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唱法是我国一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形式,结合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和民歌的唱法元素,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体现。作为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民族唱法水平,就必须要掌握良好的民族唱法训练技巧,且除了日常课堂上的唱法训练之外,还要求他们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民族唱法的训练。
【关键词】民族唱法 唱法训练 训练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22-01
一、前言
所謂民族唱法在传统意义上指的就是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形式的综合,不仅包含的传统戏曲的元素,同时也与传统的民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体现。而在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唱法更多的是指一种唱法,是一种在传统演唱形式基础上融入了更丰富演唱技巧的唱法形式,除了传统的唱法技巧之外,还结合运用了美声这一西方音乐演唱的技巧元素,使得传统的民族唱法又增添了一分独特的艺术韵味。而作为学生在日常的民族唱法训练中就必须要充分掌握下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技巧形式。
二、学生在日常所需掌握的唱法训练技巧
1.气息的灵活使用
要提高民族唱法的整体水平,首先就必须要保证能掌握准确的发音方式,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民族唱法训练中能灵活充分的掌握气息的使用方式,主要需要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训练:第一,在气息训练中最主要的就是姿势的正确,一般在课堂训练中可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而在日常的自主训练中则可利用镜子进行观察并与相应教学视频进行对比;第二,气息的吸入。早训练中要保证缓缓的进行气息的吸入,且保证其系能在腰腹部位稍作停留;第三,气息的呼出,正确的气息呼出方式应依靠小腹的利用通过收腹的方式缓缓退出并持续一段时间。在日常的气息训练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循环训练。
2.声区的强化训练
作为学生的我们在课堂学习与课余练习中还应重视声区的训练,主要训练的内容有中声区、过渡声区、高声区这三方面。其中,针对中声区我们应重视咽喉的稳定并在练声的同事保证呼吸的均匀,可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录音或者录视频的方式来记录教师的教学方式,并将此作为依据来合理对自己训练中的发声力度进行控制;针对过渡声区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声区过渡之间的自然性,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必须充分重视关闭技巧的训练;针对高声区我们在日常的训练中应充分对自身的呼吸进行加强,且要加强对咽喉稳定性的训练。
3.真假声之间的灵活转换
在民族唱法中,真假声之间的转换是一种典型且传统的唱法形式,这往往对演唱者自身所具备的唱法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的唱法训练中也应给予真假声之间转换的技巧充足的重视。在真假声的转换中我们应重视声音的贯通性,以及自身音域的广度,要求在场的训练中能充分重视这两者之間的混合练习。在通常情况下,相较于真声而言假声的使用难度要更加大,一旦技巧不足很可能出现破音的可能,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就必须给予这一技巧的训练更充足的重视。
4.声腔共鸣的训练
声腔共鸣是一种源自于美声这一西式唱法的形式,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在了我国的民族唱法中,使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因此,作为学生的我国在日常的训练能中也应重视声腔共鸣的训练,并要求在训练能中掌握如下的技巧。比如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咽喉打开的适度性,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技巧的发生部位应比平时说话时声腔所处的位置要低,我们之中之所以有部分人在演唱时发出的声音过于单调,最初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未能充分的将声腔打开,基于此,在练习中还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进行辅助,如微笑法或者哈欠法等。
5.注意咬字的清晰
清晰的咬字是提高演唱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我们也应充分重视对咬字的训练,且由于咬字也与发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咬字在演唱中的重要性。要确保咬字的清晰就要求在训练中重视口型使用的规范性以准确的进行收音。针对字头,在训练中我们应重视对着力点的控制;而针对字尾在发声时则要注意其运声腔共鸣之间的相互呼应。进而在确保咬字正确清晰地同时,还能充分保证声音的饱满性。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为形式多样民族唱法的衍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条件,而这些民族唱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艺术瑰宝并充分体现着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弘扬这一重要任务的当代学生,在民族唱法的学习中我们就必须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确保在日常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加丰富的民族唱法训练技巧,并充分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来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刘丹.论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J].当代音乐.2016(02)
[2]熊雷.论民族唱法技巧的训练[J].歌海.2008(02)
作者简介:
李晓倩(1990.5.1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
【关键词】民族唱法 唱法训练 训练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222-01
一、前言
所謂民族唱法在传统意义上指的就是我国多民族音乐文化形式的综合,不仅包含的传统戏曲的元素,同时也与传统的民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体现。而在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唱法更多的是指一种唱法,是一种在传统演唱形式基础上融入了更丰富演唱技巧的唱法形式,除了传统的唱法技巧之外,还结合运用了美声这一西方音乐演唱的技巧元素,使得传统的民族唱法又增添了一分独特的艺术韵味。而作为学生在日常的民族唱法训练中就必须要充分掌握下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技巧形式。
二、学生在日常所需掌握的唱法训练技巧
1.气息的灵活使用
要提高民族唱法的整体水平,首先就必须要保证能掌握准确的发音方式,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民族唱法训练中能灵活充分的掌握气息的使用方式,主要需要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训练:第一,在气息训练中最主要的就是姿势的正确,一般在课堂训练中可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而在日常的自主训练中则可利用镜子进行观察并与相应教学视频进行对比;第二,气息的吸入。早训练中要保证缓缓的进行气息的吸入,且保证其系能在腰腹部位稍作停留;第三,气息的呼出,正确的气息呼出方式应依靠小腹的利用通过收腹的方式缓缓退出并持续一段时间。在日常的气息训练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就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循环训练。
2.声区的强化训练
作为学生的我们在课堂学习与课余练习中还应重视声区的训练,主要训练的内容有中声区、过渡声区、高声区这三方面。其中,针对中声区我们应重视咽喉的稳定并在练声的同事保证呼吸的均匀,可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录音或者录视频的方式来记录教师的教学方式,并将此作为依据来合理对自己训练中的发声力度进行控制;针对过渡声区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声区过渡之间的自然性,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必须充分重视关闭技巧的训练;针对高声区我们在日常的训练中应充分对自身的呼吸进行加强,且要加强对咽喉稳定性的训练。
3.真假声之间的灵活转换
在民族唱法中,真假声之间的转换是一种典型且传统的唱法形式,这往往对演唱者自身所具备的唱法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的唱法训练中也应给予真假声之间转换的技巧充足的重视。在真假声的转换中我们应重视声音的贯通性,以及自身音域的广度,要求在场的训练中能充分重视这两者之間的混合练习。在通常情况下,相较于真声而言假声的使用难度要更加大,一旦技巧不足很可能出现破音的可能,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就必须给予这一技巧的训练更充足的重视。
4.声腔共鸣的训练
声腔共鸣是一种源自于美声这一西式唱法的形式,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在了我国的民族唱法中,使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因此,作为学生的我国在日常的训练能中也应重视声腔共鸣的训练,并要求在训练能中掌握如下的技巧。比如在训练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咽喉打开的适度性,在通常情况下这一技巧的发生部位应比平时说话时声腔所处的位置要低,我们之中之所以有部分人在演唱时发出的声音过于单调,最初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未能充分的将声腔打开,基于此,在练习中还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进行辅助,如微笑法或者哈欠法等。
5.注意咬字的清晰
清晰的咬字是提高演唱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我们也应充分重视对咬字的训练,且由于咬字也与发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咬字在演唱中的重要性。要确保咬字的清晰就要求在训练中重视口型使用的规范性以准确的进行收音。针对字头,在训练中我们应重视对着力点的控制;而针对字尾在发声时则要注意其运声腔共鸣之间的相互呼应。进而在确保咬字正确清晰地同时,还能充分保证声音的饱满性。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为形式多样民族唱法的衍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条件,而这些民族唱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艺术瑰宝并充分体现着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因此,作为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弘扬这一重要任务的当代学生,在民族唱法的学习中我们就必须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确保在日常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加丰富的民族唱法训练技巧,并充分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来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刘丹.论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J].当代音乐.2016(02)
[2]熊雷.论民族唱法技巧的训练[J].歌海.2008(02)
作者简介:
李晓倩(1990.5.1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