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考察了几所教育教学质量优秀的中小学,听了校长们关于学校管理成果、经验的介绍,又看了几家教育报刊相关的报道和分析,发现了一些十分近似的思想和观点,比如“教育的健康发展,最根本在于回到常规”,“所谓管理,就是抓实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等等。开始觉得这些言论似乎不关乎改革,不涉及创新,好像不很赶趟,不太时髦,定位和起点都不高。回味起来。倒觉得说到了问题的关键。是啊,当我们在教育教学领域特别是学科领域,推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改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概念和术语,当我们用某些所谓的课题和几乎无从查考的数据“堆叠”着一个个实验成果,并且还鼓动着推广,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反思:我们是否离开教育的真实和本质、教学的基础和规律越来越远?虽不说是南辕北辙,但或许可能悬置半空。我这样说,绝对没有怀疑课程改革、抹杀和否定教育的创新进步之意,而是强调和提醒,任何时候和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忘记不断地“回看经行。反思既往,牢记原点”。抓基本问题,抓基本工作的真正到位,应该说是现实中难乎其难的事。
记得很多年之前,看过俞吾金先生一篇讨论哲学的论文中的一个比喻,说的是一群有知识的旅人走到一条河边,发现河上无桥。大家立即热烈而紧张地讨论起如何过河的问题。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很长时间不见分晓。作者要说明的是大家在研究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时,往往会忘记关于本源问题的研讨,追求或者热衷于可能是虚拟问题的空费时日的争鸣。在上述比方中。旅人最应该讨论的问题是“要不要过河”。这一比喻我觉得也很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现象和现象的解决过程。
比如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全面发展”。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课改有关教育目标的核心理念——强调德育、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实际上,都是针对现实教育教学中的缺失和缺陷而言的。因为片面应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领导和老师把分数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于是。法定的必须开齐开足的课程屈服和让位于主要的中、高考学科,即使是中、高考学科,与考试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也屈服和让位于与考试关系紧密的部分。而且,应该充分地通过“过程”教学和体验而获得提升和提高的学科内容和活动内容都纷纷为考试的复习让路。复习成为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焦点,研究考试和复习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压倒一切的最大的“政治”,而且因此也成就了一大批这一领域的“专家”。而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和老师如此皓首穷经的研究,于教育教学的进步,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几乎毫无意义可言,这是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最大的浪费。
把法定的课程开齐,把每一门课程的课时开足,把每一门学科的要求全部落实到位,所有的学校按照规定坚决执行,从上至下的教科研部门指导到位,教育督察部门督导监控到位,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奖惩到位。这是一件并不困难、再“常规”:不过的事。哪里需要通过“改革”才能实行?
比如我们谈教师队伍建设,最基本的应该就是师德(责任、良知、态度)和学识。无论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是课改之后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问题,实际都脱不开这两个方面,而尤其难做到的就是第一个方面。那么,师德问题怎么解决?就一个具体的学校而言,也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者的以身作则。管理者堂堂正正,清廉自重,与家长没有什么牵连,一心谋划学校的发展,就可以做到“己身正。不令而行”。二是真诚的教育和引导。将心比心。老师与家长换位思考;弘扬正气,表彰德高望重的模范,苦口婆心的说服和告诫行有不当的“后进”。如此晓以理、动以情,精诚所至,金石也必为之所开的。三是制度规章的约束。不得接受家长的吃请和礼品,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得对学生有厚薄之分,亲疏之别,办公时间不得做与教学工作无关的事等等;再辅以一定的定性和定量的处罚措施。一方面警钟长鸣,另一方面一旦发现违反,则严格按照规定处置。我省许多中学都有这方面成功的实践,但也有一些学校,几乎很少听到如此富于正义感、具有感召力和鼓动性的引领和教导了。
这些难道不是最最基本的学校老师管理的规范?问题出在哪里?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比如教育教学的问题,最基本的还是课堂的效率问题。改革了这么多年,几乎地球人都知道,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的教学是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定的;而且老师的教学主要是指导、激发和点拨,不能仅仅灌输、宣传和讲解。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成功的先河,比如我省南通地区的一些高中的做法,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一批初中的做法,但我们很多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上门取经,书中学习,会上要求,却总是成效甚微。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么显见正确高效的举措,就是无法落实到位。
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敌不过思维的定势和习惯的力量,就是缺少对本校教学实际的科学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具体执行和贯彻的操作性很强的方案,就是缺少对课堂的全程监控的管理系统和矫正系统,或者就是不愿或者不敢对所发现的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批评指正。
这些就更是常规了。
比如学校管理的问题,最基本的还是细节和执行的问题。你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墙上有制度,案头有规章,但究竟有多少真正落到实处的呢?个别学校教师办公室混乱不整,教室里纸屑遍地,学生宿舍气味难闻,餐厅里虫蝇翻飞,尤其是厕所恶臭四溢,令人不堪。也有学校自从电脑进了办公室,有些老师闲来便将自己“卖”给了电脑,游戏、扑克、网聊等等,有时连学生在场也不顾忌。这些问题领导们也注意到了,行政会上也已议决,大会上都已做了通报和规定,但最后依然不了了之。原因是,谁来检查?检查发现了谁来具体实施处罚?这些简单清楚不过的事就是没有人顶真来做。
比如学生素质问题,最基本的还是习惯养成问题。就学习而言,预习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不预习不上课,预习可以在课外作为一项家庭作业,也可以在课上,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预习有明确指向,又有具体的要求,更有跟进的检查落实,如果老师们步调一致,还怕一两个学期培养不出这样的习惯?比如文明行为方面,戴校徽,互问候,有礼貌,着装规范,升旗仪式唱国歌等,都得通过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和长久的坚持才能成为习惯。有些学校只有领导检查、有人来访时重视一下,其他时段,则又可有可无,若有若无。
曾经观察过两所比邻的高中,一是重点普高,一是职高。周边的市民说,两校的学生在街上走,我们一眼就能分出哪些是普高的,哪些是职高的。我们原以为两校生源差异是主因,但调研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前者在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后者几乎是说不上有什么规范可言。
抓常规是多么重要!
听领导做介绍特别是喊有关改革的理念和口号多了,对照轰轰雷声之下稀少的甚至罕见的雨点,总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在学校和教科研部门工作时力倡的抓学校工作的八字方针“聚焦课堂,抓实细节”,现在似乎还仍然没有过时。这几年,好学校出了一批又一批,每当经验推出,总迎来大批学习取经的团队,虔诚地上门取经,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些特别是如上面所言的这些,哪里需要如此长途“奔袭”、劳师动众、费神费财呢?
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是啊,假如在深入推进课改的同时,有意甚至刻意地看重教育教学的这些最为基本、十分简单却又最能见效的工作,重点研究和探讨并落实“是否过河”的问题,不仅现实存在的许多问题可以化解,像“念口号,总搞笑。玩心跳”这类现象真正可以尽量避免,而且必将有力地助推课改的深化和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必然可以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记得很多年之前,看过俞吾金先生一篇讨论哲学的论文中的一个比喻,说的是一群有知识的旅人走到一条河边,发现河上无桥。大家立即热烈而紧张地讨论起如何过河的问题。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很长时间不见分晓。作者要说明的是大家在研究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时,往往会忘记关于本源问题的研讨,追求或者热衷于可能是虚拟问题的空费时日的争鸣。在上述比方中。旅人最应该讨论的问题是“要不要过河”。这一比喻我觉得也很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现象和现象的解决过程。
比如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全面发展”。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课改有关教育目标的核心理念——强调德育、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实际上,都是针对现实教育教学中的缺失和缺陷而言的。因为片面应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领导和老师把分数看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于是。法定的必须开齐开足的课程屈服和让位于主要的中、高考学科,即使是中、高考学科,与考试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也屈服和让位于与考试关系紧密的部分。而且,应该充分地通过“过程”教学和体验而获得提升和提高的学科内容和活动内容都纷纷为考试的复习让路。复习成为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焦点,研究考试和复习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压倒一切的最大的“政治”,而且因此也成就了一大批这一领域的“专家”。而问题的关键是,学校和老师如此皓首穷经的研究,于教育教学的进步,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几乎毫无意义可言,这是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最大的浪费。
把法定的课程开齐,把每一门课程的课时开足,把每一门学科的要求全部落实到位,所有的学校按照规定坚决执行,从上至下的教科研部门指导到位,教育督察部门督导监控到位,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奖惩到位。这是一件并不困难、再“常规”:不过的事。哪里需要通过“改革”才能实行?
比如我们谈教师队伍建设,最基本的应该就是师德(责任、良知、态度)和学识。无论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是课改之后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问题,实际都脱不开这两个方面,而尤其难做到的就是第一个方面。那么,师德问题怎么解决?就一个具体的学校而言,也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者的以身作则。管理者堂堂正正,清廉自重,与家长没有什么牵连,一心谋划学校的发展,就可以做到“己身正。不令而行”。二是真诚的教育和引导。将心比心。老师与家长换位思考;弘扬正气,表彰德高望重的模范,苦口婆心的说服和告诫行有不当的“后进”。如此晓以理、动以情,精诚所至,金石也必为之所开的。三是制度规章的约束。不得接受家长的吃请和礼品,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得对学生有厚薄之分,亲疏之别,办公时间不得做与教学工作无关的事等等;再辅以一定的定性和定量的处罚措施。一方面警钟长鸣,另一方面一旦发现违反,则严格按照规定处置。我省许多中学都有这方面成功的实践,但也有一些学校,几乎很少听到如此富于正义感、具有感召力和鼓动性的引领和教导了。
这些难道不是最最基本的学校老师管理的规范?问题出在哪里?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比如教育教学的问题,最基本的还是课堂的效率问题。改革了这么多年,几乎地球人都知道,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的教学是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定的;而且老师的教学主要是指导、激发和点拨,不能仅仅灌输、宣传和讲解。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成功的先河,比如我省南通地区的一些高中的做法,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一批初中的做法,但我们很多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上门取经,书中学习,会上要求,却总是成效甚微。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么显见正确高效的举措,就是无法落实到位。
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敌不过思维的定势和习惯的力量,就是缺少对本校教学实际的科学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具体执行和贯彻的操作性很强的方案,就是缺少对课堂的全程监控的管理系统和矫正系统,或者就是不愿或者不敢对所发现的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批评指正。
这些就更是常规了。
比如学校管理的问题,最基本的还是细节和执行的问题。你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看到墙上有制度,案头有规章,但究竟有多少真正落到实处的呢?个别学校教师办公室混乱不整,教室里纸屑遍地,学生宿舍气味难闻,餐厅里虫蝇翻飞,尤其是厕所恶臭四溢,令人不堪。也有学校自从电脑进了办公室,有些老师闲来便将自己“卖”给了电脑,游戏、扑克、网聊等等,有时连学生在场也不顾忌。这些问题领导们也注意到了,行政会上也已议决,大会上都已做了通报和规定,但最后依然不了了之。原因是,谁来检查?检查发现了谁来具体实施处罚?这些简单清楚不过的事就是没有人顶真来做。
比如学生素质问题,最基本的还是习惯养成问题。就学习而言,预习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不预习不上课,预习可以在课外作为一项家庭作业,也可以在课上,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预习有明确指向,又有具体的要求,更有跟进的检查落实,如果老师们步调一致,还怕一两个学期培养不出这样的习惯?比如文明行为方面,戴校徽,互问候,有礼貌,着装规范,升旗仪式唱国歌等,都得通过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和长久的坚持才能成为习惯。有些学校只有领导检查、有人来访时重视一下,其他时段,则又可有可无,若有若无。
曾经观察过两所比邻的高中,一是重点普高,一是职高。周边的市民说,两校的学生在街上走,我们一眼就能分出哪些是普高的,哪些是职高的。我们原以为两校生源差异是主因,但调研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前者在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后者几乎是说不上有什么规范可言。
抓常规是多么重要!
听领导做介绍特别是喊有关改革的理念和口号多了,对照轰轰雷声之下稀少的甚至罕见的雨点,总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在学校和教科研部门工作时力倡的抓学校工作的八字方针“聚焦课堂,抓实细节”,现在似乎还仍然没有过时。这几年,好学校出了一批又一批,每当经验推出,总迎来大批学习取经的团队,虔诚地上门取经,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些特别是如上面所言的这些,哪里需要如此长途“奔袭”、劳师动众、费神费财呢?
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是啊,假如在深入推进课改的同时,有意甚至刻意地看重教育教学的这些最为基本、十分简单却又最能见效的工作,重点研究和探讨并落实“是否过河”的问题,不仅现实存在的许多问题可以化解,像“念口号,总搞笑。玩心跳”这类现象真正可以尽量避免,而且必将有力地助推课改的深化和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必然可以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