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闽西是红色的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出了杨成武、叶飞、刘亚楼等68位开国将军,占了福建省将军总数的81.93%,可谓数量众多。本文在对闽西红色革命地历史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闽西开国将军数量众多的原因,认为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地方党组织的建立,闽西苏区的建立与红军的扩红,传统客家人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不惧险阻的拼搏精神是闽西产生众多开国将军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闽西;开国将军;原因
【中图分类号】I269 【文献标识码】A
闽西,古指八闽最西端的汀州,今指福建西部龙岩和三明两地市的部分辖区,它东与漳、泉交界,西与赣州接壤,南与粤东梅州相接,北与三明毗邻,是闽地三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
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在闽西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的著作,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闽西苏区革命根据地范围除了今天的龙岩市五县一区一市(市辖区:新罗,县级市:漳平市、永定、上杭、连城、长汀、武平),还包括三明的宁化、清流、归化(明溪)、漳州的平和、漳平的宁洋(现漳平市双洋镇),共12县。整体土地面积约为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其中80%以上是山区农民。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期,在崇山峻岭的闽西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批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们不怕困难,不惧牺牲,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从记录上看1955-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衔的闽籍将军共有83位,而闽西籍的将军就有68位,其中上将2位,中将7位,少将59位,占了总数的81.93%,令人惊叹!作为“红军之乡”“将军之乡”的闽西,开国将领主要集中在上杭、永定两县,其中上杭有27位名列榜首,约占了40%,永定有14位紧跟其后,约占了21%。今天如果我们看一看《闽西革命根据地》《长征中的闽西儿女》《抗日烽火中的闽西儿女》《解放战争中的闽西儿女》、《长汀人民革命史》等闽西革命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有许许多多英烈的名字,他们都是为了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而我们闽西的开国将军们也正是他们事业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共和国不屈的灵魂、永恒的血脉。当然我们不禁也要问,为什么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闽西老区会诞生如此之多的开国将领呢?归结一下,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地方党组织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闽西人民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闽西民谣称:“朝晨野菜午餐糠,夜晚稀粥照月光;日里冇粒供鸡米,夜里冇颗老鼠粮。穷人唔讲唔得知,夜里冇被盖蓑衣;蓑衣拿来样般盖,缩手缩脚像鲢狸。”虽然,闽西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红头军、哥老会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反洋教运动,辛亥革命时期的光复县城起义等,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五四運动后,随着《新青年》《湘江评论》《向导》等革命书刊在闽西大地的传播,开始使一些闽西的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变化。1921年邓子恢、章独奇、林仙亭等人便组织了“奇山书社”,吸引了大批闽西知识分子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1923年9月,该社出版了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岩声》,同时,这一时期《到民间去》《新龙岩季刊》《钟声》《汀雷》等进步刊物也陆续出版,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后来又有平民学校、新剧团、农民协会等团体组织的加入,使闽西大地有股新生的力量在不断地升腾。
1926年,阮山等人在永定成立了闽西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共永定支部,阮山任支部书记;同年12月,中共上杭支部、中共平和支部成立,温家福、朱积垒任书记;1927年2月,中共龙岩支部成立,陈庆隆任书记,随着地方党组织的成立,闽西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闽西籍的开国将领们长期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例如,刘亚楼上将在1929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杨成武上将在1930年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忠、张南生、袁子钦、罗舜初、丁甘如等5位中将在1929年至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他的诸如张廷发、王直、卢仁灿、刘永生、刘禄长、吴岱、何廷一等59位少将绝大多数也是在红军长征前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闽西苏区的建立与红军的扩红
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时“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物资严重匮乏,再加上国民党的围剿,发展举步维艰。1929年初,朱毛红军在多地转战后由赣入闽,与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下的闽西地方革命力量相结合,创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当时红军进入闽西的第一站是长汀。长汀是旧汀州府所在地,地处武夷山下、汀江之傍,自古就是闽赣边上的重镇,这里官商云集,是闽西最繁华的城市。红军到这里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仅几天后,红军就没收了十几家反动派的财产,罚款三万多元,向商人筹饷二万多元,招募士兵二三百人,从而很快补充了军饷,增加了人员。山城长汀变得生机勃勃,获得“红色小上海”的美誉。毛泽东曾作诗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朱德高度评价说:“汀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闽西的贫苦大众对红军十分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说:“闽西赣南的民众都非常好,长汀县城及新桥、河田等地工作时夺取土劣谷子的群众,一聚就有好几千。在长汀组织了20个秘密农协、5个秘密工会,总工会也成立了。此外,党的组织比原来发展了两倍,组织了一支赤卫队,而且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2]闽西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1930年6月“汀州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红四军扩建改编为红军第一军团,由刚入闽西的三千多人,发展成为辖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共一万多人。同年,创建了方圆三百里近百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拥有7个县委、51个区委、 7566名党员。次年秋,赣南、闽西苏区又连成一片,形成全国最大的中央苏区,其中闽西占据了半壁江山。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西苏区。在闽西苏区,民众踊跃参军,据统计约有10万人参加了红军,涌现了诸如上杭才溪、长汀红坊、宁化淮土等扩红模范区。以上杭才溪为例,该乡当时共有人口16000多人,其中青壮男子有4000多人,而4000多人中就有3000多人选择当了红军,比例高达75%以上。上杭才溪能获得“九军十八师”的美称,能出27位开国将军,那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
【关键词】闽西;开国将军;原因
【中图分类号】I269 【文献标识码】A
闽西,古指八闽最西端的汀州,今指福建西部龙岩和三明两地市的部分辖区,它东与漳、泉交界,西与赣州接壤,南与粤东梅州相接,北与三明毗邻,是闽地三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
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后来,成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在闽西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的著作,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闽西苏区革命根据地范围除了今天的龙岩市五县一区一市(市辖区:新罗,县级市:漳平市、永定、上杭、连城、长汀、武平),还包括三明的宁化、清流、归化(明溪)、漳州的平和、漳平的宁洋(现漳平市双洋镇),共12县。整体土地面积约为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其中80%以上是山区农民。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期,在崇山峻岭的闽西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批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们不怕困难,不惧牺牲,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从记录上看1955-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衔的闽籍将军共有83位,而闽西籍的将军就有68位,其中上将2位,中将7位,少将59位,占了总数的81.93%,令人惊叹!作为“红军之乡”“将军之乡”的闽西,开国将领主要集中在上杭、永定两县,其中上杭有27位名列榜首,约占了40%,永定有14位紧跟其后,约占了21%。今天如果我们看一看《闽西革命根据地》《长征中的闽西儿女》《抗日烽火中的闽西儿女》《解放战争中的闽西儿女》、《长汀人民革命史》等闽西革命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有许许多多英烈的名字,他们都是为了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而我们闽西的开国将军们也正是他们事业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共和国不屈的灵魂、永恒的血脉。当然我们不禁也要问,为什么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闽西老区会诞生如此之多的开国将领呢?归结一下,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地方党组织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闽西人民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闽西民谣称:“朝晨野菜午餐糠,夜晚稀粥照月光;日里冇粒供鸡米,夜里冇颗老鼠粮。穷人唔讲唔得知,夜里冇被盖蓑衣;蓑衣拿来样般盖,缩手缩脚像鲢狸。”虽然,闽西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红头军、哥老会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反洋教运动,辛亥革命时期的光复县城起义等,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五四運动后,随着《新青年》《湘江评论》《向导》等革命书刊在闽西大地的传播,开始使一些闽西的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变化。1921年邓子恢、章独奇、林仙亭等人便组织了“奇山书社”,吸引了大批闽西知识分子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1923年9月,该社出版了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岩声》,同时,这一时期《到民间去》《新龙岩季刊》《钟声》《汀雷》等进步刊物也陆续出版,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后来又有平民学校、新剧团、农民协会等团体组织的加入,使闽西大地有股新生的力量在不断地升腾。
1926年,阮山等人在永定成立了闽西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共永定支部,阮山任支部书记;同年12月,中共上杭支部、中共平和支部成立,温家福、朱积垒任书记;1927年2月,中共龙岩支部成立,陈庆隆任书记,随着地方党组织的成立,闽西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闽西籍的开国将领们长期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例如,刘亚楼上将在1929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杨成武上将在1930年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忠、张南生、袁子钦、罗舜初、丁甘如等5位中将在1929年至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他的诸如张廷发、王直、卢仁灿、刘永生、刘禄长、吴岱、何廷一等59位少将绝大多数也是在红军长征前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闽西苏区的建立与红军的扩红
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时“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物资严重匮乏,再加上国民党的围剿,发展举步维艰。1929年初,朱毛红军在多地转战后由赣入闽,与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下的闽西地方革命力量相结合,创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当时红军进入闽西的第一站是长汀。长汀是旧汀州府所在地,地处武夷山下、汀江之傍,自古就是闽赣边上的重镇,这里官商云集,是闽西最繁华的城市。红军到这里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仅几天后,红军就没收了十几家反动派的财产,罚款三万多元,向商人筹饷二万多元,招募士兵二三百人,从而很快补充了军饷,增加了人员。山城长汀变得生机勃勃,获得“红色小上海”的美誉。毛泽东曾作诗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朱德高度评价说:“汀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闽西的贫苦大众对红军十分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说:“闽西赣南的民众都非常好,长汀县城及新桥、河田等地工作时夺取土劣谷子的群众,一聚就有好几千。在长汀组织了20个秘密农协、5个秘密工会,总工会也成立了。此外,党的组织比原来发展了两倍,组织了一支赤卫队,而且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2]闽西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1930年6月“汀州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红四军扩建改编为红军第一军团,由刚入闽西的三千多人,发展成为辖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共一万多人。同年,创建了方圆三百里近百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拥有7个县委、51个区委、 7566名党员。次年秋,赣南、闽西苏区又连成一片,形成全国最大的中央苏区,其中闽西占据了半壁江山。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又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西苏区。在闽西苏区,民众踊跃参军,据统计约有10万人参加了红军,涌现了诸如上杭才溪、长汀红坊、宁化淮土等扩红模范区。以上杭才溪为例,该乡当时共有人口16000多人,其中青壮男子有4000多人,而4000多人中就有3000多人选择当了红军,比例高达75%以上。上杭才溪能获得“九军十八师”的美称,能出27位开国将军,那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