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的调查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u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农村养老的特征、困境、挑战和创新,以期提出适合民族地区农村实际的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和推广普及价值的养老模式,为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良性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养老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代,同世界其他国家的转型过程相比,当代中国的转型具有发展速度快、复杂程度高、非均衡发展、流动性大以及开放性强的特点,中国社会转型的这些特点,加之社会转型本身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变革的本质,就决定了其对农村养老创新产生影响的必然性。
  中国传统的主要养老模式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农村养老创新就是在巩固和发展农村现有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对农村养老实现体制上的充实和升华“孝”这种淳美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也离不了这种充实和升华。因此,农村养老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
  二、农村养老的现状及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精神状况自我评价。
  古人追求的大同从本质上讲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在当今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实现农村养老创新,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准应该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幸福感。倘若小至一个社区,大至一个国家里的人们都普遍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很安逸,谁又能否认这个社会作为一个和谐社会的事实。同样的,要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就必须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一个老无所依的老人是不可能幸福的 然而实际情况是,农村里缺乏这种幸福感的老人不占少数,老人们的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
  (二)社会老龄化及农村老人空巢情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中国农村地区现在在人口构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加剧。
  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剧,意味着中国农村养老压力的增大,在养老压力逐年加大的同时,现在农村还面临另一个问题,即精壮劳力大量外出,这给转型期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农村外出务工的数量不断增多。大量精壮劳力外流,不排除有极少数成功者因收入和地位提高而改善了养老状况,更为常见的是加重了农村 “空巢” 老人的劳动强度,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家庭分散经营加剧农村老年人生活艰苦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由原来的集体经营变为了现在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就意味着农村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此生产单位与彼生产单位之间,小家庭与大集体之间的经济纽带便不甚紧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每个小家庭都必须单独承担一切风险,或天灾,或人祸,在这些风险面前,这些三口之家或五口之家的承受能力显然是相当脆弱的。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又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一个 4-2-1 甚至是 6-2-1 式的家庭要独自面对育幼、生产兼养老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家庭保障功能就被削弱。
  在很多家庭里,老人自己照料自己,有的还要照顾孙子,更有甚者,还有老人照顾老人。受家庭分散经营的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各家各户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以及养老方面的压力,倘若家中的主要劳力又进城务工,老人独守家中,要操劳农事,要抚育孙辈,缺少一个安逸的环境和倾诉的对象,哪里又有“养”字可言,亲戚朋友也各有自己的家庭,要独自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于是,众多个这样的家庭组合在一起,农村养老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四)农村福利机构的设置状况。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包括了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由此可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言,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仍不健全。在实地调研,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关农村养老保障的政府资料可谓少之又少。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仍停留在家庭养老为主体的阶段,政府或社会在这个领域所起的作用着实有限,农村老年人心理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也已证明,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在中国农村的养老需求。
  (五)社会现实与传统观念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精壮劳力进城务工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以及老龄化加剧等情况都使得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在前后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冲击,单纯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现实的养老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养老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与重视,各类养老保险以及敬老院、养老院等设施大量出现。理论上讲,受社会现实需求的驱使,养老院敬老院等各类社会养老设施应该具有很大的市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叶落归根 ,是很多老年人的信仰,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更是如此,在传统观念里,家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向往那种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生活,总觉得老要在家里养,直至老死家中才算是善终,于是尽管子女都出去打工,家中无人照顾,尽管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面临窘境,尽管疾病缠身,尽管孤苦无依,他们还是不愿走出家门,去养老院。
  倘若老人在家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赡养,家庭养老自然是最佳的养老方式,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社会进一步变迁发展,一方面老人在家中无人可养,另一方面子女大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观念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得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六)土地养老功能弱化。
  土地养老是中国农民至今最为重视的最后一道养老防线,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量精壮劳力规模化流动,农村剩下的是大量的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农村老人只要身体允许,就要终生在地里劳作以解决温饱,这种自我养老仍是当前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 以调研的情况看,一旦健康状况不允许,农村老人的生活就有可能陷入困境,土地养老功能弱化的另一个因素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后,传统的以土地收入实物供给为主的赡养方式,现正加速过渡到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货币化方式供给,这就更加剧了供养的不稳定性,长期与子女分离的状况使得父子(女)关系松弛,导致子女对老人的生活救助、精神抚慰趋于淡化,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农村“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的价值追求。
  三、农村养老模式的建议和期望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亟需突破的重大难题之一,农村养老问题的战略性地位更加凸现出来,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和“未富先老”的双重冲击之下,一方面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致富愿望,另一方面同时又要积极应对现实的养老需求,这是农村社会面临的双重难题,需要在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又能够较为圆满地解决面临的老龄化挑战二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平衡点,经过调查和认真的理性思考,就改进农村老人的赡养方式、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以下设想:
  (一)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让家庭养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孝文化在中华民族中具有深厚的社会伦理基础,“养儿防老”不仅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习惯,在当代社会也受到法律推崇,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凡属老有所养,且“养”得较好的家庭,无不是亲友和睦,子孙孝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仍然会居于主导地位,巩固家庭养老,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全民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风气,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目前,传统的孝文化在农村也正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淡化,甚至弃养,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简单地认为尽孝心就是给钱 ,忽视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致使农村大批孤寂的“空巢老人”被忽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养老除了经济支持外,更要上升至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更高层面上来。
  (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自我养老支持力。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不断改善农村养老的物质基础。农民行为分散化的情况下,提高农民自我养老的支持力仍然是必然的选择,最现实的途径是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一是科技增效、科学种养,提高土地产出效率,这就需要配套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让他们掌握现今实用的农业技术;二是劳力转移,农村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是实行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力转移至非农产业目前仍有很大空间,关键是要提高其技能,并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 三是政策保障,政策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农民反映,对政策增收仍有较高期盼,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惠农政策必须落实,并随着农村的具体需要不断创新完善。
  (三)从法律上完善和维护农村养老制度。
  农村养老存在的制度缺失,已成为创新农村养老的主要障碍,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的法律制度建设。国务院曾经颁布了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决定于2012 年其覆盖率达到 50%以上,2017 年达到 80%,2020 年实现全面覆盖,这是一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制度安排,广大农民期盼在试点基础上尽快广泛推开,应该说这是一个起点,完善农村养老法律制度,最终目标应是构建城乡一体养老保障制度。
  (四)积极推进多元化农村养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鉴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化的复杂性,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有赖于综合性的方案和措施。 一方面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养老。养老社会化是农村养老创新的必然选择,只有建立起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互为补充,互为衔接的新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农合 )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综合运用,逐步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困有所济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09级)
  
  参考文献:
  [1]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人口研究,2001(6)
  [3]财政部办公厅协作调研课题组.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2005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11
  [5]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档案资料.
  [6]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统计局,长阳统计摘要2004.2005.
  
其他文献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但是,我国的《劳动
内河水运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法,至古以来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我国水运市场现在存在哪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解决方法.
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备资产管理的实践,文章认为高职院校设备资产管理应完善制度体系、加强设备资产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机制、加强采购和管理内
一、问题的提出rn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最早出现于1979年,并在1997年得到发展与完善.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状况却并不乐观,在《正当防卫回归公众认
期刊
煤炭矿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非常必要和迫切,煤炭矿区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商业等第三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规模较小,比重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低度城市化
本文对影响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效果的因素以及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施工的施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0多年前的一天,在这个全市最大的体育馆门前广场上,人山人海。  距离气功大师胡弄仁带功授课,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渴望得到大师恩泽与一睹大师风采的人们,早早就赶到体育馆广场,如滴水成河般的虔诚,很快就把宽阔的广场,围得水泄不通了。  体育馆四周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广播员声嘶力竭的声音,她连篇累牍地介绍着大师的传奇经历和无与伦比的超人功力;发放大师宣传单的工作人员,穿行在拥挤的人群中,精美的宣传单上
期刊
摘 要 社会保障税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心环节,也是完善我国现代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我国在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在这之后,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在不同场合也曾表示过,将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本文主要从后金融危机解决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缓解就业劳动关系,完善我国现代公共财政等角度对目前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开征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产业进入发展正轨,高端养老品开始崭露头角,很大程度地弥补了长久以来我国养老产品匮乏滞后的现状,进一步满足了老
本文阐述了目前房屋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材料准备工作情况,对房屋建筑混凝土工程中的浇筑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