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老年人腹壁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lkj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老年人前腹壁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

方法

拟行腹横肌平面阻滞的老年前腹壁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112例,年龄65~75岁,带状泡疹病程1个月以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口服组作为对照组56例:口服加巴喷丁+西乐葆组;阻滞组56例,横肌平面阻滞,3次/周,连续治疗2周;同时口服加巴喷丁+西乐葆。两组出现爆发痛时均予以吗啡即释片10 mg口服。于治疗前(T0)、治疗1周后(T1)、治疗2周后(T2)、治疗结束后1周(T3)、治疗结束后8周(T4),采用简化McGill评分评价其McGill得分和VAS疼痛评分,计算疼痛缓解度和吗啡用量。观察治疗期间和治疗后1周吗啡用量和睡眠质量。于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镇痛疗效分级,计算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VAS评分组间,同一时点比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9,P>0.05),治疗后阻滞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17.925、19.662、12.580、13.987,均P<0.05)。McGill总分,组间同一时点比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P>0.05),治疗后阻滞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12、20.135、13.213、12.356,均P<0.05)。睡眠质量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3,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阻滞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98、9.545、10.335、16.318,均P<0.05)。吗啡消耗量,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9,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阻滞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1、16.758、17.827、15.541,均P<0.05)。操作过程中均无发生穿刺针误穿入腹腔、胸腔、内脏等或血管等。

结论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前腹壁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其他文献
目的当苯唑西林最小抑菌浓度(MIC)介于0.5~2.0 mg/L,探讨凝固酶阴性非表皮葡萄球菌是否是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需做mecA基因检测。方法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浓度梯度扩散法(E-test)、最新一代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器(Compact VITEK-2)及PCR扩增检测分析mecA基因。结果从4 032例患者中筛选到30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4%),Compact VITEK-
目的评价危重冠心病患者术后应用左西孟旦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危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485例,其中45例术后应用左西孟旦,根据倾向性评分对比匹配法找出最匹配的45例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差异(P>0.10),比较术后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 h,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血量等血流动
目的比较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短期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5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1例)和死亡组(14例)。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包括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应用和并发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
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治疗男性尿失禁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共5例接受AUS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手术前后尿垫使用情况及相应评分改善情况,并比较其差异。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且均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尿失禁,年龄71~78岁,平均75.4岁。所有患者均可激活括约肌装置,术后平均随访28.4个月,4例达到社交控尿标准,
目的探讨相位对比法磁共振(PC-MRI)评价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血流及右心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的24例老年COP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右心导管术测量肺动脉压力,其中1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为伴肺动脉高压组,12例肺动脉压力正常为不伴肺动脉高压组。采用PC-MRI法对两组老年患者肺动脉血流流速、流量、主肺动脉顺应性及右心功能各项指
体外反搏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再住院率等相关预后指标明显下降,患者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尤其是对于多病共存、衰弱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体外反搏是心脏综合康复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全有效,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慢病管理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荐。本文系统介绍了体外反搏技术在心脏康复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目的分析老年双硫仑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北京医院急诊科确诊的19例老年双硫样仑反应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9例患者全部为男性,均患有1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平均发病年龄(75.6±5.1)岁;其中16例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种类包括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头孢丙烯、头孢呋辛及莫西沙星等;另有患者发病前规律服用华法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
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冠心病人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生存率的提高,使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人数骤增,这些患者需要更科学系统的心脏康复管理。增强型体外反搏在我国历经40余年的发展,技术相对成熟,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体外反搏应用于老年人冠心病PCI术后,应遵循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的指导,结合此类人群的发病特点,严格把握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制定优化的个体化方案,使患者更大程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对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其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只有70%~80%。研究发现,颅内铁沉积异常是PD疾病进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因此,运用一些辅助手段探测PD患者颅内铁的异常沉积可为PD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心血管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常伴有多重疾病,且整体功能状态低下,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面临挑战。心脏康复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全身功能状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其中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因此,探索适宜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运功康复技术,将中医传统功法与现代医学心脏康复进行有机地结合、优势互补,对治疗老年人心血管病及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