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是习作的“源头活水”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jie2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条河,那积累就是开源。离开积累,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除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丰富自身见闻、积累妙词佳句等个人素养外,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开发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多积累,进而能“有所思”,“有所写”。
  一、走进阅读,积累语言
  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局限,对周围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习作时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习作素材。因此,习作教学要着力扩大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学生积累词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是获取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广泛,视野就更宽,知识面就更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更多。另外,教师不应忽略学生手中的课本,课本可以说是积累的“储备库”,课文中有些片段中词句优美,表达方式独特,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课堂中,教师应借教材这个例子抛砖引玉,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严谨,细细地品,把积累的知识吸收、内化,变课文语言为自己語言,促感悟之情为笔下之情。
  二、拓展空间,积累素材
  在积累素材方面不只是从书本中获取,还可以从生活实践中获取。语言与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才会有灵气。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写《家乡的风俗》,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更不需要泛泛而谈,要写的就是生活中朴实的烟火气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描写身边生活的这些素材就会不断丰富,习作的内容也就充实生动了。大自然中有许多可写的地方,教师应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鸟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农村生活也是我们特有的教育资源,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习作水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产生独特的感受,才会情动而辞发。
  三、课堂练笔,积累经验
  有了语言素材和生活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光靠一学期七八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习作能力是靠多练才能提升的,训练习作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缓解习作训练的坡度。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小练笔的作用就必须就文取材,因课制宜。从学生习作上多角度设计小练笔内容,做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适时、适量地进行训练,并形成一定的序列。同时将学生的微习作进行多样化展示,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表达水平。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摔跤》时,我就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课文中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练习写片段《小守门员》。通过这个小练笔,学生的习作无论是遣词造句上还是布局谋篇,和之前的习作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训练,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学生的收获也往往令人惊喜不已。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加强阅读,留心生活,巧用教材,一定能学会在积累中创造。总之,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也需要教师辛勤、细致且长期不懈的努力。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确妥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然而,以阅读实践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时,更多的还是流于形式,很多教师仅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具有解读教材的能力,基于教材努力探寻文本中的有效语用训练点,并从中挖掘出能够和学生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常常体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许多精彩的课堂也是将文本解读作为重点,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推动情感共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学生初读课文时所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种情感是学生认知基础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文解读的基础,但常常被教师忽略。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采取传统的教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学枯燥,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才能更有效呢?  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指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以“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题形式来区别事物。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读、记,而要为学生创设出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真正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  如
教学完“b、p、d、q”四个声母后,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读音的学生,约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了三年级,学生出错率仍然很高,教师复习这四个声母很有必要。  一、在游戏中熟记音形  1.儿歌先打头  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特别重视儿童学习的趣味性,几乎每个声母的学习都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当遇到读起来模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儿歌来让学生回味,课前准备一些课件,反色突出这四个声母,带领学生加深记忆。  “四个
识字是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在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字音、字形、字义教学,轻自主识字、文化渗透以及运用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把准识字教学的关注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关注自主识字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以《小青蛙》(统编本一下)一文为例,生字主要有“青、情、清、
这段时间,作为三年级班主任的我遇到一件非常烦恼而棘手的事情,那就是班上总是出现一些丢失东西的现象。刚开始我以为是学生自己不小心弄丢的,后来一连串事件证明这可能是有人蓄意而为。究竟是谁呢?看着班上一张张童稚的脸,会是他们中的某一个吗?我在班级之中展开了一些常规的调查,但没有任何的成效,我泄气了。就这样放弃吧,反正丢失的物品都是小东西,以后叫他们注意些就是了。可转念一想,这样太不负责任了,学生希望有一
众所周知,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语文要素等维度综合考量之后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既为学生之学搭建了阶梯,又为教师之教明确了方向。语文教学要关注两个维度,即“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课后习题已经明确了教什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年段入手,关注于“怎么教”,从而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最大价值,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借助课后习题夯实积累,依循认知方法而“教”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
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标虽然强调生本课堂,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强调生本,舍弃教师作用而强调课堂生成。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有价值。怎样让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趋向一致?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课堂提问更加精练、有价值。笔者以《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相应反思,浅谈通过有效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古诗最大的属性之一是通过“言”表达“意”,学生可以在言意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发展思维,进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古诗言意共生的教学途径,通过诗词的言语属性,追根溯源,还原诗词的志向表达,可以不
文言文是语言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中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教学时,逐字逐句串讲极为常见,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但是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内容的难度上超出现代文。笔者以为,现代文还要加强朗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更何况文言文,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朱作仁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没有比朗读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