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资格确认的依据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7581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世界,不断涌现出繁多的新兴学科。这就向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学科资格的确认问题。本文以传播心理学为例,从考察传播学发展史的轨迹中发现,只要某一新兴学科已由自己的基础理论研究认定了它存在的必要性,确定了它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和理论框架,就可使用这一新兴学科的名字来讨论、处理与它有关的问题,而不必等到这一学科成熟了才使用这一学科的名字。
  [关键词] 学科资格;确认依据;传播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6)03—0185—06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社会科学由常观层向宏观层、宇观层拓展,向微观层深化,加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衍生出许多新兴学科。这些新兴学科之多,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所的了解,多达数千种,在他们编写的《世界新学科总览》(此书原名《当代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新学科总览》,因书名太长,使用不便而简名)一书里,也筛选出470门。面对这么多新兴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广大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在积极地从中吸取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在研究和评论这些学科的过程中,在相互交流学习这些学科的心得体会的过程中,都不能不使用这些学科的名字。可是,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你谈起某某学科时,就会有人说,不能使用这个名字,因为这门学科还不具备提这个名字的资格。传播符号学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感情看不见、摸不着,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交流思想感情,全靠使用了一套传受双方共识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不仅指代或表征思想感情,而且能为感觉器官所感应。学科的名字是指代学科的符号,如果不使用指代这一学科的符号,又怎么能讨论、研究、评论这一学科呢?所以学科资格的确认问题是摆在科学工作者面前亟待回答的问题,应当提出来讨论。下面我以传播心理学为例,谈谈个人意见,向学界同仁请教。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目前还不能提“传播心理学”,依据就是:
  1.从“截至1994年可收集到的以传播心理学命名的在美国出版的书籍”中,“尚无法认定传播心理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科学”,“由于传播学和心理学在美国均比较发达,因此美国的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播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2.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尚不存在也无从提出”。 3.“施拉姆曾谈回到”,“传播现象的性质决定了”以它为对象的研究“不太可能成为任何一个单一社会科学学科”。因此,“传播学是否是一个独立学科”都还成问题。传播心理学的两个母学科之一的传播学是否是一个独立学科都成问题,那么,传播心理学是否能存在也成了问题。
  4.“传播心理学这个名称意味着这是一个交叉学科,是研究传播学和心理学均不能独立解决的边缘问题”,而哪些边缘问题是这两门学科都不能解决而是由传播心理学独立解决的,目前“尚不清晰”。
  否定现在提传播心理学的这四个理由或这四个依据能成立,能站得住脚吗?
  这是一个只有科学史或学说史才能正确回答,才能回答得明白的问题。鉴于这一意见还涉及到传播学是否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所以我们先以传播学为例来考察一下科学发展史的规律,然后以科学史特别是传播学发展规律为透镜,来透视否定使用“传播心理学”这一称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合理性,并从中提炼出一般的学科资格确认依据。
  科学是社会需要的产物。“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传播学也是在社会需要的母体内孕育,在社会需要的激励中前进,在社会需要的陶冶中发展、完善的。
  那么,传播学在社会需要的母体内从孕育到产生、成熟,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还要经历哪些历史阶段呢?
  我们认为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即社会需要传播——社会需要研究传播——社会需要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社会需要基于基础理论研究、普通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辩证统一的传播学,即成熟的传播学。
  下面,我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依次交待:
  1.社会需要传播。在这里,我们请读者要特别注意的是,社会需要的是“传播”而不是“传播学”。在传播学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传播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传播学发展史实的,是不正确的。产生这种不正确提法的原因就在于,把社会对传播学研究对象的需要与社会对传播科学的需要混同起来了。翻开一部科学史,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产生对某一新兴科学的需要之前,这门新兴科学的研究对象早就存在于世上,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当这一条件对于维持人类生存的意义,达到非系统地揭示其本质、活动规律,以便充分地挖掘、利用和发挥它的功能不可的程度时,社会对这一生存条件的需要,就进到更高层次的以这一条件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科学的需要了。人类社会从对植物的需要进到对植物学的需要,从对历史的需要进到对历史学的需要,从对科学的需要进到对科学学的需要,如此等等都说明,人类社会对某一科学产生需要之前早就需要这一科学的研究对象了”。人类社会对传播科学产生需要之前的时期,早就需要传播了。因为,信息是仅次于空气、水、食物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人类要获取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的信息,就不能不进行获取信息的传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是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传播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因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不等于科学本身,社会需要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及其过程,并不等于社会需要传播学。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历史阶段,传播对于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还未达到非系统地揭示其本质、规律,以便更充分地挖掘、利用和发挥它的功能不可的程度,因而,人类社会在这段时期还未产生对传播学的需要。
  2.社会需要研究传播。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进程季节性地周而复始,生活的圈子也局限在家庭、村落中,很少与外村、外乡、外县、外省往来。人们在这种以家族、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礼俗社会里,男耕女织,养畜放牧,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仅凭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就完全了解他们所处环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也就是说,仅凭他们的感觉器官,仅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所获得的信息,就足以应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之少,获得所需信息之容易,以至还没有意识到人类离不开信息,还没有意识到传播的重要性,因而,在这个历史阶段,社会虽然离不开传播,需要传播,但还没有达到需要研究它,以便揭示它的本质,掌握它的运行规律的程度。
  社会进到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生产效率大 大提高,从而使过去的自给自足的生产越来越成为社会化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产品的交换越来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象,由原来的同一村落的老熟人变为许许多多别的村、别的县、别的省甚至外国的陌生人,人的生存环境,由原来的耳目所及的狭小的直接生存环境变为广大得多的间接生存环境。要了解这个间接生存环境,仅靠耳目已远远不够了,必须依靠通信、电报、电话、报纸、刊物、书籍、广播、电视等等先进的传播媒介来延伸自己的耳目才可能全面了解。 这时,人们要生存、要发展,仅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所获得的那点点信息远远不够了,还必须依靠大众传播媒介才可能迅速及时地获得与他们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争相利用大众媒介为其商品打广告,传播商品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竞相利用的结果,便造成了这样咄咄逼人的形势:谁的信息最准、最全、最有价值,谁就在竞争中取胜、壮大;相反,谁就落伍,就会失败、破产。这种情形迫使社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传播。各行各业都在仔细地观察、思考、研究自己那个行业的传播,千方百计利用、挖掘、发挥它的功能,提高它的效益。这就出现了全社会自由研究传播的局面。政治家需要研究政治传播,以便在竞选中取胜;军事家需要研究军事传播,以便摧毁敌人的斗志,鼓舞我方的士气;企业家需要研究广告传播以占领市场……在社会迫切需要研究传播的激励下,涌现了一大批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数学、历史学、语言学的不同角度审视传播、考察传播、研究传播,百花齐放,数以千计的关于传播的论著应运而生。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自由研究传播的鼎盛时期。
  3.社会需要研究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商品自由竞争相应的对传播的自由研究时期的传播理论具有如下特点:
  (1)实用。有不少传播理论乃是传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有的甚至是有效传播的操作方法原则的论述,而探讨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论著不多见。
  (2)依附于有关学科,并与之交混、粘结在一起(如广告传播与广告学、新闻传播与新闻学、语言传播与语言学、文化传播与文化学、教育传播与教育学,如此等等)。要把它们从这些学科中剥离出来,组成一门独立的传播学比较难,还需要对寓于各学科中的传播要素进行理论的抽象,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用哲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从具体传播抽象出传播一般。
  (3)由于各行各业自发地对传播进行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多方法的考察,所以,关于传播的内涵、外延、功能、要素、基本模式,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等概念上的见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自由研究时期这些成果的特点,使传播学在世界科学之林中,还不能像经济学、历史学那样有一块独立的学术领域,如果以严格的学科标准来衡量,可以说还算不上是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
  为什么呢?
  一门学科要独立,其前提条件就是要与相关学科区别开来,然而,目前的传播学与相关学科还交混、粘结在一起,难分难解;
  一门学科要独立,其研究对象要确定,要明确,否则,无的放矢或有“的”而模糊,矢难中“的”;或有“的”而变换不定,矢也难中“的”。然而,目前作为传播学研究对象的传播及其过程,其内涵和外延,众说纷纭,极不确定又极含糊不清;
  一门学科要独立,除了有明确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研究对象,还应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研究目的、任务,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理论框架、体系结构。然而,我们在传播学这块自由研究的领域里看到的是什么呢?好似一座中世纪的“城市”。这里人多,即研究传播的人多;研究传播所取得的成果——“房屋”多,然而建造这些“房屋”的万千“工匠”走到传播这个领域里来,既没有统一的“市政规划”,也没有“建房”蓝图,各自随意选一块“地盘”,随意建造自己喜欢的“房屋”,有少数甚至是“茅屋”,整个“城市”表明没有“城市规划”:奇形怪状的房屋鳞次栉比,重重叠叠,杂乱分布,总之,不像一个街道整齐,市政设施井井有条、完备而美观的现代化“城市”。
  这样,社会便从需要研究传播进到需要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关于这门学科自身建设的理论。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把寓于各相关学科中的传播要素进行理论抽象,从而把与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的传播理论,可行的,还要设计、绘制这座大厦的蓝图。同样,任何学科仅靠自由研究阶段是成不了一门真正的科学的,要建一门新兴学科或边缘学科,也应当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对建立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如论证结论是必要、可行的,还要对自由阶段的纷繁理论进行整合并与相关学科进行比较,从整合、比较中确定这门学科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任务和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理论框架。先有蓝图后有大厦,先有基础理论后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产生。不能因为传播心理学还没有证明其为“系统科学”的著作,就认为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尚不存在也无从提出”。这正像说,某大厦还未建成,因而关于某大厦的蓝图尚不存在也无从提出一样违背常识。
  第三,施拉姆不愧是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传播理论上他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但他关于以传播现象为对象的研究不可能发展成为“任何一个单一社会科学学科”的判断却是错误的。造成这一判断错误的原因,一是西方传播学者大都轻视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轻视哲学水平上的方法论指导,施拉姆也不例外;二是他没有看到,传播学说发展史上的自由研究阶段所产生的一些传播理论的特点之一是:“依附于有关学科,并与之交混、粘结在一起”,他更没有想到,通过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运用哲学水平上的研究方法,对寓于各相关学科中的传播要素进行理论抽象,从而把与相关学科相交混、粘结在一起的传播理论剥离出来,在这种理论的剥离中确定和明确传播学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任务、内容、理论框架,从而使传播学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单一的即独立的学科。心理也和传播一样:凡是有人的领域就要涉及传播活动、心理活动,因而,心理学的自由研究阶段所产生的理论也是和各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通过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寓于各相关学科中的心理要素进行理论抽象,从而把与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的心理理论从这些学科中剥离出来,成为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理论框架,终于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单一的亦即独立的科学。既然传播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既然传播学发展的自由研究阶段的理论特点与心理学发展的自由研究阶段的理论特点相同,心理学 已成了一门单一的即独立的科学了,我们有什么理由断言传播学不可能成为一门单一的即独立的科学呢?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够以施拉姆的这一轻率的断言为依据来否定现在可以提传播心理学呢?
  第四,最重要的是,作为交叉学科的传播心理学已通过其基础理论研究确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心理系统对传播送来的信息进行选择、选择后的信息与心理系统的原有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产生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行为),这些内容反映的问题就是传播学不能单独解决,心理学也不能单独解决的边缘问题,而是传播心理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传播心理学在考察这一独特对象时还可细化出一系列独特的研究任务,如究竟要输送哪些信息才能被心理系统选中?输送哪些信息会被心理系统筛掉?哪一种信息与哪一种心理构成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反应才产生心理能?在心理反应过程中,信息与信息、信息与心理构成、心理构成与心理构成之间要怎么样配搭才能产生预期的心理能?心理能在什么条件下才外化为行为?在什么条件下难以或不能外化为行为?既然这门交叉学科有自己独特的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任一母学科(传播学、心理学)不能解决的独特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怎么能说,传播心理学还没有自己“独立解决的边缘问题”呢?
  总之,不赞成现在提“传播心理学”这个名称的四个理由、四个依据都是站不住脚的。传播心理学虽然还在发育中,还未成熟,还未出现所谓可认定已成“系统科学”的著作,但作为边缘学科,它已承担了交媾而生她的传播学和心理学都不能解决的边缘问题研究,它已有自己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理论框架,据此,我们可以提“传播心理学”,可以用“传播心理学”这一名称来交流、讨论、切磋、处理与“传播心理学”有关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把辩证法贯彻到研究过程中,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传播心理学,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新兴学科,那么,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它已经从自发的研究阶段进入了自觉的研究阶段(所谓自觉,就是说,已由其基础理论研究确定了不与其它学科相混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理论框架),即使它在考察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上还很不深入,在完成自己独特的研究任务方面还差得很远,即使在它独特的理论框架上所陈列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很少,我们也可以使用这门学科的名称来交流、讨论、切磋、处理与这门学科有关的问题了。这正像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如得出了“是必要的可行的”这一结论,并且已有了施工蓝图,就可以用“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名字来讨论、处理与“南水北调工程”有关的问题,而不必等到工程竣工后才可提“南水北调工程”一样。
其他文献
[摘要] 1990年代后期以来,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群经济带的外向型服务业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均有很大增强,说明长江流域各城市间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业交流逐渐增多,而实物交流正在逐渐减少,城市间的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广播影视业、科研综合服务业等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日趋活跃。从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城市群连绵带发展的阶段与发育程度来看,长江流域各区域
期刊
[摘要] 自美国国路银行信托公司诉签记金融集团公司一案的发生,商业方法专利化的问题摆到世人的面前。在中国,花旗银行申请注册19项金融产品类“商业方法”专利一事被曝光,商业方法是否可以作专利也渐为学者所关注,但始终未有定论。本文从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化的发展历程出发,比较了专利化的优劣点,反思了我国在实施商业方法专利化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 商业方法;专利化;美国;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F
期刊
[摘要] 在与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论的对照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的文论构建与发展,始终难以走出或“西”或“古”这两大误区,且对“今”视而不见,文学当下性的缺失一直十分严重。这一现象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根源于自“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界即形成的试图寻找权威理论的思维逻辑以及近一个世纪来潜隐于中国人意识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因此,借鉴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古文论的实际创作及
期刊
[摘要] 立法效益是立法的收益减去立法成本所得的净收益。立法效益论证是立法机关或立法人员在进行立法前对该项立法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论证, 目的是节制立法的成本,实现立法的最大化效益,其具体内容是在对立法成本和立法收益的分析的基础上,从立法成本与立法收益的比较中,为确定可供立法机关选择的立法方案进行论证。不仅如此,还要对立法效益的实现条件如确立立法效益价值观,优化配置立法中的各种资源以及
期刊
[摘要]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大陆的主要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迅速报道并发表了不少评论,其中《申报》、《大公报》与《文汇报》或多或少对国民党和政府持批评立场,大体可谓民声的代表,《中央日报》则基本上站在维护国民党统治的立场,可谓官声的代表。大陆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大体上反映了事件的进程,评论也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多数媒体都表现出对台湾同胞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以及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但有些报道和评论亦因
期刊
[摘要] 市场化的趋势和各项制度改革在引发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巨变的同时,并未导致社会身份体制的简单解体。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原有身份不仅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碎片化趋势,而且也发生着延续性和转换性的变化,身份原则在社会的利益分配中仍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显然会对社会秩序的性质、演变的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身份;身份体制;社会秩序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林凌简介] 1926年出生,山西平定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导报》主编。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您的经历使您的研究工作一开始就走上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您在《我的学术生
期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陈焕仁研究员的学术专著《红卫兵日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3日在香港尖沙嘴商务印书馆隆重首发,获得读者和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
期刊
[摘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传统政治共识已经瓦解,新的现代政治共识尚未形成,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巨任务又要求社会通过达成政治共识以维持稳定,促进发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共识的达成提供了成功范例。总结“南方谈话”的有关思想,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治共识的达成方式主要包括诉诸常识、自由兼容和存而不论等。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共识;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
期刊
[摘要] 当一种制度安排不足以提供合理的行为指导,或是难以发生社会效益并实现公共利益时,制度变迁就可能发生。行政问责作为一种规约性的制度安排,它的建构依赖于一种理性的逻辑及其规范的框架,即制度理性。从制度变迁角度来说,行政问责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较大或更大的成本支出,但在若干次的变迁进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相对完善和有效的责任约束体系,进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政府,随之衍生的制度效应则是无法估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