文化人——艺术家、作家等,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承担者。如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没有但丁、薄伽丘,没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批艺术家,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话,我觉得就没有文艺复兴。
  但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的,必须有它独特的思想,文艺复兴并不只是作品本身的繁荣。一个民族必须解放思想,必须喊出这个时代灵魂的声音、灵魂的渴望,还要转化成伟大的、千古传唱的作品,这才是民族的复兴。
  我们呼唤民族的复兴,我觉得文化的复兴是第一位的。我们一方面需要很多的艺术家、作家等能够站出来;我们还希望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切。文化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医疗等。多少年来,文化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下了积重难返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任务是非常重的。
  (摘自《解放日报》2013年6月28日)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2013年7月6日,法国里昂法国艺术家Francois Abelanet创作的一组街头艺术画作,通过色彩和层次的运用达到3D立体效果,给人一种步入超现实世界的错觉。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
期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学传统,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拥有足够的历史感。缺乏历史感的一个证据就是我们有个习而不察的“心魔”,我将它称之为无来由的狂妄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面对总数近万的人做过一些测试,请大家在自己身上找出一样属于“传统文化”的东西来,穿的用的都行,结果是毫无例外的失望。我还请数量不少的朋友,不要思索,在第一时间凭本能反应举出心目中认可的、没有争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核心文化价值,结果
期刊
古装剧、宫斗局、穿越剧,正说、戏说、酷说……对历史,我们从来就不缺乏热情,乃至于不张口来句“明朝那些事儿”、“这样是极好的”,你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现代人。  问题是:现代人要不要懂历史、怎样看待历史才能配为现代人?  荧屏上流行的历史,往往在宫廷政变、宫闱淫乱、斗法弄权、贪污腐败、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里打转,比着看谁更传奇、谁更狗血。这些占据了我们许多休闲时光的历史阅读,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期刊
呼吸  佛陀问他的弟子,人生有多长。有人说七十年,有人说五十年……佛陀说都不是。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而已。  是呀,如果你呼一口气之后,不再吸一口气,人就死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有很长一段时间,创作其实带给我很大的压力。发第一张专辑,写《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大肚腩》《城市蓝天》的时候,我创作的能量和欲望都很强。那些累积了二十年的东西,突然一下子吐出来。可是紧接着出第二张专辑、第
期刊
我认为国际问题研究存在四大“支柱”:历史学、经济学、文化与政治学。今天我将主要谈谈历史,谈谈如何进行历史的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意味着要接受历史。接受历史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都需要承认自己的传统和历史经历,并引以为荣。接受历史也意味着记住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可能不那么容易。但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任何对当代事务感兴趣的人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并不只是很久以前发生的
期刊
Q:有观点认为,在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距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A:我曾经说过,当在经济上、物质上取得巨大成功,人一定会回归内心,由于国力强大,经济发展,人对自己这个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会加强,一定会回到自己的传统中去。  我们在经济发展业已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正在快速地成为全民的共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把中国从一个大国建
期刊
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什么是文明?  先讲个故事。民国初年,四川广汉地区不太平。当地有一条交通枢纽叫川陕大道,从四川到陕西,商旅繁忙。但是在广汉路段出现了土匪,开始是小股的土匪,然后越来越多,土匪拦路打劫,使得商人和行人的生命财产没有安全。商旅们绕道而行,川陕大道就冷落下来。结果呢?土匪没有了经济收入。于是各股土匪召开了经济工作联席会
期刊
2013年11月17日,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过完94岁生日不久的一个清晨平静离世。  没有人会相信,一个非洲来的流浪女人会写出值得阅读的小说来。但莱辛不能放弃,因为这是拯救她自己和孩子们的唯一机会  1919年10月,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西部城市克曼沙一个英国人家庭。父亲在“一战”时负伤致残,退役后来到波斯帝国银行任职。母亲是一名护士。  困于生计,莱辛6岁时
期刊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世界和平论坛这样重要的论坛,我想分享两个论点,第一,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秩序丧失的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正是因为全球秩序丧失,中美之间建立以共同利益而非相互敌视为基础的务实关系,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  21世纪,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全球之上,或者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统治全球,已经不可能了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大国冲突成为世界事务的主要特征。大国冲突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