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直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同时,不再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体系,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保护其合法利益。
关键词:会计准则体系;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制度》;会计要素确认;会计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层;基本准则;国际惯例;会计信息;标准体系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
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为了避免利用准则变更操纵利润,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转换日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由成本计量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失,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公积(其他资产公积)计入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确认为变更当期的收益。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属于企业的存货,使原来媒体估计2007年转换会使房地产公司帐面出现巨额利润的期望落空。当然,企业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可以通过稳键的做法,将公允价值慢慢释放为企业的利润。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相比,新的合并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准则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对纳入合并范围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子公司的处理。财政部在《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财会函字[1999]10号)规定,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通过设立“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来维持合并报表的平衡关系。新准则改变了这一做法,采取了和国际准则趋同的做法,将应由母公司负担的超额亏损的部分也要作为母公司的损失。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项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二)公司章程或协议未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的,该项余额应当冲减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该子公司以后期间实现的利润,在弥补了由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承担的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之前,应当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这一方法的改变可能导致的结果,会使部分以前靠这一会计漏洞操纵利润的公司,在运用新准则前的2006年再最后一次利用会计漏洞将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的子公司再狠狠巨亏一次。在2007年运用新准则时将其股权以象征性价格转让出去,不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超额亏损也不再由母公司承担,从而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司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修订,当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应该获得权益的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之前的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会在一定年限内摊销。也就是说,在原准则下类似事件会影响公司未来一定年度的收益,而在新准则下只影响当年收益。对于企业价值而言,一方面重要长期股权投资应像上述房产投资一样单独估值,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原准则下,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也要在估值时予以剔除,以还原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现金
四、资产减值的影响
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 准则第十七条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习惯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这些公司若在2006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2006年利润将会大幅提高;也有可能2006年不转回减值准备 ,在2007年或以后年度将已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通过关联交易或“非关联交易”按正常或高价出售将利润释放出来,从而回避减值不能冲回的限制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新准则对换入资产的入账原则作了两方面的规定,分别区分按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价。对公司影响最大的是按公允价值计价,同时准则也对公允价值计价作了严格的规定。 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价,入账的公允价值高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差确认收益,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不核算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的确认,而是确认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损益。新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判断规定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性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不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因此,在新准则中是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是关键。
六、债务重组规模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与现有会计制度将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可能因为债务豁免产生巨额利润。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负债较大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七、股份支付的影响
我国原来对股票期权在会计处理上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新准则中借鉴美国的做法,把企业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应作为企业换取一项服务的成本费用。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相应的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对于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当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成本费用和相应的应付职工薪酬,在可行权日之后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新准则的规定,尤其是对和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可能会避免美国资本市场上企业高管为了获取高额的期权回报而大肆造假的行为发生,但这需要监管部门的强有力的监管。否则,也不排除在国有持股占控股地位比较普遍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为短期利益造假的冲动更加剧烈。
八、所得税的影响
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 原制度的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可计算当期的影响,不能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能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可处理所有的暂时性差异。在操纵利润比较流行的上市公司,对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只要每期不断调高公允价值就会增加每期的帐面利润(负债反向操作),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根据财政与税务部门初步协商该利润在形成当期不需缴税,可能真会出现“吹牛不需缴税”,从而改变以前虚增利润要缴税的局面,使上市公司造假的当期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短期操纵,使其未来风险更加巨大。
九、无形资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有关开发阶段费用会计处理的内容,有望对通信制造类公司2007年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可能使该年通信制造类公司业绩大幅上涨,但要取决于企业会计处理,因为研究与开发费用没有硬性指标。而这也只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它们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入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而有许多企业计入无形资产后的项目几乎不产生效益。
关键词:会计准则体系;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制度》;会计要素确认;会计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层;基本准则;国际惯例;会计信息;标准体系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
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为了避免利用准则变更操纵利润,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转换日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由成本计量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失,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公积(其他资产公积)计入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确认为变更当期的收益。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属于企业的存货,使原来媒体估计2007年转换会使房地产公司帐面出现巨额利润的期望落空。当然,企业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可以通过稳键的做法,将公允价值慢慢释放为企业的利润。
二、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相比,新的合并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准则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对纳入合并范围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子公司的处理。财政部在《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财会函字[1999]10号)规定,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对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通过设立“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来维持合并报表的平衡关系。新准则改变了这一做法,采取了和国际准则趋同的做法,将应由母公司负担的超额亏损的部分也要作为母公司的损失。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项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二)公司章程或协议未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的,该项余额应当冲减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该子公司以后期间实现的利润,在弥补了由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承担的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之前,应当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这一方法的改变可能导致的结果,会使部分以前靠这一会计漏洞操纵利润的公司,在运用新准则前的2006年再最后一次利用会计漏洞将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的子公司再狠狠巨亏一次。在2007年运用新准则时将其股权以象征性价格转让出去,不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超额亏损也不再由母公司承担,从而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司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修订,当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应该获得权益的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之前的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会在一定年限内摊销。也就是说,在原准则下类似事件会影响公司未来一定年度的收益,而在新准则下只影响当年收益。对于企业价值而言,一方面重要长期股权投资应像上述房产投资一样单独估值,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原准则下,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也要在估值时予以剔除,以还原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现金
四、资产减值的影响
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 准则第十七条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习惯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这些公司若在2006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2006年利润将会大幅提高;也有可能2006年不转回减值准备 ,在2007年或以后年度将已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通过关联交易或“非关联交易”按正常或高价出售将利润释放出来,从而回避减值不能冲回的限制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新准则对换入资产的入账原则作了两方面的规定,分别区分按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价。对公司影响最大的是按公允价值计价,同时准则也对公允价值计价作了严格的规定。 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价,入账的公允价值高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差确认收益,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不核算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的确认,而是确认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损益。新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判断规定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性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不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因此,在新准则中是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是关键。
六、债务重组规模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与现有会计制度将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可能因为债务豁免产生巨额利润。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负债较大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七、股份支付的影响
我国原来对股票期权在会计处理上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新准则中借鉴美国的做法,把企业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应作为企业换取一项服务的成本费用。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相应的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对于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当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成本费用和相应的应付职工薪酬,在可行权日之后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新准则的规定,尤其是对和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可能会避免美国资本市场上企业高管为了获取高额的期权回报而大肆造假的行为发生,但这需要监管部门的强有力的监管。否则,也不排除在国有持股占控股地位比较普遍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为短期利益造假的冲动更加剧烈。
八、所得税的影响
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 原制度的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可计算当期的影响,不能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能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可处理所有的暂时性差异。在操纵利润比较流行的上市公司,对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只要每期不断调高公允价值就会增加每期的帐面利润(负债反向操作),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根据财政与税务部门初步协商该利润在形成当期不需缴税,可能真会出现“吹牛不需缴税”,从而改变以前虚增利润要缴税的局面,使上市公司造假的当期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短期操纵,使其未来风险更加巨大。
九、无形资产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有关开发阶段费用会计处理的内容,有望对通信制造类公司2007年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可能使该年通信制造类公司业绩大幅上涨,但要取决于企业会计处理,因为研究与开发费用没有硬性指标。而这也只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它们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入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而有许多企业计入无形资产后的项目几乎不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