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必须以课堂为主渠道和主战场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j12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速写
  谈起自己的信息技术之路,潘老师回忆起了自己小学二年级与幻灯片结下的不解之缘。他说,那时机关大院每周六都会在篮球场放电影,放电影之前会放映一些科普的幻灯片。自己看后特别感兴趣,回家买了个放大镜、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又敲了个小铁盒,做了一个小小的幻灯放映机。然后,又用透明玻璃纸画了一套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幻灯片。他兴高采烈地招来了几个小朋友,向他们“显摆”自己的杰作!到五年级的时候,潘老师参加了北京市少年宫的幻灯组,利用星期天到北京市少年宫给小朋友放幻灯。讲到这些,他还自豪地说:“在孙敬修老爷爷讲故事的时候,我还配合孙爷爷讲的故事,放过幻灯片呢!”他说,那才叫音像同步,形象、生动、有趣。
  1982年2月,潘老师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化教育馆,第一个部门就是幻灯组。对此,潘老师不无风趣地说:“老天爷的安排都不会这么巧啊!”
  北京电化教育馆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第一个专业的省级电化教育机构。在这里,潘老师先后担任过教学幻灯片编辑,电化教育杂志编辑、主编,影视制作部总编兼北京电视台“教育之窗”专栏主编;1988年担任了分管业务工作的副馆长。1991年潘老师参加了《北京市普通教育年鉴(1949-1991》的编写工作,担任了“电化教育”部分的主笔。1996年任馆长;1998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被授予北京市(现代教育技术)特级教师。2001年任北京电化教育馆与北京市教育科学院信息中心合并而成的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书记、常务副馆长、副主任,直至2008年退休。
  期间,潘老师还担任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电教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小学教育技术协作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从参加电教工作开始,潘老师就坚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数千节;应邀担任上百所学校的课题研究顾问,发表研究文章上百篇,做学术报告数百场。潘老师还是全国“八五”至“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总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担任多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创作活动评委、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评委、全国教师多媒体大赛评委,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与实践竞赛活动(NOC)学生赛项总裁判长……
  在教育技术战线三十余年,潘老师最深的感受是:无论是电化教育还是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看得见的现代教学媒体还是看不见的云技术、云服务,一定都要落地,落到学校、落到课堂,要为促进当今基础教育主渠道——课堂的高效能、智慧化服务!
  (小 波)
  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有计算机进入一些中小学教室。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美国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就提出:对于中小学教师,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如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与技能”。他们认为:“成功的整合意味着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基本技能的机械训练的传递系统”。通过整合,“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而且能够培养真实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和各州政府在更多的中小学教室放置了计算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
  1998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协会(ISTE)“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项目组(NETS)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指出:“课程整合涉及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进课程,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允许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获取信息、分析综合信息并专业地表达出来,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才是有效的。”
  从美国人上世纪已经开展的关于整合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他们非常关注信息技术怎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二,他们特别关注怎样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工具,以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了跟上全球信息化的步伐,我国政府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加大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
  2000年10月,我国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同年11月,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文件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通过对上述重要文件的认真学习和钻研,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到这样一个认识,这就是:信息技术必须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课堂中发挥作用。
  这个结论与美国人20世纪关于整合的实践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怎样才能做到使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和作用呢?积三十余年的电化教育学习、实践、探究之经验,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牢固树立课堂是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主渠道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几乎无所不能的技术优势,信息技术将人类世界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目前,这种优势集中体现为云技术和云服务。2011年,在“首届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展演”活动中,90%以上的IT产业部门的展区,都打出了“云技术”和“云服务”的巨幅广告。然而,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什么是云技术和云服务,不少人(特别是中小学校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甚至会被一些技术专家和善于舶来概念的专家所误导,热衷于利用所谓的云技术和云服务,为中小学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创建第二课堂、网络学校、远程教室、名师讲堂、题库……力图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开辟一个新的第二战场。
  这样做可能产生四个不良后果。
  第一,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不必要的第二战场之中。对于企业,是投入难以产生预期收益的极大浪费;对于财政拨款的中小学校,则是投入与绩效成反比的浪费。因为在学校上课已经很累了的学生,如果不是家长逼迫,几乎没有人放学后会在网上的第二课堂上课。
  第二,增加家长的教育经济负担。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为中小学生开辟的第二战场(课堂)是免费的午餐。
  第三,目前我们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他们几乎没有玩的时间,没有发展个人爱好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开辟一个新的第二战场,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无疑会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加重课业负担,剥夺他们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与机会,使中小学生的爱好、特长和个性化发展没有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的爱好、特长和个性化发展没有时间和空间,谈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树立、形成和提升!中国又怎能从一个制造大国成为一个创造大国?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四,不利于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到课堂和教学之中,不利于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那些需要评职称、需要做课题研究的公开课、需要参加赛课的教师,或者边远地区的复式教学班和教学点的教师,精品课堂和名师讲堂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还是有很好的应用、学习与借鉴价值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树立课堂是实施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主渠道的思想,要求我们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使信息技术的海量资源优势、远程实时互动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能与素养的训练与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终身发展能力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高效的实现。
  我想,如果一个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小学40分钟/每节课、中学45分钟/每节课),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又怎能指望他在课外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呢?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训练和提高,难道要求他们在课外通过自学来得到弥补和提高吗?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探索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
  有些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的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也不仅仅是传播媒体、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涉及教学过程中多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系统科学方法论问题。要处理好这些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将这些要素融于整体之中。
  经过一系列国家级和北京市的重点课题研究后,在我主编的21世纪教育技术学精品教材《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界定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该教材第134页)。在这本教材中,还明确告诉我们,整合的目标是: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科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
  我一直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反馈的及时性等五个特点,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其实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五个特点,使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
  在对整合目标与方法的研究中,我又将研究重点集中于“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我的结论是:在课堂上,我们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信息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优化,才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一)使学生由单纯依赖书本等文本资源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多种资源来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库和相关网站得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当这种学习方式逐渐被学生们所接受以后,书本将不再是他们学习的唯一依据和唯一资源。他们的学习方式将会逐渐由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保障、支持和促成这种转变。
  (二)使学生由简单的记忆式学习,转向学会意义建构的探究学习
  过去,由于我们的教育功能比较注重选拔,而在选拔过程中又主要通过考试分数来确定取舍,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表现为对记忆力强弱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只能是记忆式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获取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资源共享和交互式功能,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由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转向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建构起对某一知识的认知。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保障、支持和促成这种意义建构式的探究性学习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目前风靡全球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得以推行。
  (三)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学会自主学习
  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位小学生在学习了小学语文所有课文后,发现有7篇课文是与“桥”有关的,于是她就利用计算机将这7篇课文全做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中有动画、有录像、有音乐、有图画,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连老师都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引发了她对桥的兴趣,于是就设计制作了网页《桥》。在这个网页中,涉及桥梁知识、桥梁美学(从梵高的《大桥骤雨》、列奥纳多 ·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到邮票中的桥和小朋友画的桥)、北京的桥、中国的桥、世界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等方面的内容。我敢说,语文教师中对桥的研究有这样深入的恐怕不多。对于这些桥梁知识,老师并没有教她,是信息技术帮助了她。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她设计大纲、编写脚本,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分析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料。她学会了图片扫描、学会了音视频处理、学会了使用开发工具、学会了打包,还学会了遵守网络法规……在网页的制作过程中,她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
  我想,一位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自己做到的事,其他学生也不应当难以做到。关键在于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的时候,是不是将“帮助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作为重要目标来研究和推进。
  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个性化学习和自我发展性的学习。
  (四)使学生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跨越式学习
  在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过程中,中小学生的学习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大家都按照同一个进度来学习,教师几乎难以顾及阅历不同、经历不同、潜质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不同进度和不同需要。在这种异质同步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学习资源的结构不再是线性的文本结构了,而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这种超文本的非线性结构,使得不同学习者在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较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学习容易掌握的内容,并迅速进入较深内容的学习。在一些网络教室,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不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他们常常会跳过某些内容而选择那些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鼓励这种因人而异、独立自主的跨越式学习,就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这种跨越式的学习。
  (五)使学生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
  在首都人民取得了抗击“非典”伟大胜利之后,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一位高中学生找到校长说:“在非典期间,我利用课堂在线和空中课堂的资源来学习,觉得效果很好。现在我们复课了,我能不能不到学校上课而继续在家利用网络和电视学习?”校长未置可否,因为他确实很难回答。如果同意了他的要求,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同意了他的要求,怎么向家长和社会交代?如果不同意,这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又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地了,难道一定要把他们关在学校的围墙里?事实上,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就是在校园中、在教室里,学生通过互联网早已登录各种网站、早已进入各种网校开始了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
  跳出学校的围墙进行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也是学习主体主动性的具体体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不是为了将学校的围墙砌得更高,而是帮助学生架起超越学校围墙的空中走廊,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但是要记住,这种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我们可以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种种学习方法,但是万万不可以这种学习方法取代学校的教育和课堂的教学。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完全能够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这些学习方法上的“革命性”变革,我们为什么不将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为什么一定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发那些并不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欢迎的网上第二课堂呢!
  搞定课堂,搞定40~45分钟吧!解放孩子,留给孩子们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如果想要搞定课堂教学的40~45分钟,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告诉我们,必须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道理很简单,因为信息技术已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不变行吗?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过去我们中小学的课程是以教师的教和知识与技能为中心的。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教学陷入了“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知识转,大家都围着分数转”的怪圈。这种现象,既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也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过去对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们常常理解为“这是国家对教师的要求”。现在看来,这是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的作为在于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高质量地实现国家规定的这些基本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中,我们过去往往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我们称之为“双基”)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却忽视“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实现,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是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使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第一、第二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不经历一定的学习实践过程,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使用并逐渐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生是难以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树立起积极的世界观的。
  (二)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功能与作用
  教师的功能和作用要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这种指导和帮助主要体现在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学会意义建构的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进行非线性的跨越式学习,学会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学会上述五种学习方法,他就不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而且能够实现终身学习。
  (三)使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在教育技术发展到视听技术阶段的时候,视听媒体主要被教师用来展示学生难以观察、教师难以讲明白的教学内容。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于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共同构成的多媒体的、交互性强的技术特征,使得它们除了具有视听媒体的上述功能之外,还具有软件的结构更具人性化、更符合人的思维个性,软件的应用过程更具参与性,软件的应用结果更具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和及时性等视听媒体所不具备的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在整合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发挥和挖掘数字化信息媒体的这些优势,使它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还要做到: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性参与性强、个人学习终端个性化学习特点突出的技术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的智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突出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适时、适当、适量地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最佳作用点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的教学目标。最佳作用时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或将不良的学习心理状态转化为良好心理状态,以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时间与机会。
  (四)逐渐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性行为表现,转变为课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表现
  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可以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意义建构式学习,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跨越式的、超越学校的自主学习,教师还起什么作用呢?实际上,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仍然在起着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的表现方式与以前的不同了。
  对于整合意识较强、整合能力较高的教师而言,整合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始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看不到教师更多的活动,听不到教师更多的讲授,却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教师的作用和存在。例如,在信息意识的渗透和建立过程中,在信息技术融入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利用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反馈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反思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协作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影响无所不在。而这些主导作用与影响,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参与过程与方式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时机、方式和方法的设计等体现出来的;而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提问与通过视听媒体展示学习内容等具体教学活动来体现和发挥的。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一个接一个的提问和间或的板书,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已被巡视、个别辅导、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教师机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活动所代替。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之所以能够这样泰然自若,是因为不管学生怎样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范围中进行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通过他们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来的。这个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课件和学习主题网页的设计、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反馈的设计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等。
  关于信息技术必须以课堂为主渠道、主战场的问题,我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在满世界都在讲开放式的大教育、网络化的大课堂的时候,我却呼吁将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要将大家从云端拽到地上来,真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绝对不是想当时代潮流的背道而驰者。
  (作者单位:北京市电化教育馆)
其他文献
现代图书设计在西方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但在中国还很年轻,设计理念相对薄弱.西方书籍设计在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启迪和借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和融合中西设
考虑部分线性EV模型Y=xβ+g(t)+e,e是PA相依,其中x的观测值有误差时β和g(t)的估计情况.用x的有效数据和原始数据构造β和g(f)的非参数核估计,并且讨论了在某些条件下这些估计的强相合性.
<正>~~
期刊
本文将绿色设计理念运用于产品包装设计中,结合实际的绿色产品包装案例,来探讨包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方法,主要从产品包装功能结构的角度,分析与总结包装设计中绿色设计方法的
本文主要通过深入分析目前比较流行的互联网营销渠道,了解电商平台下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通过分析互联网食品消费者人群的年龄、性别、购买能力和消费
一、绪论《系辞传》里说道:&#39;子曰:&#39;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The Place Project是一个关于讲故事的项目,不过我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可能从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完成一项很棒的艺术创作。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我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
对于用常规SHPB试验确定的材料一维应力动态压缩特性,提出直接考证方法:把确定的试件材料的一维应力本构关系嵌入SHPB试验的全过程数值模拟,基本上再现了实验的反射波和透射
从平衡预算乘数的定义出发,先是计算出固定税率制下的平衡预算乘数,然后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比率税制下的平衡预算乘数,并对由此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进行探讨.
通过对Web日志文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用混合遗传聚类对Web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混合遗传聚类是标准遗传算法和K-中心点算法的有机结合.实验证明,该方法是一个具有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