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注重实践,多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和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取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结合。
一、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抽象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例举:时间总是周一、周二、周三…,再周一、周二、周三……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2、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平方分米”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平方厘米测量课桌的面积,当学生测量时,就会感到费力且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呢?”“如果有,那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的价值
数学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我们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这一单元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了解“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走进超市调查,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学习了怎样看秤等,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得扎实、主动,有效,充分感受了数学的价值。教学中,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的质量。
三、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学会自主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如我们在学习“克与千克的认识”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触摸“千克”,充分感受1千克的质量后,小组间互相列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说一袋洗衣粉的质量大约重1千克,有的学生说一袋奶粉的质量大约重1千克,而有的学生说他曾给爸爸买回约重1千克的酒,有的学生说他家人每天大约要吃重1千克的大米……,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的学生有了对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感受。无疑这些学生的感受都是具体而真切的。
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关系时,可以让部分学生独立操作。先掂两袋盐(每袋盐重50元)的质量,再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的质量,从体验中领悟“1千克=1000克”的关系。而有些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方式学习,将重1000克的大米或重1000的水果等其它物品放到盘秤上验证,观察指针是否指着“1”千克,从而悟出“克与千克”的关系。新课标所提供和倡导的解决问题策略是多样化,面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空间观念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可是,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数学教学远离生活,过于理性化,造成学生只会做课本中的题目。其实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学科数学观回到生活数学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的表面,也可以用手摸一摸,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清晰和正确的理解。
五、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学会应用数学
1、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2、通过社会调查,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再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双沟大曲”、“洋河大曲”、“今世缘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容易醉?为什么?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六、结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金丽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功:教育,2008(4)
[2]王言华.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结合。
一、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抽象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例举:时间总是周一、周二、周三…,再周一、周二、周三……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2、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平方分米”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平方厘米测量课桌的面积,当学生测量时,就会感到费力且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呢?”“如果有,那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的价值
数学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我们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这一单元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了解“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走进超市调查,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学习了怎样看秤等,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得扎实、主动,有效,充分感受了数学的价值。教学中,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的质量。
三、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学会自主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如我们在学习“克与千克的认识”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触摸“千克”,充分感受1千克的质量后,小组间互相列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说一袋洗衣粉的质量大约重1千克,有的学生说一袋奶粉的质量大约重1千克,而有的学生说他曾给爸爸买回约重1千克的酒,有的学生说他家人每天大约要吃重1千克的大米……,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的学生有了对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感受。无疑这些学生的感受都是具体而真切的。
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关系时,可以让部分学生独立操作。先掂两袋盐(每袋盐重50元)的质量,再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的质量,从体验中领悟“1千克=1000克”的关系。而有些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方式学习,将重1000克的大米或重1000的水果等其它物品放到盘秤上验证,观察指针是否指着“1”千克,从而悟出“克与千克”的关系。新课标所提供和倡导的解决问题策略是多样化,面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空间观念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可是,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数学教学远离生活,过于理性化,造成学生只会做课本中的题目。其实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学科数学观回到生活数学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的表面,也可以用手摸一摸,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清晰和正确的理解。
五、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学会应用数学
1、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2、通过社会调查,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再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双沟大曲”、“洋河大曲”、“今世缘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容易醉?为什么?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六、结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金丽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功:教育,2008(4)
[2]王言华.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