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中的“阻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磁学中“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握住这个难点分析“阻碍”的确切含义,从“阻碍”的几个行为表现去剖析,以使学生全面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突破难点,领会楞次定律的本质内容。
  关键词:楞次定律 阻碍 通量的变化
  
  电磁学中“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们都感到难教,而学生们也都感到难学。“楞次定律”告诉我们: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从内容可以知道“楞次定律”的关键词就是“阻碍”,如果能全面把握住“阻碍”的含义,该难点也就突破了。怎样领会和把握“阻碍”一词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如何理解楞次定律中的“阻碍”
  
  1.1谁起阻碍作用?要明确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
  1.2 阻碍的是什么?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的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
  1.3怎样阻碍? 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补偿”原磁通量减少。所以“阻碍”不仅有“反抗”原磁通量增加的含义,同时也有“补偿”原磁通量减少的含义。
  1.4“阻碍”不等于“阻止”。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增加产生感应电流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作用仅仅使原磁通量的增加变慢了,但磁通量仍然在增加;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减少引起感应电流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其作用仅仅使原磁通量的减少变慢了,但磁通量仍然在减少。也就是说原磁通量的变化是引起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若这种变化被阻止了,也就不可能产生感应电流。
  
  2 楞次定律的本质是什么
  
  楞次定律的阻碍作用,正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反映,在克服这种“阻碍”的过程中,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本质上看,楞次定律可广义地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或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常见的有四种: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②阻碍导体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③通过改变线圈的面积来“反抗”(扩大或缩小);④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
  
  3 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由上述可知:可以是磁通量的变化,也可以是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相对运动、回路面积的形变或原电流的变化。而感应电流的效果,可以是感应电流或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也可以是因感应电流受安培力作用而引起的机械行为。
  
  4 阻碍的行为表现
  
  例 2:如图(3) 所示光滑导轨AB、CD水平放置,两根导体棒PQ、MN平放于互相平行的固定导轨上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接触良好。当一条形磁铁从上方下落而未到达导轨平面的过程中,导体棒的运动情况是:
  A、导体棒PQ、MN互相靠近;
  B、导体棒PQ、MN互相远离;
  C、导体棒PQ、MN均静止;
  D、因磁铁下落的极性未知而无法判断。
  分析:当条形磁铁向下落的过程中,导体棒PQ、MN与导轨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增加,则有楞次定律的广义表述得到只有回路面积减小才能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所以PQ、MN互相靠近,正确答案是A。
  4.2力表现:即阻碍相对运动
  如果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是由于磁体和闭合回路(或回路中部分导体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则感应电流所受的安培力总是阻碍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阻碍磁通量的变化, 表现为来拒去留。
  如图(4)所示,当条形磁铁突然向闭合金属环A运动时,金属环A中的磁通量增加,产生感应电流。效果是金属环也向右躲闪而阻碍这种相对运动,即金属环也向右运动。
  
  当原磁场是由电流产生,则当通过导体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回路中的感应电流总是阻碍原电流的变化。有互感和自感现象两种情况。
  例4: 如图(6)所示,A、B两个导体环处在同一平面内。B环中通有逆时针方向的恒定电流。现由于某种原因B环中的电流突然减小,那么A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分析: 当B环中原电流突然减小时,通过A环的原磁通量发生变化, A环中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通过线圈B,阻碍线圈B中的磁通量的减少,即阻碍线圈中逆时针方向电流的减小。因此,A环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例5:如图(7)所示,A、和B是完全相同的灯泡,线圈L的电阻可以忽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S接通电路时,B先亮,A后亮,最后一样亮。
  B、合上开关S接通电路时,A和B始终一样亮。
  C、断开开关S切断电路时,B立刻熄灭,A过一会儿才熄灭。
  D、断开开关S切断电路时,A、B都要过一会儿才熄灭。
  分析: 当合上开关S接通电路时,线圈L中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自身电流的增大,所以B先亮,A后亮。稳定后,由于A和B并联,且纯电感线圈L在电流稳定时相当于一根导线,因此A、B最后一样亮。而断开开关S切断电路时,由于通过线圈L的电流突然减小,线圈L中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减小,这时线圈L相当于电源,与A、B构成闭合回路,使回路中有了感应电流,所以A、B两灯都要过一会儿才熄灭。因此选项A、D正确。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对“楞次定律”中关键词“阻碍”进行剖析,抓住重点(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突破难点(全面深刻地理解“阻碍”的含义), 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楞次定律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中新政治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就是每课内容主要由“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版块组成,这四大版块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有功能区别,充分利用好各版块会对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我来谈一下“探究园”版块。所谓探究园就是让学生重在探索、研究与思考的园地,就是需要教者带领学生从身边的或社会中的情景入手,体验、探究不同的学习主题,激起学习兴趣,辨别是非对错,从而
会议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正确关系,已被多数教师所认同。但是,如何体现以问题为主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还显得明显不足。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把学生引入问题解决状态的关键环节。应运用巧妙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
会议
一年一度的初中升学考试来临的时候,如何抓好复习工作,进行最后的冲刺,是所有九年级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从事多年的九年级思想政治教学,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写出来与
新课标赋予高三地理的复习以新的指导思想,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教师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地理意识;适时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    一、脑中有理    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学生以基本的几对地理意识为落脚点,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成因、规律。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如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毫无兴趣则课堂的效果在哪里?思想品德课是枯燥,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对学生来讲似乎所少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思品的学习并不能死拼——让学生没头没脑的死记硬背,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只能白白耗费学生宝贵的时间资源,面对这种现状新教材已经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教材的内容开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