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小学数学的价值

来源 :留学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23r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注重实践,多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和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取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体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结合。
  一、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抽象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例举:时间总是周一、周二、周三…,再周一、周二、周三……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2、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平方分米”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平方厘米测量课桌的面积,当学生测量时,就会感到费力且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呢?”“如果有,那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的价值
  数学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我们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这一单元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了解“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走进超市调查,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学习了怎样看秤等,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得扎实、主动,有效,充分感受了数学的价值。教学中,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的质量。
  三、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学会自主探究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使不同的学生都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
  如我们在学习“克与千克的认识”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触摸“千克”,充分感受1千克的质量后,小组间互相列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说一袋洗衣粉的质量大约重1千克,有的学生说一袋奶粉的质量大约重1千克,而有的学生说他曾给爸爸买回约重1千克的酒,有的学生说他家人每天大约要吃重1千克的大米……,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的学生有了对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感受。无疑这些学生的感受都是具体而真切的。
  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关系时,可以让部分学生独立操作。先掂两袋盐(每袋盐重50元)的质量,再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的质量,从体验中领悟“1千克=1000克”的关系。而有些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方式学习,将重1000克的大米或重1000的水果等其它物品放到盘秤上验证,观察指针是否指着“1”千克,从而悟出“克与千克”的关系。新课标所提供和倡导的解决问题策略是多样化,面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空间观念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可是,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数学教学远离生活,过于理性化,造成学生只会做课本中的题目。其实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学科数学观回到生活数学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的表面,也可以用手摸一摸,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清晰和正确的理解。
  五、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学会应用数学
  1、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2、通过社会调查,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再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双沟大曲”、“洋河大曲”、“今世缘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容易醉?为什么?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六、结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金丽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成功:教育,2008(4)
  [2]王言华.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其他文献
教育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无可争议的。古今中外不乏倡导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家及教育理论,其中最为我们中国教师熟知的便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及他所提倡的“生
一天,蜜蜂看到勤劳的小蚂蚁正在往洞里搬东西,蜜蜂停下来问:“我们辛勤地工作,酿出甜美的蜂蜜,给人类带来了实惠,而你们整天只是埋头苦干,没为人类做出什么贡献。可在他们心
期刊
1火把节快到了,父亲一天天忙碌起来。从火把节前一周开始,父亲就天天去集市上卖火把。火把和松香粉是节日期间的应景商品,节前是最佳销售时机。尽管这些天父亲起早贪黑,到了
我一直认为:教师要有掌控幼儿的能力,要让幼儿对自己信服。在日常生活中,我给孩子提出的要求,他们总能按我的意思完成,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但却因为一件小事,破坏了我在孩子心
我发明的闹钟枕头看上去与普通的枕头没什么两样,但它的奥妙就在枕面上的图案中,而且枕头背面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时间输入板。使用时,用智能笔在时间输入板上写上你起床的时间,
期刊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  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讲了下面的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8~60页。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
一、设计思路本课结合第一课时学过的短语,教学“Areyou helpful?”“W hat can you do?”“I can…”“You’re helpful。”并能在情景中运用。这几个句子对五年级学生来说
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经营管理成本、实施归核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外包决策的理论归纳,建立了一个以核心竞争力、资产专用性、技术为主要决策因素的决策模型,并对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综合素质的优质教学模式,值得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大力开