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施策、强化建设”,着力提升区域课程游戏化实施水平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gin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有着深厚的教育底蕴,曾获“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区”荣誉称号。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大力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目前,区属幼儿园达46所,在园幼儿13776人,公办幼儿园18所,民办幼儿园28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园26所,民办园普惠率达93%,省优质幼儿园38所、市优质园6所,省市优质园比例达96%。
  为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海陵区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推动课程改革,促进质量提升。自2014年区教育局、区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海陵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泰海教[2014]70号)以来,全区共创建省、市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和基地12个。2019年,海陵区在获批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区域推进区后,在省教育厅部署下,进一步整合行政与教研力量,协同施策,全面推进区域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

一、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措施


  海陵区将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列入区教育重要议事议程,形成教育局推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共建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措施。
  (一)建立机制,完善组织管理。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自2015年起,为切实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海陵区每年修订幼儿园考核细则,将课程游戏化建设实施的相关具体要求及落实情况列入考核范畴。比如,考核内容中设立“人才培养”单项奖,以此激励幼儿园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二是完善“区-片-园”三级联动机制,及时调整教研片区,关注城乡联动和公民办联动。三是建立项目推进机制,架构“1 2 6”项目建设框架,成立“五化建设”项目小组,用项目研究引领发展,整体推进。
  (二)分层实施,优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实施挂钩指导,对本片区幼儿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自主性研究。二是完善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在原有三级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实施“新锐教师”培养工程,组织特级教师等担任新锐教师的导师,培养新一批名教师。三是推进“牵手结对共发展”的集团化办园,逐步实现“名园领衔、全员卷入、平等对话、经验辐射”的课程建设新形态。
  (三)落实“人财物”,保障项目推进。首先,所有公办幼儿园都成为独立法人单位,新增9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每年招聘全额拨款编制教师,确保非在编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并缴纳五险一金、发放绩效工资。目前,正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进行统一招聘。其次,制订《海陵区深化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方案》(泰海教[019]172号),明确将小区配套园建成普惠园,并在配建中让学前教育人员提前参与园所的设计与建设,为幼儿园正常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再次,保障课程游戏化建设经费投入到位,2019年和2020年全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8683万元和8493万元,每年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占比均超过5%,生均公用经费由2019年的600元/生·年,增长到2020年的770元/生·年。近两年,在教师培训、设备设施添置、活动场地改造等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经费共计400余万元,强有力地保障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区域推进。

二、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项目分析,摸清情况。项目实施初期,我们对课程游戏化第一步支架的落实情况进行梳理,总体呈现以下状态:
  1.教师。部分教师有行动,能够按照第一步支架要求开展工作,但缺乏主动思考,当行动中没有看到期望的状态时,容易消极应对;部分教师理念明晰,有想法有行动,但师幼互动中“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常被无意识忽略。
  2.课程。生活活动更多关注幼儿自理能力,但是其教育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教师不太善于将生活环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思考;环境创设中有儿童视角,但教师对儿童视角的解读有时不够精准。
  3.教研。各级人员均有较强的教研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常态化,但有时选题不聚焦,同时缺乏研后跟踪,对研讨效果后续关注少,教研活动的持续性没有凸显。
  4.幼儿园。区内46所幼儿园,在办园性质、园所特点及教师理念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项目园与非项目园的起步时间及研究深度不同,造成了区域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成效参差不齐。
  (二)确立方向,行動探寻。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确立了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四个方向:一是进一步把握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核心;二是不断构建生活化课程框架体系;三是着力聚焦教研内容与方式的优化;四是分层推进区域内幼儿园的协同发展。对照四个方向,我们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行动研究。
  1.“三个依靠”重塑教育理念。第一,依靠进阶阅读,在阅读中建立“儿童在前”的理念。组建区课程游戏化群、区名师工作群、教研片工作群、幼儿园读书群等,推荐系列书目。各层级通过章节领读、互学共享、问题对话,重新认识儿童与课程。第二,依靠专家,在对话中引发深度思考。利用省级课程游戏化指导专家以及本地的高校资源,围绕区域课改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助力课程变革与行动。近年来先后邀请省、市级专家二十多人,来海陵区开展一系列的零距离对话、指导。第三,依靠名园,在行动中领悟“儿童立场”。本区12所省、市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基地园多次开放,在课程方案介绍、幼儿园环境观摩、园本课程的建构等行动经验的分享中,让教师直观感受课程的生命力,领悟“儿童立场”。
  2.“三部动作”提升课程质量。一是构建“1 2 6”研训共同体,推进整体提升。把省、市、区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基地园组建成“1个课程游戏化实施项目圈”,以省项目园为龙头,带领项目圈内园所相互学习,力图创新,同时与区外项目园联动,借力发展,发挥项目圈在全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对非项目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提供专业引领;组建公办园、民办园“2个共同体”,支持共同体在课程游戏化实践过程中研究共性问题,探讨个性问题,力求成果共享、经验共享;以区域划分组建“6个教研片”,兼职教研员为各教研片责任人,负责本片区内项目的管理、实施和监督。最终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板块联动,实现洼地到高地的蜕变,推进课程实施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助力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订和优化。邀请特级教师以其本园课程方案为例,帮助各园梳理课程方案的基本要素,理解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借助高校团队,引领幼儿园围绕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园内外环境、现实资源,推进各园课程的自我改造,助力全区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优化。三是以课程故事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开展课程故事分享活动,借课程故事的记录、分享,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内化科学的教育理念,并逐步提升教师对儿童行为有敏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对环境资源有恰当的规划与利用能力、对教育过程有及时的反思与调整能力,让“儿童本位”看得见,让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逐步提升。   3“.三项行动”聚焦教研成效。一是依据全区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和需求,统整资源,动态组建研究团队,推进“五化建设”项目研究:(1)环境儿童化。出台环境创设指南,夯实各园创设基础。推出室内“5 X”、户外“七大区”项目,并研讨制订出《海陵区幼儿园班级区域创设指南(试行)》《海陵区幼儿园户外区域创设指南(试行)》,推动薄弱园创设基本满足幼儿游戏的环境。建立幼儿园环境“一园一档”,让环境变化有迹可循。各园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室内外环境的变化动态,定期整理回看,帮助教师进一步领会环境创设的核心。(2)教师专业化。以“讲”“会”“思”三部曲为抓手,促进教师科学记录、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满足幼儿发展的真需求。“讲”:由教研组长“每天与老师一小讲”,促使教师目光停留于幼儿身上,在不断的讲述中,探寻幼儿故事背后隐藏的教育契机。“会”:利用照片、视频等媒介,让教师学会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并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解读幼儿。“思”:倡导课程审议中的“追问”,如依据孩子的什么行为、哪些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的?以“问”促“思”,帮助教师理解观察与课程建设的关系,最终提高教师的课程调整能力。(3)课程方案适宜化。针对周审议中重集体活动轻生活、游戏活动,重审议结果轻审议过程等问题,帮助教师树立“有效教研≠完美教研”的意识,接纳教师和问题共处,同时保有觉察和思考,增加“活动实施前的困扰”“针对问题的交流”“活动实施后的疑虑”等审议版块,让审议内容依据师幼需求灵活设定,以问需式审议思路,促进课程方案适宜化。(4)资源有效化。引导幼儿最大限度地全程参与资源的搜集、清理、归类、利用、整理,让每一个环节都孕育着幼儿的学习。倡导教师“和幼儿一起”借助资源“做事”,而不是“带领”幼儿做事。(5)家园一体化。建立机制,成立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班级家委会,让家长积极参与其中;理念引領,赠送和解读,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深度互动,让家长成为游戏观察员、幼儿园助教。二是从问题走向专题,开展持续性教研:(1)追寻环境创设中的儿童视角。主要做法包括以沉浸式研训活动领会儿童视角,让环境有心;以教研片为学习共同体开展研修,彰显课程意蕴,让环境有意;突出儿童本位,支持儿童参与,让室内外环境创设呈现动态发展。(2)发现活动中的儿童需求,以“小观察”“游戏分享”为切入点,帮助教师看见幼儿。“小观察”只记录但暂不解读幼儿的言行,让教师放下头脑中对幼儿的评判,把注意力集中到幼儿的语言和动作上,推动教师依据倾听和观察发现儿童需求。“游戏分享”,则在幼儿游戏结束后,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幼儿分享游戏中的情绪感受,也可以介绍创作的想法或探索的思路,增加教师倾听幼儿的机会。(3)寻找生活中的教育价值。鼓励各园根据园所实际情况,抓住活动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价值,用课程视角面对生活环节中的各类问题,将课程、游戏、生活三者结合起来,生成班本课程,丰富园本课程,促进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三是以体验式研训为范例,推广浸润式教研。由专家带领区属园园长进入幼儿园班级,深度观察半日活动中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观察结束后,由园长依据自己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对班级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专家引领大家找到环境“儿童化”的方向和依据。参与活动的教研员、园长以此为范例在教研片、幼儿园常态开展浸润式教研活动。

三、区域整体推进课程游戏化看到的变化


  (一)幼儿变“能干”了。孩子的想法和创意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在面对一日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孩子们也表现出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享受学习的过程。幼儿的自主感、能力感、关爱感得到了提升。
  (二)教师变“智慧”了。面对孩子,教师不再以一位“全能者”自居,当遇到孩子提问时,有时会“傻傻”不给出答案,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支持孩子的猜想、验证、思考、学习,在孩子游戏、生活中成为一个积极的旁观者、高质量的陪伴者,以及孩子深度学习的支持者。
  (三)课程变“灵活”了。幼儿园课程不再局限于购买的某套教材,课程是根据幼儿的状况和资源条件选择、审议、生发出来的,具有高度的弹性和灵活性,课程的目标从知识技能的获得转向为每一个生命健康快乐成长奠基。
  课程建设事关长远,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课程游戏化建设区域推进工作,切实提升区域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水平,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游戏分享时,我问孩子们:“在今天的游戏里,有遇到问题吗?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孩子们小手齐刷刷举起来,看来他们和往常一样,有话要说。  全全:我今天是出租车司机,警察舟舟竟然说要抓我。而且什么也没有说,就要抓我。  妮妮:今天警察还打人的呢!听医生说天天到他们医院捣乱,警察来了就打天天了。  教师:谁是医院的医生呀?能跟大家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静静:我是医院的医生,天天到我们医院不看病,把我们的东
期刊
在一次活动区游戏中,有几个孩子在玩毛线球,他们觉得五颜六色的球很漂亮,便把毛绒球装饰在自己的头发上。收拾的时候,其中一个女生的头发被毛绒球缠住了,急忙寻求我的帮助,她的同伴发出感叹:“杨小球头发太疯狂了!”作为教师,我突发奇想,这样的“头发”也很有意思。因此,我抓住契机,组织了一次创意美术活动“疯狂的头发”。  刚开始,我收集了一些卡通人物头像的吹画作品,供孩子们欣赏,并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们觉得
期刊
豆豆在幼儿园是个人见人夸的孩子。他很能干,经常帮助老师做事,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也是其他小朋友学习的榜样。但我们在家访中却发现,豆豆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幼儿园截然不
期刊
新学期,我们班的配班老师是刚从外地调到我园任教的叶老师。每天早上,她在门口接待小朋友,我则是在教室里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进行晨间区域活动。一天早上,叶老师很紧张地走过来
期刊
淘小弟吃饭要人喂,妈妈说:“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喔!”  淘小弟不肯自己刷牙,妈妈走过来跟他说:“你可以自己刷牙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喔!”  淘小弟把积木丢得满地都是,妈妈告诉他:“你要自己把玩具收拾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妈妈在收拾屋子,对淘小弟说:“你可以帮妈妈丢垃圾吗?”  淘小弟回道:“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奶奶在厨房洗碗,请爷爷帮忙系围裙,淘小弟冲着厨房大声说:“奶奶
期刊
本期答疑嘉宾简介:  杜丹,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教育分析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系毕业。曾先后在多家早期教育中心担任教师、咨询师、教育研究员,对儿童的情绪认知发展和  家庭教养方式多有研究。  家长咨询  老师您好!有几个关于孩子兴趣共趣培养的问题想请教您。1.孩子的共趣是由充天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2.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共趣?3.在共趣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三分
期刊
当大气环境出现雾霾、降雨雪等特殊天气时,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影响较大,尤其是影响幼儿每日户外活动的顺利开展[1],这就难以达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规定的“
期刊
在江宁教学研究室引领下,我区建立了区域教研共同体,以发挥优质幼儿园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优质幼儿园资源的流动、共享和利用,强化区域共同体和农村园本教研的双向支持。在区
期刊
我园在开展教研活动时,通常以大组教研的模式来解决教师在一线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存在被动教研的现象,原因主要有大组教研的选题不是每一位教师的兴趣点,教研的问题不是每一位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现状,我们改变了园本教研体系,探索出共研小组新模式,从研究的有效性出发,以教师自主的专业成长为核心,为教师构建自主研究的平台,成为教师主动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一、自我需要,孕育共
期刊
考虑到种植活动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体能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我们幼儿园专门建立了种植活动的实习场,开发小农场课程。可是,我园大多数教师在城市中长大,缺乏种植经验。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开展种植活动呢?我们想到了有丰富种植经验的祖辈家长们。我们把小农场课程作为家园共育的平台,邀请祖辈家长担任“农场主”,请他们全程参与农场课程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祖辈家长们更加了解了幼儿在园的学习与发展,也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