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步骤和环节做简要概述。笔者针对我国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初步探讨新型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丰富地理教学理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为该教学模式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字: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
高中地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且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中习得相关重点与难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
“问题解决”模式内涵和特点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教育者根据“问题”解决的思维规律,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习得相关知识,也可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的学习能力。
问题中心性 该教学模式应在地理教学中以问题的提出为教学的开始活动,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其求知欲,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生活中所熟知的地理现象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建立关系。
思维多向性 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后,每个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及解读各有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形式多样,因此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各有千秋。“问题解决”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及其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性 高中地理这一学科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通过整合压缩,将众多相关联的知识点合成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读分析,自行查找资料、翻阅书籍、相互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则在该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我学习的空间。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 教师可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提出各种相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逐步地将学生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去,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现象的观察,引诱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问题 在该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过程中,“问题”连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如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和服饰文化与该地气候及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并提出南方与北方的饮食有何差异、该差异受什么地理因素影响等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并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出相关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不同方面,尽可能地发散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和角度,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 该环节则是对上一个环节中问题的剖析,并具体验证和解决。
开放式答案 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对上一阶段的进一步总结,通过对各类答案的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类,并让学生意识到答案的多样性和非唯一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的具体措施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具体应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坚持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以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率。同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还应注意一些小问题: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既要有问题性,又要有趣味性;教师不可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逐层展开贯彻教学目标,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给出学生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就不会盲目地探索,使学生思路清晰地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的目的是为因材施教做准备,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在地理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对该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并对知识的重难点划分层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 在教授高中地理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始终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适当地通过侧敲旁击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脑海里对所学知识产生构架图并进行前后对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使学生加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还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延伸学习。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沈俊.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
关键字: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
高中地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且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中习得相关重点与难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
“问题解决”模式内涵和特点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教育者根据“问题”解决的思维规律,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习得相关知识,也可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的学习能力。
问题中心性 该教学模式应在地理教学中以问题的提出为教学的开始活动,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其求知欲,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生活中所熟知的地理现象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建立关系。
思维多向性 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后,每个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及解读各有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形式多样,因此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各有千秋。“问题解决”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及其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性 高中地理这一学科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通过整合压缩,将众多相关联的知识点合成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读分析,自行查找资料、翻阅书籍、相互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则在该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我学习的空间。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 教师可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提出各种相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逐步地将学生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去,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现象的观察,引诱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问题 在该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过程中,“问题”连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如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和服饰文化与该地气候及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并提出南方与北方的饮食有何差异、该差异受什么地理因素影响等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并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出相关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不同方面,尽可能地发散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和角度,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 该环节则是对上一个环节中问题的剖析,并具体验证和解决。
开放式答案 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对上一阶段的进一步总结,通过对各类答案的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类,并让学生意识到答案的多样性和非唯一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的具体措施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具体应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坚持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以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率。同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还应注意一些小问题: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既要有问题性,又要有趣味性;教师不可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逐层展开贯彻教学目标,进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给出学生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就不会盲目地探索,使学生思路清晰地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划分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的目的是为因材施教做准备,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在地理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对该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并对知识的重难点划分层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 在教授高中地理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始终坚持“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适当地通过侧敲旁击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脑海里对所学知识产生构架图并进行前后对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使学生加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还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延伸学习。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沈俊.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